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有光:最反感別人叫我「漢語拼音之父」

2021-01-15 騰訊網
晚年伏案寫作的周有光

2017年1月14日,被媒體譽為「漢語拼音之父」的周有光去世,享年112歲。其實在周有光生前,他很不喜歡這個稱呼。其子周曉平曾要求記者,「文中提到的『漢語拼音之父』幾個字務必去掉」,父親「最反感別人這樣叫他。他常說,漢語拼音搞了一百年,自己只是參與方案最終制定的幾個人之一,不能叫『漢語拼音之父』」。

這既是周有光的謙虛,也是一種事實——現行《漢語拼音方案》,是在很多前人成果的基礎上,修訂而成的。

晚清時期,已有影響很大的「威妥瑪拼音」

明清時期,來華傳教士最早嘗試用拉丁字母為漢字注音。義大利人利瑪竇和羅明堅編的《葡漢辭典》中,率先使用拉丁字母為漢字注音;其後,利瑪竇又同另一位耶穌會會士郭居靜合作,於1605年發明了第一套漢字拼音方案《西字奇蹟》;1626年法國傳教士金尼閣、1847年英國駐中國外交官密迪樂等也先後編制了漢字拼音方案,各具特色。其中大多數拼寫的都是南京官話,而在清朝中期後,北京話成為官話,這些方案也即失去作用。

在以上成果,尤其是密迪樂方案的基礎上,英國人威妥瑪在1886年創製了較為完備的「威氏拼音」,準確記錄了北京官話口語。此後在郵政電信、海外圖書館中文藏書編目、外交護照上的中文人名等處,都長期使用「威氏拼音」,成為漢字的統一標註方案。很多「威氏拼音」的拼法沿用至今,如清華大學Tsinghua University,茅臺Moutai等;之前有學者把「Chiang Kai-shek」(蔣介石)譯為「常凱申」,鬧出笑話,即是由於不懂「威氏拼音」。

利瑪竇所寫的注音文章
章太炎創製的方案,曾被北洋政府確立為法定「國語注音字母」

晚清知識分子為「教育救國」,開啟了一場「切音字運動」,希望通過簡化漢字、推廣拼音文字,實現「言文一致」,以普及文化。曾參與戊戌變法的王照,在1900年創製了包括50個「字母」(聲母)和12個「喉音」(韻母)的《官話合聲字母》,先被袁世凱列為直隸省師範和小學課程,隨後流行全國。勞乃宣為之增加南方話的聲韻母,又創製了寧音譜(南京話合聲簡字)和吳音譜(蘇州話合聲簡字),通行江浙兩省。

在晚清20多年的時間裡,至少產生了27個拼音方案,其中多數受日本假名的影響,使用漢字筆畫或獨體古文做字母,只有朱文熊認為「與其造世界未有之新字,不如採用世界所通行之字母」,故其《江蘇新字母》完全使用拉丁字母。②

作為「切音字運動」的成果,民國建立後,北洋政府修訂章太炎「取古文篆籀徑省之形」創製的58個注音符號,確定為法定「國語注音字母」。這套字母使用聲母、介母和韻母「三拼法」,非常符合漢語讀音規律,如「中國」兩個字拼為「ㄓㄨㄥ ㄍㄨㄛˊ」。臺灣至今在教學中沿用這一注音方案。

趙元任主持編訂「國語羅馬字」,首次完全使用26個字母為漢字注音

趙元任、錢玄同、黎錦熙、林語堂等人認為,注音字母「形式不甚簡便,也不大美觀,印刷和書寫都不如羅馬字母」,因此以趙元任為中心,他們共同創製了更加國際化的「國語羅馬字」。1928年,國民政府大學院(相當於教育部)向社會公布了這一方案。和之前所有拉丁字母注音方案不同,「國語羅馬字」完全使用26個拉丁字母,沒有添加符號,也沒有改變字母形式。按照語言學家羅常培的說法,「若以美觀、便用、合理三點衡論中西各式之得失,則國語羅馬字迥非其他所能及矣」。③

由於「國語羅馬字」設計複雜,兼之政局動蕩,當時沒能在國內推廣。1940年,「國語羅馬字」改稱「譯音符號」,在臺灣沿用至今。1984年,臺灣對其做了一些修訂,如「採用注音符號之四聲調號,而不採用原設計之以字母變化來表示四聲之拼法」,使用起來更加簡便,也同大陸現行的《漢語拼音方案》更為接近。④

瞿秋白等在蘇聯漢學家幫助下,發明拉丁化新文字以取代漢字,但在推廣過程中,不受民眾歡迎

民國時期,受蘇聯影響,左翼人士還發起過一場「拉丁化新文字」運動。蘇聯建立後,在少數民族中推行文字拉丁化,被列寧稱為是「東方偉大的革命」。瞿秋白1929年在蘇聯漢學家郭質生的幫助下,制定了一個漢字拉丁化方案,後經在蘇聯的吳玉章、林伯渠修訂,成為《中國北方拉丁化新文字方案》。1931年,在海參崴召開的「中國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會」上,這個方案獲得通過。隨後,開始在旅蘇的10餘萬中國工人中推行。⑤拉丁化新文字最大問題是不標聲調,如「shiou」能同時表示「時候」和「事後」,極易混淆。

1940年,十月革命23周年時,陝甘寧邊區成立了新文字協會,同時將十月革命紀念日定為中國文字革命節。不久, 邊區政府發布《關於推行新文字的決定》,規定新文字同漢字有相同法律地位。拉丁化新文字的推廣,曾起到一定掃盲作用,如延安縣試辦新文字冬學,經過50天學習,1927人中有860人學會了新文字,掃盲率達45%。

但是邊區老百姓一方面將學習新文字視為一種攤派的負擔,另一方面對新文字的作用表示懷疑,「老百姓對新文字的態度更壞一些,都認為學了以後也不可能使用。他們都願意新文字冬學中間也教漢字」「是胡鬧呢,不是中國文字是外國文字,學不會」「學漢字有用處,學新文字沒有用」,因此新文字的推廣1943年即宣告結束。⑥

拉丁化新文字課本
1949年後,中國希望用拉丁字母取代漢字,周有光等奉命編制過渡性質的《漢語拼音方案》

1949年後,中國繼承陝甘寧邊區時期的文字政策,認為「文字必須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但使用拼音文字代替漢字,一時間難以實現,於是暫時研究用拉丁字母為漢字注音問題。起初有三套方案,第一個是史達林的建議,「中國是一個大國,可以有自己的字母」,中國隨即設計了5套民族形式的拼音草案,所需字母在40—60個,使用起來並不理想,只能作罷。第二個是使用斯拉夫字母,同蘇聯結為「文字同盟」,如周有光回憶的那樣,「史達林掌權以後,否定拉丁化,把所有拉丁化的新文字,有好幾十種,都改成俄文字母一樣,所謂『斯拉夫字母化』」。

不過,一方面史達林於1953年死去,另一方面考慮到「拉丁字母在世界上更流行一些」「利用拉丁字母設計一種拼音方案,在中國也有相當長的歷史」⑦,中國最終選擇了第三套方案——使用拉丁字母為漢字注音。周有光去北京參加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蘇聯顧問推薦使用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方案,確定了漢語拼音的設計方向。會後,周有光被留在「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下的「拼音方案委員會」工作,主任吳玉章、副主任胡愈之,委員還有丁西林、羅常培、黎錦熙、王力、呂叔湘等。

不久,葉籟士、陸志韋、周有光受命一同起草拼音方案初稿。周有光回憶,他們「共同提出要用26個拉丁字母,沒有新字母。看法基本一致,沒有什麼不同的對立思想,只有一些技術性的不同」,他們「三人夜以繼日擬成一個『漢語拼音文字方案初稿』。初稿的主要特點是:一、完全用現成的拉丁字母;二、用幾個雙字母,但是儘量少用;三、標調用注音字母的調號,調號之外沒有其他附加符號;四、「基欺希」由「格克赫」(g、k、h)變讀」。⑧

這時,中國依舊將拼音文字作為漢字改革的最終目標。如1961年,周有光在《漢字改革概論》中說:

「我們已經有了文字幼苗的漢語拼音,但是還沒有枝高葉茂的漢語拼音文字。漢語拼音已經開始並且正在成長為漢語拼音文字,但是在還不等於文字」「漢字是幾千年來我們事實上唯一的法定文字。漢語拼音要想取得跟漢字可以比擬的法定文字地位,首先必須擴大它的實際應用範圍,用事實來證明它是真正有效的文字工具。只有具備了充分的流動性和規範性以後,合法地位才會水到渠成」。

編制《漢語拼音方案》過程中,參考了眾多前人的成果,因此周有光不承認自己是「漢語拼音之父」

如上文所說,在1949年前,已有「威氏拼音」「國語羅馬字」等多套成熟的拉丁字母注音法可供借鑑。周有光說,「300多年來外國人的拉丁字母漢語譯音,50多年來中國人自己對拉丁字母漢語拼音的研究和實踐,解放後群眾的許多建議,給新的《漢語拼音方案》的擬定打下了良好基礎。有些問題過去已經很好地解決了,新的擬訂工作只要進一步解決那些被認為還不夠滿意的字母配合問題」。1958年公布的《漢語拼音方案》在很多地方,確實繼承了已有經驗,如用z、c、s和zh、ch、sh分別表示舌尖前音、舌尖後音;同時更有很多創新之處,如全部聲母都是專用字母,以免給使用者帶來混淆。⑨

當然,現行漢語拼音也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字母「ü」一是不容易在計算機輸入,二是在和字母n和l外的聲母一起時,省去上面兩點的規定, 容易給學習者帶來困難。⑩在周有光看來,「漢語拼音方案不是沒有缺點的,但是改掉一個缺點往往會產生另一個缺點。缺點和優點是共生的。只能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權取其輕。」他相信「漢語拼音方案是一座現代化的文化橋梁。它一方面方面人民大眾走向文化,另一方面方便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不過,語拼音現在的作用,僅僅是標註漢字的工具,不再是由漢字向拼音文字的過渡。現實表明,文字從表意向表音發展,並不是一個普遍規律。

1986年,語言界學者聚會,左起:季羨林、呂叔湘、許國璋、周有光、馬學良

注釋

①孫偉傑:《「威妥瑪式」拼音研究》,吉林大學2009年;李亞楠、周小兵:《漢語拼音方案的產生、發展與對外漢語教學》,《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5年第6期;②戴昭銘:《切音字運動始末》,《語文建設》1992年第12期;③陳昇祥:《國語羅馬字探源》,《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2期;劉曉明、陳雅軍、李林:《國語羅馬字社會推行狀況考察》,《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4期;④《臺灣修改了國語羅馬字》,《語文建設》1984年第5期;⑤常文昌:《俄風東漸:中國漢字拉丁化的由來與得失》,《天水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第6期;⑥秦燕:《陝甘寧邊區新文字運動興衰探析》,《中共黨史研究》2010年第8期;⑦《漢語拼音方案(草案)》的幾點說明(1958年1月10日),《胡喬木談語言文字》,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77頁;王愛云:《中國共產黨與新中國文字改革(1949—1958)》,《黨史研究與教學》2009年第6期;⑧周有光:《笑看風雲人未老》,李菁《走出歷史的煙塵》,東方出版社2014年,第231頁;周有光:《回憶拼音方案的制定過程》,《周有光自述》,人民日報出版社2014年,第315頁;⑨王理嘉:《漢語拼音運動的回顧兼及通用拼音問題》,《中國語文》2002年第2期;⑩解植永、李開拓:《<漢語拼音方案>存在的問題及改進策略》,《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短史記」,與作者交流,獲取更多靠譜的歷史資訊

相關焦點

  • 周有光|漢語拼音之父-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他是周有光,是漢語拼音方案的制定者之一,他與葉籟士、陸志韋共同起草了關於拉丁字母拼音方案的初稿。媒體喜歡稱他為「漢語拼音之父」,但他自己卻從未接受這個稱謂,反而一直在說自己是「漢語拼音之子」。他說:「千千萬萬的人都是平凡的人,都是沒有大作為的人,都是隨波逐流的人,我就是其中的一個……平凡的人怎麼生活,這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我對這門科學和藝術沒有貢獻,不過我的一生倒是有平凡生活的經驗,如此而已。」他視自己若等閒。
  • 他是「漢語拼音之父」:與愛因斯坦是好友,100歲還能上網衝浪
    眾所周知,中國已經經歷了五千年的悠久歷史,而在悠久的歷史長河當中,中國出現了非常多偉大的人物,它們為推進中國的發展起了必不可少的作用,比如古代的四大發明,而今天小編要跟大家講一位晚清出生的老人,他不僅在100歲時還可以上網衝浪,還與愛因斯坦一起聊天,就連中國的拼音都是他發明的,因此他也被稱之為「漢語拼音之父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漢字簡化是大勢,簡化漢字只能減不能增
    而負責這一工作的,就是有著「漢語拼音之父」之稱的周有光教授。周有光出生於1906年,早年時學習的就是古文古音,但隨著新思想的出現,白話文越來越受人推崇,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周有光自然對白話文也相當青睞。因此,在他還在讀經濟學的時候,他就開始研究白話文了。
  • 從經濟學家到「漢語拼音之父」,再到新啟蒙者
    周有光的語言文字研究中心是中國語文現代化,他對中國語文現代化的理論和實踐做了全面的科學的闡釋。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上帝糊塗,把我忘了!」這曾是周有光最愛說的一句話。早年生活:學識兼備的「五四新人」周有光原名周耀平,「周有光」是筆名,他常常以別人在文件檔案上找不到「周有光」為樂,一提及此事就哈哈大笑。他出身於常州的名門世家,曾祖父一邊為官,一邊帶路藍縷創辦手工工業,不幸遭遇時代厄運。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勵志故事,愛因斯坦驚醒夢中人:人之異於業餘
    你是否抱怨過或正在抱怨著:我不喜歡現在的工作,其實我的夢想是......,可迫於生計,理想終究輸給了現實。 是這樣嗎?也許並不是理想輸給了現實,而是你對夢想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執著。
  • 周有光:漢語拼音之父,對愛卻羞於說出口,後成葉聖陶也羨慕的人
    四姐妹的愛情故事也頗為人所樂道,最為人所知,恐怕就是張家三小姐張兆和與文學大家沈從文的愛情故事。與妹妹相比,張允和與周有光(漢語拼音之父)的愛情故事,或許少了一點點佳話般的故事,兩人的愛情更像一場馬拉松長跑般,更加永恆,聽起來也更加值得眾人去品味。周有光出生在江蘇常州,父輩早已與張家認識。
  • 漢語拼音之父-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他是周有光,是漢語拼音方案的制定者之一,他與葉籟士、陸志韋共同起草了關於拉丁字母拼音方案的初稿。媒體喜歡稱他為「漢語拼音之父」,但他自己卻從未接受這個稱謂,反而一直在說自己是「漢語拼音之子」。他說:「千千萬萬的人都是平凡的人,都是沒有大作為的人,都是隨波逐流的人,我就是其中的一個……平凡的人怎麼生活,這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我對這門科學和藝術沒有貢獻,不過我的一生倒是有平凡生活的經驗,如此而已。」他視自己若等閒。他只承認自己是個「語文工作者」,就像張佳瑋把自己的專欄稱作「寫字的地方」,或者,也許可以這樣認為?
  • 他是「漢語拼音之父」,與沈從文當連襟,跟愛因斯坦2次相聊甚歡
    在我國的語言學領域,周有光是個極具分量的名字,你可能沒聽說過他,但絕對因為他的研究探索而深受其益,他同時被尊為我國「漢語拼音之父」。但讓人頗感意外的是,得此讚譽的周有光在語言學方面並不是「專家」,而是一名業餘愛好者。
  • 此人被稱為漢語拼音之父,還和愛因斯坦是好友,活到了112歲
    他又是怎樣發明出漢語拼音的呢?正文這位發明出漢語拼音的人就是周有光,他出生於1906年。由於他的曾祖父曾是清朝重要官員,因此,整個周家在過去的社會中都有著顯赫的家世。最終,周有光的努力也沒有被辜負,在他的帶領之下,漢語拼音系統在1958年時正式出現,從此以後,中國人的語言也變得規範和統一化了。在這之後的許多年間,周有光也始終在為文字改革工作做著貢獻。而基於漢語拼音的出現,周有光也被眾人稱為是「漢語拼音之父」。
  • 郭松民 別了,神壇上的周有光!
    有意思的是,如今本是「走下神壇」的時代,但周有光卻有走上神壇的趨勢。看看主流媒體就他的去世所做的標題就知道了——「漢語拼音之父」算是平鋪直敘,「有光一生,一生有光」就有點頂禮膜拜了,「至化無方,至德有光」,給人的感覺簡直無與倫比,無以復加,堪稱「古今完人」了。
  • 112歲的周有光去世,發明漢語拼音,當了一輩子的寵妻狂魔
    從小出生於破落顯貴家庭,長大後考上聖約翰學院學習經濟,和合肥張家小姐結婚,成為沈從文連襟,50歲從經濟轉行語言研究,成為漢語拼音之父。如果不是他,我們現在不知道會用什麼方式輸入漢字…和民國閨秀、太太張允和相戀一生,老先生的一生,是大寫的傳奇。
  • 周有光與張允和|任天荒地老,多情人不老
    這讓我想起《約翰.克利斯朵夫》的一句話:幸福是靈魂的一種香味,是一顆歌唱的心的和聲,而靈魂的最美的音樂是慈悲。她就是民國最後的閨秀,張允和。他是漢語拼音之父,「百歲大師」周有光。民國的舊時月色已成往事,但他們依然是從民國時期走出來的才子佳人,相濡以沫,琴瑟和鳴,沐浴了七十年的風風雨雨。他們的愛情如涓涓細流般流淌至生命時光的深處。
  • 周有光和張允和:任天荒地老,多情人不老
    這讓我想起《約翰.克利斯朵夫》的一句話:幸福是靈魂的一種香味,是一顆歌唱的心的和聲,而靈魂的最美的音樂是慈悲。她就是民國最後的閨秀,張允和。他是漢語拼音之父,「百歲大師」周有光。民國的舊時月色已成往事,但他們依然是從民國時期走出來的才子佳人,相濡以沫,琴瑟和鳴,沐浴了七十年的風風雨雨。他們的愛情如涓涓細流般流淌至生命時光的深處。
  • 他是漢語拼音之父,同愛因斯坦聊過天,跨越四個時代活到112歲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點點說歷史,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他是漢語拼音之父,同愛因斯坦聊過天,跨越四個時代活到112歲。大家都知道,在1949年前後,中國經歷了很多大事件,對於處在那個時期的人們來說,很有可能就經歷了中國的不同朝代呢。
  • 周有光和張允和:找個有趣的人一起變老
    很多世人推崇的神仙眷屬,大多只能做到「有情」,要想達到「有趣」,還得多一點幽默感,多一份俏皮勁兒。攜手走過百年風雨的周有光和張允和,就是這麼一對堪稱鳳毛麟角的夫妻。他們倆年齡加起來超過兩百歲時,仍能舉「杯」齊眉,兩「老」無猜。 1998年12月21日,國際教育基金會舉行百對恩愛夫妻會,年近百歲的周有光、張允和是最年長的一對。
  • 「漢語拼音之父」的妻子:富家女嫁窮小子,86歲還會向丈夫撒嬌
    也許愛情的神秘,只是因為別人沒有經歷過,才用這個詞語來形容它,他需要的只是兩人內心的默契,不需要一些外物來添加,只需要兩人互看一個眼神,就知道彼此的內心想法。張允和周永光的愛情故事,是令所有人十分羨慕的,他們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什麼叫做相濡以沫,攜手共度餘生。才子佳人,才華集一身周有光是誰?
  • 張允和與周有光,喝茶喝咖啡也要碰杯,生活要有儀式感|百家故事
    各方面優秀的張允和,偏偏挑選了樣樣不如自己的「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作為男朋友。1933年4月30日,兩人結束了愛情的長跑,攜手並肩,走進了婚姻的殿堂,從此相濡以沫,舉案齊眉。婚後,兩人育有一子一女,承歡膝下,極其幸福。
  • 近代奇人周有光:活了112歲,創造漢語拼音,曾與愛因斯坦聊過天
    不過很少有人知道,是誰發明了漢語拼音,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緬懷這位近代奇人——周有光先生。思想的外衣——啟蒙1906年1月13日,周有光在江蘇常州出生,他的曾祖父是清朝雲騎尉,家世顯赫,但是在鹹豐年間時,由於太平軍被攻陷,常州失守,曾祖父跳水身亡,因此家道中落。
  • 此人是漢語拼音之父,妻子兒女都先他而去,一生坎坷活到112歲
    說起拼音就不得不提起周有光這個人了,此人是一個十分著名的語言學家,漢語拼音的方案就是主要由他制定的,他也因此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他從小時候開始就進入了新式的學堂讀書學習,他是一個十分有才智的人在考取大學的時候,他同時被聖約翰還有中央大學錄取了。因為大學當時家裡不算富裕,他給不缺聖約翰的學費,於是就打算留在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