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聖人英雄和平頭百姓,誰也擺脫不了吃喝拉撒睡。不過,飲食,不僅能滿足人們口腹之慾,還承載著文化基因和城市品格。
前些年,當央視《舌尖上的中國》所展現的美食場景令食客神魂顛倒時,由《東江時報》採訪團隊主筆的《山水釀惠州》一書讓「舌尖上的惠州」聲名遠播。《山水釀惠州》描述的是惠州全域美食,對一名叫高燕來的廚師如何製作釀春、阿嫲叫、鹽焗雞等地道美食有相關描述,讓讀者印象深刻。近期,已經從一線廚師蛻變為惠州美食傳播者的高燕來,出版了著作《惠州味道》,將視角聚焦在以橋西、橋東等惠州古城區域的惠州美食,秉承傳統、繼往開來,試圖開啟一個全新的味蕾。
堪稱惠州版《隨園食單》
自然風光與人文精神交相輝映的「嶺東雄郡」惠州,讓高燕來自小品嘗到無數可口的飯菜,同時也上演「老天爺賞飯吃」的平凡劇目:他從惠州東江邊小店起家,一碗高記閹雞粥徵服無數食客;他在城裡開惠州風味樓,在鄉間開農家樂,東江名菜和惠州小吃讓顧客盈門;他走進高校、登陸央視推廣東江飲食文化,獲得「惠州食神」美譽,坊間甚至稱其為惠州飲食界的「鬼才」。
如今,年逾六旬高燕來還手不離勺,一邊繼續烹飪和研究惠州美食,一邊抽空宣揚惠州美食文化。在他看來,這是人生快意之事。
宋人林洪在著錄《山家清供》一百多種菜餚時,絕大多數親自烹飪和品嘗過,筆下文字聲香味俱全。《惠州味道》一書中的菜餚,高燕來也是全部烹飪和品嘗過,為惠州飲食文化留存了一份珍貴資料。所謂食色性也,食字當先,與色一起,成為人性。在食前加一個美字,便是美食。美食是人類生存的進一步要求,不同風味、不同特色的大菜小吃,滿足了不同需求的人們的口福。惠州味道,便是一道道美食,滿足無數人的口福。高燕來在《惠州味道》中,結合個人多年的味覺記憶和烹飪心得,記載及推介流傳於東江之畔、惠州古城區域的100多種菜式,文字樸實猶如老友相見娓娓道來,圖片則盡善盡美突顯美食煙火,陽春白雪和下裡巴人共享共品。
袁枚《隨園食單》說,「學問之道,先知而後行,飲食亦然。」在書中,關於惠州味道與廣府菜系、東江菜系、客家菜系的關係,高燕來有獨到見解,釐清了文化層面的惠州味道。書中大量文化掌故,又顯示作者不僅懂食,還沾染了文氣。這再次說明,但凡能文者,大多是會食,而會食者,文氣亦不差。
美食家的還願之書
這個惠州首本高水準食譜,也是一本美食指南。全書以四季為時間軸,分四大章節,結合養生常識,在講述惠州美食典故後,羅列四季食譜,條理清晰,兼具閱讀情趣和烹飪指南之用,與清代朱彝尊《食憲鴻秘》和袁枚《隨園食單》的內容體例,有神似的地方,讓人稱奇。
在四季流轉中,作者傳承、演繹、創新惠州味道,滄海遺珠如網油燒肝花、技藝高超如釀春、匠心獨運如釀鯪魚,不一而足。該書附錄的傳統東江大菜菜譜,更顯惠州味道的包容與深厚,猶如惠州這座城市。這也顯示作者熱愛惠州味道,喜歡鑽研惠州菜式,在市場經濟大潮下,以主人翁的自覺推介惠州美食文化。高燕來在書中說,「來惠州找美食,品嘗惠州味道,記得找我高記。」
地處珠三角東部的惠州早在宋代已經聞名遐邇,如今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每年海內外遊客紛至沓來。惠州也是廣東省重點僑鄉,千年以來,惠州人移居海外者不乏其人,明清「惠州十屬」的稱呼在海外社團至今依然沿用,海外惠州鄉親有300多萬人。惠州味道,其實是東江平凡人家的味覺密碼,也是海內外惠州人的胃部暖流。《惠州味道》試圖開啟粵港澳大灣區的惠州時代味蕾,暗藏著文化的堅韌力量。
從字裡行間,讀者還可以看出,這是一本作者的還願之書,獻給故鄉惠州的飲食經。「人生只為一口,原味為王。」美食與人生的關係,其實是微妙卻又相通。大半生彈指一揮,在飲食江湖打滾多年的高燕來,期許自己仍是少年,甚至心態回歸童年,回到奶奶叫孫子吃阿嫲叫的場景,這何嘗不是每一個為生計奔忙的都市人的心靈故鄉圖景?
(侯縣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