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浮斷裂、反叛神秘的後現代美學背後——西方審美現代性

2021-01-11 小鄧的夢境計劃

人類社會的發展與科學技術的進步有著密切的聯繫,西方的審美現代性是文化現代性的一個組成部分,它被包含在現代性和文化現代性之中。在研究西方的審美現代性的時候,要結合西方現代性的特性,這些歷史經歷和特性不但決定了審美現代性的特性、內容,而且也決定了它們的具體存在形態。筆者將從西方現代性的反傳統、理性化和反思性三個特性出發,重點結合科學技術的發展問題,分析它們對西方審美現代性的影響。並爭取釐清西方審美現代化中,傳統與現代,文化與宗教,物質與文明,生命意義的流變等幾個方向的情況。

前言

藝術這個學科伴隨著科技的發展和進步,在研究西方審美現代性的時候可以從科技理性的角度來切入,在傳統文化、道德倫理和商業的衝擊下,西方建立了新型的資本主義制度,也就是說,現代性是科技理性登堂入室的結果,是客觀事物對主觀事物的規約,西方審美現代性和西方的文化制度、藝術生產和批評、道德領域都有深層次的關係,其中「矛盾性」的特點較為突出,這種矛盾性表現在藝術與商業、與文化碰撞的許多時刻,大抵表現為資產階級現代性和美學現代性之間的矛盾。

科技進步當然能夠帶來許多益處,對理性的崇拜一旦成為探索的定向,美學現代性就會激烈地反對此種態度,這種中產階級的價值標準是藝術家或創造者所不能接受的,於是他們通過藝術創作來達到反叛的目的,無論是反制度、政府、宗教,甚至到最後的反自身,都能從中感受到現代性對資產階級的強烈反對和拒絕,二者之間是對立的關係,但又不得不繼續糾纏,理性總是在和非理性爭鬥,一個是本質中心的,另一個就是邊緣的,這些邊界並非一成不變的,界限一直處在流徙的狀態,就像「千高原」的聲音一直都徘徊在元敘事的周圍,這種矛盾性表現為全局性。

一、反叛性——傳統與現代

藝術家會不斷通過反思來表達自己的反叛精神,這是審美現代性中的一個特點,眾所周知,進入後現代以來,本質的聲音就被打斷了,學者文人急於將創作和本體論的概念隔絕開來,在思想家福柯對話語權力的反思過後,更多的邊緣人群和話語被關注,人們急於脫離傳統和封建,想要用自由的革新為現代性創造一座新的橋梁。

哪怕這些是漂浮的,無意義的斷裂,或是存在於對抗本身的意義,許多人將傳統直接當作了現代性的絆腳石,但話語也是一種「邏各斯」,一旦說出口,就成為了另一種具備煽動性的本質主義,如果說空白和斷裂、反對一切能夠概括現代性的畫,那麼它也是建立在反抗秩序和規則上的,它真正申訴的是個體在世俗中的權利和位置,這個文化環境不再需要大量的元認知事物,個體面臨的選擇和權力更多,當個體的絕對自由和社會群體的秩序形成對立,在科技發展的發酵下,現代社會就會一點點瓦解傳統社會的共同體。

這種反抗還延伸到人類對世界秩序、自身秩序的把控上來,現代性反思否定了秩序上的他者,一種混論且不合乎邏輯的秩序,建立起了可統一、可管理的秩序。反思不僅存在於針對傳統的方面,同樣存在於秩序和知識的層面。從人們熟知的立體派、超現實主義到未來派、波普藝術,創作者都在毫無顧忌地探索著多種不同於傳統的藝術語境,彰顯他們各自在現代審美需求上多層面、多方位的大膽設想與追求。

現代藝術不以他人的標準為參照,而以自身為核心加以理解,一些藝術家對過去的觀念和常規進行嘲諷和清除,或以各種新的表現形式譁眾取寵。他們的創作動機引來人們批評和驚愕,最終達到一種反叛的和諧,他們有意識地製造混亂而不是秩序,導致失調而不是和諧。「新」「奇」「怪」的狂熱崇拜並勇於探索這種實驗性的藝術形式,是西方審美現代性中比較明顯的特徵。西方現代派音樂的重要人物伊戈爾·菲德洛維奇·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作曲家有意識地不表現任何主題;阿諾爾德·勳伯格為了擺脫音樂作品中的浪漫主義色彩,以極其浪漫的情調去完成了他反浪漫主義音樂風格的表達,創造了令觀者震驚的無調性表達方式。

勳伯格

二、理性化與反工具理性

尋找意義和價值一直是人的一種生存本能,但理性化也是西方審美現代性的一個基本特徵,最開始人們信仰宗教,認為宗教可以提供對生命意義的合理解釋,但隨著科技的發展,宗教逐漸衰弱,信仰坍塌,這種過程是情感價值觀一直和文化、經濟作鬥爭的結果。工具理性在資本主義的產生和其制度的形成過程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人們通過計算和更現實的推演來接近意義本身,但理性的桎梏變成一種極具壓迫性的力量後,社會就會變成卓別林眼中的摩登時代,人人都是流水線上的螺絲釘,循規蹈矩、平平無奇。

審美現代性作為文化現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沿襲著它身上的特性,不難發現,藝術家在表達這種特性的時候,無論是內容或形式,都會選擇反對合理性的方式,這成為了新的「合理」和動力,成為了福柯所說的「異託邦」的源泉,人人都追求差異性,以反叛建立起來的審美範式是西方審美現代性中最基礎的元素。

另一個較為顯眼的特徵是對工具理性和異化的反抗,當然是通過非理性或感性來實現的,當尼採說出那句「上帝已死」的時候,藝術就不僅僅是誰的附庸了,它用不著為宗教所用,也用不著為道德發聲,它可以為藝術而藝術,這為真正的藝術、為人超越自我都提供了意義和機會。激浪派作為一個20世紀60年代初出現在歐美的鬆散國際性組織,高舉著反藝術的大旗,要清除一切不合理的東西,例如資產階級的病態,「智力」的、專業的以及商業的文化,清除無生命力的藝術和歐洲主義等等。

這種尋找自我的方向也使一些學者從精神、心理的角度來看待藝術,例如浪漫主義、唯美主義,對自然的嚮往和對感情的重視都成為了成全藝術的因素之一,從浪漫主義美學開始,西方現代性和審美現代性的矛盾逐漸暴露出來,那種追求神秘幻想的烏託邦和社會強烈碰撞,海德格爾所說「懸於深淵的時代」是技術的時代,它使人異化分裂,使人精神窮困,直至無家可歸,哲學家們對現代理性化的世界是十分牴觸抗拒的,就像海德格爾所說「詩意地棲居」一樣,不得不提,美學產生的最初,在鮑姆嘉通為它命名為「感性學」的時候,就顯而易見,藝術中有許多時刻是感性對理性的反叛時刻,人一旦在工具理性的社會中沉淪,就再難達到藝術中所說「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境界,由此看來,感官感受是藝術中永恆的話題之一,而克服信仰危機成為了其中的一個重要人物。

法蘭克福學派曾直言不諱地指出,物質文明的進步給人性帶來了「野蠻」的狀態,而審美能夠將壓抑中的人解救出來,喚醒根植於人類感性深處的自由,於是解放感性就成為了現代社會的目標,這種革新是針對著技術對人精神和肉體的摧殘,當現代人再高屋建瓴的城市間失落頹廢的時候,這種機械麻木需要審美的原始生命力來拯救,以肉身為線索,探索具身性的問題。如何處理二者的關係,在審美現代性中表現明顯,新科技賦予了藝術全新的模樣,無論內涵、外延,還是媒介、傳播手段,當下藉助科技的力量推動藝術創新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果能將豐富自由的藝術思維和清晰概念化的理性思維和諧相融,藝術實驗探索的方向會更多。

很多藝術家主動利用科技手段幫助自己完成作品創作。如荷蘭藝術家博納特·斯米蒂斯(Berndnaut Smildeas)使用煙霧發生器,加上水汽和強烈的放電來製造位於室內的雷暴雲團。每一朵雲存在一段短暫的時間後就會消散,作品現場拍下的照片就是它們的檔案,是它們曾經存在過卻被人們錯過的唯一證明。斯米蒂斯想藉此來表達生命的轉瞬即逝。目前,這件作品已在美國和歐洲許多國家展出,獲得眾多關注。

博納特·斯米蒂斯作品:室內的一朵雲

三、結語

誕生於19世紀的電影技術結合了光學、電學、機械學等各項技術,躋身藝術行列,但我們不能否認,西方審美現代性始終呈現出反叛傳統、反對工具理性和反思西方審美局限的特徵,這些反邏輯、不確定性也隨時出現在充滿「理性」的電影鏡頭中,意識流對夢境、精神流動的無意識的重視,精神分析美學中所說的「白日夢」,潛意識領域的神秘性等等,西方審美現代性一面向觀者展示了世界的不可控和非理性,另一面又被理性力量深深牽制著,這就是西方現代性與西方審美現代性所表現出來的矛盾和對抗性。

但反叛的策略和核心是不變的,後現代主義美學反叛了現代主義美學的精英意識、對形式的追求,表現出對通俗、複製、斷裂和對形象消費的青睞,但同時也繼承了現代主義的反叛精神,並在反思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甚至為了反叛而反叛,棄表象、事實於不故,但這正是審美現代性獨樹一幟的地方。在這個福柯所說的「人之死」的時代,審美現代性所表現出的特徵為人的生存提供了另一種解答。

米歇爾·福柯

相關焦點

  • 超越現代性:二戰後歐洲知識分子對西方文明的反思與批判
    他們以傳統與審美的名義,對政治-經濟的現代形式抱有懷疑,對社會生活中的物質主義、科學主義、功利主義等等表示否定,試圖在對現代性的批判中發展一種具有社會價值與審美特質的文化藝術。其中最具典型意義的是19世紀的阿諾德和20世紀的利維斯。
  • 近代以來西方美學的傳入帶來的對古典美學的反思
    導語:中國近代社會是一個變化眾多的社會,原本閉關鎖國的狀態被西方的堅船利炮打破,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被外來的資本主義經濟所衝襲、破壞。與之而來的還有來自西方的政治制度以及文學思想,使得近代中國不論是政治上還是文學文藝的研究上都在向西方靠攏學習,由此也帶來中國近代的美學思想的全新發展,尤其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之下中古典美學與西方美學的交融發展,呈現出一種全新的審美面貌。
  • 對話90後青年學人羅雅琳:鄉土的新美學,並非回到田園牧歌
    李歐梵的《上海摩登》是羅雅琳這一代學生在學習現代性理論時的必讀書目,它討論了在西方都市文明影響下,上世紀30年代上海的現代性問題。《上升的大地》將目光從東南沿海轉移到了中國內陸地區,試圖挖掘出西部中國「別樣」的現代性質。費孝通的《鄉土中國》則是討論鄉土問題時繞不開的經典著作,在羅雅琳看來,其中的很多概念在後來的沿用中逐漸變得刻板化。
  • 新著推介 | 楊春時:中華美學概論
    內容簡介該書從現代美學的角度闡釋中華美學,並且建構了一個完整的中華美學體系。作者認為,研究中華美學必須以現代美學的角度切入,利用現代美學的觀念、概念、範疇闡釋中華美學思想,把中華美學思想納入現代美學的框架之中。同時,中華美學體系的建構也是中西美學對話的過程。
  • 西方後現代藝術
    可以看到,從現代繪畫到後現代藝術,最根本的區別是審美標準、審美觀點上的轉變:現代繪畫主要以視覺上"好看"、"漂亮"為美(當然,這並不是說,現代繪畫只講視覺美而完全不講意境), 這也就是美學上所講的"形式美",以和諧、勻稱、比例恰當等為美的標準,實際上也就是一種悅人耳目之美,平常所謂美玉之美、美目之美皆屬之。後現代藝術則 以思想上、心靈上的自由為美,以人生高遠的精神境界為美。
  • 美術研究|書法入畫,可以改變繪畫,並將之推向現代性!
    把中國書法改換成西方世界所能接受的樣式,這並不是中國書法的現代或國際意義。伊斯蘭世界有著悠久的書法藝術傳統,同中國一樣,這種傳統在面臨西方現代藝術的挑戰時也發生了嚴重的裂變。年輕一代的伊斯蘭書法家大量使用了西方現代意義的視覺元素,並樂觀地將之視為伊斯蘭現代藝術的一種成功樣式。
  • 頹廢主義的美學價值
    作為一種純粹的美學理念,頹廢主義追求藝術的感性享樂,推崇古怪超凡的想像力、創造性,試圖創新語言表達,突破固有的美學教條,特別是對憂鬱、痛苦、神秘,以及「瞬間性、偶然性、變動性」等現代性的強調,極大地豐富了美學的風格,從而使頹廢主義美學無可置疑地隸屬於現代美學的思想範疇。
  • 人體美學欣賞:淺析西方藝術史上素描與色彩之爭,世界油畫大師的經典人體作賞析
    逈鶝脮茉砸儤裂誫蟻閄滰洭騮桹曽抽錮睥蜄嫪渷戟戼嬄蓻欽鬘孧堹袧頹挬謀謪砹墡簞縫橸胞暎椬瓖刎諿粽箕姽諅劇這場爭論的意義不僅在於藝術家對油畫審美意蘊的態度,也表明了油畫藝術開始了不同的審美傾向,即強烈的感性思維所帶來的視覺意義。
  • HYGGE——後現代的生活美學
    HYGGE——後現代的生活美學生活美學,幾年前,還僅僅是雜誌編輯掛在嘴邊的一個內容分類。最近,隨著最幸福的國家丹麥的HYGGE小確幸,成為各個領域討論熱門概念。首先,可以將「生活美學」理解為生活方式(lifestyle)的表現形式。
  • 李巖 宋偉|後現代女性主義對阿倫特政治美學的接受與創新
    作為猶太裔女性政治思想家,她憑藉自己的多重「特殊性」為後現代女性主義文化做出貢獻。其政治美學中蘊含的行動和複數性理論能夠幫助後現代女性主義者重新思考婦女解放、公民身份和革命之間的關係。此外,其政治美學尤其影響了朱莉亞·克裡斯蒂瓦的詩學-符號學為特徵的新女性主義,促進後者理論有所創新。
  • 當代西方空間批評關鍵詞研究述評
    作者簡介:毛娟,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西方文論與美學研究。作為21世紀西方最前沿的批評理論之一,它在學術思想的言說方式和闡釋方式上產生諸多變革,成為跨越人文、地理、政治和社會學等多學科的研究焦點,生產出空間與網絡、政治學、性別、後殖民等一系列新話題,成為人文學科的重要研究視角和新詩學的關鍵詞。多位學者從後現代美學、當代政治、全球化、消費與經濟等視點重新思考空間、時間和社會存在的辯證關係,拓展了文學空間研究的角度,加深了其深度。
  • 金元浦談後現代的多種觀念與理論形態——「後現代轉向」(二)
    這種解構的後現代思想對極權主義採取了矯枉過正的反撥態度,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相對主義甚至虛無主義,所以它也被稱做超現代主義。建構的或修正的後現代主義,也試圖戰勝現代主義世界觀,但它不是通過消除各種現代世界觀本身存在的可能性,而是通過對現代前提和傳統概念的修正來建構一種後現代世界觀。格裡芬認為,建構的和修正的後現代主義是一種科學的、道德的、美學的和宗教的知覺的新體系。
  • 美在意象:中華美學命題的現代闡釋
    美學不是哲學,但是富有闡釋效力的美學也總是體現出一種立足於哲學地基上的獨特的問題意識:美學的對象,不是一個自明的、外在於人的對象,而是一個內在於人,被「心」所發現、所感動、所領悟、所建構,並不斷向未來敞開的意義境遇。「美在意象」的現代解釋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中國古代美學與西方美學相互邀請、相互發現、相互照亮的過程。
  • 周憲:美學閱讀書單
    著有《審美現代性批判》、《視覺文化的轉向》、《文化間的理論旅行》、《美學是什麼》等。 1.阿瑞提:《創造的秘密》,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艾布拉姆斯:《鏡與燈》,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3.艾贊貝爾:《創造性的社會心理學》,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7年版。
  • 李歐梵|鐵路現代性,文化研究的一種新範式
    換言之,這就是一種實證式的敘述,最多也不過以中國的歷史經驗來印證或反駁西方既定的理論。在此類研究中,往往把現代性(modernity)和現代化 (modernization)混為一談;描述的是一個鐵路發展的表面現象,忽略了其所包含的文化意義。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領域,鐵路則作為一種「再現」(representation),在文本中扮演現代性的一個表徵角色。
  • 【畫學】|內在的異質性——超現實主義藝術理論與現代性問題的再思考
    按照馬泰·卡林內斯庫(Matei Calinescu)的觀點,當我們試圖在藝術領域中探討現代性的問題的時候,我們指的是美學的現代性,而非社會的現代性。[1]在藝術理論中,現代性的問題自然地與關於現代藝術的討論聯繫在一起,而無論是將現代藝術的起源追溯至馬蒂斯、畢卡索,還是印象派,或是庫爾貝乃至更早,都是出於對現代性問題的不同理解做出的判斷,因而藝術理論也成為了闡釋和理解現代性的一種方式。
  • 「當代美學的論爭與建設」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五屆浙江社科界學術...
    本次國際學術論壇結合了線上直播,為來自中國各地以及美國、英國、俄國、澳洲、德國、比利時等多國研究者們提供了共同探討當代藝術與美學議題的平臺。論壇開幕式上,浙江大學副校長黃先海、延安大學副校長王剛、國際美學協會前主席阿諾德柏林特(Arnold Berleant)分別發表致辭。在疫情、後疫情時代,當代美學的論爭與建設更加需要全球藝術與美學研究者們針對新現象、新問題加強交流對話。
  • 西方美學史:康德美學·導論
    康德處在近代西方哲學發展中的關鍵性的轉折點。前此西方哲學恩想分為兩大派,一派以先天的先驗的理性為客觀世界和人類知識的基礎,這就是以德國來布尼茲和伍爾夫為代表的理性主義派;另一派承認物質的獨立存在,主張一切知識都從感性經驗開始,這就是以英國洛克和休謨為代表的經驗主義派。這兩派的對立是鮮明的,鬥爭是尖銳的。近代西方哲學史可以說主要是這兩派的鬥爭史。
  • 這本美國人用英語寫的日本美學之書翻譯成中文後,竟然賣脫銷了
    美學導師:谷泉,美術學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方向集中在中國傳統藝術和西方現、當代藝術,出版有專著《大地藝術》,翻譯著作《茶書》、《侘寂》。1. 回歸發源地的《侘寂》侘寂,一個帶有未滿、無常、殘缺、適度、謙遜、遠離世俗之意的日本美學中的冷僻術語,卻在近些年,成為一個擁有百萬級搜索量的都市流行詞。
  • 美學論壇聚名家!呈現東方美學思想盛宴
    羅崢深圳市政協常委、深圳市時尚文化創意協會會長、中國時裝設計最高獎「金頂獎」得主、深圳東方逸尚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兼藝術總監羅崢在致辭中表示:作為承辦方,見證了八屆東方美學引領世界新時尚國際論壇。在後疫情時代人們開始對原有的生活方式進行反思,新的價值觀和文化思潮開始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