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記者詹鈃 通訊員 徐丹 實習生 陳逸帆
疫情後時代,就業模式發生顯著變化。
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從在校園內開始,就積極做兼職來補貼生活,提前融入社會。
畢業後,不少年輕人則身兼數職,同時「打幾份工」,成為名副其實的「斜槓青年」,也賦予了靈活就業全新的含義。
有相關兼職平臺的研究報告顯示,我國已經有超過20%的大學生有意向或者已經有兼職工作。
大學生兼職養活自己
大二學生李聰的兼職是一名帶貨主播。
在江夏一所大學學播音主持的他,從去年起就開始了他的直播生涯。
「基本每周三天直播,每天3-5個小時。」李聰告訴記者,為了不幹擾白天上課,他播的場次一般都會讓公司安排在晚上。
經李聰計算,2019年,他平均每月的基本工資加上售賣產品的分成在5000元左右。
這些錢,足夠養活他自己了。
大學三年來,一直在學習英語專業的陳培,在校外的培訓「事業」就從來沒斷過。
陳培告訴記者,在校期間,雖然做兼職的時間很長,但她並不會將全部的課外時間投入兼職。只是在周末到學校周邊教室教幾節小學生的英語。一個周末六節課,每節課150元,一個月下來,陳培也有三千左右的收入。
這些收入,陳培主要用來犒勞自己,如果有多餘的錢,會適當的給父母買點東西。
陳培說,除了能有收入,看到學生能夠在自己的引導下學到知識,考出好成績,也有很大的成就感。「這些東西,在學校是感受不到的。」
有行業內專家分析,為了豐富課外的生活,更早的與社會進行接觸和鍛鍊,大學老師也都鼓勵學生在課餘時間進行適量的兼職活動。
「斜槓青年」數量大幅增加
「斜槓青年」於2018年在網絡上出現,指不滿足「專一職業」,而選擇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
那時,「主業+副業」成為「斜槓青年」的標誌。在「主業」穩定之後,來個「副業」,則妥妥的被打上「斜槓」標籤。
不過,如今的「斜槓青年」,因為大家傾向於靈活就業,主業和副業的界限不再那麼明顯。
家住武昌的金靜就是個健身達人,平時就給一些熟人做私教;同時,她也在幫朋友維護一個情感公眾號,兩個職業都很靈活,但她的每月收入已經超過萬元。
「需求的旺盛讓『斜槓青年』大幅增加。」金柚網旗下豆豆兼職平臺相關負責人分析,今年以來,餐飲、零售、物流、教育培訓以及娛樂行業對兼職類的用工需求較大,需求崗位包括服務員、營業員、客服、充場、APP試玩、主播和才藝老師等等。
業內人士認為,在新的經濟形勢下,大學生群體面臨愈發嚴峻的就業環境,讓他們首先傾向於靈活就業,然後通過不同的兼職來增加收入。
不過,從事兼職,也不能「貪大貪多」,還需根據自己的經歷和時間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