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
來源:《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20 年 11 期
作者:周文濤,戈家敏,王勃然,龍攀,徐瑩,傅志強*
單位:湖南農業大學農學院,農業農村部華中地區作物栽培科學觀測實驗站
摘 要
為明確不同水稻品種甲烷(CH4)排放差異形成與根際土壤過氧化氫酶、脲酶活性的關係,選取早稻晚稻各3 個品種為大田供試材料,採用密閉靜態暗箱法收集CH4 氣體,監測早稻晚稻不同品種CH4 排放動態,以及不同品種在主要生育時期根際土壤的過氧化氫酶、脲酶活性,並對不同水稻品種CH4 排放與兩種酶活性進行了線性回歸分析。
結果表明:雙季稻品種CH4 排放差異顯著,晚稻CH4 累積排放量明顯高於早稻,早稻品種中CH4 累積排放量以湘早秈24 號最高,株兩優819 最低,相差31.78%;晚稻以湘晚秈17 號最高,Y 兩優1 號最低,相差17.31%。雙季稻品種在不同生育期根際土壤的過氧化氫酶、脲酶活性存在差異,早稻過氧化氫酶活性在孕穗期最高,晚稻過氧化氫酶、雙季稻脲酶活性均在分櫱期最高;雙季稻田CH4 排放與脲酶正相關,達到極顯著水平(P<0.01),與過氧化氫酶正相關,達到顯著水平(P<0.05)。
綜上,雙季稻品種甲烷排放與水稻根際土壤過氧化氫酶、脲酶關係密切,降低水稻品種根際土壤的過氧化氫酶、脲酶活性有利於稻田CH4 減排。
結 論:
(1)不同雙季稻品種的CH4 排放高峰期主要是分櫱期和孕穗期,最高排放峰值出現在分櫱期,在乳熟期後水稻的CH4 排放較低。早稻品種CH4 累積排放量、溫室效應表現為:湘早秈24 >陸兩優996>株兩優819;晚稻品種CH4 累積排放量、溫室效應表現為:湘晚秈17 號>泰優390>Y 兩優1 號。CH4 排放最低的株兩優819 和Y 兩優1 號產量最高。
(2)在CH4 排放高峰期,雙季稻品種過氧化氫酶、脲酶活性具有相同的大小規律,兩種酶活性均為前期高於生育後期,且早稻品種中,株兩優819 的過氧化氫酶活性最低,脲酶活性僅次於陸兩優996,晚稻品種中,Y 兩優1 號的過氧化氫酶活性僅次於泰優390,脲酶活性最高。
(3)水稻品種CH4 排放通量與土壤過氧化氫酶、脲酶活性具有正線性相關,顯著性水平分別達P=0.05、P=0.01。這一結論可為今後進一步探究高產低排品種機理提供參考。
責任編輯:鄭慶祥
校對和審核:潘淑君 王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