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開發一種通用的細胞分離算法

2020-12-16 科學網

研究開發一種通用的細胞分離算法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5 16:20:36

2020年12月14日,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院Marius Pachitariu課題組在《自然-方法學》雜誌發表論文,宣布他們開發出細胞分離的通用算法:Cellpose。

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員介紹了一種基於深度學習的通用方法Cellpose,該方法可以從各種類型圖像中精確地分離出細胞,並且不需要優化模型或調整參數。研究人員在高度變化的新細胞圖像數據集上對Cellpose進行了優化,該數據集包含了超過70,000個分離對象。

研究人員還揭示了Cellpose在三維(3D)擴展中的應用,該擴展重用了二維(2D)模型,並且不需要3D標記數據。為了方便Cellpose對發表數據的應用,研究人員研發了用於手動標記和管理自動結果的軟體。定期利用已發表數據對模型進行重新校正,將確保Cellpose不斷得到改進。

據介紹,許多生物學研究需要從顯微鏡圖像中分辨細胞主體、細胞膜和細胞核。深度學習已在此應用上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是當前的方法專用於具有大量數據集的圖像。

附:英文原文

Title: Cellpose: a generalist algorithm for cellular segmentation

Author: Carsen Stringer, Tim Wang, Michalis Michaelos, Marius Pachitariu

Issue&Volume: 2020-12-14

Abstract: Many biological applications require the segmentation of cell bodies, membranes and nuclei from microscopy images. Deep learning has enabled great progress on this problem, but current methods are specialized for images that have large training datasets. Here we introduce a generalist, deep learning-based segmentation method called Cellpose, which can precisely segment cells from a wide range of image types and does not require model retraining or parameter adjustments. Cellpose was trained on a new dataset of highly varied images of cells, containing over 70,000 segmented objects. We also demonstrate a three-dimensional (3D) extension of Cellpose that reuses the two-dimensional (2D) model and does not require 3D-labeled data. To support community contributions to the training data, we developed software for manual labeling and for curation of the automated results. Periodically retraining the model on the community-contributed data will ensure that Cellpose improves constantly. Cellpose is a generalist, deep learning-based approach for segmenting structures in a wide range of image types. Cellpose does not require parameter adjustment or model retraining and outperforms established methods on 2D and 3D datasets.

DOI: 10.1038/s41592-020-01018-x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2-020-01018-x

相關焦點

  • 同濟大學聯合解放軍總醫院開發幹細胞新技術 從尿液中分離細胞再生...
    全世界的科學家們一直在開發基於成體幹細胞(前體細胞)移植的腎臟再生醫學新技術,希望利用先進的細胞治療技術帶來新的突破。通過擬時序分析研究細胞軌跡,研究團隊發現這群SOX9+細胞可能是尿液中存在的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潛能的腎前體細胞。繪製尿液單細胞圖譜(左)並從尿液中分離培養腎前體細胞(右)隨後,研究團隊利用他們開發的成體上皮幹細胞培養體系(R-Clone),成功地從健康人和慢性腎病患者的尿液中分離並長期培養了上述SOX9+腎前體細胞。
  • Sangamo公司黃金手指聯手幹細胞開發「通用CAR-Treg細胞療法」
    近日(2020年4月22日),基因治療領域的領導者Sangamo Therapeutics與Mogrify達成一項獨家許可協議,以結合Mogrify專有的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和胚胎幹細胞(ESC)以及Sangamo基因編輯的黃金手指-鋅指蛋白(ZFP)來開發同種異體的CAR-Treg
  • ​PNAS | 擬南芥PATRONUS蛋白是分離酶抑制劑!新研究揭示細胞分裂過程染色體分離的調控機制
    真核生物的細胞周期包含間期和分裂期兩個階段,細胞分裂又分為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其核心事件都是染色體的分離。
  • 《食品研究與開發》:微生物酵素的研究進展
    近年來,酵素類產品因其在日本等地的風靡,而受到我國消費者的青睞,酵素食品的多種功能特性使得其在功能性食品開發領域具有一定的應用前景,受到諸多科研學者的關注。本文就微生物酵素的生產工藝、主要微生物、相關代謝物質及生物活性等相關研究展開綜述,期望能對今後功能性微生物酵素食品的開發研究提供參考。
  • 脂肪酸分離技術研究進展
    若能將混合脂肪酸中具有高附加值的組分單獨分離出來加以利用,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目前,常規的分離脂肪酸的方法有減壓精餾法、溶劑萃取法、尿素包合法、低溫結晶法等,但這些常規分離方法均存在分離純度不高、溶劑消耗量大等問題。為解決傳統技術存在的問題,近年來,許多科研工作者開發了多種新型分離技術,如高速逆流色譜法、分子蒸餾法、超臨界CO2萃取法、脂肪酶輔助法等。
  • 《細胞》:促進創新T細胞療法開發 哈佛大學團隊開創高通量T細胞...
    由TScan公司科學創始人,哈佛大學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教授Stephen Elledge博士率領的研究團隊,開發出名為TScan的高通量,全基因組篩選平臺,來篩選出T細胞已經成功識別的抗原。這一平臺的運作機理如下:研究人員首先在靶細胞中表達候選抗原庫,然後從患者或者志願者體內獲取T細胞。
  • ...靈敏循環腫瘤細胞CTCs檢測技術:免疫磁珠分離+適體介導雙滾環擴增
    CTCs示意圖 來源 so.tecenet.com近日,有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方法,可以更靈敏地檢測複雜血液環境中的CTC。測量CTC可以幫助醫生確定患者的預後和最佳治療方案,但是與其他血細胞相比,這些腫瘤細胞含量非常少,因此難以檢測。儘管已開發出一些技術來鑑定血液中的CTC,但它們的靈敏度和特異性有限。因此,吳再升教授及其同事希望找到一種增強CTC螢光信號的方法,以便可以更容易地識別它們。
  • 研究人員利用絲素蛋白和視網膜細胞開發了第一個生物雜交人工視網膜
    赴美醫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由馬德裡孔普盧坦斯大學領導的一項國際研究進一步解決了老年性黃斑變性(AMD)引發的過敏性問題,這是第一種由絲素蛋白和視網膜細胞構成的生物雜交人工視網膜。 生物混合視網膜是一種細胞療法,通過將健康細胞植入病人的眼睛,重建受損的視網膜。」
  • Fitbit算法開發裝置可檢測新冠
    作者:DIGITIMES塗翠珊穿戴式裝置大廠Fitbit宣布獲得美國國防部近250萬美元的研究補助。Fitbit將利用這筆經費,開發出能在症狀出現前便檢測出新冠肺炎的算法。為了測試算法的效力,Fitbit將與諾斯威爾保健中心範士丹醫學研究所(Northwell Health’s Feinstein Institutes for Medical Research)展開合作。為了開發COVID-19檢測算法,Fitbit從2020年5月便開始募集實驗對象。
  • 年終盤點:CAR-T細胞重磅研究解讀
    科學家成功製造出新型CAR-NKT細胞 或有望開發新型免疫療法治療實體瘤doi:10.1038/s41591-020-1074-2自然殺傷性T細胞(NKT)是一類被證明在鼠類腫瘤模型中具有潛在抗癌特性的免疫細胞,如今研究人員有望利用NKT細胞開發一種新型免疫療法來治療癌症患者。
  • 學習Java開發是否可以不學習算法知識
    首先,如果想在Java開發領域走得更遠,或者說想獲得高附加值的工作崗位,學習Java開發一定要重視算法相關知識的學習,這一點在大數據、人工智慧時代尤為重要。隨著雲計算的落地應用,當前Java開發正在逐漸向雲端遷移,基於雲計算平臺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Java程式設計師基於雲計算平臺也能夠完成自身開發邊界的拓展,而且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身的開發效率。如果僅僅基於雲計算平臺來完成一些具體的行業場景開發任務,那麼平常的開發任務並不會接觸到很多算法知識。
  • 開發人工智慧/機器學習(AI/ML)算法幫助無人機進行自動補給
    一種正在尋求的解決方案是使用陸基自動駕駛汽車,可以將其派出給戰場空中無人機的耗盡電池充電。美國陸軍正在資助正在進行的研究,這將使小型無人飛機系統(sUAS)小組下降到無人地面車輛(UGV)進行自動補給,以便他們繼續執行任務。
  • 造血細胞胞質分離形態學
    二、胞質突起與分離仔細觀察胞質形態可見胞質的突起與分離現象,結合一些細胞學基礎可以予以我們一些新的啟示。胞質的突起與分離主要見於胞質嗜鹼性的原始細胞,包括原始紅細胞、原始粒細胞和白血病性原始細胞;在粒系中,早幼粒細胞以後階段少見胞質突起和分離現象,紅系亦有這一趨向。
  • Fitbit發起一項新研究 欲開發檢測COVID-19早期症狀的算法 - cnBeta
    為驗證是否能夠利用可穿戴設備和配套軟體來檢測傳染病,Fitbit 公司宣布將啟動一項新的 COVID-19 研究。本次研究主要面向美國和加拿大的志願者,參與者需要在 Fitbit 移動客戶端上回答一系列問題,最終結果或有助於該公司開發用於檢測 COVID-19 症狀的相關算法。感興趣的朋友可在 Fitbit App 中的「評估與報告 -> 發現」部分看到有關這項研究的詳情。
  • 【重磅】MIT開發出新蛋白,或可阻止COVID-19患者出現細胞因子風暴
    近日,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小組在《生物學評論季刊》(QRB Discovery)雜誌上報導了他們的初步發現。他們已經開發出了特殊的蛋白質,其結構類似於抗體,可以吸收過量的細胞因子。體內注射入這種特殊的蛋白質後,它會跟細胞因子風暴產生的過量細胞因子結合,消除過量的細胞因子並減輕感染症狀。
  • ...Cell:發現一種新的中間胚胎幹細胞類型,有望開發新的再生醫學策略
    2020年12月8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中國五邑大學、江門大健康國際創新研究院、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和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從多種物種中獲得一種新的「中間(intermediate)」胚胎幹細胞類型,它可以在培養皿中產生嵌合體,並產生精子和卵子的前體細胞
  • Cell Systems:計算機技術幫助優化細胞培養條件
    在最近一項研究中,新加坡杜克大學-國大醫學院和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的研究人員設計出一種算法,該算法可以預測在實驗室培養中保持細胞健康所需的分子。他們開發了一種稱為EpiMogrify的計算方法,該方法可以預測發信號通知幹細胞轉變為特定組織細胞的分子,從而有助於加快需要在實驗室中增加患者細胞數量的治療。
  • APG-2575臨床開發迎來裡程碑 亞盛醫藥-B(06855)細胞凋亡研究取得...
    以Bcl-2抑制劑APG-2575為例,今年7月和9月,FDA授予APG-2575兩個孤兒藥資格認定,適應症分別為華氏巨球蛋白血症(WM)和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11月,APG-2575再次連獲兩項中國 Ib/II期臨床試驗許可。以上顯然是亞盛醫藥細胞凋亡管線全球化臨床開發穩步高效推進的一個縮影。
  • 『Nature Genetics』兒中心與聖裘德兒童研究醫院運用cis-X新算法...
    針對這一問題,來自上海兒童醫學中心與聖裘德兒童研究醫院的科學團隊聯合攻關,開發了新的計算分析方法cis-X,在非編碼基因組功能變異的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我們採用自下而上的研究策略,從非編碼變異產生的基因異常轉錄的分子生物學特徵出發,開發了全新的計算模型cis-X,突破了樣本量對分析的限制。」文章第一作者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劉宇博士介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