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我參與扶貧工作已經7個年頭了。7年時間,對人生長河來說,不長也不短,但對於我來說,經歷了從酸甜苦辣到收穫滿滿,在這苦與甜中,有許多讓我感動的人和事,但讓我記憶最深刻的是一戶特殊搬遷戶命運的改變。
向基倫一家5口人,向基倫患有嚴重精神分裂症,三個孩子都還讀書,全家的重擔落在了妻子王選萍的肩上。走訪時,他家貧困狀況讓人揪心,三間瓦房年久失修,窗戶沒有一塊完整的玻璃,幾道門搖搖欲墜,外面下大雨,屋內下小雨。小孩在外讀書的生活費,丈夫的醫藥費,都是王選萍在附近打零工和向親朋好友借來的。 舊債未還清,債臺又高築,他家的現狀用一貧如洗來形容毫不過分。
了解核對群眾信息
通過深思熟慮,結合他家的實際情況,我打算分兩步走幫助他家改變現狀:一是動員他家搬遷「挪窮窩」,搬遷後可解決王選萍的就業,有穩定收入,支撐小孩上學;二是把向基倫送進精神病醫院,既能將病治癒,又能減輕護理及家庭經濟負擔。但當我向他家提議,立刻遭到反對,王選萍說:「我不搬,搬去沒有土地種只有吃泥巴、吃空氣。」 我想到他家在外面讀大學的兩個兒子可能思想要開放些,於是,我將想法給他家兩個讀大學的兒子說後,他們非常支持我的想法,她大兒子還說:「這個想法可能會改變我們一家人的命運。」 經過兒子的勸解,王選萍動搖了,思想有了轉機,我乘勝追擊,又去做工作,這次終於看到了她臉露笑容:「兄弟主任,你也是為我們全家好,我兒子只有一個月就放暑假了,他們回來商量統一意見後我就搬。」
向基紅(左一)和同事走訪群眾
2017年8月3日夜晚,我又到了王選萍家,還沒等我坐下,他們說:「感謝你,我們全家商量好了,決定搬,8月7號日子好,就定7號搬。」 「這回我們要住國家給的房子了,肯定又白又乾淨。」她那調皮的小姑娘說。 向基倫全家搬到沙子大興田安置點後,王選萍從事保潔員,每月收入1200元,同時解決了低保。2017年、2018年,兩個兒子先後大學畢業後都找到了穩定的工作,向基倫送到精神病醫院,經過精心護理、醫治,病情也逐漸好轉,全家人的生活水平較以前相比發生了不可想像的變化,他們逢人便說:「沒有向基紅兄弟,就沒有我們現在」。 【人物小傳】 向基紅,男,晴隆縣碧痕鎮新坪社區黨總支書記。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李允鳳 整理編輯 孫文竹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