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佛教認為,娑婆世界眾苦交集,所謂生、老、病、死,愛別留、求不得、怨憎會、五陰熾盛。任憑一個人有再高的地位,再多的財富,也不能獨善其身,完全脫離「苦」。因為,隨著時光流逝,我們的色身都會衰老,體力不如以前豐健;我們的六根也會衰退,甚至失明、失聰。
昔日,佛陀在王城外遊歷,見到了年老者,不忍見眾生受苦,於是決定捨棄王位,追尋終極的解脫之道。佛陀暮年時,也示現色身的衰弱,藉以警示眾生精進修行。正如《雜阿含經》佛陀開示波斯匿時所說,人在衰老面前無處可躲,應及時布施行善,敬奉三寶,不斷積聚功德福報。世間有三種人,越老越有福,看看有你嗎?
第一,心存善念,布施積德。
佛言,貧困自慳吝中來,富貴從布施中來。在菩薩六度萬行當中,布施被排在首位,所謂布施,就包括法布施、財布施,以及無畏布施。布施,是成佛的必由之路,讓眾生克服慳吝,增長慈悲心。布施也是在耕種福田,為自己累積福報。
當然,布施並不意味著不加思索地給予,別人需要什麼,就立刻給他。譬如兩人正在打鬥,遞上兇器者並非不是,而是造業。《毗耶娑問經》還列舉了類似的三十三種行為,它們被稱為不淨布施。總而言之,若能心存善念,以救人離苦得樂的發心布施,則能廣種福田,老來受用無盡。
第二,捨棄貪慾,知足常樂。
佛門中講因果,有舍才有得,以捨棄貪慾為「因」,獲得安樂就是「果」。佛經中講,人對五欲六塵的貪慾,建立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上面。有福之人應能降伏貪慾,或者要在面對誘惑時,能做到起碼的克制,否則受傷的只能是自己。
俗語有言,「貪心不足蛇吞象」,其中救包含著應當知足,過分貪婪會傷及自身的道理。人在年老之際,體力精力都不如從前,與其同自然規律較勁,不如放下對人、事、物的貪著。越是知足的人,越有福。
第三,禮佛拜佛,時常懺悔。
念佛一聲,增福無量;禮佛一拜,罪滅河沙。我們身為凡夫,無始以來自身累積的煩惱習氣、造作的種種惡業,恐怕早以難用「恆河沙數」計量。所謂「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從唯識的觀點看,業因一旦種下,就會有成熟的可能。
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日日精進,時時懺悔,那麼業果最終就可能因缺乏機緣而現前。這在佛法中,被稱為「作而不集」,它是斷惡向善的過程。我們通過禮佛拜佛,懺悔自己業障的同時,發願永不再犯,並能依靠這份善心去行善,福氣自然會越來越多了。
培植福田,當得福報,三種人都是越老有福的代表。不過,在我看來,能夠奉持佛教,如說修行,那就是福中之福。感恩閱讀分享,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