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李煥坤
六年南洲同窗路,一瓣陳皮憶故香……
7月21日,廣州市海珠區南洲小學2020屆畢業典禮在多媒體階梯教室內舉行,和123名六年級同學一起畢業的,還有他們悉心照料呵護了整整三年的陳皮。
2017年,南洲小學首次在整個四年級開啟「制陳皮」中醫藥文化課程,同學仔經過採果、洗果、開皮、翻皮與持續三年風雨不間斷的曬制,終於在畢業之際與自己的專屬陳皮作別母校,走向人生下一程。
陳皮好考究,伺理比心機
「揀果考眼力,二三刀開皮。翻皮看門路,曬皮趁天氣。貯皮需有道,伺理比心機」,說的便是陳皮的製作流程。
從果皮到陳皮,起碼需要三年耐心地製作,2017年,已有一定中醫藥文化教學基礎的南洲小學首次在整個四年級開啟「制陳皮」課程,以校內「百草園」種植基地、「百草堂」操作基地和「百草園曬場」晾曬基地為活動地,通過每周一節的校本課程和綜合實踐課,讓學生親手製作陳皮。
「制陳皮要注意的地方很多,我分幾個步驟大概和你講講吧。」
6年(1)班的任帥哲說起陳皮,頭頭是道,「我們制陳皮選的是大紅柑,拿到柑果後,用刮刀去開皮,縱劃三刀,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淺,底部相連,用手剝開,就有一塊三瓣的陳皮了。等柑皮水分蒸發後,將它們翻開成一片,翻皮後的一個月內,每天都要拿到陽光下曬,一個月後就要每個月曬一次,遇到陰雨季節,就在室內用暖烘機。」
任帥哲告訴記者,制陳皮最難的地方就是堅持三年從不間斷去曬制,「早上上課前把陳皮拿到曬場,下午放學的時候再拿回百草堂的缸裡貯存,不能忘記,否則遇到晨露,陳皮容易發黴。平時還要注意天氣,一有不對勁就要快點把陳皮收回來。」
任帥哲回憶,四年級時有一天他們在圖書館午休,突然聽到外面打雷,雨接著就下了,他和幾名同學一驚,立刻跑上一層到曬場「搶救」陳皮。
「當時人手不夠,有4-5筐陳皮曬著,每筐要兩個同學去託,不然灑了更麻煩。我們只能不停來回跑,把陳皮運回室內,還好最後就打溼了一點點,陳皮沒有問題。」
南洲小學副主任黎超瑩向記者介紹,每個班同學在開皮、掛名字標籤後,就會採取輪值制,每個班每次派出4-8名代表晾曬陳皮,「因此一旦他們疏忽,就會影響整個集體的陳皮。這讓學生們特別地小心,增強了責任感,不當值的同學也會主動提醒,增強了團體協作力。」
非遺進校園,從小植文化
「看,這上面是我的名字!」畢業典禮上,同學們交頭接耳,興奮不已。他們手上拿著的是剛剛發下的「陳皮禮盒」,裡面有兩塊完整的三瓣陳皮,上面吊著寫有他們姓名的標籤,「這份畢業禮物讓我感到很特別,也很自豪!」6年(3)班的黃子瑩說道。
據介紹,2020屆畢業生一共製作了369塊三瓣陳皮,其中246塊交回學生,剩餘的繼續貯存在學校裡,以作紀念。
記者看到,這些陳皮雖然形態不一,但都較為完整,表面光澤,低頭一嗅有濃烈的果香味。陳皮拿回去要怎麼用?同學們七嘴八舌,「我回去要拿給親戚朋友看。」「我回去要供著」「我要給爸爸泡茶」「我想用來煲湯」「我家裡有陽臺,我還要接著做」……
黎超瑩表示,目前制陳皮已經成了每屆的傳統,如今的四年級和五年級都在照料自己的陳皮,上一屆每周也會和下一屆學生交流,傳授製作小技巧。
除了制陳皮,南洲小學從2013年開始就陸陸續續推出配製驅蚊包、自製艾條、醃製鹹柑桔、繡廣繡辨認藥植、藥植押花等校本課程,提高學生對中醫藥文化認識。
「通過傳授中醫藥文化,首先是希望孩子們能關注自己的健康,並通過中醫藥文化這個窗口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精髓。同時,很多課程都是需要時間沉澱的,從種植、採集、晾曬、製作,希望孩子們在這『一條龍』的體驗中學會持之以恆的道理。」
南洲小學並非唯一開設非遺文化課程的小學。記者從海珠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悉,過去十多年來,海珠區一直在推進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2018年,海珠區11個單位入選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其中10個單位是學校,是全市入選市級非遺傳承基地最多的區。
來源|羊城派
責編|柳卓楠
審籤|吳瑕
實習生|麥靖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