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最新研究:這些食物,真能讓孩子越吃越聰明|碳水化合物|大腦...

2021-01-12 網易

  我兒子無疑是世界上最難管的小孩——他上課總是動來動去,注意力永遠不集中,寫作業靠吼,老師再怎麼批評也沒法撼動他單純的快樂……

  很多人安慰我:「聰明的孩子都好動」。

  我帶他測了智商,140,確實很聰明。


  還有人「打擊」我:「莫不是有多動症?」

  我也帶他做了測試,別的項目都正常,唯獨「缺乏專注力」這項得分高於基準線,也就是說要想讓他老老實實坐在那兒聽課寫作業什麼的,確實比普通孩子要難很多。

  我問醫生怎麼辦?

  醫生說:「這種和基因有關係,就像買彩票,恭喜你抽中了hard模式。你家孩子呢,說是多動吧,有一點,但也沒必要去吃』專注達』……要想提高他的專注力呢,三個辦法:行為管教,多運動,飲食控制。」

  說實話,行為管教我還能理解,但是「吃東西居然還能影響孩子的學習模式」,這個知識點有點刷新認知。



  回家以後,我就研究了不少書籍和文獻,然後發現——

  醫生的話很有道理。

  下面,我就來和大家分享下面幾個十分重要的知識點:

  


  食物如何影響孩子的大腦;

  


  哪些食物能夠改善孩子的專注力、自控力和學習能力;

  


  「什麼時候吃」和「吃什麼」一樣重要。

  


  01 。

  「營養壓力」也會影響學習力和自控力

  作為一位資深中學老師,我媽經常向我抱怨:「好多家長,為了提高孩子的成績,天天給他們報這個補習班那個提高班,卻忽視了最基本的東西。」

  什麼東西最基本呢?

  吃。

  有些爸媽早上爬不起來,就給孩子留十幾塊錢讓他們自己買早飯,但總有孩子不自覺,用零食或者垃圾食品來代替早飯,甚至為了攢錢買玩具而直接跳過早飯。

  「結果一上午根本沒法好好集中注意力,什麼東西也學不進去。」

  如今,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都發現——孩子吃下去的東西,對他們的學習及行為有很大的影響。

  尤其是年幼的孩子,因為他們的大腦尚未發育得足夠成熟,當他們感覺到「壓力」的時候,就更加無法克制各種小動作。

  這裡的「壓力」,不僅包括「情緒壓力」,同樣也包括「營養壓力」。

  舉個例子,一個5歲的孩子,如果父母剛對他發了脾氣,那麼他會突然陷入情緒崩潰之中,學不進任何東西;

  同樣的,如果這個孩子處於「營養壓力」之下,他也會變得情緒波動,注意力分散,學習效率低下。


  美國南加州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一個人在生命的最初幾年中,如果缺乏營養,不僅會導致他的智商下降,更會導致其整個童年和青春期的反社會和攻擊行為的增加。

  相比沒有發生營養缺乏的普通人,缺乏營養的兒童在8歲的時候,攻擊行為增加了41%;11歲時的攻擊性和犯罪率增加了10%;17歲時的暴力行為增加了51%。

  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人就無法控制情緒爆發,攻擊性行為就會增加。

  而「自控力」同樣是「學習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缺乏自控力的人,永遠都沒辦法有效克制想要玩耍的衝動,去進行那些讓人感到十分辛苦的學習活動。

  南加大心理學教授阿德裡安·萊茵(Adrian Raine)表示:「社會階層和自控力無關,但是人的智能水平卻對自控力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他說:「以鋅、鐵、維生素B和蛋白質缺乏為特徵的營養不良會導致智商降低,從而導致後來的反社會行為。」

  「這些都是與大腦發育有關的營養。」

  看到這裡,不少爸媽會說:「都2020年了,孩子只會營養過剩,哪有什麼營養缺乏的事情?」

  事實上,無論貧窮還是富有,每個孩子的大腦都可能發生營養缺乏的症狀,或者說,他們可能攝入了過多的「無用的營養」,卻沒有在恰當的時機,攝入足夠恰當的營養。



  02 。

  要在「恰當的時間」吃恰當的食物

  有一天下午,我去接兒子放學,正好遇到了他的網球課教練,沒想到剛聊了幾句,就被教練批評了一通。

  教練說:「今天你家孩子上課走神嚴重,不聽指令,各種搗蛋……」

  我說:「呃,教練,他一直都是這個樣子的。」

  教練說:「不一樣,平時只是有點皮,可是今天情況特別嚴重——你知道為什麼嗎?我去查看了他的午餐盒,發現他中午吃了特別多的甜品!」

  「我當了那麼多年教練,這種情況見得多了……今天孩子注意力失調的問題,絕對是你的責任!」

  原來,我們這些老父親老母親,不僅應該了解哪些食物能給孩子充足的營養,還要了解攝入這些食物的「最佳時機」是什麼。



  高碳水會降低孩子的學習能力

  許多孩子的早餐都是烤麵包或者麥片粥,這些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較高,而高碳水化合物往往會降低孩子的學習能力

  這是因為,碳水化合物類食物,像含有精製糖、精製穀物的食物(比如白麵包、精面饅頭),會迅速增加身體的葡萄糖含量。

  增加了的葡萄糖會很快提升大腦中5-羥色胺(血清素)的分泌,它能讓人感到短暫的愉悅和安寧。

  但是這樣的血清素提升是通過「血糖陡長」來實現的,大起之後必有大落——之後的血糖陡降,反而會給孩子帶來緊張不安和情緒低落。

  一般來說,男性血糖陡降的表現是緊張不安,而女性則是情緒低落。

  換句話說,經歷「血糖陡降」的男孩會顯得十分躁動,而女孩則會瑟縮到自己的世界裡去,心不在焉。這兩種表現,都會讓孩子無法專心學習。

  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每天上午都不應該吃百吉餅、甜麵包、甜甜圈,義大利麵等含糖量高的食物。

  腦科學研究讓我們明白,應該倡議幼兒園禁絕所有的甜食點心。

  孩子的午餐最好也沒有任何含糖、含精面的食品,因為這些碳水化合物會令他們的大腦狀況不安穩,孩子在吃過這樣的午餐後,既沒法學得進去,也沒法考出好成績來。



  高碳水能提高運動表現

  儘管孩子在需要安靜坐下學習的時候,不應該攝取高碳水化合物食品,但這並不說明這些食物就是所謂的「壞食物」。

  相反的,碳水化合物能夠迅速產生能量,提高孩子的運動表現。

  假如孩子一大早起來就需要去鍛鍊身體(比如長跑、跳繩),那麼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能夠迅速產生能量,滿足身體需要。

  孩子們在逐漸長大之後,尤其是男孩,會越來越喜歡耗時長久的體育活動,這也會讓他們越來越愛吃高碳水化合物食品。

  而高碳水化合物食品對女孩還有一個特殊的好處——能夠緩解經後症候群以及經期的不適,平衡身體壓力。

  不過,這些好處都需要等孩子長大一些才能發揮作用。

  如果想讓孩子們(特別是低齡兒童)白天能夠在學校裡舒舒服服地學習,就要(特別是在上午)少吃高碳水食品。

  高纖維、高蛋白有助腦細胞生成

  美國知名內科醫生羅伯特. 阿諾特(Robert Arnot)在《成功生理學》(The Biology of Success)裡專門講解了食物和大腦發育之間的關係。


  阿諾特認為:高纖維、高蛋白類的食物,酸奶、鮮奶、豆奶等,都是早餐和上午點心的好選擇——與碳水化合物相比,這些食物不但不會誘使血液及大腦中的血清素陡降,還有助於提高學習能力。

  這是因為,這些食物有助於大腦細胞的生成,它們不但能幫助孩子保持大腦清醒,更能促進大腦更好地成長。

  脂肪酸提高自控力,改善心理健康

  除了蛋白和纖維,還有一種營養物質,對人腦的健康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種物質在麥可·施密特(Michael A. Schmidt)的《有價值的脂肪》(Smart Fats)一書中,曾被反覆提及。


  △《有價值的脂肪》書籍封面,作者麥可·施密特,美國宇航局生命科學部的分子醫學和生物化學博士,同時還是英國蘭開斯特大學的神經科學專業博士。

  它就是ω–3脂肪酸。施密特在書中寫道:缺乏ω–3脂肪酸,會令孩子成為學習不好的人,或者不善與人相處的人。

  「脂肪酸有助於大腦成長……它的平衡非常關鍵,人類的諸如暴力、蠻橫乃至自殺行為等,都與脂肪酸的攝取不足有相當大的關係。」

  我們知道,人類大腦組織中,有60%以上都是脂肪。ω–3脂肪酸是構成神經末梢的原材料,而負責連接神經元的神經突觸,其細胞膜也是由脂肪酸構成的。

  如果大腦得不到足夠的脂肪酸,那麼神經細胞都會受影響,神經遞質的傳導能力也會大打折扣,腦細胞受體的形狀和構成也會發生變化。

  大腦運作的過程中,如果細胞受體出現細微的不良變化,神經遞質例如多巴胺和5-羥色胺就都會受到影響。



  羥色胺發生變化,會令人出現躁狂、抑鬱、暴力等表現;

  而多巴胺的影響則更加廣泛,會讓人的情緒波動變得更加激烈,並且產生不自覺的肢體動作(多動)。

  許多神經系統障礙問題,比如女孩易患的抑鬱症、進食障礙,以及男孩易患的多動症,還有學習障礙、行為障礙等等,往往都跟ω–3的缺失有關係。

  而孩子成長到青春期後出現的一些病症,比如躁鬱症、精神分裂症等,也與ω–3的不足有關。

  ω–3脂肪酸如此重要,但卻並不是人體能夠自主生成的物質,必須依賴飲食來攝取。其主要來源是魚肉以及魚油。

  科學家們發現,在食用魚類較多的飲食文化中,當地人的抑鬱、躁狂和多動的發生比率,會比其他文化低很多。

  這從另一個側面證實了ω–3脂肪酸的重要性。

  03 。

  七種聰明食品

  精神科醫生德魯·拉姆西(Drew Ramsey)在《幸福飲食》(Happiness Diet)和《羽衣甘藍五十色》(Fifty Shades of Kale)中,推薦了七種「聰明食品」,他說:「這些食品對於大腦的發育至關重要,能很大地影響孩子的注意力和認知能力。」


  △《幸福飲食》和《羽衣甘藍五十色》書籍封面

  雞蛋

  富含蛋白質等營養成分,早餐食用有助於集中注意力。

  希臘酸奶(Greek Yogurt)

  全脂希臘酸奶(含更多蛋白質)可以幫助腦細胞處於良好狀態,快速地發送/接收信息。

  綠色蔬菜

  菠菜和羽衣甘藍富含葉酸和維生素,可降低成年人罹患痴呆症的機率。羽衣甘藍是一種超級食物,富含抗氧化劑和其他有助於新的大腦細胞生長的物質。

  

  維生素D和ω–3的良好來源,可保護大腦免受智力下降和記憶力減退的影響。鮭魚(三文魚)、金槍魚和沙丁魚都富含ω–3。

  「進入大腦的ω–3越多,大腦功能就越好,孩子就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吃食物之前讀這個》(Read It Before You Eat It)的作者邦妮·迪克斯(Bonnie Taub-Dix)說。


  堅果和種子

  堅果和種子(葵花籽)富含蛋白質,必要的脂肪酸、維生素和礦物質,可以改善情緒,並幫助控制神經系統。

  燕麥片

  富含蛋白質和纖維的燕麥片有助於保持心臟和大腦動脈清潔。在一項研究中,吃燕麥片(oatmeal)的孩子在與記憶有關的學校任務上比吃糖麥片(cereal)的孩子做得更好。

  蘋果和李子

  可以代替甜食,適合在午飯時食用,含有抗氧化劑槲皮素。

相關焦點

  • 腦科學最新研究:這些食物,真能讓孩子越吃越聰明?
    我去查看了他的午餐盒,發現他中午吃了特別多的甜品!」「我當了那麼多年教練,這種情況見得多了……今天孩子注意力失調的問題,絕對是你的責任!」原來,我們這些老父親老母親,不僅應該了解哪些食物能給孩子充足的營養,還要了解攝入這些食物的「最佳時機」是什麼。
  • 腦科學最新研究:這些食物,真能讓孩子越吃越聰明
    這兩種表現,都會讓孩子無法專心學習。 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每天上午都不應該吃百吉餅、甜麵包、甜甜圈,義大利麵等含糖量高的食物。 腦科學研究讓我們明白,應該倡議幼兒園禁絕所有的甜食點心。
  • 盤點丨為你細數越吃越聰明的食物
    最近世界首富比爾蓋茨的新紀錄片《走進比爾》在網上十分火熱,果然聰明人的大腦都是跟我們不一樣的。從小成績平平的我真的很羨慕聰明人的生活。 但是經過我不懈的研究,發現其實變聰明也沒那麼難嘛。最簡單的就是從吃上入手!
  • 這4類食物「越吃越笨」,想要寶寶變聰明,營養補充要跟上
    文 | 上官媽(高級母嬰護理師)雖然孩子的智力70%的遺傳自父母,但是後天的發育也同樣的重要,飲食就是寶寶大腦發育的基礎。如果飲食出現問題,原本很聰明的寶寶可能因此變得很笨;如果家長的餵養得當,一些小時候看似不聰明的孩子長大後可能反而變得很聰明。因此,家長在給孩子準備食物時,注意避免這幾種,小心寶寶越吃越笨。
  • 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娃若有這3個「煩人」表現,你真該高興
    對於我這個提倡科學育兒的人來說,一開始我是不相信的,所以搜索了很多關於科學育兒的信息。結果發現,這句話還真的有科學依據支撐。根據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的說法,2歲以後,兒童開始經歷各種敏感期,如大腦發展的高峰期、思維發展的敏感期、語言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物權的敏感期、記憶、注意力和閱讀等關鍵能力的敏感期。而這些敏感期是並行的。
  • 腦科學日報|為什麼胖的人「越吃越餓」?不用咖啡,快走也能提神
    這一研究同時證實人胚眼視網膜神經前體細胞(human Neural Progenitor Cells, hNPCs)的外泌體(hNPC-exos)富含與mNPC-exos類似的miRNAs,同樣能靶向抑制小膠質細胞TNF-α,IL-1β及COX-2的表達。2,為什麼胖子容易「越吃越餓」?
  • 這些益智遊戲,孩子越玩越聰明!
    課程推出後,收穫了滿滿好評~不少家長和孩子覺得「玩得不過癮」,希望咱們能再開一些「燒腦」課程,繼續和孩子一起鍛鍊思維,玩出聰明大腦。人的大腦在3周歲後基本已經發育了60%,到12歲的時候發育能達到90%以上。引導孩子玩益智遊戲,相當於從小做大腦體操,左右腦互動,整個大腦都得到更好的開發和鍛鍊。對於「玩中學」,我們向來認真!
  • 日本腦科學家研究:7個鍛鍊孩子大腦潛能方法,有效開發智力
    日本腦力開發權威林成之博士根據多年研究,整理了7個鍛鍊孩子大腦潛能的方法,讓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激發孩子的大腦功能全面運作,不但能夠有效提高孩子的判斷力和理解力,還可以提升思考力與創造力! 0~3歲是發展大腦本能的關鍵時期,也是打造長大之後大腦活躍的基礎。
  • 【科普熱點】最新研究:吃得越少,活得越久!飲食與壽命的關係,科學...
    研究發現,吃得越少,活得越久。俗話也說,吃飯七分飽,健康活到老。可見,吃那麼多也不見得是件好事。最近,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節食對壽命的影響。「輕斷食」、「健康飲食」一時間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難道真的吃得越少,活得越久?吃多少算健康?如何控制進食量?今天就來科普一下吧!吃得越少,活得越久?
  • 不吃碳水化合物大腦會損傷?大腦需要碳水化合物嗎?
    雖然它只佔你體重的2%,但你的大腦消耗了你每天能量的20%。研究表明,大腦三分之二的能量被用來幫助神經細胞「發射」或發送信號。剩下的三分之一用於「管家」,即小區維護。為了執行這些重要的功能,大腦需要穩定的燃料供應。大腦可以使用兩種主要的燃料,葡萄糖或酮,它們都可以通過血腦屏障。在飲食中中度至高碳水化合物,大腦的主要能量來源是葡萄糖。
  • 這幾種食物會讓孩子越吃越聰明,家裡再窮,也要多給孩子吃
    還真讓小果媽媽給打聽到了,這位媽媽經常給寶寶吃這幾樣食物,所以寶寶思維跳躍得很快,對智力開發特別有幫助。益智好食材一:穀物類穀物類食材的維生素E和葉酸的含量很高,多多食用可以幫助寶寶腦力開發,提高大腦的靈活度,而葉酸是與人的記憶力息息相關,常見的穀物有:燕麥、小麥、糙米等,穀物還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能夠促進消化吸收。
  • 從腦科學角度,揭秘讓孩子大腦更聰明的4種養分
    我們在看電視的時候,《最強大腦》或是《中國詩詞大賽》等等一些競技類節目,發現很多小孩子年紀輕輕的就頭腦靈活,他們的口才和反應能力都完全不會遜色於大人,那些小孩子們聰明的身姿讓很多家長都很羨慕,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電視上的哥哥姐姐一樣聰明,腦發展水平其實是孩子在發展語言、科學、藝術、表達能力的基礎。一個孩子如果腦發展水平高,那麼這個孩子就顯得十分聰明。
  • 孩子睡覺動作有暗示,腦科學研究:3個動作證明孩子大腦發育好
    醫生朋友表示他曾經就自己家孩子晚上踢被子的情況,進行過一些了解,有相關的腦科學研究顯示,孩子在晚上踢被子的時候代表著孩子,正在利用自己的大腦支配自己的身體,同時在促使大腦得到了充分的開發,孩子未來的智商不會低。
  • 最新研究:吃得越少,活得越久!飲食與壽命的關係,科學的解釋來了
    來源: 科普中國本文專家:張弛,北京工商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講師研究發現,吃得越少,活得越久。俗話也說,吃飯七分飽,健康活到老。可見,吃那麼多也不見得是件好事。難道真的吃得越少,活得越久?吃多少算健康?如何控制進食量?今天就來科普一下吧!吃得越少,活得越久?有研究表明,在節食的情況下,不同物種的壽命均得到了延長,包括果蠅、嚙齒類動物等。
  • 這些食物,越吃越瘦!?
    就像我減肥時的內心一樣,也總是有一對兒不可調和的小人兒,一個說咱點點兒烤串兒吧,另一個卻說吃什麼烤串兒,我要吃炸雞。 所以,應該不止一個人在想,要是有越吃越瘦的食物就好了。一邊大吃一邊狂瘦,做夢夢到夜裡都會笑醒。 不過,這幾年網上還真的流傳著這種文章,列舉了一堆越吃越瘦的東西,還給他們起了個名字,叫做「負卡路裡食物」。
  • 別給孩子亂吃補腦的藥了,多吃這6種食物越吃越聰明!
    所有父母都希望,孩子身體健康又聰明過人,可能會給孩子從小吃一些補腦的藥品,不知道麻麻們有沒有給孩子吃過?
  • 5種越吃越聰明的食物,一定要多給家裡的孩子吃,補腦益智
    最近各種大考結束,家長們終於鬆了一口氣,雖然考試結束,但是孩子們還需要繼續成長,繼續學習,未來的日子是更需要腦力的支持,所以補腦依然不能停,今天小寧分享5種越吃越聰明的食物,一定要多給家裡的孩子吃,補腦益智。
  • 傳說中的「負卡路裡」食物,真的能越吃越瘦?
    網絡上也流傳著一份所謂的「負卡路裡食物清單」,其中包含:水、奶製品、綠茶、木瓜、奇異果、蛋類、香蕉、蘋果、西芹。 多吃這些食物,真能越吃越瘦? 其實,「負卡路裡食物」只是個網傳的概念。 網上如此解釋: 當身體消化、吸收、代謝某種食物時所需要的能量,大於食物本身所能提供的能量,這種食物就是「負卡路裡食物」。 攝食這類食物過程中,能量「入不敷出」,所以既能果腹,又不增肥,甚至能減肥。 但真有這麼理想嗎?
  • 孕吐越嚴重,孩子越聰明?聽專家怎麼說
    上面5個原因都與胎兒智商沒有太大關係,為什麼會有孕吐越嚴重,孩子越聰明的說法?學術界有兩種不同的觀點:正方觀點認為:孕吐一般發生在8~12周,而這個階段正好是胎兒重要器官開始發育的時期。在上述一些因素的影響下,一些不利於胎兒發育的食物,就減少了攝入,從這個角度講,孕吐越厲害,胎兒應該更健康!
  • 哪些食物,你越吃越餓!
    能讓血糖升高的食物主要來自碳水化合物,其實就是含澱粉或糖的食物。有些食物吃下去讓血糖緩緩上升,比如大多數蔬菜,豆製品;而有些食物則是讓血糖迅速攀升,比如大多數加工食物,如餅乾,巧克力。那些讓血糖飆升的食物,就是讓你越吃越餓的源頭。這裡我們要說一個GI值的概念。【GI 】血糖指數,指碳水化合物到達血液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