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遷徙「搬窮」記——海拔最高縣雙湖的「戰貧故事」

2021-01-09 中國經濟網

  新華社拉薩9月26日電 題:兩次遷徙「搬窮」記——海拔最高縣雙湖的「戰貧故事」

  新華社記者沈虹冰、謝銳佳、張京品

  72歲的雙湖縣嘎措鄉牧民達瓦次仁一生經歷了兩次大遷徙。

  一次是1976年的年初,

  一次是2019年的年底。

  一次是為了求生存,

  一次是為了好生活。

  一次從很高搬到最高,

  一次從雲端搬到河谷。

  兩次都刻骨銘心。

  尋地

  第一次遷徙,達瓦次仁28歲。那是44年前。

  他把3歲的女兒扶上瘦削的犛牛背,趕著牛羊跟「北遷」大部隊整整走了27天,目的地連準確名字都沒有,遠達數百公裡。

  他知道,那裡曾被舊西藏領主們描述成陰森恐怖的「鬼地」;但他不知道,那極高極寒的無人區後來會成為「世界海拔最高縣」。

  鄉愁難捨,故土難離,是什麼讓他們背井離鄉去「鬼地」?

  「不搬不行啊!」今年78歲曾任雙湖縣嘎措鄉黨委書記的白瑪說,「現在的雙湖縣本是那曲市申扎縣的一部分,當時申扎的人畜都擠在南部,牧民常因搶草場打架。」

  為解「草少人多」困局,當地幹部把目光投向北部無人區。

  無人區鹽湖眾多,為討生活,舊時一些牧民冒險跑到那裡馱鹽換糧——意外發現「鬼地」另有「秘境」:雖極度高寒,但有些地方水草不錯。

  是否適合成規模遷入?是否適合長期居住?——自1971年起,時任申扎縣縣長洛桑丹珍四次帶隊前往無人區考察。

  這一尋找生存領地之旅,異常艱苦悲壯。有時,幾天喝不上水,只好口含生肉——後來順著野驢蹄印才找到水源;有時,熟睡中一陣大風就把帳篷吹跑。

  好在罪沒有白受,考察發現「鬼地」確有不少地方「水草豐茂」,藏羚羊、藏野驢、野犛牛等野生動物成群奔跑。

  千條萬條,水草是牧民活下去的第一條。與其都擠在南部沒飯吃,不如向北「逐水草」開拓新天地。

  1976年初,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正式決定組織群眾開發無人區——那個後來叫雙湖的地方。

  就這樣,達瓦次仁開啟了挺進藏北的大遷徙。

   北遷

  這是一次「說走就走」的徵途。

  「當時真叫『一窮二白』,兩頂帳篷就是全部家當。」坐在山南市貢嘎縣雅江邊寬敞明亮的新居裡,達瓦次仁回憶起那次大遷徙,仿佛就在昨天。

  「一會兒烈日,一會兒飄雪……」我們聽著他對遷徙險途的描述,似乎還能聽到當年的風雪聲,「有時風沙一起,牛羊都找不著。」

  沒車,沒路,沒導航!牧民們上看日月星辰,下辨山草湖沼,拖家帶口,驅牛趕羊,近一個月終於「摸」到了完全陌生的「新家」。

  除了水草多些,「新家」並不「友好」——平均海拔5000多米,空氣含氧量僅為內地的40%,每年8級以上大風天超200天,堪稱「生命禁區」中的禁區……

  建設新家園,一切都要從零開始。

  「連牛羊圈,也是現壘的;石頭,也是現找的……」達瓦次仁說。

  除了嘎措鄉,其他幾個鄉數千名牧民也陸續搬到這片面積近12萬平方公裡、比3個海南島還大的亙古荒原。

  1976年,這裡設立了雙湖辦事處;2012年,國務院批覆成立雙湖縣——這也是我國最年輕的縣、海拔最高的縣。

  「再也不用爭草場了。」這是達瓦次仁搬到雙湖後最欣慰的事。

  命運總是眷顧奮鬥者。漸漸地,新家園有了模樣:路通了,有電了,能吃上糌粑了,帳篷變土房了……

  轉折

  雙湖是眼睛的天堂。「過客」們會驚嘆這裡的遼闊壯美、詩情畫意。

  雙湖是身體的地獄。對於常年生活在這裡的人來說,他們更多地要體味大自然殘酷的一面。

  比起搬遷前,儘管多數牧民越過越好,但在這個被稱為「人類生理極限試驗場」的地方,想過上高質量的生活,並不容易。

  高原病多發,就醫就學就業難度大,貧困發生率曾高達35.67%,雙湖「毫無懸念」地成為全國深度貧困縣。

  改變的時刻到了——2013年黨中央提出「精準扶貧」,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

  「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習近平總書記代表中國共產黨作出的承諾擲地有聲,雙湖沒有因「遠在天邊」而被遺忘。

  組建現代合作社破解牧業發展難題,在援藏工作隊幫助下開發高原湖滷蟲卵產業,探索「羌塘高原原生態體驗遊」……雙湖人使出十八般武藝。通了柏油路,接入大電網,土房換瓦房……貧困人口一個一個減少。

  但全面小康絕不僅僅是溫飽,隨著脫貧決戰攻近「最後堡壘」,雙湖人發現,有些難題單靠「就地扶貧」這招不靈了——

  青少年發育偏緩,不少牧民深受高原病折磨,全縣人均壽命僅58歲,比西藏全區人均預期壽命低12歲……

  「草場正以每年3%至5%的速度加劇退化。」西藏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自然保護地管理處處長扎西多吉攤開地圖,提到另一個矛盾,「雙湖一半以上面積在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人畜和野生動物矛盾日益凸顯。」

  認識總是在實踐中提高:北遷雙湖,更多的是生產力相對落後時代的一種「權宜之策」;走向小康,不能只在「就地扶貧」的傳統思路上繞圈圈。

  徹底斷掉窮根,過上更高質量生活,還是離不開一個字——搬。

  2018年,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決定實施極高海拔地區生態搬遷規劃。

  達瓦次仁,也迎來了人生第二次大遷徙。

  南徙

  這一次,達瓦次仁71歲。

  他把家人領上冬日裡的溫暖大巴,跟著搬遷車隊浩浩蕩蕩走了兩天,目的地叫森布日,在拉薩之南。

  他知道,那裡是海拔降了1000多米、氣候更加溫潤的雅魯藏布江河谷;他也知道,可「拎包入住」的寬敞新居正等著他們。

  從拉薩翻過一座山,就是達瓦次仁的新家貢嘎縣森布日村。這裡是西藏極高海拔地區生態搬遷安置點,離拉薩機場僅10多公裡,不時有客機擦著白雲從低空划過。

  遠遠就看到各家房頂飄揚的五星紅旗。雅江邊,一棟棟嶄新的二層藏式民居整齊佇立,學校、醫院、超市等一應俱全。

  「這哪像『村』啊,分明是高檔社區!」不知誰說了一句。

  「驚喜!」在明亮潔淨的藏式客廳裡,達瓦次仁穿著印有碩大格桑花的黑T恤,激動地描述著踏入新居時的心情,「做夢也沒想到古稀之年還能住上這樣的好房子。」

  門牌上寫著「150㎡」,洗衣機、電視機、煤氣灶等一件不少,光冰櫃冰箱就有好幾個。

  達瓦次仁給我們展示冰櫃裡滿得快合不上蓋的牛羊肉,嘮叨起搬到雙湖前的「艱難歲月」:那時一天只有兩頓飯,吃糌粑就是夢想的幸福生活。

  不過,達瓦次仁的老伴洛桑瓊瑪並沒有一起在森布日享受「新生活」,她還在雙湖。

  「為什麼不在森布日住呢?」在海拔近5000米的瑪威榮那村,我們忍著強烈的高原反應問。

  「太熱了!」老太太的「理由」讓我們有點錯愕。

  「氣候適應有個過程,另外目前雙湖還需要人手。」雙湖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旦增窮培在一旁解釋,政府設置了一個過渡期,在搬遷點新產業完全跟上之前,部分牛羊留在雙湖,主要由青壯年放牧,老太太回來「避暑」也幫擠奶剪羊毛。

  「我們老人無所謂。為了下一代的教育和健康,我支持搬遷!」洛桑瓊瑪慈愛地看著玩累了和衣睡在一旁的孫子,「開明」的態度再次讓我們吃驚。

  孫子上幼兒園大班,明年將在森布日新建的學校上小學——那裡已有696名雙湖學生。

  「雙湖太冷,學生早上都縮在被窩裡,起來了手裡也抱著暖杯而不是書本。到了森布日,校園裡就能聽到朗朗的晨讀聲了。」走在設施齊全的新校園,學校黨支部書記鄧增曲加說,學生搬下來後更有精氣神了。

  看到孩子們的變化,一度不願搬遷的白瑪說:「我也慢慢理解了,這對生態保護、子孫後代都有好處。」

  新生

  雙湖縣多瑪鄉牧民次多是躺在床上接受我們採訪的,但看不出頹氣。7年前,在雙湖縣多瑪鄉,次多騎摩託車去4公裡外的湖邊取水,摔斷頸椎傷到了神經,至今只能躺在床上。

  「要是早像現在就好了!」措吉坐在丈夫身邊輕輕地感慨。

  他們現在住在彩渠塘移民新村,新居128平方米,廚房廁所是「標配」,外出「砸冰打水」成歷史。

  新村在當雄縣,地理書上著名的羊八井地熱就在這裡。

  選址這裡有深意——西藏風溼等高原病多發,巧用羊八井的溫泉資源,設立風溼病防治研究基地,可治病還能治貧。

  「現有150戶683人,都是從那曲、阿里等高寒地區搬下來的貧困戶。」村支書達瓦介紹這批「特殊村民」,「每家至少有一人患高原病。」

  搬來之前,措吉已被風溼病折磨了20多年,腫脹的膝關節讓她一度幾乎沒法走路。就在措吉以為下半輩子只能與殘腿為伴的時候,搬遷的好政策來了。

  為了改變農牧民因病致貧的情況,2017年,西藏開始將措吉這樣的高原病患者家庭集中搬遷到羊八井,並派醫學專家團隊為患者免費治療。

  「看,走路沒問題。」措吉微笑著「走兩步」。「像她這樣的很多。」村支書介紹,經溫泉、針灸等免費綜合治療,患者的病痛大多有緩解。

  了解越多,我們越明白次多一家沒有頹氣的原因——次多有殘疾補貼,一家每年光草補就有4萬多元,牲畜入股合作社有分紅,兩個子女在溫泉度假村有工作……

  和次多兩個子女在本地就業不同,雙湖縣牧民次仁拉姆和格桑央吉一走就離家近萬裡。

  上海市閔行區萬源路928號,宏亮酒家。

  人們很容易認出這兩個藏族女孩:偏黑的膚色、害羞又靦腆的笑容,說話聲音壓得很輕,幹起活兒來卻幹練專注。

  而一年前,在家鄉雙湖縣,放羊還是兩位女孩全部的生活。

  從「牧羊姑娘」到「都市職人」的身份變遷,背後是雙湖縣推動牧業轉型、拓展就業渠道的努力,讓牧民們搬得出、留得住、能發展——2019年3月,首批轉移就業人員10多名牧民抵達上海;未來,還有13名牧民將成為北京冬奧會的禮儀接待人員……

  雙湖縣委書記楊文升說:「從生存到生活,再到生態,雙湖人的兩次生命遷徙故事,鮮活地說明中國共產黨始終是為人民謀幸福的。這種驚天動地的遷徙,只有在黨的領導下才能做到。」

   尾聲

  兩次遷徙三個家,從兩頂帳篷到一座土屋,再換成瓦房,又搬進樓房,達瓦次仁的「家史」,濃縮了半個多世紀西藏人民的翻身史、奮鬥史、進步史。

  2019年底,雙湖縣脫貧摘帽。

  數據顯示,脫貧攻堅以來西藏已累計脫貧62.8萬人——這個我國唯一的省級集中連片特困地區,74個貧困縣(區)已全部摘帽。

  「我想要窮者遠離饑荒,我想要病者遠離憂傷。」大型史詩劇《文成公主》中,松贊幹布吟唱的這個「千年願望」,正在新時代變成現實。(參與記者:張惠慧、黃河、邱麗芳、田金文、吳振東、朱翃)

相關焦點

  • 曾遠遷「鬼地」無人區,又從雲端搬到河谷,這個「海拔最高縣」搬來...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謝銳佳攝新華社北京9月26日電9月26日,新華每日電訊微信公號刊發題為《曾遠遷「鬼地」無人區,又從雲端搬到河谷,這個「海拔最高縣」搬來搬去為哪般?》的報導。一次從雲端搬到河谷兩次都刻骨銘心(小標題)尋 地第一次遷徙,達瓦次仁28歲。
  • 號稱「天空之城」的理塘,是中國海拔最高的縣嗎?其實差遠了!
    四川理塘的海拔,在四川排行第二。排在第一的是同屬於甘孜州的石渠縣。石渠縣算得上非常偏遠,它其實就是四川地圖上西北角的那個「尖」,北接青海,南鄰西藏。這個人口只有10萬人的縣,論起海拔來卻是穩坐四川頭把交椅,其境內平均海拔達到了4520米,縣城也達到了4200米左右。
  • 中國最高海拔縣雙湖縣牧民雅魯藏布江邊迎接新生活
    江飛波 攝中新網山南1月15日電 (江飛波)「再也不用化冰取水了,擰開開關就有自來水……」「這裡比雙湖縣暖和多了,離拉薩也近,生活方便……」1月14日,已經入住西藏山南市森布日極高海拔地區生態搬遷安置點的幾位雙湖縣牧民對中新網記者講述新生活。西藏雙湖縣湖泊眾多,雙湖是藏文「兩個湖」的意譯,因地處康如湖和惹角湖而得名。
  • 走進雙湖:26載牽手綿延藏地情緣 5000米高原灑滿石油大愛
    自從1994年開始援建、2002年對口支援以來,中國石油先後選派14任援藏幹部奔赴雙湖,累計投入4.5億元,落地項目103個,創造了在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建設美好家園的人間奇蹟。  生命禁區,因中石油的到來而改寫  在醫學界,平均海拔5000米的雙湖,屬極高海拔地區和損害健康的「生命禁區」。
  • 「做照亮貧困地區孩子未來的燭光」——記11年堅守海拔5000米講臺...
    在平均海拔5000多米,空氣含氧量只有內地40%的全國海拔最高縣——西藏自治區那曲市雙湖縣,惡劣的自然環境令許多人望而卻步。然而,對雙湖縣中心小學教師杜安東、曹曉花這對80後夫婦而言,這裡卻是實現理想的天堂。「我們的夢想就是成為教師,教書育人。」杜安東和曹曉花是同鄉,在新疆大學就讀期間相識相戀。
  • 太行新愚公「搬窮」記——冀南後池村脫貧故事
    新華社石家莊1月6日電題:太行新愚公「搬窮」記——冀南後池村脫貧故事 新華社記者 從冀南古城邯鄲向西出發,驅車百餘裡,2019年我們探訪河北省涉縣關防鄉後池村不下五次。 後池村,遁跡於太行山深處,「八山半水分半田」,卻是一個傳奇所在。
  • 堅守海拔5000米講臺的夫婦:做照亮貧困地區孩子未來的燭光_新聞...
    「做照亮貧困地區孩子未來的燭光」——記11年堅守海拔5000米講臺的杜安東、曹曉花夫婦「風吹石頭跑,四季穿棉襖。」在平均海拔5000多米,空氣含氧量只有內地40%的全國海拔最高縣——西藏自治區那曲市雙湖縣,惡劣的自然環境令許多人望而卻步。
  • 我國海拔最高的城市,城區寸草不生,連一棵樹都沒有
    我國海拔最高的城市,同時也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城市,這個城市就是西藏自治區的那曲市。那曲位於西藏的中北部,拉薩的東北方向,光是城區的海拔就達到了4500米,而西藏的區府——拉薩的海拔都才3650米,那曲的海拔幾乎比拉薩高了1000米,可簡直是太高了。
  • 墾荒精神閃亮世界最高縣 台州電力援藏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從拉薩向西北出發,跨過650多公裡的茫茫荒原,便來到世界最高海拔縣城——雙湖縣。這裡沒有詩和遠方,有的是常年平均零下的氣溫,以及刺骨的風雪。而就在這片荒涼貧瘠的土地上,台州電力援藏人員以墾荒精神立心,接續墾荒之志,將「國網電」送到了縣城每一戶藏族同胞的家中,為生命禁區帶來了幸福和安詳從此,天路不再漫長,藏地聖土不再寒冷……世界最高海拔縣城居民用上「國網電」四名「高原送電人」來自浙江台州
  • 被世界紀錄認證(WRCA)官方認證為海拔最高汽車越野拉力賽
    玉樹之行必定是一次生態之旅、文化之旅、信仰之旅,宛如夢境,卻又真實的像一個傳說流傳久遠世界紀錄地球第三極玉樹-那曲-阿里-日喀則世界海拔最高地球第三極玉樹-那曲-阿里-日喀則終極越野汽車拉力賽在珠峰大本營由世界紀錄認證(WRCA)官方認證由中國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文體旅遊廣電局主辦
  • 「榕江戰貧記69」基層幹部姚源芳:那些年的行路難,從此一去不復返
    2020年水盆村二組村民王丙漢,不小心吃錯了藥,出現嘔吐、頭暈、全身乏力的症狀,鄉衛生院醫護人員第一時間到現場進行救治,並通過走荔榕高速公路及時將王丙漢送往縣人民醫院進行洗胃搶救。曾經山路彎彎、泥濘不堪,人人皆嘆「行路難」,從水尾至榕江縣城要顛簸3個多小時。隨著脫貧攻堅交通基礎設施殲滅戰深入推進,通村、通組硬化路和串戶路直接修到群眾家門口,水尾交通條件得到全面改善,從此行路不再難、天塹變通途。
  • 「山西大槐樹遷徙」的故事是怎麼一回事?上百萬人說搬就搬!
    這首廣泛流傳於民間的民謠記錄的是從洪武初年到永樂十五年(1417)前後,明政府在山西進行的一次歷時47年、人數達近100萬、遷出面積達到當時我國一半以上國土面積的大規模強制性移民,由於當時明政府把這些移民都集中在洪洞縣古大槐樹下,進行登記註冊後強制帶走的,所以絕大部分移民後裔都把前輩出發的最後之地洪洞作為外遷之前的祖籍,將山西洪洞的這棵大槐樹作為祖籍的標誌,因此人們也因此把這次遷徙俗稱為「山西大槐樹遷徙
  • 【藏北故事】一張舊影背後的傳奇故事
    看到一名小男孩站在摩託車車架上,手扶車把的照片時,我禁不住打開30年來的記憶閘門,回憶起拍攝此照片前後的傳奇故事。  記得1987年盛夏,我一人搭卡車來到文部辦事處採訪時,碰上了小巴桑的阿爸、雙湖辦事處辦事副書記歐珠旺堆。於是,數天後我搭乘他乘坐的「北京」牌吉普車,又來到300多公裡外的雙湖辦事處。  那時的雙湖小鎮只有一二十排土房屋,上百名藏漢族幹部職工生活在這海拔5000米的「苦寒地」。
  • 挪窮窩斷窮根,甘孜州色達縣「潮大叔」搬新家當「網紅」
    色達縣平均海拔在3800米以上,氣候惡劣、生態脆弱,地廣人稀、居住分散,「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現狀成為了色達脫貧攻堅的一塊硬骨頭。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薄弱的脫貧攻堅基礎和貧苦的群眾生活現狀,「色達縣確立了『一年打基礎、兩年見成效、三年求突破、四年上水平、五年奔小康』的脫貧工作思路,針對邊遠牧區和高山農區貧困群眾的脫貧,作出了挪『窮窩』、斷『窮根』的部署」,甘孜州委常委、色達縣委書記何飈說到。
  • 「榕江戰貧記60」昔日農家婦,今日「頂梁柱」|「以工代訓」讓搬遷...
    榕江縣就業局局長楊小軍介紹,今年以來,榕江縣以「以工代訓」方式為重點,採取縣內外重點企業集中辦班和鄉村扶貧基地、扶貧車間分散辦班的形式,針對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力,開展不同層次、不同類別、不同方式的實用技能培訓。「截至目前,全縣申請以工代訓企業19家,惠及群眾1315人,累計撥付培訓補貼214.16萬元。」
  • 【藏北故事】一張舊影背後的傳奇故事_原創_中國西藏網
    看到一名小男孩站在摩託車車架上,手扶車把的照片時,我禁不住打開30年來的記憶閘門,回憶起拍攝此照片前後的傳奇故事。  記得1987年盛夏,我一人搭卡車來到文部辦事處採訪時,碰上了小巴桑的阿爸、雙湖辦事處辦事副書記歐珠旺堆。於是,數天後我搭乘他乘坐的「北京」牌吉普車,又來到300多公裡外的雙湖辦事處。  那時的雙湖小鎮只有一二十排土房屋,上百名藏漢族幹部職工生活在這海拔5000米的「苦寒地」。
  • 攻克硬骨頭 打贏殲滅戰丨樂利村戰貧記
    連日來,麻乍鎮樂利村按照省、市、縣部署,緊緊圍繞「四場硬仗、四大舉措」要求深入基層走訪排查,切實補齊「3+1」短板,打好打贏最後總攻殲滅戰。大學生志願者:治理環境衛生 提升脫貧形象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村裡的大學生沒能返校上課,只能上網絡直播課學習新知識。
  • 西藏電網堅決奪取戰「疫」戰「貧」雙勝利
    截至目前,隨著上萬名電網建設者科學有序返藏到崗,國網西藏電力已實現「三區兩州」深度貧困地區電網建設、阿里與藏中電網聯網工程等全部430個電網建設項目的全面復工復產,為助力西藏奪取戰「疫」與戰「貧」雙勝利,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有力支撐和保障。
  • 跨越千裡在甘肅宕昌書寫戰貧故事
    統戰攜手,基礎扶貧「拔窮根」。傍晚時分,缸溝村民們茶餘飯後從家裡走出來,村文化廣場上已經有三五成群的姐妹們跳起了廣場舞,周邊是鬱鬱蔥蔥的青山,白牆紅瓦的民房錯落有致,清澈的溪水從村莊穿過,文化牆上的山水畫無聲地描述著這裡的變化。「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環境好、空氣好,如今城裡人開始羨慕我們村裡人的日子啦。」
  • 晉城市城區紀委監委 扶貧路上的「戰貧策」
    晉城市城區紀委監委 扶貧路上的「戰貧策」 2020-12-26 17: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