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妻子耶輸陀羅出家修行,證得四果羅漢境,她涅槃後葬於何處

2020-12-14 青衫文齋

佛陀妻子耶輸陀羅出家修行,證得四果羅漢境,她涅槃後葬於何處 | 文 青衫文齋

佛陀的妻子耶輸陀羅,原是中印度迦毗羅城佛美麗公主,自幼生就一副嚴妝寶相,她的聰明嫻淑遠近聞名。長大後,鄰近王國的王子們,紛紛駕著一車車的金銀珠寶前來求親。耶輸陀羅接連拒絕了八個國家王子的青睞,獨獨愛上了淨飯王的太子喬達摩·悉達多。

根據佛經記載,早在無量劫以來,悉達多的前世曾得到過耶輸陀羅所贈予的青蓮花,以供燃燈古佛,並許下夫妻緣分。這一世,耶輸陀羅無比幸福地成為了悉達多的新娘,打算一輩子相夫教子。

然而,當他們的兒子出生後不久,心懷普度眾生的大慈大悲的悉達多,生起了一顆堅定的悟道之心,想要離開王宮出家修行。淨飯王一急之下封閉了四個城門,讓太子悉達多走投無路。

悉達多要出家修行一事,對於耶輸陀羅來說無疑是一道晴天霹靂,震碎了她快樂的心。但是,身具諸德貌的耶輸陀羅,並沒做出一哭二鬧三上吊的樣子,對丈夫繼續威脅,為了實現丈夫的宏願,她反而勸說淨飯王成就悉達多,發誓獨居宮中將兒子羅睺羅撫養成人。大愛即使成全!

聽說丈夫修行時身著粗布,耶輸陀羅就再也不穿綾羅綢緞;聽說丈夫赤足行走在山林中,耶輸陀羅便也脫下了自己的繡花鞋;聽說丈夫席地而眠,耶輸陀羅睡覺時再也不上牙床;聽說丈夫過午不食,耶輸陀羅便開始每天只吃一碗粗茶淡飯……在她的心中,丈夫永遠與她在一起,她是他的「半身」,她要追隨他的腳步。

經過六年的艱苦修行,悉達多終於在菩提樹下覺悟成佛,被稱為「佛陀」。

耶輸陀羅在姨母的陪同下,前去見佛陀,請求出家,與丈夫一起出家修行。第一次佛陀沒有答應,佛陀認為此時的耶輸陀羅還沒有斬斷俗世情絲,修行機緣尚未成熟。

耶輸陀羅回去後,每日低垂著眼帘,按照佛陀的開示,進一步勘破了人我執,借著佛陀度化兒子羅睺羅之機,了悟了前世今生種種因果,斷除了情執,得到佛陀親自落髮受戒,成為歷史上第一位比丘尼。當日,受到感召的500名王族女子,也一同出家修行。

出家以後,耶輸陀羅懷著一顆清淨之心,以千萬倍的虔誠精進修持,破除了5種見惑、5種思惑,證得初果;進一步了清業債,證得二果;再憑藉超凡的定力,取得三果;最終,耶輸陀羅拔去心中魔障,得到一顆永遠清淨光明的心,進入永遠沒有煩惱的無生之境,成為證得聲聞乘最高聖果——四果羅漢境的比丘尼。

耶輸陀羅超越了世間諸法的生滅無常,覺悟了解脫的正道,滅除了煩惱痛苦,再也沒有任何束縛與執著,為佛陀做出了高貴的犧牲。

佛陀涅槃時,耶輸陀羅已經具備大智慧,明了「不消不盡,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成不壞,不坐不臥,不合不散」的佛理,為佛陀的涅槃解脫心生無限歡喜。

為了使佛陀的教義發揚光大,耶輸陀羅精心整理佛陀的經典著作,積極弘法,擔當起僧團的中堅力量。75歲那年,耶輸陀羅入滅涅槃,弟子們將她的骨灰與佛陀葬在一起。自此,兩位曾經行走在世間的大覺悟者,完成了到世間來度化眾生的宏願。兩千多年來,他們的善德一直為眾生所稱讚。

當代佛學詩人扎西拉姆為耶輸陀羅偉大的愛和慈悲,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我的愛

其實在這個夢之外

在生死之外

不哭了吧

天亮時我將拈花

你會微笑嗎?

相關焦點

  • 釋迦牟尼有妻子和兒子?佛陀家庭成員介紹
    03妻子:耶輸陀羅,謂其相貌美麗如花,一切美譽美德具足持有;釋迦牟尼佛(悉達多太子)出家求道前之妻,羅睺羅之母。釋迦牟尼成佛後耶輸陀羅也追隨其出家。  根據大乘佛教大藏經的記載,太子悉達多出家當晚,耶輸陀羅開始懷孕,6年未分娩(據說羅睺羅前世把老鼠關在洞穴6天,以此因緣得報6年未生),期間宮中議論紛紛。在佛陀悟道的時候,她分娩生下了羅睺羅,大家方信她貞節無失。  當耶輸陀羅知道悉達多太子離開皇宮後十分驚訝。
  • 今日【釋迦牟尼佛成道日】請將佛陀一生的畫卷,供養在朋友圈,功德無量
    他以為太子若有一位美麗的妻子,可能使他轉憂為喜,不致生起出家的念頭。就這樣,聰明的悉達多和美麗的耶輸陀羅妃,在幸福歡樂的王宮之中,生下了王孫羅睺羅。這時河邊有一個名叫難陀波羅的牧女,在河畔的草原上放牧,她忽然看到沙門悉達多的樣子,立時生起同情的心,手捧乳汁前來供養,太子食後體力恢復,容光煥發。
  • 如何達到涅槃境界,以及「戒、定、慧」的修行
    而達到「涅槃」境界屬於道諦。道諦以涅槃為目的,要消滅的是生死的根本煩惱,而達到涅槃的修行方法是戒、定、慧。什麼是涅槃涅槃的意義是圓寂,就是說:智慧福德圓滿成就了,達到了永恆寂靜的最安樂的境界。佛教認為這種境界是不能用經驗上的有、無、來、去等概念來形容和測量的,是一種不可思議,無法言說的解脫的境界。那麼,涅槃是不是就是佛逝世的意思呢?其實不是。
  • 佛教和道教都有出家人,怎麼理解出家的行為,在家眾應該如何修行
    學成歸來時,家中為他安排了一門親事,可是這小子,一心向道,不想男女之間的事,千方百計的終於給他找了個媳婦叫妙賢,可是新婚的迦葉卻不打算理新娘子,而新娘子妙賢也非常的傷心,迦葉問明白原因,才發現,這是上天的恩賜,自己的妻子與自己有著相同的志向,也是修行之人,於是二人相互約定,「我不和你結夫妻的緣,但我與你允同修梵行的諾。我若得遇明師,必記掛你還在紅塵漂泊。
  • 農曆二月初八,恭迎「釋迦牟尼佛」出家紀念日!
    偉大的佛祖釋迦牟尼佛在這一天發大願、大菩提心,決心出家修行,為大眾尋求究竟的解脫之路。本篇文章,小編就帶著大家簡單了解一下關於佛陀一生的軌跡。同時也祈願大眾吃素放生、誦經念佛,以感念佛恩,牢記佛陀教誨,廣作功德、依教奉行,早日離苦得樂、同證菩提。祈願正法久住、利樂有情、國泰民安。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佛陀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並非虛構。
  • 佛教:佛陀涅槃前,回答了這四個問題,佛弟子必知!
    據典籍記載,在佛陀住世的最後一天裡,阿難尊者與諸比丘得知佛陀將入涅槃。雖諸弟子和比丘很難受但卻沒能忘卻眾生。因此在佛陀住世的最後一天中,問了佛陀四個問題。這四個問題,也是當下修行之人,皆需知曉的問題,為何?因為如果不知道這四個問題和答案,那麼你可能連經藏的真假都分不清。佛陀涅槃前,回答了這四個問題,佛弟子必知!
  • 四念處是什麼,為何佛陀涅槃後囑咐眾生以此為道
    就在當年佛陀涅槃之前,和佛陀關係最親密的侍從阿難尊者——他同時也是佛的堂弟,因為仰慕佛的莊嚴殊勝而出家追隨,而且他正好是佛得道的那一天出生,所以和佛的緣分極深。佛陀在涅槃前幾個月的時候曾問過阿難是否希望自己繼續住世,可惜阿難中了魔障,竟然沉默不語,沒有出言挽留,佛陀就看出自己和這世間的緣分盡了,這才聽了魔王波旬的請求,涅槃而去。而從魔障中醒過來的阿難悔恨不已,痛哭流涕,但也於事無補,所以他就下跪頂禮佛陀,請示佛涅槃後,他們這些弟子們該怎麼辦,後世眾生又該怎麼辦。
  • 佛陀弘法的見證者——阿難尊者
    而就在這一夜,王舍城中誕生了一位哇哇啼哭的男嬰,他是斛飯王之子,也是佛陀血脈相連的堂弟。因為他出生的時候舉國欣慶,所以斛飯王為他取名「阿難」,意為「慶喜」。這便是阿難尊者名字之由來。六年後,在佛陀成道回鄉之際,他隨同跋提、阿那律等六人一同出家,進入佛陀的僧團,成為釋種七王子中最小的比丘。一日,佛陀召集弟子們,表示自己年歲已高,需要一個值得信賴與可靠的侍者。
  • 佛學:他勢單力薄,卻在佛陀圓寂後,努力撐起佛法的一片天!
    所以阿難是非常了不起的一個羅漢,而且人非常的謙卑,弘法非常有一套,乃至於最終佛陀要滅度的時候都要跟阿難說:阿難,我馬上要離開了,然後你有什麼想問的,你就問吧,以便於將來指導大家修行。所以阿難就問了,比如說你走了之後,我們怎麼辦,經典如何開頭等等四個方面,這個我們上次說了。
  • 出家修行的真實含義是什麼?很多人把「出家」想得太簡單了!
    我們習慣上將遁入空門的人稱為出家人,但是對於出家的本質是什麼卻沒有幾個人能懂。出家這一說法並非出自佛教,事實上它是古印度的一種傳統產物。在古印度佛教之前的主流宗教即婆羅門,其教義中將人的一生分為四大階段。
  • 二十六種人不許出家
    《顯揚聖教論》卷三中說:「出家者,謂持出家威儀相貌,棄捨俗境,受持禁戒,如法乞求清淨自活。「2、出家的淵源出家行為源自古印度,在吠陀時代,即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600年,就已經有了舍家而求解脫的出家人。
  • 佛陀故事: 前世有修,今世享福
    今天跟大家講一個,佛陀當年在世的故事。過去,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的時候,佛陀當年到處去弘法。在這個城中,有一位非常有錢的大富的長者,他娶了一個名門貴族的女兒為妻子。他們就讓須曼那,前往祇樹給孤獨園出家去修行,就把孩子送去修行。過去要出家不容易的,那是進入高貴的皇親貴族的一種境界,非常地高貴,並依照阿那律尊者,當時阿那律尊者,學習坐禪等法門。出家後的須曼那沙彌非常用心學習,他在阿那律尊者的教導下,不久就證得了阿羅漢果。然後得到三明六通 具八解脫。三明六通,師父只能跟你們簡單地介紹一下,因為沒有時間,三明,就是我們說的天眼明,宿命明,還有漏盡明。
  • 四川80後美女大學生出家,在修行中行醫治病,被稱:現代女濟公
    今天筆者就為大家分享:四川一位法名叫益西拉姆的80後尼姑,她畢業於「四川樂山師範大學」,出家後在修行中行醫,妙手回春的醫術治好患者不少疑難雜症,被信眾稱為:「現代版女濟公」。益西拉姆,俗名叫:鄭雄鷹,1988年出生於四川省的一個普通家庭,父母之所以取名雄鷹,是希望她將來有高昂的志氣,如雄鷹一般翱翔天空。
  • 佛陀涅槃前的告誡:這2句話非常重要,一定要牢記!
    在佛教經典《佛遺教經》及《涅槃經》中,都記載了佛陀在涅槃前,阿難尊者向佛問了四個問題,這四個問題都非常重要。第一個問題:佛陀涅槃後,以誰為師?第二個問題:佛陀涅槃後,以什麼安住?第三個問題:佛陀涅槃後,遇到惡人如何調伏?第四個問題:佛陀涅槃後,經典的結集,如何才叫人起信?
  • 佛陀為難陀破除對女色的執著
    難陀正在家中為美麗的妻子梳妝打扮、妝點眉間,享受著閨房畫眉之樂;這時聽聞佛陀已經來到門前託缽了,他就急著要上前迎接供養佛陀。妻子孫陀利撒嬌地說:「你出去拜見世尊可以,但是要在我額頭上這眉間妝點未乾之前回來!」難陀就趕緊出去見佛,禮拜之後,恭敬地拿著 佛陀的缽器,到房舍內裝滿新鮮清淨的飲食來供養 佛陀。但這時 佛陀卻沒有接手取受供養,轉身便回精捨去了。
  • 泰國冷知識:為什麼泰國男人一生要出家一次?
    所以出家才為之重要,尤其是即將成為家庭頂梁柱之人,並且還能學習佛祖的教誨,從而將出家修行所積攢的理論運用到接下來的實際生活中,讓生活更加幸福美滿。至於要在20歲以上出家,這是在佛陀時代所定下的規矩。由於釋迦牟尼佛在剃度時,為了修行佛法教義,從而參透成佛。那時,耶輸陀羅想要那時僅有7歲獨子羅睺羅繼承其王位。
  • 佛教:心經中的「究竟涅槃」,到底指的什麼?
    心經是佛教中用於修行的一部佛經。很多人以為,心經是佛教「專屬」佛經,只有出家人才能看得懂。其實,真正的修行,不分年齡,不分男女。只要一個人有了修行的願望,就可以修行。只要一個人修行,心經就能對他起到一定的作用。心經篇幅較短,非常適合現在這個社會中,工作比較忙的人群。只要平時抽出一點時間來看一看心經,就必有所得。所謂「開卷有益」,就是這個道理。
  • 佛陀十大弟子是誰?都是什麼第一?
    結婚12年後,父母雙雙亡故,迦葉出家的時機終於成熟了。他辭別妙賢,外出尋師訪道,先後訪問了幾位名師,但都不合他心意。一天,他來到竹林精舍,聽佛陀說法,頗覺契合本心,於是就跟隨佛陀出了家。不久,又把妙賢接到女眾僧團中,同修梵行。迦葉皈依佛教後,雖然成了佛教僧團中的一員,但從不住在僧團中,他認為僧團中的生活太優裕,不宜修出世法門,總是獨自一人在深山野外,墳辨、屍骨旁修禪打坐。
  • 涅槃的真正含義是什麼?敦煌莫高窟告訴你真相!
    他為了尋求能夠徹底解脫世間一切諸苦難的辦法,於29歲時放棄王子身份出家修行求道,經歷六年的艱苦修行,終於在他35歲時得道成佛,隨即他開啟了長達45年的說法布道,釋迦摩尼80歲時涅槃於拘屍那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