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遷戶的命運是這樣改變的丨晴隆縣碧痕鎮新坪社區支部書記向基紅

2020-12-21 天眼新聞

轉眼間,我參與扶貧工作已經7個年頭了。7年時間,對人生長河來說,不長也不短,但對於我來說,經歷了從酸甜苦辣到收穫滿滿,在這苦與甜中,有許多讓我感動的人和事,但讓我記憶最深刻的是一戶特殊搬遷戶命運的改變。

向基倫一家5口人,向基倫患有嚴重精神分裂症,三個孩子都還讀書,全家的重擔落在了妻子王選萍的肩上。走訪時,他家貧困狀況讓人揪心,三間瓦房年久失修,窗戶沒有一塊完整的玻璃,幾道門搖搖欲墜,外面下大雨,屋內下小雨。小孩在外讀書的生活費,丈夫的醫藥費,都是王選萍在附近打零工和向親朋好友借來的。  舊債未還清,債臺又高築,他家的現狀用一貧如洗來形容毫不過分。

了解核對群眾信息

通過深思熟慮,結合他家的實際情況,我打算分兩步走幫助他家改變現狀:一是動員他家搬遷「挪窮窩」,搬遷後可解決王選萍的就業,有穩定收入,支撐小孩上學;二是把向基倫送進精神病醫院,既能將病治癒,又能減輕護理及家庭經濟負擔。但當我向他家提議,立刻遭到反對,王選萍說:「我不搬,搬去沒有土地種只有吃泥巴、吃空氣。」  我想到他家在外面讀大學的兩個兒子可能思想要開放些,於是,我將想法給他家兩個讀大學的兒子說後,他們非常支持我的想法,她大兒子還說:「這個想法可能會改變我們一家人的命運。」  經過兒子的勸解,王選萍動搖了,思想有了轉機,我乘勝追擊,又去做工作,這次終於看到了她臉露笑容:「兄弟主任,你也是為我們全家好,我兒子只有一個月就放暑假了,他們回來商量統一意見後我就搬。」

向基紅(左一)和同事走訪群眾

2017年8月3日夜晚,我又到了王選萍家,還沒等我坐下,他們說:「感謝你,我們全家商量好了,決定搬,8月7號日子好,就定7號搬。」  「這回我們要住國家給的房子了,肯定又白又乾淨。」她那調皮的小姑娘說。  向基倫全家搬到沙子大興田安置點後,王選萍從事保潔員,每月收入1200元,同時解決了低保。2017年、2018年,兩個兒子先後大學畢業後都找到了穩定的工作,向基倫送到精神病醫院,經過精心護理、醫治,病情也逐漸好轉,全家人的生活水平較以前相比發生了不可想像的變化,他們逢人便說:「沒有向基紅兄弟,就沒有我們現在」。  【人物小傳】   向基紅,男,晴隆縣碧痕鎮新坪社區黨總支書記。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李允鳳 整理編輯 孫文竹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設身處地 換位思考丨晴隆縣碧痕鎮新坪小學教師胡...
    我叫胡碧君,是晴隆縣碧痕鎮新坪小學的一名教師,也是新坪村的幫扶責任人。平時的工作除了上課以外,就是在走村串戶做資料。為了讓貧困戶早日脫貧奔向小康,又考慮到他們的知識文化程度,我每次都耐心細緻地與他們交談,對於蠻橫頑固的貧困戶,我積極引導和開導,慢慢地讓他們接納我。
  • 「我的扶貧故事」心懷三寶情 幹好三寶事丨晴隆縣三寶街道新坪社區...
    2019年12月,我來到晴隆三寶開展脫貧攻堅幫扶工作,掛任晴隆縣委副書記、晴隆縣三寶街道新坪社區(三寶彝族鄉大坪村)第一書記,併兼任省直機關駐晴隆縣同步小康工作隊副隊長、省委辦公廳駐晴隆縣三寶鄉脫貧攻堅前線工作隊隊長。
  • 「我的扶貧故事」組織圓了我的「網格員」夢丨晴隆縣碧痕鎮新莊村...
    2019年12月,晴隆縣脫貧攻堅指揮部決定在全縣教育系統抽調網格員。時任晴隆縣碧痕鎮新莊小學一級教師的我,聽到這一消息後,興奮了好幾天。在學校推選網格員鬧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我主動請纓,分析了自己當網格員的優勢。
  • 亮身份、做實事——晴隆縣開展「亮身份『紅袖套』百日攻堅」行動
    從3月中旬起,紅袖套就成為晴隆縣碧痕鎮東風村所有幹部職工的的「標配」。4月9日,記者走進東風村,時間已經是下午四點,在村活動室開完研判會議、核對好數據的村脫貧攻堅指揮所副所長趙玖純認真的戴上紅袖套、叫上下沉幹部、扛上突擊隊旗幟,邁步向村裡走去。
  • ...而是真正融入群眾中丨晴隆縣碧痕鎮新坪村幫扶幹部謝紅雲
    2017年12月,我正式成為了碧痕鎮中心幼兒園的一員。2018年1月開始,我又有了另一個身份——幫扶幹部。我幫扶對接的是碧痕鎮新坪村團結一組。記得第一次進村開展扶貧工作時,由於我是下午班,其他老師都進村了,只有我一個人在後面,連地址都不清楚,只能挨家挨戶問我幫扶的貧困戶家在哪裡。
  • 《人民日報》《經濟日報》關注黔西南州晴隆縣、望謨縣做好易地...
    ,以及望謨縣實驗高中補短板不斷提升教學質量、蟠桃街道平郎社區warm圖書館建成后豐富搬遷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上個月,因為主動維護社區衛生,65歲的梁光榮登上社區「紅榜」,還拿到了大米、食用油等獎品。打那之後,梁光榮不僅把自家收拾得乾淨整齊,晚上遛彎也會幫著撿垃圾。 「我們需要樹立榜樣,引導、激勵大伙兒改變生活習慣,成為合格的新市民。」鄭學森每個月都會跟幹部入戶走訪,評選出典型,同時對做得不好的拍照警示、督促改進。
  • 為新社區打一個幸福的「中國結」——共青團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
    這裡是貴州省晴隆縣打造的極具民族風情的國家3A級旅遊扶貧示範小鎮,也是我們這次走訪的9個共青團參與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治理服務項目之一。初進城時,有的搬遷戶坐一下午電梯不知道怎麼出來,有的把衣服疊得整整齊齊放進冰箱……如何把農民變成市民,讓這些來自不同鄉村的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彼此融入,和諧相處,成為各級黨組織開展易地扶貧搬遷社區治理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搬遷社區的青少年,也面臨著學習、社交、就業、創業等各種需求,聯繫服務好這部分青少年是共青團的重要工作內容。
  • 黃葛樹下話振興——叢志強團隊「援夢」晴隆縣光照鎮東方紅社區小記
    黃葛樹下話振興——叢志強團隊「援夢」晴隆縣光照鎮東方紅社區小記 2020-12-18 17: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河南南召縣易地搬遷群眾生活樂陶陶
    白土崗鎮姬村易地搬遷安置點,佔地25畝,安置搬遷群眾208戶、591人。安置點配套建設了3個扶貧就業車間,引進假髮加工和服裝加工項目落地,吸納搬遷點及周邊180人就近務工。南召縣「十三五」期間共完成易地扶貧搬遷專項資金投資61234萬元,建設集中安置點35個,完成搬遷安置建檔立卡貧困群眾2872戶、9739人。目前,縣裡工作重點轉移到社區管理、產業發展和就業幫扶、文明創建等方面。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的標誌性重大工程,做好「後半篇文章」是決定易地扶貧搬遷成敗的「最後一公裡」。
  • 百縣千村行(314)丨金陽縣東山社區移風易俗:喪事從簡,鄰裡親戚都叫好
    四川在線記者 丁寧 王雲 陳昊 尹鋼6月2日,來自全縣14個高山鄉鎮、38個貧困村的1200戶、6595人搬遷至千戶彝寨——易地扶貧搬遷東山社區集中安置點。如何改變村民們的傳統思想觀念,讓喪事從簡成為馬依足鄉勁吹移風易俗之風的核心工作。東山社區是該鄉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6月初,來自14個鄉鎮38個村的1200戶、6595名村民從高山上集中入住。村民入住後,該社區第一件事便是組建了由黨員擔任理事長,7名居民組成的紅白理事會。
  • 「貴州日報」望謨縣易地扶貧搬遷到義龍新區群眾感嘆——住在山裡...
    初冬時節,筆者見到義龍新區木隴街道麻山社區黨支部書記尤崇鋒時,他正在工作崗位上忙碌。尤崇鋒於2016年從望謨縣麻山鎮打務村利納組易地扶貧搬遷到義龍新區,現任木隴街道麻山社區支部書記。「『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羊兒下山要人抱,賣個豬兒要抬轎。種一碗,收一瓢,天不作美收不著。』這就是我老家的真實寫照。」
  • 黨建引領促搬遷 安居樂業天地變
    成立由縣委書記、縣長任雙組長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地基層治理工作領導小組,出臺《思南縣強化黨建引領推動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地基層治理實施方案》,對安置地黨建工作實行定期調度,及時聽取和研究解決存在困難,推動各項工作落地見效。突出黨建引領。推行主動報導、主動履責、主動匯報、主動關懷「四個主動」工作模式,全面摸清黨員底數,完成搬遷黨員組織關係轉接134人。
  • ...新希望丨桐梓縣芭蕉鎮李家溝社區搬遷群眾暢想新未來
    11月11日晚,桐梓縣芭蕉鎮李家溝社區舉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宣講會,搬遷群眾圍坐在社區廣場,認真聆聽社區黨總支書記餘作偉的宣講。  宣講中,餘作偉圍繞群眾關心的收入、教育、社保等方面內容,結合社區實際,以豐富的事實、案例開展宣講,進一步加深了社區群眾對全會精神的認識和理解。
  • 帶上「紅袖套」 合力打贏脫貧攻堅戰——晴隆縣蓮城街道脫貧攻堅...
    為堅決打贏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戰,晴隆縣蓮城街道積極響應縣委、縣政府安排部署,以黨員為骨幹,組織駐村第一書記、網格員、幫扶幹部、「十大員」、村支「兩委」、村民組組長等300名攻堅人員,根據自身工作職責組隊並佩戴「紅袖套」開展「亮身份『紅袖套』百日攻堅」行動。
  • 先進事跡材料範文:離退休支部黨支部書記個人事跡(五篇)
    以自身之行,帶動支部工作。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有過一句響亮的口號,叫做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易老深知作為支部書記,絕不能做說話的巨人,行動的矮子,要以自身的親力親為影響帶動身邊的人。他年齡不算很大,但疾病纏身,長期的高血壓影響到心臟和腎臟功能的改變,屬極高危人群,但他沒有因疾病而放鬆離退休幹部黨支部工作。
  • 易地搬遷戶 走上幸福路!《人民日報》點讚昭通鎮雄縣
    搬遷進城,以前視土地如命的陳付軍改變了想法。「種玉米土豆,是不會餓到。但人被土地拴住,按一個工100元算,其實虧了。」農村看似花銷少,可之前水路不通,大量工作都需要人力完成。陳付軍說,城裡水電、交通費雖然自己掏,但不用操持,能騰出時間專心務工。易地搬遷讓陳付軍有了打工收入,最近一年在工地的勞動則讓他更有信心。
  • 鎮坪:易地搬遷挪窮窩,黨建引領幸福路
    家住在曾家鎮和順家園社區的易地搬遷戶肖大芳一邊繞著電子線圈,一邊說。肖大芳一家是2019年搬到和順家園社區易地搬遷安置點居住的。提起之前的居住環境,肖大芳感慨萬千,住的土牆房子,下雨了它就漏,外面大下屋裡小下,走路一下雨就一身的泥巴,孩子上學條件也差,所以生活質量一直提不起來。
  • ...小題大作」幸福來——懷化市系統性謀劃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剪影
    仲冬時節,筆者走訪懷化市易地扶貧搬遷部分安置點,處處都有這樣的小廣場。不僅如此,還有各類小配套設施、就業場所、服務組織等,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挪窮窩」與「換窮業」並舉,安居與樂業並重。省政協副主席、懷化市委書記彭國甫說,懷化市委、市政府堅持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系統工程來謀劃,抓大不放小,在創新機制推進安置項目建設之後,瞄準群眾搬遷「痛點」「小題大作」,大力配套完善與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小項目,讓搬遷群眾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 陝西漢濱:搬遷群眾樂業又安居
    關廟鎮沈家嶺社區搬遷戶劉叢紅滿臉堆笑地說。關廟鎮沈家嶺社區新社區工廠正在生產(央廣網發 張昊 供圖)一年前,剛剛搬入社區的劉叢紅,面臨的還是另外一種境遇。父母體弱多病,兩個孩子在學校讀書,丈夫一人在工地掙錢,日子過得緊緊巴巴。「群眾搬了新地方,生活就要有所改變。
  • 萊西市日莊鎮溝東村高維玉:打造脫貧攻堅齊魯樣板村的好支部書記
    其本人先後獲評萊西市優秀黨支部書記、山東省脫貧攻堅奮進類先進個人。  抓黨建促脫貧 村莊的發展越來越好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從貧困村到脫貧致富村,從基礎設施差到「國家鄉村旅遊重點扶持村」「山東省旅遊特色村」「青島市文明村莊」,溝東村的「致富密碼」是什麼?用村民的話說「俺村能有今天,全靠有個好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