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要有」心「,才能夠」愛「別人。但是簡體字」愛「卻把最重要的「心」給去掉了,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這並不是繁體字轉化為簡體字而去掉了「心」。我國自古以來,「愛」這個字有時就是沒有「心」的。
《當代中國的文字改革(1995版)》強調,每一個簡體字都不是胡亂改動的!sh漢字的編撰,是有著科學的研究的,並不是可以胡亂改寫的。
為什麼現在採用「愛」這種寫法,主要還是考慮到文字的流通性和廣泛應用性。
「愛」有很多種寫法,不只是有繁體和簡體兩種。但是,最終還是選用了「愛」,而不是其他三種,這也恰恰證明了我們並不是有意把「心」給去掉的。文字主要還是用於書寫,想要讓廣大老百姓能夠更好、更便捷的去使用文字。「愛」就滿足了這一點。
文字的演變過程是複雜的
文字的演變過程是複雜的,而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的倖存者,文化代代相傳從文斷絕,這從文字上就可以體現出來。商代的甲骨文儘管有的文字如今沒有被解讀出來,但大部分都早已被解讀,這是因為中國的文字演化講究規律。甲骨文屬於象形文字,也就是古人根據物體的形狀畫出的文字,周代時期演化為金文、小篆,隨後經過簡化,形成了漢隸。漢隸之後,中國文字就沒有出現過很大的改動,只是簡單的簡化。因此,國人解讀甲骨文相對比較簡單。難道說甲骨文就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了嗎?其實不然,甲骨文是一種非常成熟的文字,而文字不可能從一出現就成熟,而是要經過數千年的演化。
在人類歷史上,隨著人們交往的發展,僅用口耳相傳的簡單有聲語言已 不能適應思想交流和行動上的需要。有一些重要的事情需要記錄下來,迫切 需要一種記事的工具和方法。在文字發明之前,曾先後有過結繩為約、堆石 記事和刻木為契的傳說。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體系,是語言最重要的輔助 工具,文字的出現突破了有聲語言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性。文字的發展大約經歷了實物文字——圖畫文字——象形文字——書寫文字和拼音文字等幾 個發展階段。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有:蘇美爾文、埃及文、印度梵文、埃蘭 文和中國漢文等。文字來源於圖畫,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讀出來的圖畫。
漢字部首是十分重要的
一些漢字的部首在演化過程中失去了原來的意義,使現代人無法通過對字形的觀察,領會其原始意義,從而影響其組成漢字的意義。有些漢字的部首相同但是含義卻存在很大的差別,如果從漢字形體的原始形態來對其進行對比、研究,會發現相同部首的字間存在巨大的差異。
漢字是我們民族智慧的結晶
漢字作為中華民族的語言,包含數千年的文化內涵,反映我國的民族精神。雖然隨著科技的發展,漢字逐漸演變成了交際符號,但是漢字的演變規律和文化內涵是無法忽視的。漢字的演變規律具有很強的文化內涵,其中包含我國幾千年的文化,漢字從創始到現在,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中經過多次的演變,在不斷的演變中漢字字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代人很難通過變化後的漢字理解其古代的含義及想要表達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