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0日,經組織安排,我有幸成為一名脫貧攻堅「網格員」。 我深知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同時也有幾分擔憂,憂的是不能照顧已身懷六甲的妻子,憂的是不能照顧遠在正安老家年邁體弱的父母…… 當晚我輾轉反側難以入睡,妻子問我有什麼心事,我低聲說:「單位選派我下沉到距離縣城近百公裡的一個小山村駐村扶貧,不能照顧你和咱們的小寶寶。」 妻子說:「你是國家幹部,服從組織安排是你的天職,我的事情你就別操心了,我會自己照顧自己的。」 第二天天剛亮,老婆早早起來就給我收拾好了行李,家人支持和理解,更堅定了我駐村決心和信心。 做了工作交接後,立即奔赴「縣尾」塘邊鎮新店村報到。 經過一段蜿蜒盤旋的鄉村硬化路,從車窗往外看是山谷裡的幾棟老木房,當汽車駛入寨口時,由於前方道路是坑窪不平的泥巴路,雜草叢生,汽車無法前行,我們只能徒步前往。新店村副主任介紹說:「這就是我們村唯一的苗寨——毛草坪。」
入戶路修建前
毛草坪組共有55戶農戶,其中建檔立卡戶就有34戶貧困戶,貧困發生率達61.8%。 通過走訪得知,修建入戶路是各家各戶的共同夙願。 了解組上民情民意後,積極想辦法找對策,主動對接人居環境項目,於是我計劃組織召開群眾大會,依託人居環境整治項目實現戶戶通硬化路的願望。 通過多次群眾會議,最終統一了群眾思想,達成群眾投工投勞、以勞抵資、愛心人士捐資的修建方式。 經過廣大群眾一個多月的艱辛付出,一條煥然一新的水泥硬化道路呈現在眼前,實現了「腳不沾泥」的一大目標。 當我再次走進毛草坪寨子時,一位老奶奶說:「小駱,我們寨子這條路多年來都修不成,你一來就幫我們把坑坑窪窪的泥巴路修好了,感謝你國家好政策,感謝政府對我們的關心,感謝你幫我們做好事,造福後代。」 五加二、白加黑的模式已成工作常態,回縣城看望妻子的日子屈指可數,為了讓我全身心工作,妻子對我說:「送我回老家修養身體待產。」
投工投勞修建入戶路
2019年5月28日中午,我在下組的途中接到家裡妹妹打來一個電話說妻子已經在醫院了,我感到萬分焦急,於是我立即打電話向領導作情況匯報,連夜趕回老家,此時小孩已呱呱墜地,欣喜的同時也夾雜著一股心酸湧上心頭。 但是想到正值透風漏雨整治項目,任務重、時間緊,於是,在家僅僅三天又返回村裡開展工作。 在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各級驗收考核接踵而至,為了工作、家事兩不誤,索性就把老婆孩子接到村裡,吃住在村。 為此,村裡同事開玩笑說:你這是託娃帶仔助脫貧,還給我家小孩一個外號——「駱攻堅」。
修建好的入戶路
一路走來,攻堅克難、積極融入、主動作為,在每一次受檢中,給黨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充分展現了網格員的責任與擔當!
【人物小傳】 駱科敏,男,2018年11月任平塘縣塘邊鎮新店村網格員。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慶整理編輯 朱登芳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