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氣是一個專有名詞,多用於古人的學術著作中。有學者考證,第一個提出「文氣」這個概念的是三國時期的著名文人曹丕。曹丕不僅是一位皇帝,他還是當時的著名文學家。他在評論建安七子的文學成就時,用了「文氣」這個詞。比如他說,徐幹有齊氣,孔融體氣高妙。曹丕說的文氣,主要是指文學作品的風格,進而評定作者的才華性格。
按照曹丕的觀點,作者的個性就是文章的個性,作者的才情可以融入到文章之中。徐幹是漢朝齊地人,所以他的文章有一種舒緩的節奏和從容的韻味。孔融是智商、情商雙高的才子,年少成名。所以他的文章有一種青年人的銳氣,也有嚴謹的邏輯性。已經有了文如其人這個說法,那為什麼還要用文氣表達這種內在的關係?曹丕用這個「氣」字,主要想強調風格上的特點,強調文以氣為主。
文章的特點是由作者決定的,作品的特徵某些時候就是作者的特徵。南北朝時期的文學評論家劉勰也談論過文氣。他在《文心雕龍》中通過《風骨》一卷談論這個問題。按照劉勰的觀點,文章有八種風格,這是由於作者有不同的才氣和氣質決定的。好的文章應該是觀點鮮明直接的,形成這樣的風格既要有才氣又要通過學習練筆。和曹丕相比,劉勰的觀點更加客觀,他強調了後天學習的重要性。
也就是說,無論是曹丕還是劉勰,他們對於文氣的解釋都是將作品和作者合而為一進行探討。一是泛指作品的風格,風格和作者的性格有關。二是特指主題鮮明,感情真摯的作品。
到了唐代,文學評論家開始把作者的思想道德水準與文章的風格結合在一起評判。這時,文氣有了新的含義。韓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他認為作者的思想道德水準高了,才能寫出有正氣的好文章。這種正氣會彌補文章在文辭上的小缺陷。到了這時,文氣包含了三方面的要素,作者的道德、作者的性格和文章的風格。到了宋代,歐陽修很贊成韓愈的說法。他把道德思想引申為浩然正氣,由此宋代的文學家根據文氣創造出另外一個詞「養氣」。
文氣的說法流傳上千年,在這個過程中,文學家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寫文章是要突出風格,還是要講明道理。這就是「文以氣為主」和「文以理為主」如何取捨的大討論。這個討論一直延續到現代。兩種觀點都有很多支持者,很難討論明白。不過從古人對文氣的解釋中可以看到,古人對於文學創作在態度上是認真的。無論在寫作中採用什麼樣的理論標準,認真是最可取的一點。
拓展閱讀
欣賞古詩的三大秘訣,多讀、多想、多了解
副業比主業出色,清代官員畫家董邦達繪《秋山草堂》
我國最早的中文版世界地理專著《職方外紀》
顏骨趙姿,俊逸瀟灑,書法大師董其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