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公眾號的第11篇原創文章
陪老娘逛街,老姐的電話打過來,她正在商場裡面為老娘挑選新年的衣服。她相中一款暗紅色修身長款羊絨呢,就等著老娘點頭。點擊照片,放大,老娘眯著眼,一邊看衣服,一邊埋怨著「已經說了很多次,今年不用買衣服」,一邊輕聲咕噥「已經有很多件了啊,根本穿不過來啊」。
又連續點擊了幾張照片,老娘還是遲遲挑不出,看著她皺著眉頭凝視圖片,抬起手指著其中的一件說「要不就這一件?」,我見她猶豫不定的樣子,就問她「你自己喜不喜歡嘛,還是一件都沒有看中?」她嘟囔「已經有很多羊絨呢了,今年就想要件羽絨服」,我回「那你直接告訴姐姐啊」。
看著老娘發了一整段語音,最後問道:「能不能不買啊?」,姐姐回到:「錢已付了」,接著又發了很多其他的款式照片。老娘有求助的看向我,我只好接過手機,說道「老娘胖了不少,有沒有短款,寬鬆,運動休閒類的羽絨服」;很快老姐又拍來了照片,原來這個店有的是各種式樣的羽絨服,最後大家意見一致,挑選了其中一款。
第二天羽絨服到家,看著老娘臭美地試來試去的樣子,我知道今年這件衣服她是真心喜歡的。看著以往有些衣服,都沒有被她穿過幾次,我非常不解這母女倆這種怪異的買禮物模式是怎麼延續好幾年的。
老姐怕老娘不收,每次都是老娘敷衍著點頭,她就火燒火燎就郵寄過來;老娘每次都不願意說,可能一開始是不想讓兒女花錢,後來又不好意思說是不喜歡。我給她提了一個建議,反正老姐都是要買的,每年自己看中的禮物,截好圖讓發過去,一來她能買對,二來你也中意,皆大歡喜,老娘聽了眼前一亮,連連點頭稱是。我又逗她「你為啥不肯最早修身的羊絨呢不喜歡,你怕什麼?怕姐姐覺得麻煩,或者是生氣?」可能老娘是有這樣的擔心,但我敢肯定我老姐絕對不會有這種心思。你看,僅僅是幫老娘表達她的真實想法,就解決了頭疼的問題。
哪怕是親人之間,相互有著深厚的情感連結和信賴感,可能都存在這樣問題,在職業場合中更是常見。
我曾經遇到過一個團隊面臨非常嚴重內部問題,在開會時,需要領導點名才有人被迫發言;即使發言,也不對工作提出任何個人態度,氛圍壓抑至極。我曾經私下問過他們,結果聽到了一堆對於領導專制,公司不人性化的抱怨,我非常好奇,「你們為什麼不跟領導提呢?」,對方回應道「提過,提的同事被一一警告了」。
據說他們有個單獨群,大家公開場合都不說話,私下交流;其實,領導有非常大的精神壓力,他對成員的評價也非常低,總是覺得他們心懷惡意謀劃「斬首」行動。這個部門像一個壓力鍋,遲早爆炸。果不其然,項目還沒有完全結束,團隊成員集體離職。可能這中間還有很多問題,但是雙方真實的想法不表達或不被接納,就沒有改善的可能,彼此猜忌會加劇不信任感,甚至對立,不斷發酵的惡意最終讓關係破裂。往往很多管理問題可能在於一開始並沒有坦誠清晰或者導致後來不可能有機會了。
建設性的關係都是從坦誠清晰開始的。可能你在猜測自己讓領導非常不爽,他做的所有的一切就是為了幹掉你,真實情況可能人家察覺到了你的優勢,準備好好帶教你;可能你認為某個同事對你不友好,因為主動打招呼對方冷臉相待,其實對方只是沒有帶隱形眼鏡而已。有時候臆想和猜測可能都不是事實本身,你所需要的是坦誠與對方溝通,找出真相。
哪怕最後證明你的猜測是對的,也給自己創造了一個發現真實原因,解決問題的機會,提早結束這種自我折磨的惡意揣測。只要有一方願意坦誠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對方也能積極回應,就能很快建立信賴,並形成相互支撐的建設性關係。
在公司內部如何才能讓大家敢於當面表達真實的想法,並形成這樣的文化氛圍呢?
從根本上來說,員工相信說出真實想法不會受到任何的懲罰,公司或領導能夠寬容接納反對意見。
在一次訪談中,客戶提出讓我們從第三方角度對所有訪談對象優點,缺點進行整理和匯總,這對我們來說是非常特別的要求,幾乎沒有客戶這麼幹過。
在我們審慎的考慮之後,對除了CEO以外的幾位高管進行了客觀的總結,並且忐忑難安,僅過了1天,客戶給我們反饋CEO要求我們同樣給他提出反對意見,並且要求我們對他也要坦誠清晰表達真實觀點!追求信息流通,真實想法互動,這已經是他們融入骨血的文化,所以這個要求對他們來說一點都不特別。CEO的以身作則給予了最好的示範,沒有任何人可以例外,大家都這麼做,結果就會形成共同的語言和行為規範。
那麼對於職場中的個人,坦誠清晰也是要堅持的一種職業化和長期主義:
在一個市場化組織,或者是工作環境變化快,模糊時,你需要主動澄清任務:「它的背景是什麼呢,關鍵難點在哪裡,我需要承擔的角色是什麼呢,時間節點在什麼時候,判斷這件事情做成功的標準是什麼,有哪些資源支持可以使用呢?」
哪怕不能得到百分百的信息,也能夠幫助任務提出者更好的思考這件事情,是不是足夠清晰了;如果一件事情連想都沒有想清楚,怎麼做的清楚呢;問題是什麼都不知道,怎麼可能找到答案呢?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如果我有一小時拯救地球,我會用59分鐘界定問題,然後用1分鐘解決它。真正的高手都敢為天下後,後中爭先;敢為天下後:做正確的事;後中爭先:把事做正確。
糟糕的情況是,當任務也不夠清晰,條件還不充分,能力還不足夠,你就只能在別人不切實際的希望當中變成「答應爽快但做不到的」不靠譜的夥伴;更為要命的是,當你承接了任務,沒有能力承接,中途退出,可能影響的是整體結果。
在市場化和競爭性充分的企業裡,速度、效率是放在優先的,準確、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不讓他人有任何誤會的可能,長期以往反而更容易與合作夥伴建立職業化的信賴感。
所以總是可以從身邊的點滴做起:不要害怕告訴你的客戶/上級/合作夥伴
手上工作安排已經飽和,如果需要安排最早會在下周二;方案的修改方向你有點不同意見想一起交流下,看看能不能有更好的解決方式;這個任務複雜度太大了,你只能在這裡面支持某一個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