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4世紀到16世紀時期,在歐洲的大陸上發生了一場載入史冊的翻天覆地思想文化的運動,即名為文藝復興,這也是歐洲從黑暗的中世紀向現代化過渡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在此期間的主要核心是人文主義,此類精神在該時期廣泛的傳播,其中的宗教的改革也由此取得了很大的實質性得進展。
由於此次改革,使得人們的生活方式、流行時尚都有了嶄新的面貌,更重要的是新的階級——資產階級開始萌芽,逐漸的走向歷史的舞臺。而古登堡印刷術在這一場的歷史的變革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於歷史的動蕩,環境的因素是不可忽略的。
一、文字是語言的載體,印刷術的誕生成為時代的轉折點,古登堡印刷術則是推動著歐洲社會的進步,解決知識在民眾的傳播問題
語言的主要載體是我們熟知的文字,可以使得文明與文化可以進行記錄,有跡可循的傳承下去。從最初的使用竹簡記錄,莎草紙的書寫,文化逐漸傳播,但是由於只能夠進行手動的抄寫,造成了使用成本增加而且容易抄寫錯誤,漏抄的問題這樣的傳播方式具有比較大的局限性,而且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損失。
當印刷術——文明之母這一的誕生,很有效的推進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進程。經過將近一百多年的演變和更新,印刷術和印刷書籍以一種全新的方式與視角帶給了人們驚喜。
歐洲的古登堡印刷術給身處於歐洲的人們帶來了全新的文化傳播媒介,以印刷術所製造的印刷書,成為了歐洲文化發展的傳承。大大的擴展了民眾們的視野,豐富了他們的認知,推動整個歐洲社會的變化。
書籍與百姓大眾的距離縮短了,由此帶來的變化其一為:文字、文化的傳播更加便捷的向社會大眾開放。於此之前,技術上面存在的缺陷導致著只能進行手抄,其局限性顯而易見。印刷術的發展於手抄的時代而言,是一個改變時代的轉折點。
古登堡印刷術遍布整個歐洲,對於社會所產生的巨大改變在於,人們的文化水平有所提高,尤其是識字率的提升:
「在15世紀中期,歐洲識字的男人還不到一成,到了17世紀的早期,已經有超過三成的男人和超過一成的女人可以讀寫。」——《近代歐洲印刷術傳播的經濟偏向研究》
歐洲民眾在那個時期心中都存在著迫切的願望,希望能夠從中世紀的黑暗統治中突破,尋求一絲絲的光明。而識字對於他們的意義就不僅僅是粗淺的認識,更讓他們提升了自身的判斷力和明辨的能力。
由於人們不再停留在盲從、盲聽的階段,信息的來源也不僅僅只是單一的聽從教會的安排和貴族的「慫恿」,也不是只是聽從民間的來源,將人們從「混沌」閉塞的世界之中解放出來,人們不再依附於教會,對於它的依賴程度大大的降低了。
民眾們體會到了自己自主的選擇信息需求的快感,更為重要的一點是,他們可以通過自己的思維依靠自身的能力對信息進行解讀,他們個人的主體的意志得到了自由的實現,「自我」這一次變得更加的鮮明和和突出。社會朝著現代化的轉型由此展開。
印刷書這一特殊的媒介突破了我們在空間上的限制,不再受到地域的局限,衝破了時間上的拘束,確立了一種全新的時間與空間上的傳播形式。為何手抄的手抄書達不到印刷書的效果?探究下來在於技術的缺陷。手抄書耗時,耗精力,稀少且昂貴,這種的影響的範圍是非常的有限的。
手抄書保護的是知識的儲存影響力極小,而印刷術所制的印刷書很好的解決了知識在民眾的傳播問題,它跨越了時間的和空間的限制,成本較低、耗時較短。
在文藝復興期間,廣大的普通民眾都有機會接觸新的思潮新的技術,此類的變化影響極其深遠,對後續的變革有很大的影響。
二、印刷術在歐洲的成功推行,使得閱讀走進大眾生活當中,促進文藝復興時期所萌生的思想的傳播和領悟,對社會的轉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古登堡機器印刷術在歐洲的發展,深刻改變了人類文明的載體、渠道、中介物以及技術手段的總稱——媒介的存在形態,帶來的是人類信息的傳播方式、傳播時空範疇、人類信息儲存等方面的深刻變革。」
這個變革進一步的推進了歐洲的社會向現代化的轉型。印刷術極大的去改變了閱讀對於民眾的社會性質,閱讀逐漸的成為了一種的日常活動大多數的人們因為識字可以自己思考,從而閱讀的時間、書籍都大大的增加,了解了更多的知識,對於整個世界的認知有了自己的見解,很好的對人們進行了理性思維的培養,從此方面來說,為人們從現代化的社會公民轉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所謂的傳播媒介,是內容和形式的一種統一,形式的主要變化可以牽動整個媒介屬性發生改變。手抄的書籍耗費了大量的財力物力,由此的價格也極其的昂貴,所以在此時,閱讀還是一種極其奢華的事情,是社會上層人士,達官顯貴才能夠享受的一種特權。
在此術還沒有流行至歐洲時,收藏手抄的書籍成為了貴族們的特殊愛好,也是上層社會人們的標誌。相比較而言,印刷的書籍價格比較的便宜,是平民大眾可以享用的起的價格,是閱讀逐漸走向大眾、走向平民的一個具體的標誌。
印刷術所帶來的改變還有一個方面是使得閱讀走進了人民大眾的日常生活之中,成為了人們必不可少的一項生活活動。
在印刷術發明之前,所謂的閱讀在人們的心目中都是可有可無的,由於開銷花費著實比較大,民眾的參與程度著重偏重於此類的傳播媒介是否足夠實惠,是否能夠處在人們可消費的基礎之上,人們是否有心情愉悅的輕鬆的享受。
在印刷術發明之後,使用印刷術印刷的書籍在社會上廣泛的進行了流傳,由於它比較容易獲得而且價格頗為便宜,人們的思想被此刺激起來,激發了人們的閱讀欲望。
而由於民眾們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市場的供給也從而短缺,受著股熱潮的影響,印刷市場快速的發展起來。印刷出來的東西其內容、形式各種各樣,不只是書籍,還有宣傳的小冊子、地圖等各個類型的內容也越發的豐富起來。
大眾百姓由此更加的依賴了印刷這個媒介來獲取社會相關的資源和信息,印刷術改變的不僅僅只是局限於文化方面得傳播,它更好的營造了一個全民熱愛閱讀的一個氛圍。
一個龐大的民族或者是群體,如果具有了非凡的閱讀能力,這對於文藝復興時期所萌生的思想的傳播和領悟,對於歐洲社會走出黑暗中世紀,進行社會的轉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印刷企業作為傳播媒介,向社會展示資本主義企業風採,傳遞著重要的社會信息,不僅是促進文藝復興的進行,對整個歐洲社會具有極其深遠的影響和意義
「印刷術的傳播導致了一種不同於中世紀手工業的現代企業結構『印刷商-學者-工匠』聯合體類似於現代的文化產業,使得資本、知識、技術三個重要的經濟因素充分結合。」
在16世紀之後的歐洲社會中,印刷業的發展如火如荼。印刷企業在此時已經初步的具備了現代的化產業最基本的要素,不僅有通常具備的生產、經營和管理等,更進一步的是在經營理念上的變化,由此建立了一系列的相關體系和系統。
由這一轉變,個人的重要性在這一流程中逐漸體現出來了。印刷術使得歐洲的產業有了近代的特徵,對於歐洲社會具有極其深遠的影響和意義。
從傳播的行業和景觀的這一個視角來看,印刷企業其自身的性質就是一個大的傳播媒介,是向社會特別的去展示了資本主義的產業風採。
印刷產以及包括的一整個的印刷業的生產、書籍的出版、產品的銷售的整個商業化的機制,透露出了在歐洲早期時,粗顯露山水的早期資本主義的完整的產業狀態。印刷廠作為媒介而言,從以下的三個方面傳遞著向社會的信息。
其一是,一個工廠也直接作為了一個可以接觸的、可以進行體驗的媒介。僱傭關係的產生,工廠中要僱傭員工,並且根據時代的發展而實施了現代化的管理系統,這本就是資本主義的生產體系的形成。
而工人們通過接受僱傭進入了工廠,就是成為了這個資本體系的一員,在工廠運作的過程之中,工人們接觸這些機器,體會到別樣的機器所帶來的新奇的世界。他們便成為向社會傳播的最好的媒介,傳播了資本主義的理性精神。
其二是,工廠也作為了一處景觀向著社會進行傳播者信息。工廠的景觀包括著工廠的廠房、機械、等等。這些個景觀向人們傳達了所謂的理性、秩序、規範的現代社會的狀態。
工人們通過這廠區的景觀就能夠看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縮影,而工廠的工作景象也體現了資本主義的現代企業對於時間以及工作之間的精心安排分配的結果。
其三就是所謂的媒介也就是訊息。印刷術所印刷的書是一種極其普遍的媒介,它不僅僅蘊含了重要的意義和展示社會的訊息,更主要的是,包含著古登堡印刷術的偏向現代化的思維以及實踐。
從原料採購、書籍的編撰過程、排版、出版的一些規劃到最後銷售的過程,這一系列的環節組成了一個及其完整的資本主義的商業化狀況。
印刷術確立了全新的傳播尺度,帶來包括傳播渠道、傳播方式、信息存儲、傳播內容等傳播要素的傳播整體環境的變革,全面改變了知識、文學以及新教思想的傳播形態,進而推動人文思想的傳播,促進歐洲社會的現代轉型。
參考歷史文獻:
《歐洲文藝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