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漢字簡化是大勢,簡化漢字只能減不能增

2020-12-26 天天讀詩詞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統中原之後,就立即開始了「書同文」的變革,將當時存在於各地超過20種不同的漢字統一成為了「秦篆」(即「小篆」),讓整個中華文化因漢字而統一而認同而團結。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也開始對漢字進行了變革,一個是引入「拼音」的概念,一個就是將當時使用的繁體字、異形字進行統一簡化成為簡體字。而負責這一工作的,就是有著「漢語拼音之父」之稱的周有光教授。

周有光出生於1906年,早年時學習的就是古文古音,但隨著新思想的出現,白話文越來越受人推崇,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周有光自然對白話文也相當青睞。因此,在他還在讀經濟學的時候,他就開始研究白話文了。

1954年的時候,早年就對白話文十分有研究的周有光被邀請進入了文字改革委員會中,他開始專心研究起漢語拼音以及漢字簡化的工作。並且揚言:漢字簡化是大勢所趨,簡化漢字只能減不能增!

而當時漢字的簡化工作事實上在當時就引起了很大的爭議,直到現在還有人常常計較,什麼「親不見,愛無心,産不生,導失道」還常常出現在一部分人的口中。

同樣的,大多數支持漢字簡化的人們其實也可以一次反唇相譏,漢字簡化後,「黨(黨)內無黑,雖醜(醜)無鬼,窮(窮)不卑躬,車(車)不行田」等等。

從客觀角度看來,漢字的簡化絕對是利大於弊的。在漢字簡化之前,在中國流傳的除了基本的繁體字之外,還有許多異形字,這些字大多都十分複雜,不僅嚴重缺乏實用性,而且會阻礙普通人的學習,致使教育始終掌握在少數人的手裡。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漢字的簡化工作是少數在位者進行的罔顧民生的一種改革,但事實上,簡體字恰恰是順應歷史潮流和人民訴求而誕生的。

古時候的繁體字和異形字十分複雜,只有少數人才能夠完全掌握,對於家境一般的普通人而言,根本沒有能力獲得足夠的教育資源去掌握如此多而複雜的漢字,致使普通百姓失去了上升通道。

於是,早在18世紀時,在民間就出現了由一些百姓自發寫出的漢字的簡化體,在一定區域內成為了共識並且流通。1851年-1864年的太平天國運動,以洪秀全為首的農民起義軍更是直接賦予了簡體字合法的地位,為漢字簡化的大勢更加了一把力。

因此,到了新文化運動的時候,無數愛國文人都已經開始號召使用白話文和簡體字,包括魯迅、聞一多、徐志摩、章太炎等等著名人士都主張使用簡體,在人民百姓之中更是有著很高的呼聲。

也正是在這樣的民意之下,我國之後才進行了如火如荼的漢字簡化工作,因此,簡體字根本不是一部分人以為的「專權」的產物,而是當時所有人民百姓都期望實現的一種美好願景。

而周有光就擔當了這項重任。在1958年的時候,他就提出了非常詳盡的漢語拼音方案,並且在當年的人民代表大會上通過。漢語拼音的偉大之處,在於它將東方語系與西方語系通過拼音連接在了一起,讓漢字能夠更加直接走上國際舞臺,同時也更加容易被百姓們接受並學習,讓漢字基礎教育成為了所有人都能夠輕易掌握的知識門類。

因為漢語拼音與簡化漢字極具科學性,既能保留傳統漢字的魅力,又能與國際接軌,因此在1982年時,漢語拼音方案和簡體漢字方案成為了全世界公認的漢語拼寫國際標準。

而且這次改革還收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成果。我們都知道,直接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出現在出現在1946年的美國,因此計算機的文字系統是以英語為默認輸入輸出方式的。

而漢語拼音正好將西方語系與東方語系連接了起來,讓計算機進入我國之後,很快就通過拼音實現了中文輸入與輸出,省去了很多麻煩,促進了我國信息行業的快速發展,為人們帶去了很多便利和福祉。

也正是因為漢字簡化和拼音化本身就具備足夠的民意基礎,在後來又如同周有光等學者所料造福了所有人民百姓, 所以周有光才會說:漢字簡化是大勢所趨,至於為什麼只能減不能增,其實很好理解。

因為繁體字本身就很複雜了,而且每個繁體字都蘊含著相當之深的文化歷史內涵,增添就完全是畫蛇添足了,更何況明明都叫做「簡化」了,怎麼還能增加搞得更加「複雜化」呢?

總的來說,從實用性上來說,肯定還是簡體字更好,但是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繁體字的存在是十分必要的,到現在來講, 很多書法家都還是會寫很多繁體,這是因為繁體的確具備其獨特的魅力。因此,作為華夏兒女的我們,應該在手寫簡體的同時,也該銘記繁體,但事實上,認識繁體好像已經成為中國人的「天賦技能」了。

中國漢字是一種圖像學文字,最早的甲骨文的每一個文字本身就是一幅畫,因此每一個漢字的來由都十分值得推敲,在其背後都有一個美麗有趣的故事。而這些漢字的故事,就被收錄在了《圖解《說文解字》畫說漢字1000個漢字的故事》這本書中,即使是現在的簡體字,也依然能夠保留這些故事和歷史。

這本書原價是128元,現價只需要65元,接近5折的優惠,是非常大的折扣了。周有光先生當時在簡化漢字的時候,就參考了《說文解字》,這本書更是直接明了地告訴我們一個個漢字的歷史故事和淵源,十分值得一讀,因此推薦給大家,有興趣的話就入手吧。

相關焦點

  • 周有光:最反感別人叫我「漢語拼音之父」
    晚年伏案寫作的周有光2017年1月14日,被媒體譽為「漢語拼音之父」的周有光去世,享年112歲。其實在周有光生前,他很不喜歡這個稱呼。其子周曉平曾要求記者,「文中提到的『漢語拼音之父』幾個字務必去掉」,父親「最反感別人這樣叫他。他常說,漢語拼音搞了一百年,自己只是參與方案最終制定的幾個人之一,不能叫『漢語拼音之父』」。這既是周有光的謙虛,也是一種事實——現行《漢語拼音方案》,是在很多前人成果的基礎上,修訂而成的。
  • 為什麼日本要把漢字「國」也簡化為「國」?
    學習過日本語或者接觸過日文的朋友都知道,在日文的漢字中,「國」這個字,也是口玉結構,而日本文裡面的漢字源自古代中國,而現代的中國字則是新中國成立後簡化而來的,那麼,為什麼中國的簡化字「國」會出現在日本,換句話說,為什麼日本要把漢字「國」也簡化為「國」? 這一切,要從數千年前說起。
  • 繁簡體字之爭,是應該恢復繁體字,還是繼續堅持漢字簡化?
    經歷若干世紀實現的文字簡化來之不易,不能再走回頭路。20世紀五十年代推行漢字簡化,繁體可部分使用,但是不反對使用繁體。簡化從太平天國時期就出現過了,國家在五十年代推行簡體是為了百姓能更容易識別和學習漢字,說白了就是掃盲,這有利於漢字在社會各領域使用中提高效率。
  • 「缺胳膊少腿」的二次簡化漢字,讓三個親兄弟,姓氏不一樣
    隨著時代的發展,新興事物的更替,漢字簡化也是呼聲很高的,中國的漢字一共經歷了兩次簡化,才有了我們今天所寫的漢字。第一次簡化漢字1919年五四運動以後,新文化的開始,許多啟蒙人士推廣簡化漢字,在他們的推動下,白話文運動逐漸開始,也讓文言文在日後成為了學究性的專業。
  • 他是「漢語拼音之父」:與愛因斯坦是好友,100歲還能上網衝浪
    眾所周知,中國已經經歷了五千年的悠久歷史,而在悠久的歷史長河當中,中國出現了非常多偉大的人物,它們為推進中國的發展起了必不可少的作用,比如古代的四大發明,而今天小編要跟大家講一位晚清出生的老人,他不僅在100歲時還可以上網衝浪,還與愛因斯坦一起聊天,就連中國的拼音都是他發明的,因此他也被稱之為「漢語拼音之父
  • 周有光|漢語拼音之父-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他是周有光,是漢語拼音方案的制定者之一,他與葉籟士、陸志韋共同起草了關於拉丁字母拼音方案的初稿。媒體喜歡稱他為「漢語拼音之父」,但他自己卻從未接受這個稱謂,反而一直在說自己是「漢語拼音之子」。他編寫《字母的故事》,他參與制定推行了漢語拼音通用方案,讓我們能輕易地打下一個個漢字,串成一行行排成一段段騙幾個贊。當然,他不是一些媒體渲染的「拼音之父」。但若沒有他,漢語拼音,現代漢語,不定什麼樣呢!蘇聯曾經專門派人來說,你們要文字改革,就改用我們俄文的西裡爾字母吧!
  • 此人被稱為漢語拼音之父,還和愛因斯坦是好友,活到了112歲
    曾經,在近代社會中,中國在一場苦難中差點失去了傳承已久的漢字,而在保護漢字的過程中,漢語拼音的發明就發揮出了巨大作用。那麼,這位發明漢語拼音的人究竟是誰?他又是怎樣發明出漢語拼音的呢?然而,正當他打算進行文字革命的時候,國內卻爆發了抗日戰爭,就這樣,文字改革的事情也只能暫時擱置下來了。而在抗日戰爭勝利後,周有光也在國內的新華銀行入職了,在一次外派的過程中,周有光來到了華爾街工作,而在這期間,周有光也認識了大名鼎鼎的愛因斯坦,後來,兩個人也成為了很好的朋友。
  • 為什麼繁體字「愛」簡化成「愛」要把「心」去掉?漢字的演變是怎樣...
    甲骨文屬於象形文字,也就是古人根據物體的形狀畫出的文字,周代時期演化為金文、小篆,隨後經過簡化,形成了漢隸。漢隸之後,中國文字就沒有出現過很大的改動,只是簡單的簡化。因此,國人解讀甲骨文相對比較簡單。難道說甲骨文就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了嗎?其實不然,甲骨文是一種非常成熟的文字,而文字不可能從一出現就成熟,而是要經過數千年的演化。
  • 中國漢字為什麼要用外國字母做拼音
    中國原來沒有拼音字母,採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來給漢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註明漢字的讀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讀不出來。反切,就是用兩個漢字來給另一個漢字注音,反切上字與所注字的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所注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這兩種注音方法,用起來都不方便。
  • 魯迅:拼音化文字取代漢字迫在眉睫,一專家寫出千古奇文啪啪打臉
    其中,以語言學家錢玄同(錢家人才輩出,其子錢三強被譽為中國原子彈之父)、文學家魯迅、原北大校長蔡元培以及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等專家學者都或多或少的主張廢除漢字,將漢字用拉丁字母取代,尤其以魯迅為代表的,對要求廢除方塊漢字,以拉丁字母改良中國文字的訴求更為激進,這從魯迅先生留下的的一些文集中就可以看出。
  • 日製漢字是你「最熟悉的陌生人」
    這常常被當作中國人學習日語的優勢,好像懂點繁體字,那些夾雜著漢字的文章就能猜個大概了。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日語中的漢字還是你認識的那個漢字嗎?漢字大改造,日製漢字成為我們「最熟悉的陌生人」實際上,日本在學習漢字時並沒有全盤接受,而是借用漢字的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轉注)創造了不少和製漢字。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和製漢字的魅力吧!
  • 漢語拼音之父-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他是周有光,是漢語拼音方案的制定者之一,他與葉籟士、陸志韋共同起草了關於拉丁字母拼音方案的初稿。媒體喜歡稱他為「漢語拼音之父」,但他自己卻從未接受這個稱謂,反而一直在說自己是「漢語拼音之子」。他編寫《字母的故事》,他參與制定推行了漢語拼音通用方案,讓我們能輕易地打下一個個漢字,串成一行行排成一段段騙幾個贊。當然,他不是一些媒體渲染的「拼音之父」。但若沒有他,漢語拼音,現代漢語,不定什麼樣呢!蘇聯曾經專門派人來說,你們要文字改革,就改用我們俄文的西裡爾字母吧!
  • 漢語拼音出現在什麼時候,它未出現前怎樣讀漢字
    漢語拼音是我們現在每個人都熟知的,漢字的博大精深和拼音的簡易方便,共同締造了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漢字歷史悠久,在我國遠古時期就有倉頡造字,現代我們所學的漢字是由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演變而來的。那麼漢語拼音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 《漢字知識》:簡體字當道,是漢字文化在倒退嗎?
    著名語言學家郭錫良,在《漢字知識》中就漢字發展的歷史說明了這點,他指出「簡化字體」是從古至今都在做的事,尤其順應社會發展的需求,簡體字的「易讀、易寫、易懂」有助於交流、傳播和學習,也更符合更方便我們使用。
  • 古時候沒有漢語拼音,遇到不認識的字,人們怎樣去認識漢字的?
    原問題:古時候沒有漢語拼音,遇到不認識的字,人們怎樣去認識漢字的?這麼問就應該多花點時間去了解一下漢語拼音的發展歷史,其實很早以前,漢字就有拼音了,只不過跟現在的漢語拼音不太一樣,複雜程度也更大,只有對漢字注音,人們根據注音也就能識字和發音的。
  • 紀念拼音之父:老用戶才懂的中文輸入法故事
    最近Google頭版紀念「拼音之父」周有光。「拼音之父」的偉大毋庸多言,周有光先生並非站在聚光燈下的娛樂明星,大家或許不一定了解其人其事;但漢語拼音的意義之重大,相信大家都瞭然於心——只要找一段舊時代名人演講的歷史影像,就能知道拼音沒普及前的各地方言是多麼令人絕望。
  • 與日本文字太過相似,喪失了漢字靈魂
    以譚嗣同、魯迅等為代表,一批曾經留學西方的學者在批判中國傳統文化時,漢字成為一個批判傳統文化腐敗的靶子,魯迅甚至發表過「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觀點。同時,他們發起拉丁化新文字運動,主張以拉丁化文字代替難學、難認的方塊字,造出「通俗化、大眾化」文字。廢除漢字運動促進了漢語拼音的形成,並在客觀上加速了漢字簡化。只是從其「漢字廢除」這一訴求上來看,這次運動是失敗的。
  • 他是「漢語拼音之父」,與沈從文當連襟,跟愛因斯坦2次相聊甚歡
    在我國的語言學領域,周有光是個極具分量的名字,你可能沒聽說過他,但絕對因為他的研究探索而深受其益,他同時被尊為我國「漢語拼音之父」。但讓人頗感意外的是,得此讚譽的周有光在語言學方面並不是「專家」,而是一名業餘愛好者。
  • 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讓漢字失去了靈魂
    解放後,開始考慮一步一步來,簡化漢字便就此出現。1964年,改字2274個,開始向全國推廣。接著便是漢語拼音方案,為漢字拼音化做著準備。 在簡化漢字形體的同時精簡漢字的數量,淘汰一部分容易讀錯或者是寫錯的字。有不少漢字的偏旁和筆畫結構都成了常用字,並且將一部分漢字的偏旁去掉,這樣有利於識字和機械處理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