近期在臨床上遇到一位因為過度飲酒暈倒在馬路上的患者,被路人發現報警,警察送到醫院。我們看到他頭上都是有裂口,耳朵上也全是鮮血,整個頭血淋淋的。做完檢查發現顱內也有出血,需要急診開顱將血塊取出,來拯救生命。所以真的不能夠隨便的酗酒,過量飲酒對我們的身體傷害真的非常大,遠期還比較容易患老年痴呆。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議,男性每天不超過25g的酒精,女性每天不超過15g酒精,換算成每日的飲酒量,白酒不超過一兩,紅酒不超過二兩,啤酒不超過半斤,兒童,青少年,孕婦不建議飲酒。
我國的釀酒歷史悠久,酒不僅僅作為一種飲品還形成了特有的文化。人們常常寄情於杯酒之中,重大的節日、結婚、宴會等活動往往都需要飲酒。現代人也非常重視酒的交際作用,一些會議或者工作中常常需要通過飲酒來改善交際,但是從酒本身的營養成分上分析,我們必須明白實質上它的傷害遠遠大於我們所認知的好處。
酒的主要化學成分是乙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酒精,每克乙醇可以產能29.2千焦,即7千卡能量。酒中除了酒精可以產能以外,幾乎沒有營養物質。喝酒以後會感覺到身體溫暖,因此很多人覺得可以通過飲酒來暖身。其實這是因為酒精通過一些反應將體內的能量大量快速的通過皮膚散發到了體表,同時它會消耗了體內很多的能量,過多的能量消耗,在酒勁兒過了以後會讓人感覺到寒冷。
還有很多人會迷信藥酒, 確實會有一些藥物需要用酒精來炮製藥效,但是如果計量不合適或者是不對症,就可能會產生副作用。所以不建議自己在家炮製藥酒。購買來的商品是否能夠飲用最好也要去諮詢專業人員和醫生。
往往正在服用藥物的人不要飲酒,因為藥物可能會與酒精產生反應。糖尿病患者在飲酒後服用降糖藥,會引起低血糖,嚴重的患者會出現昏迷,如果沒有及時得到救治,會出現生命危險,而我們熟知的「雙硫侖樣反應」,指的是某些藥物會和酒精反應引起中毒,患者會出現眩暈、頭痛、噁心、血壓下降,甚至休克。
對待酒的原則是能不喝,就不喝,飲酒絕對是弊大於利。生活中,有些人覺得少量的飲酒對身體是有好處的,如紅酒,能軟化血管,這主要是因為紅酒中含有白藜蘆醇,這個物質是一種多酚類的化合物,確實有降血脂、軟化血管的作用,但是紅酒中含量並不高,想要實現相關的作用,恐怕得大量地飲用才行,而這樣身體會過度地攝入酒精,所以切不可應用酒精來保護我們的血管。
夏季,有些人還喜歡一邊擼串兒一邊喝啤酒,這樣的飲食方式會增加食慾,導致攝入過多,不僅僅攝入過量酒精影響肝臟,還會導致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