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肝纖維化研究奠基人Scott Friedman教授:全球肝纖維化研究新...

2020-12-26 健康界

NASH是導致肝纖維化的重要病因


肝纖維化是各種不同病因慢性肝病所致的共同通路。在亞洲及西方國家和地區,肝纖維化的常見病因包括病毒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酒精性肝病、遺傳代謝性肝病、藥物性肝損傷、膽汁淤積性肝病和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其中,NASH是近年來流行率顯著增加的慢性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多數為單純肝脂肪變(NAFL),有20%為NASH,伴不同程度的肝纖維化。NAFLD活動度評分包括脂肪變、小葉炎症、氣球樣變和纖維化等4個組分,可用於評估NASH的疾病嚴重度。NASH肝纖維化患者進展至肝硬化或肝細胞癌(HCC)的風險顯著增加。


對NAFLD患者隨訪300個月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進展期(≥3期)肝纖維化患者的肝臟相關死亡率顯著增加,其中,4期肝纖維化患者的肝臟相關死亡率達到50%左右。在NASH的各個病理特徵中,肝纖維化分期與肝病所致死亡的獨立相關性最強。近二十年來,在美國導致HCC的各種肝病病因中,NASH是增長最快的肝病。


肝纖維化發生機制研究進展


肝星狀細胞(HSC)激活是肝纖維化的核心事件。正常肝臟的HSC位於Disse腔,緊貼著肝竇內皮細胞和肝細胞,處於靜止狀態。肝損傷時,HSC被激活,參與肝纖維化的形成和肝內結構的重建。


在啟動階段,肝實質細胞受到損傷,鄰近的肝細胞、庫普弗細胞、肝竇內皮細胞和血小板等通過旁分泌作用,可分泌多種細胞因子,作用於HSC,使HSC激活,導致細胞增殖和細胞外基質合成增加。


激活後的HSC可自分泌細胞因子,使活化得以持續,在持續(perpetuation)階段,HSC受自分泌和旁分泌的雙重調節,維持激活狀態,表現為增殖活性增加、收縮作用、纖維形成、基質降解改變、趨化聚集和釋放炎性信號等。如果肝損傷消退,HSC可能由激活狀態轉為靜止狀態,或者通過凋亡等機制減少,則肝纖維化得到阻斷或逆轉。


細胞因子/脂肪細胞因子、先天性免疫信號、增殖和纖維發生通路、Hedgehog信號、G蛋白偶聯受體(GPCRs)等一系列驅動因素可引起HSC激活,發生膽固醇刺激、內質網應激、氧化應激、視黃醇類消失和自噬等。


促纖維形成細胞具有顯著的異質性,一系列非實質細胞參與了肝纖維化的發生。Ramachandran等對健康肝臟和肝硬化非實質細胞進行單細胞的轉錄組分析,發現增加的一種新型瘢痕相關TREM2+CD9+巨噬細胞亞群,可以促使肝纖維化的發生,還發現肝硬化中增加的新型ACKR1+和PLVAP+內皮細胞。新型瘢痕相關巨噬細胞、內皮細胞和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受體(PDGFR)α+促膠原生成間充質細胞之間相互作用,促使肝纖維化的發生和進展。


肝纖維化診斷方法的研究進展


在NASH臨床試驗中,有創性的肝活檢仍然是評估肝纖維化分期和肝損傷程度的金標準,迫切需要肝纖維化的其他診斷方法,可以作為臨床試驗的潛在終點,研究較多的其他診斷方法包括脂質組學、肝臟瞬時彈性成像檢測、MR技術、肝靜脈壓力梯度(HVPG)和功能檢測。


Barr等完成的一項研究表明,應用無創性的脂質組學,可以準確鑑別NAFLD和正常肝臟,並且可以準確地對NAFL和NASH進行鑑別診斷,脂質組學用於區別NAFL和NASH的受試者工作特徵曲線下面積(AUC)超過0.90。肝臟分流定量檢測(HepQuant SHUNT Test)通過對肝病患者的門體側支循環分流程度進行定量評估,可以反映慢性肝病患者的肝功能儲備,預測治療轉歸。


NASH治療新藥研究進展


Ⅱ期和Ⅲ期臨床試驗中的NASH治療新藥,主要針對肝臟相關的靶點,包括法尼酯X受體(FXR)、乙醯輔酶A羧化酶(ACC)1/2、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FGF)19/21、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激活受體(PPAR)α/γ/δ、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及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GLP1R)、線粒體靶點(mTOT)、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s)和氧化應激等靶點進行治療。此外,還有針對炎性細胞相關靶點以及直接針對活化HSC相關靶點的治療


肝纖維化逆轉的研究進展


肝纖維化的組織學分期為F1-F4期,其中,F1-F3期肝纖維化尚無肝硬化,F4期為肝硬化。然而,肝硬化並非單一階段,在臨床上,肝硬化可以分為代償期和失代償期,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可能發生腹水、靜脈曲張出血或肝性腦病等嚴重併發症。


代償期肝硬化的治療與肝纖維化相同,然而失代償期肝硬化則難以逆轉,所以在發生失代償期肝硬化之前,就應該積極治療。正常肝臟的血流從門脈通過肝竇進入中央靜脈,肝硬化時,隨著再生結節的形成,肝竇血流發生很大變化,不同管徑和流型的肝竇血管數量增加,導致肝內分流。目前尚不清楚肝硬化發展至何種程度,則難以逆轉。


肝纖維化消退的順序:慢性B型肝炎或C型肝炎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療,酒精性肝病患者嚴格戒酒以及NAFLD患者通過控制體重等措施,可以中止慢性肝損傷;肝臟炎症消退;活化的成纖維細胞減少;基質金屬蛋白酶(MMPs)增加,金屬蛋白酶組織抑制因子(TIMPs)減少,從而發生細胞外基質降解。


Agudo等研究人員製造了體內攜帶增強綠色螢光蛋白(eGFP)特異性CD8+ T細胞的JEDI小鼠,將這種T細胞轉移到eGFP報告動物體內,可用於殺死表達eGFP的細胞,選擇性耗竭所期望的細胞類型。研究表明,注射JEDI小鼠T細胞10天後,幾乎可以100%消除表達eGFP的HSC。


小結:


Friedman教授總結指出,在對NASH的理解和治療方面,我們正處於「起步階段的末尾」,也就是說,目前已經明確了NASH的發病機制和未滿足的需求,明年(2021年)有望批准第一種治療藥物。


在NASH發病機制方面的最新研究進展包括:①微生物組(microbiome)的重要性;②基於單細胞測序技術,研究促纖維形成細胞的異質性;③通過遺傳學和動物模型研究,確定了潛在的脂毒性驅動因素;④IL-11作為治療靶點的相關研究。對NASH的診斷,儘可能不再依賴肝活檢,但是尚需加快相關研究!新的抗纖維化治療正邁向臨床實際。

相關焦點

  • 肝纖維化,能否逆轉?幹細胞療法對肝纖維化的臨床研究進展!
    我國是名副其實的肝病大國,常見肝病包括慢性B型肝炎、慢性C型肝炎、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纖維化、肝硬化、肝癌等。其中,我國的肝硬化發病率、死亡率是全球最高。肝硬化大多由B型肝炎發展而來,若不加以適當治療,會進一步惡化為肝癌。肝硬化不可逆轉,而肝纖維化是肝炎轉向肝硬化的必經過程,它是具有可逆性的。
  • 【科普】這幾個症狀,預示肝纖維化的隱患!
    肝纖維化有症狀嗎?回答是肯定會有的,並且症狀還很多,而且讓患上肝纖維化的病人很不舒服。大家都知道肝纖維化是因為感染上了B肝病毒後,沒有積極有效的進行治療,慢慢的時間長久了才一步一步的發展轉變成了肝纖維化的出現。
  • 肝纖維化患者需要多久複查一次?
    一般來說,臨床上通常建議肝纖維化患者最少三個月檢查一次,了解肝臟病變的情況,包括肝臟的彈性彩超,肝功能等檢查,明確肝臟病變的情況之後,發現問題及時的調整用藥,可以避免肝臟繼續受到損傷。對於某些特殊情況的患者,在抗纖維化治療期間,複診的時間由醫生根據實際情況而定,應嚴格遵醫囑執行。
  • 美國2型糖尿病成人晚期肝纖維化患病率分析
    美國2型糖尿病成人晚期肝纖維化患病率分析 2020-12-14 11: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哪些肝病會引起肝纖維化?肝纖維化雖可怕,若及早控制,或可逆轉
    肝纖維化是肝臟內的結締組織出現異常增生的一種病理過程。很多肝病都會伴有肝纖維化的過程。若能控制住病情,去除損傷肝臟的因素,肝纖維化是可以逆轉和修復的。但若損傷因素長期不去除,肝纖維化進一步發展,就會變成肝硬化或肝癌。
  • 尤紅教授:抗病毒治療中持續低水平HBV DNA仍會促進慢B肝肝纖維化...
    編者按: 近期,我國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友誼醫院尤紅教授、賈繼東教授團隊在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雜誌(IF: 7.958)發表的最新研究[1]表明,抗病毒治療中持續低水平HBV DNA仍會促進慢B肝肝纖維化進展。
  • 肝纖維化,還有機會逆轉嗎?肝病科醫生:牢記3點,或能保全肝臟
    相比肝炎、脂肪肝和肝硬化,大家對於肝纖維化的了解程度可能不是很高。有的人查出肝纖維化之後,覺得不是很嚴重,只要不是肝硬化就行,也有的人查出之後比較消極,自認為很嚴重,認為用不了多久,肝纖維化就會癌變。肝纖維化到底是怎麼一種肝病?
  • 45歲後是肝纖維化高發期,做到哪些也許能成功逆轉,遠離肝硬化?
    肝纖維化和肝硬化,大家一般對前者並不是很了解,肝臟裡存在著纖維結締組織,當這些組織過度堆積或者增生時,就容易纖維化。有人認為肝都已經纖維化了,聽著就很嚴重,必然會發展成肝硬化、肝癌,覺得沒救了,但其實肝纖維化是可以逆轉的!
  • 肝病科專家:肝硬化患者這3種食物儘量少吃,會加重肝纖維化
    酒精進入身體後,幾乎都是在我們的肝臟進行代謝、解毒和分解的,對肝臟造成直接性的傷害,而且小吳本就有肝炎還未痊癒,那麼酒精造成的肝損傷就會「雪上加霜」,使肝纖維化加重,惡化為肝硬化。肝病科專家:肝硬化患者這3種食物儘量少吃,會加重肝纖維化1、太「幹硬」的食物如一些水分較少的燒餅、麵包,炸的食物,還有一些比較脆的食物。這是由於肝硬化的併發症,食道靜脈曲張,使消化道的上膜「薄如蟬翼」,吃幹硬的食物時,容易刮傷上膜,導致消化道出血。
  • CHESS 1802研究首次在《柳葉刀》官網報導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王辰院士關注CHESS研究並與祁小龍教授合影 《柳葉刀》誕生於1823年,是世界頂級綜合醫學期刊,影響因子59.102。為了促進中國醫學科學研究的發展,中國醫學科學院和《柳葉刀》自2015年起開始共同主辦The Lancet-CAMS Health Conference。
  • 研究發現,幹細胞這3大特性可改善肝炎和肝硬化的進程
    科學發展至今,醫學界仍無法根治肝炎和肝硬化,臨床上急需開發新的防治手段。3.幹細胞的抗纖維化幹細胞抑制組織金屬蛋白酶抑制因子的產生,通過高表達基質金屬蛋白酶,降解細胞外基質,從而降低肝纖維化的發生。動物模型研究:幹細胞在慢性肝炎小鼠中展現出促進肝細胞增殖、抑制肝星狀細胞活化和巨噬細胞浸潤等效果。
  • 海斯凱爾iLivTouch系列全球首發 肝病無創檢測開啟新紀元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肝病研究中心主任賈繼東表示:「目前,我國肝臟疾病主要由病毒性肝炎和非酒精性脂肪肝構成,但由於肝病的早期症狀無特異性,往往80%的就診患者已是肝癌晚期,手術和藥物治療效果都很難達到理想化。截止至2015年,肝癌居我國癌症發病第四位,死亡第二位,患者人數佔據全球一半,肝病防治形勢嚴峻。
  • 鑽研穿山甲的溫肯教授朱紹和:部分研究或可用於治療新冠肺炎
    穿山甲為新冠病毒潛在中間宿主的消息,引發社會各界關注。溫州肯恩大學生物專業科研教師、國際知名穿山甲專家朱紹和(Choo Siew Woh)教授帶領著一支團隊於日前正式開啟了相關科研工作,期待早日找到新冠病毒疫源。科研內容包括些什麼?目前進度如何?2月15日,記者對朱紹和進行了專訪。
  • 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授予研究C肝的科學家,那麼C肝有哪些新研究...
    幾個月後,這些輕微的反應---伴隨著隨後的肝臟修復---導致肝纖維化瘢痕形成。 肝臟的主要工作是過濾掉人體內的有毒物質,但在HCV感染期間,纖維化的非功能性肝臟組織的堆積導致肝功能下降。 【4】eLife:科學家在C肝病毒感染動物模型研究上獲重大進展!
  • 南京大學張永光教授團隊在全球變暖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
    12月11日,全球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在線發表了我校張永光教授團隊聚焦於全球變暖的研究論文。南京大學國際地球系統科學研究所和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陳鏡明院士、居為民教授和張永光教授團隊在主持的全球變化重大科學計劃、全球變化及應對重點研發計劃、江蘇省傑青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國際合作等項目支持下,致力於植被遙感、全球陸地生態碳通量優化計算、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碳源匯演變特徵及其驅動機制研究。
  • 2019 ART021 參展畫廊|弗裡德曼 · 本達畫廊 FRIEDMAN BENDA
    本屆博覽會將匯聚來自18個國家57個城市的頂尖畫廊參展,呈現國際知名及新晉藝術家的當代藝術設計創作。網站:www.friedmanbenda.comInstagram:@friedman_benda創立於2007年,弗裡德曼 · 本達畫廊致力於為設計業界中的先鋒人物及歷史上重要的設計師遺產提供國際平臺,尤其注重推動設計師們在當代設計、手工藝、建築、科技研究、視覺及概念藝術等領域之間的跨界交流與創作。
  • 哈佛研究證實:有4大好處
    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MEJM)最新發表的一項研究中,哈佛醫學院和新加坡國立大學合作團隊詳細研究了咖啡的生理、代謝和毒性作用,以及咖啡和多種慢性疾病的關聯。不過研究同時指出,過量攝入咖啡因對人體仍然有不良影響,每個人對咖啡因的敏感性不同,不同人的身體狀況有不同,應該視情況而定。此外,一項超過30萬參與者的研究,更是給咖啡愛好者服下了一顆定心丸。這項研究由澳大利亞QIMR Berghofer醫學研究所領導,已經發表於《國際流行病學雜誌》。
  • 晶體物理研究奠基人馮端院士逝世,詩和物理學是相連通的
    他在體心立方難熔金屬內位錯的研究中,發現了浸蝕法位錯線成象規律;主編了中國第一部《金屬物理》專著;在複雜氧化物晶體內的缺陷與疇界問題研究中獲多項重要成果,發展了一種具有優異的非線性光學的新型人工調製結構材料;近年來致力於凝聚態物理學著作的撰寫,主持完成了《凝聚態物理學新論》《凝聚態物理學》(上卷)《材料科學導論》等書。
  • 中山大學管理學院秦昕教授交叉學科團隊最新研究在國際頂級醫學...
    近日,中山大學管院秦昕教授交叉學科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Association of high profile football matches in Europe with traffic accidents in Asia: archival study」在國際頂級醫學刊物《英國醫學雜誌》(British Medical Journal
  • ...教授交叉學科團隊最新研究在國際頂級醫學刊物《英國醫學雜誌...
    近日,中山大學管院秦昕教授交叉學科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Association of high profile football matches in Europe with traffic accidents in Asia: archival study」在國際頂級醫學刊物《英國醫學雜誌》(British Medical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