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村以後,將以堅定的信心和飽滿的熱情,全身心投入到「百日殲滅戰」的工作中去,時刻把這次工作任務刻在心中、抓在手上、扛在肩上,以抓鐵有痕的韌勁,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這是劉文青同志在福貢縣「百日殲滅戰」出徵儀式上的錚錚誓言。劉文青,男,怒族,中共黨員,縣人民政府辦公室下派到南安建村的背包隊員。駐村以來,劉文青日夜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用一心為民的情懷、鳳凰涅槃的毅力踐行著自己的誓言,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與擔當。
主動請戰踐初心
脫貧攻堅越到最後越成為最難啃的「硬骨頭」,必須集中精力攻克深度貧困堡壘。2020年2月,劉文青主動報名請戰到脫貧攻堅一線,參加縣委政府組建的「百日殲滅戰」背包隊。他被下派到架科底鄉南安建村,來到了貧困發生率最高、工作矛盾最突出、工作難度最大的深度貧困村寨,開始了他的「背包」生涯。
起步了就註定勇往直前。來到南安建村,劉文青就迫不及待融入到駐村工作隊的工作中,主動走村串寨深入農戶家,全面掌握該村的基本數據及信息,詳細了解貧困人口基本情況及脫貧攻堅開展推進情況,為下一步更好地做好百日攻堅工作理思路、找方向、打基礎。
按照鄉黨委政府的安排,南安建村將分為四個片區開展百日攻堅工作。當了解到銀江是全村最落後、最貧窮、最偏遠的一個村小組時,劉文青又一次主動請戰到銀江片區,迎接最艱苦的工作挑戰。「越是艱苦的地方,越需要衝鋒陷陣,越是困難大、矛盾多的地方,越能磨鍊自己的意志。」劉文青倔強的言語,堅定了在困難面前砥礪前行、敢闖敢拼的鬥爭精神。
從怒江東岸美麗公路靠山體的一邊,沿著一條崎嶇坎坷的山路,徒步攀爬直頂蒼穹的高峰近3個小時,再翻過兩道山梁,越過一片片山林,終於抵達隱藏在碧羅雪山大山深處的銀江小組。這裡幾乎不見一塊平地,村民大多居住在陡坡上,生存環境極其惡劣。全村人大多沒有讀過書,人均讀書不到兩年,群眾文化水平極低,生產觀念落後,祖祖輩輩沿襲著人背馬馱、刀耕火種的生產生活。正是這樣的生存環境和群眾思想素質的影響,深度貧困的帽子早已嚴嚴實實地蓋住了這一片高寒山區。
黨員幹部是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曾經在最基層的鄉村工作了8年的劉文青,在福貢脫貧攻堅全面衝鋒衝刺的關鍵時刻,兩次主動請戰到全縣脫貧攻堅的「上甘嶺」,用實際行動踐行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
攻堅克難顯擔當
村民王志鄧家的小院落裡,一條瘦骨嶙峋的小狗在柴禾堆邊哇哇亂叫,破舊的千腳木樓最底層,幾隻土豬也在嗯嗯嚎叫。走進木屋,眼前的景象毫無家的生氣:熄滅的火塘、火塘邊打盹的小貓、低矮的木床、凌亂的鍋碗瓢盆……
「大叔,您看您住在這裡多不方便,孩子上學需要到十幾公裡外的學校接送,還有,如果家人得了重病也不能及時得到治療,需要背到十幾裡外的醫院……」一到銀江小組,劉文青來不及休息片刻,匆匆深入農戶家進行了耐心細緻地宣傳動員。
「你們就別來了,他們(工作組)也來過好幾次了,我們祖輩都沒離開過大山,離不開火塘。再說了,我們到縣城種不了地,種不了菜,養不了豬,吃什麼?」顯然,老人已經相當不耐煩了,態度十分堅定。
「真的沒有想到,到村裡入戶的第一家,就遭到了群眾的堅決反對,殫精竭慮地給他們講解了搬遷帶來的種種好處,都沒有半點動搖。」劉文青說。
接下來的日子,劉文青和隊友們就借住在剛建蓋不久的黨群活動室。白天入戶回來,他們在這個小屋裡自己動手做飯,罐頭、雞蛋、蘿蔔、洋芋等一些耐腐性食品是他們的主菜。晚上入戶回來,他們就聚在這個小屋裡,認真分析群眾不願搬遷的原因,逐戶研究問題對策,常常忘記了休息。入夜,他們就住在這個小屋裡,幾個空心磚、幾片層板和幾床被褥,算是解決了住宿問題。
銀江小組,是典型的「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深度貧困山區,但對於鄉土情結特別濃厚的村民而言,普遍對搬遷入城存在牴觸情緒。他們的潛意識裡,那種傳統的靠山吃山、安貧樂道的思想已經根深蒂固,致使生活在現代文明的今天,他們都無法接受新思想、新觀念的洗禮。
越是艱難越要上前,越是挑戰越要攻克。劉文青表示,不管前方的道路有多艱難,都始終以百折不撓的韌勁、真抓實幹的作風,堅定信心、振奮精神,努力讓群眾想通、願搬、進城、脫貧。
鍥而不捨斬荊棘
百日攻堅行動,時間就是無聲的催戰號角,哪怕只有一戶群眾同意早一日搬遷,該村如期實現脫貧摘帽就有了一份保障。
迪四葉,全家六口人,有個九十多歲的老人,曾在村裡擔任組長近20年,有三個子女,兩個在讀小學,一個已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兩口子有外出打工的經歷。這戶人家見過的世面比其他村民要廣一些,思想觀念也先進一些。劉文青和隊友們抓住關鍵少數,決定從易到難逐戶攻破難點,動員群眾牽手入城。
剛開始,迪四葉和家人也明確表示不同意搬遷,原因很簡單:城裡不可以種地種菜、不可以養雞養豬,難以維持生活。劉文青和隊友們反覆分析該戶搬遷顧慮,耐心細緻地為他們算清收入、安全、子孫、教育、醫療、土地山林帳和搬遷後發展帳「七筆帳」,進一步疏通農戶故土難離、入城後生活難以維持的思想擔憂。經過一整天的疏通交流,迪四葉一家人最後同意搬遷。
努力就會有希望,前方總會有陽光。劉文青及隊友們發揚「5+2」「白+黑」精神,日夜兼程、風雨無阻、不厭其煩地深入農戶家,耐心聽取群眾意見訴求,找準問題堵點,重點發力,想方設法營造支持搬遷的輿論氛圍……多層面、多渠道、多形式的進行了全方位宣傳動員,讓村民逐漸從一開始的抵制、謾罵甚至威脅,逐步轉向理解和支持。
兩個月的時間裡,劉文青及隊友們在銀江小組共走訪農戶48戶,在火塘邊宣講動員250餘次;深入田間地頭、放牛砍柴處36次;召集村民集中宣講動員8次;帶領群眾到縣城安置點實地參觀12次。同時,為鼓勵貧困戶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他們還自掏腰包看望特困戶、殘疾人11戶。通過鍥而不捨的奮戰,銀江小組實現了0戶搬遷的突破,終於有17戶共129人同意搬遷。
看似微小簡單的一組數據,裡面飽含著工作隊員們默默付出的汗水和心血,折射出來的是黨員幹部堅持幹字當頭、敢於迎難而上、時刻衝鋒在前的擔當與作為。
一步一個腳印踏上的徵程中,劉文青用昂揚鬥志和夙夜在公的奉獻精神,以砥礪奮進和默默付出的執著毅力,在百日攻堅中披星戴月、翻山越嶺、劈斬荊棘,讓美麗的青春之花在脫貧攻堅一線激情怒放!
南安建背包隊供稿
編 輯:李玉花 少友葉
責 編:何 劍
監 審:張學坤
終 審:楊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