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2日,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表彰大會在京舉行。安徽省歙縣的「張一帖」——國醫大師李濟仁、張舜華家庭作為全國文明家庭代表也參加了這次大會。「張一帖」家族「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自強精進、厚德中和」的家訓家風,傳承了460餘年,穿越時空、歷久彌新。
一、「張一帖」家風源於「孝悌忠信」的徽文化
安徽歙縣古稱新安,是古徽州府治所在地,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歙縣是古徽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徽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也是明清兩代輝煌近四百年的徽商故裡。在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徽文化中,新安醫學是其中的一朵奇葩,而歙縣深渡鎮定潭村的「張一帖」又是新安醫學中影響最大的世醫家族之一。
「張一帖」的創始人張守仁勤於實踐,歷經30餘年反覆揣摩、臨床驗證,研製出一種粉狀藥劑——「末藥」,此藥對勞累傷寒有特殊的療效,往往一帖藥就能把病治好。久而久之,「張一帖」的聲譽不脛而走,來自全國各地的病人經常半夜提著燈籠,打著火把到定潭去看「張一帖」。
從明朝嘉靖年間起,「張一帖」世代相承,聲名日著,至今已傳承15代,歷460餘年。之所以能傳承幾百年且興盛不衰,除了「懸壺濟世」的高超醫術外,其「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自強精進、厚德中和」的家訓家風發揮了重要作用。
16字家訓中,「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徽文化的核心,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中華傳統文化是責任文化,講究德治禮序,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中華文明的DNA。可以說,風景如畫的徽州山水、孝悌忠信的徽州文化,孕育了「張一帖」的家訓家風。反過來,「張一帖」的家訓家風也豐富了徽州文化的內涵。
二、「張一帖」家風貴在「堅守」
正是16字家訓的傳承,歷代「張一帖」都強調醫者仁心,以德輔醫,贏得了廣泛的讚譽,拔萃於醫林,傳為杏林佳話。
早在1958年,李濟仁、張舜華夫婦就響應國家號召,將「張一帖」祖傳秘方無償獻給國家。2009年,他們又與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籤署協議,無償捐建了醫藝館。直到今天,定潭「張一帖」還常年在路邊免費供應「藥茶」,為年紀大的病人或家庭困難的病人免費看病,這都是幾百年傳承下來的老規矩。
上世紀70年代末,李濟仁、張舜華夫婦因工作調動舉家遷往蕪湖。他們覺得「張一帖」在老家定潭的根不能丟,於是把當時年僅16歲的次子李梃留在了家鄉,成了「張一帖」在定潭的守護者,延續著當地「趕定潭」的傳說,這一守就是37年。
「張一帖」的16字家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經典的東西,大家都耳熟能詳,難得的是張氏子孫460多年能夠堅守下來。尤其是穿越幾百年的時空,當這個世醫家族已經積累了信譽、財富、名譽後,還能一代代地傳承下來,這就是這個家族了不起的地方。
三、「張一帖」家訓凸顯的是一種「工匠精神」
張氏家訓裡的「自強精進」,凸顯的是一種可貴的「工匠精神」。歷代「張一帖」都注重創新發展傳統中醫學。第十三代「張一帖」張根桂就根據季節的不同對「末藥」的配方進行了調整,使得藥效更加顯著。第十四代傳承人李濟仁、張舜華夫婦在繼承「張一帖」精湛醫術的同時,結合西醫的研究成果,創造了不少效方驗方。2010年,「張一帖」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醫不能封閉著傳承,有創新才有發展,發展好才能發揚廣大。」李濟仁一直鼓勵子女用創新的思維來傳承中醫。李濟仁、張舜華夫婦共育有四子一女,都傳承了「張一帖」家學。除了李梃外,大兒子張其成、四兒子李標、五兒子李梢都是博士生導師。
其實不僅是醫學,我們各行各業都需要這種「工匠精神」,不管做哪一行都努力做到最好,一個醫生是這樣,一個老師也是這樣,一個工人是這樣,一個農民也是這樣,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把自己分內的事情做到最好,做到精進,我們的社會就會更加美好。
懸壺六十餘載,孜孜不倦地傳播著中醫國粹的精華與智慧,李濟仁一家「兄弟三博導、兩代七教授」在當地傳為佳話,生動演繹了一個國醫世家的家風淵源和文化根系。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的講話中所說,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銘記在中國人的心靈中,融入中國人的血脈中,是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設的寶貴精神財富。
(來源: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趙冬梅 九親文化整理髮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