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陸軍軍醫大學《Journal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揭示神經幹細胞來源外泌體延緩視網膜變性新機制
來源:生物通
小鼠神經前體細胞外泌體在移植後被視網膜小膠質細胞特異性內化,並抑制變性視網膜小膠質細胞的激活
4月21日,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眼科團隊在國際胞外囊泡協會(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Extracellular Vesicles,ISEV)會刊《Journal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Exosomes derived from neural progenitor cells preserve photoreceptors during retinal degeneration by inactivating microglia」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將小鼠室管膜下區神經前體細胞(Neural Progenitor Cells, NPCs)來源的外泌體(mNPC-exos)移植到視網膜變性大鼠的視網膜下腔後能顯著減少感光細胞凋亡,緩解視網膜變性進程,從而改善變性大鼠的視功能。這一研究同時證實人胚眼視網膜神經前體細胞(human Neural Progenitor Cells, hNPCs)的外泌體(hNPC-exos)富含與mNPC-exos類似的miRNAs,同樣能靶向抑制小膠質細胞TNF-α,IL-1β及COX-2的表達。
2,為什麼胖子容易「越吃越餓」?王立銘/黃銳合作揭示高脂飲食促進覓食行為的神經機制
來源:BioArt
物的神經系統天然具備平衡能量攝入和輸出的能力,在一段時間內,能量攝入如果超過了消耗,大腦負責覓食和攝食的神經細胞就會在相關神經和激素信號的作用下(例如瘦素、胰島素、等等),減少能量攝取,恢復能量穩態平衡。而在肥胖等代謝疾病發展的早期,這種負反饋調節機制被破壞了,出現了「越吃越餓」的正反饋增強機制。近日,浙江大學王立銘課題組和重慶大學黃銳課題組聯合在Elife雜誌發表文章High-fat diet enhances starvation-induced hyperactivity via sensitizing hunger-sensing neurons in Drosophila ,對這種現象做出了深入的機制解釋。
這項研究在果蠅系統中闡明了垃圾食品導致「越吃越餓」的底層分子機制。過度攝入的脂肪能夠藉助載脂蛋白,直接作用於特定的大腦神經元,影響神經細胞內部的蛋白質降解機制,最終導致大腦對飢餓信號的異常敏感和覓食行為的過度輸出。
3,綜述:臨床孤立症候群疾病進展的MRI特徵
來源:醫脈通神經科
臨床孤立症候群(CIS)是指由中樞神經系統炎症或脫髓鞘引起的、持續至少24 h的神經系統的首發症狀。它可以代表復發緩解型多發性硬化症(MS)的第一次發作。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3倍,好發於20-40歲之間。MRI有可能告知CIS進展為MS的可能性。
本綜述主要對那些可以預測CIS疾病快速進展[疾病快速進展用擴展殘疾狀況量表(EDSS)評估;高風險CIS患者定義為在T2加權序列上除責任病灶外有兩個以上病灶]的MRI特徵進行討論。到目前為止,病灶部位(幕下和脊髓)、老齡以及未使用DMT治療最能預測未來的快速殘疾,其次是T2病灶的體積和數量。
4,糞菌移植治療帕金森病患者便秘的臨床療效
來源:中華神經科雜誌
近年來,許多基礎與臨床研究提出胃腸道菌群失調與許多疾病有密切關係,尤其在帕金森病中的作用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其可能在帕金森病的發病機制或對該病的非運動症狀有重要影響。一些動物研究證實,將帕金森病患者的糞便提取後給小鼠餵食可引起小鼠出現帕金森樣症狀。便秘是帕金森病極為常見的症狀。
該研究假定腸道菌群失調與帕金森病患者便秘有關,將健康青年人的糞便提取後移植於帕金森病患者腸道以改善患者的腸道菌群,結果顯示治療12周的有效率達到100%(22/22),臨床治癒率高達86%(19/22),該研究結果為帕金森病患者便秘顯示可能的治療前景。但糞便移植的有效性機制尚不完全清楚,且有一定風險,應在保證受試者安全的情況下謹慎開展更科學的研究探討。
5,從霸王龍到現代烏鴉:「腦力」成為致勝關鍵
來源:小柯生命
2000種鳥類和恐龍大腦的相對大小。較暖的顏色表示大腦比例更大。
4月24日,《當代生物學》在線發表一項新研究顯示,在白堊紀末期的大滅絕之前,鳥類和非鳥類恐龍的相對腦容量相似。大滅絕後,隨著一些種類的鳥類經歷了爆炸性輻射,重新佔據了已經滅絕種群留下的生態空間,它們的腦—體比例也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
該研究負責人、美國布魯斯博物館館長Daniel Ksepka說:「其中一個大驚喜是,鳥類對小體型的選擇被證明是進化出大腦袋的一個主要因素。」即在大腦尺寸與體型較大的祖先保持一致的前提下,許多成功的鳥類家族通過縮小身體得到了更大的腦—體比例。這項新研究發現,鸚鵡和烏鴉的大腦進化速度非常快,這可能有助於它們實現如此高的腦—體比。
6,黃俊潔,王惠玲: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與糖代謝異常:體重增加以外
來源:CSP精神衛生
隨著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SGAs)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其對代謝系統的影響及體重增加、增加患者發生II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患者的死亡風險,一直受到關注。抗精神病藥物引起的體重增加(AIWG)及代謝異常,二者相互關聯。
本綜述中概括介紹了 SGAs 引起的代謝紊亂的研究進展,重點介紹和抗精神藥物引起的體重增加、脂質調節異常或脂肪組織紊亂無關的全身葡萄糖穩態紊亂,從細胞和臨床前動物研究中得到的機制性觀點,涉及 SGAs 對胰島素信號傳導、內源性葡萄糖生成、葡萄糖攝取和肝臟、骨骼肌和胰腺中胰島素分泌的影響。
7,《科學報告》:離不開咖啡?快走也能提神,研究發現效果相當
來源:醫學新視點
一項發表在Nature旗下期刊《科學報告》的研究顯示:短短20分鐘的低強度鍛鍊,就能起到和一杯咖啡相似的提神作用,而且能改善咖啡因戒斷的疲勞、遲緩等影響。
這項研究來自加拿大西方大學(Western University)運動與健康心理學實驗室的研究團隊,比較了短期有氧運動與咖啡因對工作記憶、以及咖啡因階段症狀的影響。其中,工作記憶是指大腦存儲和調用信息的能力。認知評估數據顯示,運動的提神效果並不亞於咖啡因,而且無論平時是否有攝入咖啡因的習慣,結果都是相似的,工作記憶測試中出現錯誤的情況都明顯改善。
8,剛剛得知!我國原創藥GV-971獲批在美國進行臨床試驗
來源:BioArtReports
上海綠谷藥業有限公司於2020年4月8日獲批了一項針對藥物GV-971的全球性試驗美國部分的許可,該試驗旨在招募多名北美,歐洲和亞洲的輕度至中度阿爾茨海默氏症患者進行臨床試驗。
FDA允許綠谷公司直接進入後期大規模試驗的舉措,是繼去年下半年在中國批准該實驗性藥物之後,對全球合法入市的又一次推動。它是近17年以來第一種治療不治之症——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新藥。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疼痛為什麼晚上睡覺期間更痛?垃圾食品能幫你更自律
2,腦科學日報|NMPA批准國內首個偏癱適應症外骨骼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