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月子是女人調理體質、脫胎換骨的重要契機,但老祖宗留下的智慧,在現代卻面臨新的衝擊
傳統習俗:分娩後全身毛孔和骨縫張開,加之氣血兩虛,如果洗澡,風寒侵襲體內導致周身氣血凝滯,流通不暢,日後出現月經不調、身體肌肉疼痛。
現代醫學:產後清潔身體具有活血、行氣的功效,可助產婦解除分娩疲勞,保持舒暢心情,還可促進會陰傷口的血液循環,加快癒合等。而產後身體排出的汗液、惡露以及溢出的乳汁,不及時清洗反而會使抵抗力弱的產婦感染病菌,引起毛囊炎、子宮內膜炎、乳腺炎等。
貼心小提示:
1.會陰無傷口,夏天2-3天、冬天5-7天即可淋浴:若產婦體弱或會陰傷口大,撕裂嚴重,腹部有道口,可先做擦浴。
2.冬防寒,夏防暑,春秋防風,夏天保持常溫,不可用涼水;冬天浴室溫度也不宜過高,大量水汽會導致孕婦缺氧;洗澡水溫保持在35度到37度之間。
3.時間控制在5-10分鐘即可。
4.洗後儘快擦去身體水分,及時穿上衣服後再走出浴室,避免著涼。
傳統習俗:分娩後毛孔長大,洗頭易使溼寒侵入頭皮,日後留下病根,即頭疼、脫髮等。
現代醫學:洗頭梳頭可去掉產婦頭髮中的灰塵汙物,保持衛生清潔,刺激頭皮經絡,促進血液循環。
貼心小提示:
1.水溫37度左右為宜。
2.忌用刺激洗髮水,可用生薑水替代。
3.用指腹按摩頭皮,忌抓撓,洗後用幹毛巾稍許擦乾再使用吹風機。
4.不建議去理髮店洗頭,尤其夏季冷氣較強,產婦容易感冒。
5.建議用木梳,也避免靜電刺激頭皮。
傳統習俗:生個孩子掉顆牙,月子如果刷牙漱口會搖動牙根,傷及牙肉,造成牙齒鬆動、脫落等。
現代醫學:月子裡面天都要進食大量高蛋白食物,容易形成牙菌斑,如果不刷牙,細菌作用下發酵、產酸、導致牙齒脫鈣形成牙周病,還會引起口臭、口腔潰瘍等。
貼心小提示:
1.注意攝取鈣質。
2.溫水軟刷,或採用指刷,即把食指洗淨或纏上紗布充當牙刷,再用手指按壓牙齦數邊。
傳統習俗:生孩子消耗大量體力,產婦必須躺在床上才能讓身體快速恢復。
現代醫學:長期臥床會增加子宮脫垂的風險,因為膀胱肌張力降低,對膀胱內壓的敏感性降低,加上外陰切口的疼痛等影響,產婦容易並發慢性尿瀦留。這時如果長期臥床,在重力的作用下,充盈的膀胱會向後推擠子宮。再加上分娩結束後一段時間,子宮尚未恢復正常的前傾位,因此便更容易處於後位。這時子宮軸與陰道軸方向一致,當腹壓增加(如咳嗽、用力排便)時,子宮會沿陰道方向下降而發生脫垂。而且產後較長時間不活動,容易使產婦發生下肢靜脈血栓及腸粘連,特別是剖腹產,在產後適度的進行一些活動,可增加虛弱的腹肌收縮,促進子宮復原,同時有助於惡露排出。
貼心小提示:
1.特許產婦(發燒、出血、高血壓、貧血、剖腹產等)需要限制活動或者推遲下床時間。
2.順產的產婦身體疲勞消失,產後12小時可坐起進食進水,24小時後可起床活動,48小時後可在房間走動一下,每天2-3次即可。
3.產後一星期可做產後保健操,平時可做給寶寶換尿布這些輕微動作,切忌久蹲或用力過猛。
4.第一次下床活動必須有人陪伴,以防體虛摔倒,注意不要站立過久。
傳統習俗:老人家認為坐月子看電視看書會落下眼花和眼病等。
現代醫學:女性產後眼睛本身沒有多少變化,以前的說話只是針對照明設備不佳和電視輻射而言。
貼心小提示:
看書上網都是為了調劑新媽媽的精神,不過要注意的是:看書文字儘量要大,姿勢真確,時間不宜過長(一小時內為宜),照明充足,最好不要看會影響心情的書,最重要的是不要影響休息。
傳統習俗:吃鹽會影響奶水
現代醫學:食鹽中有鈉,缺鈉會出現低血壓、頭昏眼花、噁心嘔吐等。
貼心小提示:
由於產後出汗較多,乳腺分泌旺盛,產婦體內易缺水和鹽,因此每天應適當補充鹽分,但不宜過多,成人每天4.5-9克為宜,過多會加重腎臟負擔,使血壓升高。
傳統習俗:中國有些地方有提前做米酒供產婦月子期間使用的習俗,說是產婦毛囊呈打開狀態,水又是大分子,攝入大量會使產婦發胖,俗稱「月子酒」。
現代醫學:產婦體虛,大量出汗,勢必要補水,對於哺乳期的媽媽而言,水分「損失」更多,因而特別需要補充大量水分,建議每天8-12杯水。而且米酒酒精成分高達20%,醫學研究發現,產婦食用酒精將延緩傷口癒合,酒精成分通過母乳傳輸給寶寶,影響腦神經發育。臺灣製作婦嬰節目時曾經針對這個做報導:臺灣產婦每天食用米酒月子餐酒氣燻天,寶寶昏昏欲睡。
各位新媽咪要學會科學分辨坐月子方法,取之精華所在,依據科學坐月子。在此,小編希望每個新媽咪都能科學的坐好月子,坐出健康好身材!
分享給更多媽媽,你的支持就是我們的動力
有問題請告訴小荷,我會盡力為大家排憂解難
小荷每日分享健康孕育、科學育兒相關資訊,歡迎關注
更多互動,請關注新浪微博【荷花親子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