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組織圓了我的「網格員」夢丨晴隆縣碧痕鎮新莊村...

2020-12-21 天眼新聞

2019年12月,晴隆縣脫貧攻堅指揮部決定在全縣教育系統抽調網格員。時任晴隆縣碧痕鎮新莊小學一級教師的我,聽到這一消息後,興奮了好幾天。在學校推選網格員鬧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我主動請纓,分析了自己當網格員的優勢。  「我是本地人,對本地風土民情比較了解,又有當教導主任十多年的幹部經驗。」我的滿滿激情和言之有理的情況分析,得到全校教職工的高度讚賞,於是大家一致答應了我的請求,推薦我到新莊村當網格員。校長問我有什麼要求,我只說:「希望選派一個有工作經驗的老師接收我所帶的畢業班」。  我到新莊村報到後,指派到上、下新溝當網格員。上、下新溝距離新莊村委會5公裡。境內山高、坡陡,水田較少。農戶以種植杉樹、玉米、薏仁米、水稻為主。

王鵬組織召開群眾會

我進駐新莊村後。為了熟悉情況,在原網格員的帶領下,每天騎車10多公裡,早出晚歸,到組內核實情況,挨家挨戶走訪,了解村民的所思、所想、所需。  組裡一戶搬遷戶,他家已經搬至沙子大興田,但兩位老人死活不肯去沙子居住。任憑他們磨破嘴皮,老人還是不同意。無奈,我只好挨個打電話給老人的兒子,向他們歷數拆除危房重要性,請他們出面說服老人,支持拆除危房。  在老人的兒子們的勸說下,老人才勉強同意拆除舊房,去與大兒子家居住。為此,第一棟老舊危房才得以拆除,為村民們做出榜樣。之後的舊房、濰坊拆除工作就變得很順利。

王鵬幫助群眾安裝農機

脫貧關鍵在於產業帶動和就業增收,經過調查,我了解到當地適宜種植薏仁米。  2020年初,我倡導農戶改變種植模式,改以往種植玉米為主為種植薏仁米為主,大部分農戶不理解、不支持,我就仔細給農戶算經濟帳,一斤薏仁米賣5元(保底價),而二斤玉米才賣2.4元,二斤種玉米的土地肯定能收一斤薏仁米。經過比較,農戶欣然同意種植薏仁米了。之後我積極為農戶籌備薏仁米種子,推廣種植薏仁米種植170餘畝。

王鵬組織群眾清理下新溝涵洞

現在脫貧攻堅工作已到最後緊要關頭,我和戰友們必將精誠團結,守衛在脫貧攻堅第一線,助力於脫貧攻堅,我深信,脫貧攻堅工作一定會取得偉大勝利。  【人物小傳】  王鵬,男,1996年9月至2001年7月,任晴隆縣大廠鎮地久中學教師,2001年9月至2019年12月任新莊小學教師。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任新莊村網格員。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李允鳳整理編輯 朱登芳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設身處地 換位思考丨晴隆縣碧痕鎮新坪小學教師胡...
    經常有同事和朋友問我:「你們這些幹部在村裡扶貧都幹了些什麼,有效果嗎?」對此,我曾也心存疑慮。不過現在,經歷了這幾年的扶貧工作,我能夠很肯定的回答他們:「我做了很多實事,不說成績有多顯著,但至少讓我的貧困戶都享受到了黨和國家的扶貧政策!」
  • 「我的扶貧故事」心懷三寶情 幹好三寶事丨晴隆縣三寶街道新坪社區...
    2019年12月,我來到晴隆三寶開展脫貧攻堅幫扶工作,掛任晴隆縣委副書記、晴隆縣三寶街道新坪社區(三寶彝族鄉大坪村)第一書記,併兼任省直機關駐晴隆縣同步小康工作隊副隊長、省委辦公廳駐晴隆縣三寶鄉脫貧攻堅前線工作隊隊長。
  • 「我的扶貧故事」拖娃帶仔的網格員丨平塘縣塘邊鎮新店村網格員駱...
    2018年11月20日,經組織安排,我有幸成為一名脫貧攻堅「網格員」。  我深知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同時也有幾分擔憂,憂的是不能照顧已身懷六甲的妻子,憂的是不能照顧遠在正安老家年邁體弱的父母……  當晚我輾轉反側難以入睡,妻子問我有什麼心事,我低聲說:「單位選派我下沉到距離縣城近百公裡的一個小山村駐村扶貧,不能照顧你和咱們的小寶寶。」
  • ...而是真正融入群眾中丨晴隆縣碧痕鎮新坪村幫扶幹部謝紅雲
    說實話,剛接受扶貧任務的時候,我有些不以為然,以為扶貧就是走一走、轉一轉、看一看。當真正沉下去、融入群眾中時,我才體會到扶貧就像「探親」一樣,有說不完的話、道不盡的情、做不完的事。2017年12月,我正式成為了碧痕鎮中心幼兒園的一員。
  • 「我的扶貧故事」從「小白」到「精兵」,95後網格員淬鍊別樣青春|...
    我叫鄭嘉黎,今年24歲,2019年10月,我考入貴州黔東南州三穗縣雪洞鎮人民政府工作,現在不僅是黨政辦的一名工作員,也是桃元村網格員、幫扶幹部、人口普查員……鄭嘉黎(左二)向貧困戶宣傳扶貧政策我所負責的是桃元村街上組網格,有15戶貧困戶,23戶非貧困戶,共166個人。
  • 「我的扶貧故事」退伍不褪色 卸甲不卸志丨晴隆縣長流鄉長流村網格...
    我是長流鄉長流村中勝組網格員周璇,2019年7月18日,我主動請纓作為全縣網格化管理下沉攻堅隊伍中的一員,投身脫貧攻堅第一線。  或許源於我是軍人出身,嘴裡時常念叨:「軍人退伍不褪色,卸甲不卸志」,我一直秉承著不懈努力、孜孜追求的精神,帶著在困難面前不低頭、不達目的不罷休的韌勁。
  • 「我的扶貧故事」90後「老金」丨黎平縣肇興鎮皮林村網格員金緒榮
    「老金,你來了」,這是串寨入戶時,我網格裡的26戶貧困戶見到我時說的第一句話,也是寨子裡很多老人和小孩子說得最多的幾句話之一,雖然90後的我算不上老,但是我已深深的愛上了「老金」這個稱呼。我叫金緒榮,是黎平縣肇興鎮扶貧站工作人員。
  • 「我的扶貧故事」熱情飽滿做好扶貧工作丨三穗縣瓦寨鎮白家村網格...
    我叫李國棟,是貴州黔東南三穗縣瓦寨鎮白家村的一名網格員。2018年9月18日,全縣派駐一千多名網格員下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同大多數人一樣,面對突如其來的工作任務,內心多少有點彷徨。這期間,我不斷學習脫貧攻堅相關政策,始終以熱情飽滿的工作態度來做好扶貧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人間處處是真情|劍河縣岑松鎮南岑村網格員邰光芝
    我叫邰光芝,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岑松鎮南岑村網格員。   扶貧工作,軟體材料是基礎。但最終要實現脫貧致富還是要在因戶施策,在加強幹群聯繫上下功夫。通過長期的工作經驗積累,我意識到入戶調查走訪是密切幹群關係最為有效的方式之一,沒有什麼比走訪來的更直接更有效。邰光芝入戶村民家中嘮家常2019年7月20曰,天氣炎熱,我來到楊再先家,看到夫妻二人拿著一張紙愁眉苦臉的坐在家門口,我開玩笑的問到,怎麼了?是吵架了。
  • 「我的扶貧故事」一步一腳印 傾情促脫貧丨七星關區林口鎮新莊村駐...
    我叫李邦龍,是七星關區融媒體中心派駐林口鎮新莊村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組長、駐村第一書記。  對於鄉村,我們是不熟悉村況的「外來人員」,要做到村情民意底數清、情況明,唯一的法寶就是多走訪,多聽群眾的呼聲。剛到村子的時侯,沒有什麼基層工作經驗,要做什麼工作、怎麼做工作,我都是一頭霧水。
  • 「我的扶貧故事」駐進鄉親們心坎上丨匯川區松林鎮新莊村駐村第一...
    我叫陳名航,2015年2月起,我到了深度貧困村松林鎮新莊村駐村,今年是我駐村的第6年。   初到村上,看著眼前的狀況:省級貧困村、山高坡陡、交通閉塞、生產條件差、經濟基礎薄弱……如何做好這個第一書記,我的心裡有些不知所措。
  • 「我的扶貧故事」漫漫扶貧路 幫扶需堅持丨黃平縣新州鎮新莊村同步...
    經常有朋友問我,你們這些幹部扶貧都幹了些什麼,有效果嗎?對此,我也曾心存疑慮。  如今,我可以很肯定地回答他們,我們做了很多實事,成效顯著!  駐村以來,通過對貧困戶基本情況的了解,我才真切體會到扶貧這項工程是何等的重要和偉大。
  • 「我的扶貧故事」這山這水讓我找到了生活的樂趣丨天柱縣江東鎮...
    2019年4月1日,經組織部批准,我被選派到江東鎮半山村擔任網格員,負責蔣家組和蔣家衝組。初到半山村的一大早,我搭乘同事的車來到江東鎮人民政府臨時辦公房,在這裡我見到了其他5位網格員,扶貧路上我們聚在一起,有說不完的苦,道不盡的樂,寫不完的故事。
  • 「我的扶貧故事」盡微薄之力做扶貧小事丨劍河縣南寨鎮柳社村網格...
    2019年7月,我有幸成為脫貧攻堅幹部的一員,我網格內涉及35戶(貧困戶16戶),135人(貧困人口62人)。  網格內貧困戶人口主要以病、殘、老、弱為主,自身發展基礎條件差,穩定增收路徑窄,脫貧難度大。
  • ...搬遷戶的命運是這樣改變的丨晴隆縣碧痕鎮新坪社區支部書記向基紅
    轉眼間,我參與扶貧工作已經7個年頭了。7年時間,對人生長河來說,不長也不短,但對於我來說,經歷了從酸甜苦辣到收穫滿滿,在這苦與甜中,有許多讓我感動的人和事,但讓我記憶最深刻的是一戶特殊搬遷戶命運的改變。
  • 「我的扶貧故事」幸福路上一個也不能少丨長順縣廣順鎮立木村網格...
    我叫姚志男,是長順縣檔案館的工作人員,在廣順鎮立木村牛場組的擔任網格員。2019年3月18日初到牛場組時看到,組上的串戶路已經打好,但路邊隨處可見生活垃圾,這讓我們感到很揪心。   抓好人居環境整治,是脫貧工作的關鍵之一。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目標就一個 帶領群眾奔小康丨三穗縣桐林鎮捧...
    我叫龍小軍,是黔東南州三穗縣桐林鎮捧相村第一書記,2018年經過組織選派到捧相村,開始我的駐村工作。時光荏苒,回顧這三年的駐村工作,算是有苦有甜。我既是986結對幫扶幹部、片區網格員、小村信息員,也是村第一書記,多重身份對我而言,只有一個目標:脫貧致富奔小康。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三難」「三得」丨從江縣加鳩鎮擺道村網格...
    我叫饒海棚,貴州省印江縣人,今年24歲,2019年10月通過招考聘用為加鳩鎮退役軍人服務站工作員,同年11月被鎮指揮部派駐到擺道村擔任網格員、駐村幫扶幹部。駐村以來,辛苦多多、收穫滿滿,有苦有甜、有喜有樂,我將之理解為「三難」「三得」。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他們」相識於脫貧攻堅丨上海市第三批援黔...
    我深深體會到習近平總書記說的「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這句話的深刻內涵,我在遵義的扶貧故事也就此拉開了序幕。左1:徐劍鋒 左2:劉仕清我與楊安東因扶貧相識,楊安東是一名由貴州省遵義市政府辦選派掛職扶貧幹部,擔任桐梓縣黃蓮鄉新莊村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穿上軍裝保家衛國 脫下軍裝為民服務丨興義市魯布...
    都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當我脫下身穿12年的軍裝那一刻起,脫貧攻堅就成為了我新的戰場。2019年12月我從部隊轉業,到魯布格鎮退役軍人服務站工作,同年我成為魯布格鎮中寨村駐村工作隊網格員,網格「網」什麼呢?不就是用自己的辛苦提高群眾的幸福指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