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補血,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吃紅棗補血,但其實只吃紅棗,補血效果收效甚微。
紅棗本身雖具有補血的作用,但若只單吃紅棗一樣東西,效果是相當微弱的,若女性想藉由食物來補血,建議可以用紅棗搭配葡萄乾、龍眼等等食品一起吃,效果會比單吃紅棗來的有用。
同時,長期服用紅棗肚子會容易漲氣,且會使身材變胖,怕胖的人不宜長期服用,一個禮拜吃2到3次即已足夠,以免補了血卻還得擔心減肥問題。
血虛進補宜採用補血、養血、生血之法,我們在調理改善血虛時,可以選擇多吃以下這幾類補血的食物。
當歸,歸肝、心、脾和大腸經,通過長期的臨床觀察,中醫早已明確其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等主要功能。
正如清代《本草經百種錄》所說:「當歸為血家必用之藥……實為養血之要品。」若分用,當歸身長於補血、潤腸,當歸尾長於活血止痛。
有一個最簡單的秘訣,黑色和紅色的食物多有補血的功效。黑色的食物入腎,有助於腎藏精納氣。腎藏精,精生髓,髓化血,因此血的根本也在於腎。
至於紅色食物補血,理論則源於「以形補形,以色補色」。
黑芝麻,入肝、腎、肺、脾經,有補血明目、生精通乳、益肝養發的功效。食用芝麻,可以促進腎生血、肝藏血和脾統血的功能。黑木耳,同屬黑色食物,也是當之無愧的「養血之王」,具有清肺潤腸、滋陰補血、活血化瘀、明目養胃等功效。其中鐵元素的含量極高,是豬肝的7.4倍。(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歷代醫家認為,桑葚乃是桑的精華所結,味甘性寒,入心、肝、腎三經,益腎臟而固精,久服黑髮明目,是滋陰、補血、生津、潤燥、通便的佳品,藥用價值極高,宜滋補養生,改善體虛和亞健康。
注意:桑葚也是一種含糖量比較高的食物,糖尿病患者不能吃。
龍眼藥用始載於《神農本草經》性溫,味甘,具有補益心脾、養血安神的功能。這種補血的食物在民間可謂是非常的有名,一般家庭要補血它絕對是首選,它含有非常豐富的鐵質。
其主治氣血兩虛,尤其是血虛之中的失眠健忘,可用龍眼肉10克左右,水煎服。如果有心煩的,可以再加上百合10克左右。
烏骨雞性平、味甘;烏骨雞可以溫中益氣、補肝益腎、延緩衰老、強健筋骨,對於月經不調、缺鐵性貧血也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烏雞補而不燥,是秋冬季滋陰的好食材。與山藥搭配煮湯,有很好的補中、益氣、養血作用,特別適合手腳發涼患者。
注意:動脈硬化、冠心病和高血脂患者忌飲雞湯;烏雞肉中豐富的蛋白質會加重腎臟負擔,因此有腎病的人應儘量少吃,尤其是尿毒症患者,應該慎食。
不是說吃菠菜、莧菜這類的鐵含量高的蔬菜就能補血。
新鮮水果蔬菜中富含維生素C、葉酸,維生素C可以幫助鐵的轉化和利用,葉酸可以預防惡性貧血,有利於血紅蛋白的合成。
中醫認為,春季是最適合養肝的時節,此時多加調養,氣色想不好都難。動物肝臟含有豐富的鐵,是最理想的補血食物之一。可以滷製、爆炒、煮湯,建議和綠色蔬菜搭配。
豬肝是我們常見的養血佳品,每100克豬肝的鐵含量有25毫克,也很容易被我們吸收。豬肝與菠菜是緩解貧血的最佳組合,菠菜中含有大量的胡蘿蔔素、維生素,能夠促進人體對鐵元素的吸收。
注意:豬肝膽固醇較高,食用一定要適量。有高血壓、冠心病以及肥胖症的人群忌食。
各種動物血的血紅素鐵也比較高,而且這些鐵的吸收利用率很高,對補血有很大幫助。每100克豬血中,鐵含量為8.7毫克;每100克鴨血的鐵含量,更是高達30多毫克。
額外說一句,動物血中的脂肪含量很低,對於減肥人士來說還是不錯的高蛋白食材。
動物肝臟、動物血含鐵量高,價格便宜,當然也要控制量。如果接受不了肝臟類食物,適當吃點紅肉也是不錯的。
除以上食物,豆製品、魚、蝦、花生等多吃,同樣能夠補血。
蓮子桂圓湯
食材:蓮子、桂圓肉各30克,紅棗20克,冰糖適量。
做法:將蓮子泡發後去皮、心洗淨,與洗淨的桂圓肉、紅棗一同放入沙鍋中,加水適量煎煮至蓮子酥爛,加冰糖調味。睡前飲湯吃蓮子、紅棗、桂圓肉,每周服用1~2次。
功效:此方具有補心血、健脾胃功效,適用於治療貧血乏力、神經衰弱、心悸、健忘、睡眠不安等。
豬肝粥
食材:豬肝(其他動物肝臟也可)100-150克,粳米100克。
做法:先將豬肝洗淨切碎,與粳米一同入鍋,加水1000克及蔥、姜、油、鹽各適量,先用旺火燒開,再轉用文火熬煮成稀粥。日服1劑,分數次食用。
功效:此方具有益血補肝、明目的功效,適用於血虛萎黃、貧血、慢性肝炎、夜盲、青光眼等症。
枸杞子紅棗煲雞蛋
食材:枸杞子20克,紅棗10枚,雞蛋2個。
做法:將各食材入鍋同煮,蛋熟後去殼再同煮10分鐘。吃蛋飲湯,每天或隔天1次。
功效:此方有補虛勞、益氣血、健脾胃等功效。可治療貧血症,還可用於體質虛弱、頭暈眼花、健忘失眠、視力減退的調理。
當歸羊肉湯
食材:羊肉400克切塊,黃芪、黨參、當歸各25克(紗布袋裝)
做法:將各食材同放沙鍋內,加水1000毫升,文火煨煮,至羊肉爛時放入生薑25克和食鹽適量,吃肉喝湯,經常食用。
功效:有益氣補虛,溫腎補血之功效。
通過飲食來補血,雖然簡單有效,但也難免有弊端。例如,很多人身體寒虛,脾胃功能弱,根本吸收不了太多的營養,很難靠飲食達到理想的效果。這時候選擇艾灸,效果往往更好。
艾灸藉助火的熱力以及藥物作用,通過經絡傳導,可以起到健脾補虛、益氣養血、扶正培元的作用。
下面給大家推薦幾個可以按摩/艾灸穴位,具有很好的補血效果,一起來看看吧。
血海穴是生血和活血化淤的要穴,該穴有化血為氣,運化脾血、引血歸經之功能,為人體足太陰脾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位置很好找,取該穴時應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
最好每天早上9-11點在脾經經氣最旺盛時按揉該穴,每側按揉3分鐘,以酸脹為度。
此穴為肝、脾、腎三經的交會穴,常灸此穴除可健脾益血外,也可調肝補腎,亦有安神之效,可幫助睡眠。
其中,脾化生氣血,統攝血液;肝藏血,腎精生氣血。女人只要氣血足,那些月經先期、月經後期、月經先後無定期、不來月經等統稱為月經不調的疾病都會消失。
只要每天晚上9點--11點,三焦經當令之時,按揉兩條腿的三陰交各15分鐘,就能調理月經,祛斑、祛痘、去皺。不過,要堅持才有效果哦,堅持每天按揉,按揉一個月之後,才能看得到效果。
此穴的主治疾病為慢性出血性疾病、貧血、呃逆、神經性嘔吐、蕁麻疹、皮膚病等。
艾灸本穴不僅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還兼具養血生血,健脾補心之力,臨床常與脾俞穴相伍以治療氣血不足,心脾兩虛的病證。
同時,艾灸心俞穴、肝俞穴、脾俞穴可調節心肝脾三髒的功能,心主血,肝藏血,脾統血,心肝脾三髒都與血液的生成和貯存密切相關。
以上諸穴均有補血之功,艾灸、點按,若能持之以恆,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
最後艾貼寶提示您:
不論是食補還是艾灸,都是均衡養生的重要組成,但千萬不要盲目追求某一類食物能夠達到「補」,甚至「治病」的效果。
保健品、某種單一食材,沒任何神奇之處,只有均衡的飲食才永遠是真正的健康基礎。
吃得全面、吃得適量,最重要。
—THE END—
關注公眾號,右下角【有艾商城】—— 多款暢銷產品,總有一款適合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