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大英博物館的木乃伊將來到臺北故宮博物院

2021-01-16 藝術商業

古埃及的木乃伊堪稱大英博物館最受歡迎的展品。木乃伊也就是人工乾屍,用一些防腐香料處理屍體,年久乾癟後,即形成木乃伊。即將於11月中旬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揭幕的「大英博物館藏埃及木乃伊:探索古代生活」特展非常值得期待。



展覽將展出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埃及文物共229件,涵蓋6具木乃伊及其棺槨、陪葬品、石碑等。展覽藉助電腦斷層掃描技術(CT),透視公元前900年至公元180年的6具木乃伊,探討古埃及人的飲食習慣、生活文化、宗教信仰、健康狀況等問題。


第一展區古埃及木乃伊:探索古代生活,大英博物館運用非侵入式掃描技術對館藏木乃伊進行的研究,推測逝者年齡、飲食、疾病等狀況,勾勒每具木乃伊的生活概況。


卡諾卜壇容器  用於保存木乃伊的器官


卡諾卜壇是古埃及的「禮葬甕」的意思,它表達了一種「生命之符」。埃及木乃伊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木乃伊。它們的大腦自鼻腔中取出,內臟器官則從腹部的小切口中摘除,存放在禮葬甕中以永久保存。


第二展區來自底比斯的已婚婦女奈絲塔沃婕特,以奈絲塔沃婕特為例,介紹防腐師製作木乃伊的兩種方式。


來自底比斯的已婚婦女奈絲塔沃婕


每一副棺槨都以象形文字銘刻了奈絲塔沃婕特的名字,她的頭銜「家庭女主人」指出奈絲塔沃婕特為已婚女性。她出身富裕家庭,奈絲塔沃婕特的遺體經小心保存,是人造木乃伊的絕佳範例。


埃及人用一百八十公斤的含鹽混合物包裹屍體,這種混合物名為泡鹼,可用作防腐劑,以保持屍體乾燥與減少氣味。他們還會在屍體的心臟部位放上一塊護身符,心臟是屍體中唯一保留的內臟器官。隨後,他們用細亞麻布包裹木乃伊,並將其渾身飾滿禱文。


 

第三展區阿蒙神吟誦者塔穆特圍繞阿蒙神祭司的女兒——塔穆特木乃伊,呈現古埃及最受歡迎的護身符華狄特之眼,它是完整的象徵,被認為可以保護佩戴者不受傷害。

護身符華狄特之眼  四件


在古埃及語中,荷魯斯之眼稱為「華狄特」.古埃及的護身符多達275種,大多用金、銀與寶石製成。雖然護身符並不能提供魔法,但古埃及人相信它們能通過魔法的作用賦予佩戴者某些神奇的力量。保護身體,避免疾病、天災、惡鬼等的侵襲,人們大都佩帶護身符。在眾多的護身符中,何魯斯之眼最常見。


第四展區來自艾赫米姆的祭司厄索魯,介紹古埃及的祭祀職位、祭司輪班工作的斐勒制度等。厄索魯是一位祭司。他為了服侍好幾位神祇,可能將時間分配予不同的神廟。防腐師為他塗了金面具,讓厄索魯有了一張完美永恆的臉——黃金被視為象徵神祇的肌膚。



「斐勒」制度是指祭司們輪班工作,通常以四個月為一期,每期在神廟供職一個月,其他時間則履行神廟以外的職責,或是到另外一所聖殿工作,因為一個人可以同時身兼多處祭司。厄索魯在世的時代,多數祭司職位都是世襲,而他的許多家族成員擔任敬奉神的祭司。


第五展區來自底比斯的神廟歌者,展出的木乃伊生前是一位阿蒙神廟的女祭司,負責殿內吟唱聖歌的工作,藉此展示古埃及的宗教音樂



音樂是古埃及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許多不同類型的古代樂器留存迄今,包括在宗教或世俗慶典中演奏的打擊樂器、管樂器及弦樂器。埃及神殿內,樂器演奏頗為尋常;由男性祭司主持的儀式,也有歌者配合吟唱聖歌。「內殿歌者」通常出身上層階級家族,應該位列阿蒙神女性大祭司的隨侍班底,能夠進入神殿中最神聖的區域。這位女祭司可能也彈奏豎琴或魯特琴,作為演唱的伴奏。


第六展區來自哈瓦拉的幼童,展出羅馬時期的孩童木乃伊,男童過世時約為2歲,頭部覆蓋塗金面具,使他與諸神連結。裝飾精美,顯見他出身上層家庭。




第七展區羅馬時期的埃及年輕人,展現公元前30年羅馬佔領埃及之後的木乃伊製作和喪葬傳統——製作木乃伊的習俗得以延續,繪有逝者形象的木板木乃伊肖像開始出現,喪葬習俗融合埃及、希臘、羅馬的傳統,珠寶、玻璃容器等日常用品取代了護身符陪葬品。



肖像中的年輕人有著深色捲髮、濃眉與大眼。他並未蓄髯,顯示他年紀尚輕。



豺,公元前700至550年



寬項鍊


尼羅河畔這片古老土地上的有著許多古老的秘密,這次展覽也許能帶我們透視古埃及尚未公諸於世的秘密以及探索當時埃及人的生活。


☟☟☟

大英博物館藏埃及木乃伊:探索古代生活

時間:2017年11月14日—2018年2月18日
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


編輯/Ruby

圖/網絡


藝術商業》2016年合訂本已推出,請識別二維碼即可擁有,了解並訂閱更多雜誌請點擊【閱讀原文】。



讓|藝|術|贊|美|生|活


關於我們——這是一頁掌上日報

承接權威專業雜誌《藝術商業》的優良基因

立足藝商獨特的關注視角

用耳目一新的藝術細節裝點您的生活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內容 歡迎分享給您的朋友

點擊左下角 閱讀原文 即可訂閱雜誌


展覽推薦|藝聞追蹤|潮流|視界|藝術人物

人物|藝聞追蹤|全景展覽|藝事|雜誌推薦|展覽現場|藝趣

📍

本微信平臺刊登文圖所有權歸《藝術商業》所有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點擊閱讀原文,即可訂閱雜誌

相關焦點

  • 古埃及木乃伊等229件展品,11月來到臺北故宮博物院
    木乃伊,更是數千年來大家從未停止關注的議題。《澎湃新聞·古代藝術》(www.thepaper.cn)從臺北故宮博物院獲悉,即將於11月中旬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揭幕的「大英博物館藏埃及木乃伊:探索古代生活」特展,將完整呈現遠古時期的6具木乃伊、棺槨、陪葬品及石碑等共229件展品。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否認臺北故宮將改名為「華夏博物館」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否認臺北故宮將改名為「華夏博物館」 2020年12月01日 13:54:00來源:中國臺灣網 臺北故宮博物院。(圖片來源:臺灣「中時新聞網」)  中國臺灣網12月1日訊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島內上周傳出臺北故宮博物院將由原來隸屬於臺行政主管部門的二級機關轉為歸屬於臺文化主管部門的三級機關,甚至還傳出將改名為「華夏博物館」,被質疑「去中國化」,引發輿論熱議。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11月30日首次針對此議題表態,稱「沒有改名問題」。
  • 大英博物館在某貓開旗艦店,故宮博物院:這是在和我搶生意啊!
    故宮這獨闢蹊徑的電商之路,引起了另一家遠在大洋彼岸的博物館的注意:大英博物館!而最近,大英博物館把它的線上商店開到了某貓上!中國網友可以足不出戶就購買到大英博物館的周邊啦~嫌玻璃水杯太普通,神秘祭司金邊玻璃杯了解一下?
  • 故宮與大英博物館,網紅博物館的進擊之路
    隨後,故宮另一IP授權方「故宮淘寶」在微博聲明:「目前市面上見到的所有彩妝並非我們所設計。就在網友一時不知道該將錢包貢獻給誰的時候,被稱為故宮在淘寶上「競爭對手」的大英博物館也上了熱搜——在經歷4個多月的試運營之後,正式宣布與天貓平臺在文創領域進行深度合作。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降格是臺灣文化失格
    臺灣報摘精選30 November 2020最近坊間對臺北故宮博物院是否更名,及改隸於臺文化部門成為三級機關一事,多所討論,本人初聞此消息,頗覺不可思議關注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世界首屈一指的中華文物博物館,足以與世界級的法國羅浮宮、英國大英博物館及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分庭抗禮,鼎足而立。這個舉世聞名的文化品牌是如何建立的?建立過程的艱辛又何其不易?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否認要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
    圖為臺北故宮資料圖 海外網11月30日電 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要降級並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引起島內輿論鞭撻,被質疑是在「去中國化」。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30日連忙澄清稱,「絕對沒有改名問題」。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吳密察30日赴臺「立法院」參與審查預算時稱,一個禮拜以來,關於對臺北故宮的報導,有幾項是誤導,「首先,絕對沒有改名問題,即使『行政院』有問我,也是談對於像『故宮』這種重要博物館行政怎樣安排,但一直沒談改名問題。」他還稱,自己一切尊重臺行政機構。
  • 臺北故宮博物院更名「華夏博物館」?馬英九:我不贊成,毫無必要
    來源:澎湃新聞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期傳出將改隸文化部門,更名「華夏博物館」,由隸屬臺當局行政部門的二級機關轉為三級機關,引發兩岸輿論議論。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島內媒體中時新聞網11月28日下午報導透露,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在受訪時候對於上述事件直言「我不贊成,毫無必要」。中國國民黨方面則表示,臺北故宮博物院併入文化部門勢必縮編職能,試問未來如何支撐臺北故宮博物院各項專業的重要工作?若民進黨當局基於政治因素或意識型態考慮,而縮減故宮的層級與員額,國民黨將全力捍衛。
  • 不僅是故宮,原來全世界博物館招的設計師都有毒
    還能愉快地玩耍嘛!一卷「朕知道了」紙膠帶,成了近幾年臺北故宮最暢銷的周邊產品之一。於是,嘗到甜頭的臺北故宮決定進行深入開發。。。腦洞大開之後,決定從《唐人宮樂圖》開刀。。。這組萌萌噠的橡皮鴨,大英博物館方面給出的噱頭是——「和歷史一同洗個澡」。還真是有點冷啊。。。
  • 看世界 不僅是故宮!原來全世界博物館招的設計師都有毒
    前段時間,朋友圈熱轉故宮招了波有毒的設計師。從此,故宮博物院高冷的畫風就變成了這樣……恩,主要看氣質。
  • 同屬中國三大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居然是親戚!
    我們都知道,南京有個南京博物院,臺北有個臺北故宮博物院。但關於這兩個博物院有什麼交集,卻少有人知道。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寫的便是與這兩個博物院相關的一個機構,叫中央博物院,它在當年是一個理想的時代產物。
  • 臺北故宮博物院裡的那些奇珍異寶們
    臺北在我心中一直是一個很文藝的城市,這裡不僅有美味的食物,還有數不盡的展覽。我一直很想去臺北故宮博物院 ,對那裡的文創產品垂涎已久 。對,是垂涎已久,都說中國的故宮文物一半在北京,一半在臺北 ,那麼臺北之行一定要來到這裡。
  • 臺北故宮博物院有一道不錯的菜:「東坡肉」炒「翠玉白菜」
    一講到臺北,首先大家都會想到那裡的小清新、文藝範,還有就是夜市裡的美食。臺北並不算大,101作為地標有時候不經意抬頭就可能出現前方。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韻味,然而來到臺北,一定要去臺北故宮博物院打卡,看看這些國寶,在中國的四大故宮中,臺北故宮算是最年輕的後起之秀,但是知名度卻毫不遜色,這和他的歷史成因有很大的關係。
  • 出行浪漫臺北,賞臺北故宮博物院,觀101大樓
    導語:出行浪漫臺北,賞臺北故宮博物院,觀101大樓臺北,作為臺灣的省會城市,越來越多的人都和我一樣,慕名來到這座城市,因為這裡有博大的人文之景,亦有雄奇的自然風光,還有數不勝數的名勝古蹟,和很多城市一樣,這裡是吃貨的天堂,但它卻又有著自己的特色獨具一格,在這裡不僅僅有大城市的震撼感
  • 周邊像故宮博物院這麼好玩兒的博物館,還有好幾個!
    再再再後來,這才終於變成了「博物館屬於每一個人,我們將竭盡全力為你服務」的樣子。你現在再去大英博物館,肯定不再需要專門開入館申請和邀請信了。而且你要是在館裡仰天長嘯一聲說我看不懂某某某展品,估計會有一群焦慮的museum educator衝上來試圖解救你。好了,說回紀念品。簡單粗暴的說,紀念品商店可以幫博物館賺錢。
  • 臺北故宮博物院即使改名換姓也難變其文物及中華文化脈絡的傳承
    在我們中國的寶島——臺灣省就擁有一座與北京故宮博物院齊名、甚至珍藏的歷史文化寶物價值更為厲害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裡大約珍藏有近69萬餘件歷史文物,而它們不只是許許多多中國人心中的國寶
  • 這回,「臺獨」選擇對臺北故宮博物院下手
    明末清初,在收藏的基礎上故宮博物院被建立,為保護其收藏的文物不被破壞,在二戰前夕,故宮博物院不得選擇將文物南遷,運送到上海、南京等地。直至1947年抗日戰爭結束之後才運回南京。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南京國民黨政府從南京庫房中挑選出數千箱文物運往臺灣,而後成立臺北故宮博物院。
  • 臺北故宮博物院7月1日票價調整 門票會動了
    臺北故宮博物院表示,自7月1日起,現行普通券由新臺幣160元(新臺幣,下同)調整為250元,優惠券由80元調整為150元,團體券由100元調整為230元。10人以上團體應購買每張230元的團體券,另加計語音導覽器租借費用20 元。其他優惠方案,如學生、65歲以上長者及身障者等仍維持免費參觀。又為服務民眾,將開放臺灣民眾憑身份證件購買優惠券150元。
  • 臺北故宮博物院:隱藏於青山之下,嵌於萬綠之中!
    小故宮後面有三座小山,據故宮的講解人介紹,小山內全是蔣介石安放的國寶,如果要輪流每天放到小故宮展覽,起碼要五十年的時間才能全部展覽完畢。臺北的小故宮在外觀上模仿北京故宮,但採用極為素雅的色調。藍綠色的琉璃瓦屋頂,覆蓋著米黃色的牆壁,優雅而不張揚,這座典雅的宮殿,隱藏於青山之下,嵌於萬綠之中。
  • 謝小韞:臺北故宮降格是臺灣文化失格
    華夏經緯網12月1日訊:臺灣「中時新聞網」日前發表前臺北市文化局長謝小韞的署名文章《臺北故宮降格是臺灣文化失格》:最近坊間對臺北故宮博物院是否更名,及改隸於「文化部」,成為三級機關一事,多所討論,本人初聞此消息,頗覺不可思議!
  • 臺北故宮博物院今年5大展覽亮相
    (圖/臺北故宮博物院提供)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臺北故宮博物院最新公布2020南北院展覽檔期,從人氣國寶、書畫名品、明清宮廷藏書、盛清琺瑯彩瓷,到蒙藏四大活佛、梵蒂岡宗座圖書館珍藏等宗教特展,五大展覽內容縱跨歷代,橫越東西,精採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