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繁體字「愛」簡化成「愛」要把「心」去掉?漢字的演變是怎樣...

2020-12-21 騰訊網

我們常說,要有」心「,才能夠」愛「別人。但是簡體字」愛「卻把最重要的「心」給去掉了,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這並不是繁體字轉化為簡體字而去掉了「心」。我國自古以來,「愛」這個字有時就是沒有「心」的。

《當代中國的文字改革(1995版)》強調,每一個簡體字都不是胡亂改動的!sh漢字的編撰,是有著科學的研究的,並不是可以胡亂改寫的。

為什麼現在採用「愛」這種寫法,主要還是考慮到文字的流通性和廣泛應用性。

「愛」有很多種寫法,不只是有繁體和簡體兩種。但是,最終還是選用了「愛」,而不是其他三種,這也恰恰證明了我們並不是有意把「心」給去掉的。文字主要還是用於書寫,想要讓廣大老百姓能夠更好、更便捷的去使用文字。「愛」就滿足了這一點。

文字的演變過程是複雜的

文字的演變過程是複雜的,而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的倖存者,文化代代相傳從文斷絕,這從文字上就可以體現出來。商代的甲骨文儘管有的文字如今沒有被解讀出來,但大部分都早已被解讀,這是因為中國的文字演化講究規律。甲骨文屬於象形文字,也就是古人根據物體的形狀畫出的文字,周代時期演化為金文、小篆,隨後經過簡化,形成了漢隸。漢隸之後,中國文字就沒有出現過很大的改動,只是簡單的簡化。因此,國人解讀甲骨文相對比較簡單。難道說甲骨文就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了嗎?其實不然,甲骨文是一種非常成熟的文字,而文字不可能從一出現就成熟,而是要經過數千年的演化。

在人類歷史上,隨著人們交往的發展,僅用口耳相傳的簡單有聲語言已 不能適應思想交流和行動上的需要。有一些重要的事情需要記錄下來,迫切 需要一種記事的工具和方法。在文字發明之前,曾先後有過結繩為約、堆石 記事和刻木為契的傳說。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體系,是語言最重要的輔助 工具,文字的出現突破了有聲語言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性。文字的發展大約經歷了實物文字——圖畫文字——象形文字——書寫文字和拼音文字等幾 個發展階段。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有:蘇美爾文、埃及文、印度梵文、埃蘭 文和中國漢文等。文字來源於圖畫,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讀出來的圖畫。

漢字部首是十分重要的

一些漢字的部首在演化過程中失去了原來的意義,使現代人無法通過對字形的觀察,領會其原始意義,從而影響其組成漢字的意義。有些漢字的部首相同但是含義卻存在很大的差別,如果從漢字形體的原始形態來對其進行對比、研究,會發現相同部首的字間存在巨大的差異。

漢字是我們民族智慧的結晶

漢字作為中華民族的語言,包含數千年的文化內涵,反映我國的民族精神。雖然隨著科技的發展,漢字逐漸演變成了交際符號,但是漢字的演變規律和文化內涵是無法忽視的。漢字的演變規律具有很強的文化內涵,其中包含我國幾千年的文化,漢字從創始到現在,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中經過多次的演變,在不斷的演變中漢字字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代人很難通過變化後的漢字理解其古代的含義及想要表達的信息。

相關焦點

  • 繁簡體字之爭,是應該恢復繁體字,還是繼續堅持漢字簡化?
    復興為什麼復繁,不復最早甲骨文?這是很奇怪的。從繁體泥淖中站起來,難道又重回泥淖?經歷若干世紀實現的文字簡化來之不易,不能再走回頭路。20世紀五十年代推行漢字簡化,繁體可部分使用,但是不反對使用繁體。簡化從太平天國時期就出現過了,國家在五十年代推行簡體是為了百姓能更容易識別和學習漢字,說白了就是掃盲,這有利於漢字在社會各領域使用中提高效率。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漢字簡化是大勢,簡化漢字只能減不能增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統中原之後,就立即開始了「書同文」的變革,將當時存在於各地超過20種不同的漢字統一成為了「秦篆」(即「小篆」),讓整個中華文化因漢字而統一而認同而團結。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也開始對漢字進行了變革,一個是引入「拼音」的概念,一個就是將當時使用的繁體字、異形字進行統一簡化成為簡體字。
  • 網友:臺灣香港用的都是繁體字
    近日,一則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關於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的報導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教育部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明確規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以普通話和規範漢字為基本的教育教學用語用字。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 愛:簡化愛字愛亦真
    「愛」字也是簡化以後爭議最多的一個字。 自從繁體的「愛」簡化為現在的「愛」之後,人們對愛字去掉原有的構件「心」,多有不同看法。贊同的有之,反對的也不少,認為無「心」怎能有愛?    原來繁體字「愛」字,是由「爪」、「冖」、「心」、「夂」四個部分組成。「爪」,是個象形字。在甲骨文中就像一指尖朝下的「爪」形。在金文中的形體與甲骨文相反,是指尖朝上。「爪」字本為鳥獸的腳趾,後來在漢字中大多表示為手爪。因為人愛時要用手撫摸,動物愛時則是亂抓亂蹬亂咬,所以愛字從「爪」。「夂」,在甲骨文中像一隻朝下的右腳形。
  • 繁體字小常識
    比如下面這個圖,這幅書法作品的作者以為「後」的繁體字就應該是「後」,卻忘記了在繁體字裡「後」和「後」在過去是兩個字,皇后的後,就應該是「後」,「後」表示的前後的後。繁體字與簡體字,二者相比,繁體字內涵小,外延大,因古時實際應用方便之故而成。簡體字外延小,內涵大,因合併多字為一字之義簡化而成。下面我們就舉幾個例子,讓大家了解下繁體字與簡體字不一一對應的地方。
  • 漢字從繁體字到簡體字,是漢字的進步還是倒退?你怎麼看?
    01且不論倉頡造字的真實性,先秦時期出現的甲骨文、金文等,與現代漢字有相當大的差異,除非專業的研究者,很少有人能夠說出所以然。不過自秦朝以來,漢字的變化大多只在字形上有所變化。漢字的演變經過篆書、隸書、楷書、行書幾個階段,已經與近代的繁體字所差不多。眾所周知,秦朝統一六國之後,「車同軌、書同文」,給六國遺民制定了官方的書寫規範。
  • 為什麼大陸用戶天生能看懂繁體字?繁體字改為簡體字真的好麼?
    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起源非常悠久,而文字的出現和演變也是一個重要的過程,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創造文字的應該是倉頡,但其實這只是一個傳說,文字是由古人從象形文字慢慢演變而來。然而,漢字從甲骨文演變到現在的漢字還是走過了一條漫長的道路。可以說,漢字一直處於不斷的變化中,簡繁互補是中國文字的演變規律。但是現如今也是有地區依然在使用繁體字,比如臺灣、香港以及澳門,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疑惑,那就是大陸的很多人都未學過繁體字,可還是能天生看懂繁體字,這是為什麼呢?我國自古(從有漢字起)就使用繁體字,包括數字。
  • 為什麼日本要把漢字「國」也簡化為「國」?
    學習過日本語或者接觸過日文的朋友都知道,在日文的漢字中,「國」這個字,也是口玉結構,而日本文裡面的漢字源自古代中國,而現代的中國字則是新中國成立後簡化而來的,那麼,為什麼中國的簡化字「國」會出現在日本,換句話說,為什麼日本要把漢字「國」也簡化為「國」? 這一切,要從數千年前說起。
  • 唐代書法家褚遂良為何將繁體字「葉」寫作「葉」?怕拆字後的後果!
    「繁體字」好,還是簡化字好,長期以來有很多爭論。不過,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其它又是辯證統一的。因為很多漢字的簡化並不是無緣無故的,可以說是自古以來就有的現象。以繁體字"葉"字葉為例,它為什麼麼會簡化成了"葉"?
  • 中國漢字博大精深,中國人天生能看懂繁體字,各種字體千變萬化!
    繁體字在國外被稱為傳統的中文,繁體字已經有三千年的歷史了,直到1956年華人們都在使用的文字。簡化字一開始出現在太平國,主要是來自各個朝代的字體而轉變。在教育部第一次頒布出一批簡體字表的時候,被一院長反對而擱下了。後來在國家發布的公告對於漢字的簡化決定,從此中國開始推行了簡化字體。
  • 恢復繁體字?將漢字筆畫減少到十畫以內的目標是否切合實際?
    您聽到恢復繁體字這種想法,可能立馬就會皺起眉頭,會說:啥人這麼想啊?這不有病嗎?放著簡化的,寫起來省事的漢字不用,非要去用那些筆畫賊多,寫起來賊麻煩的繁體字,榆木腦袋啊?這麼不開竅?」您要是真這麼說了,那就是您的不對了,現在是什麼社會?是進步社會!
  • 《漢字知識》:簡體字當道,是漢字文化在倒退嗎?
    可事實上,我們如今所見的繁體字,早已在歷史裡被多次簡化過,並非數千年前那「原汁原味」的繁體字。倘若讓我們日常使用那些古老的繁體字,估計誰都會叫苦連天,不再如此「崇古媚繁」了。郭先生指出:「漢字形體的演變,是由近似圖畫的寫實象形變成由筆畫組成的符號,主要是筆勢的變革,而形體的變化,總是趨勢是由繁趨簡。」那麼漢字是如何誕生的?人類又是怎樣意識到漢字需要簡化的呢?
  • 為什麼寫書法要用繁體字,難道簡體字就不能體現書法之美嗎?
    簡繁之爭已經很久了,在書法方面其實沒必要爭論這個,原因是顯而易見的,簡體字只是為了社會的發展,便於使用而做的改變,很多字簡化之後都失去了原有的美感。書法創作多用繁體字甚至異體字(因為一幅作品要避免重字,掌握足夠多的異體字也是基本功),既有臨帖練習帶來的習慣,也有社會通行規範簡體字之後使用繁體字帶來的藝術感。在古代,繁體字是通用字,而簡體字是新中國建國之後才推廣的。
  • 為什麼有人主張恢復繁體字?與簡體字相比哪個好?
    為什麼有人主張恢復繁體字?與簡體字相比哪個好?繁體字和簡體字的爭論一直是一個很熱烈的話題,無論哪一方都有絕對的支持者,那麼我們今天也來討論一下,繁字體和簡體字到底哪個更加優秀?是不是應該恢復繁體字,放棄簡體字。
  • 為什麼現在寫書法的人不寫簡化字,還寫繁體字?
    一:漢字發展簡史 1:中國漢字淵遠流長,從遠古巖畫的逐漸演變,經歷了巖畫符號、陶文、陶符文、陶刻文、骨甲刻文、成熟甲骨文,金文,篆書(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約三四千餘年的演變(考古載約三千五百餘年),漢字通過造字六法: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形成極其完善的造字系統模型,幾千年以來,都是使用這套文字系統
  • 【壹品·隨筆】初 八||讓愛永久用繁體書寫
    「愛」 是「愛」的簡化體,「愛」的本字是「㤅」,「㤅」是個形聲字。從心,旡(jì)聲。在字典部首裡收入到「心」部,從這,也就注釋了「愛」要用心。簡體楷書「愛」採用行書字形,行書字形依據草書字形將正體楷書字形中的「心」和「夂」簡化成「友」。楷書由「愛」簡寫成「愛」,不僅導致字形中的「溫柔的呢喃」消失,連正體楷書字形中的「心」形也消失。後世的「愛」(簡化為「愛」)實際上是使用了通假字。「愛」小篆從夊,㤅聲,本義是形容走路的樣子。由於後世都使用了「愛」,「㤅」便被淘汰了。
  • 繁體字是中國文化的精粹,香港臺灣都在使用,我們要恢復繁體字嗎
    當今漢字有兩個版本,繁體字與簡化字,繁體字是中國文化的精粹,香港臺灣都在使用。我倡導寫簡識繁,這就是書寫用簡體字,但你要具有認識繁體字的能力。理解中國文字歷史的傳承和沿革。現在反對簡化字,恢復繁體字是歷史倒退,沒有出路的。我雖然不會寫繁體字但是你寫的我都能看懂也沒有閱讀障礙簡體書寫更為方便。
  • 知識爭論:「繁體字」和「簡體字」哪個更好?哪個優點更多?
    有些漢字在遠古時代確實能用,但是如果放在幾千年後的今天,可能就失去它的價值了,漢字也有優勝劣汰。您不妨打開您的手機或者拿出詞典去查一查。漢字總量約好幾萬個,請問你認識幾個?我們正常人認識的漢字不到十分之一。大部分的漢字還在躺在那裡睡覺。這也是我們漢字要進行改革的一個原因了。
  • 文化辯論:「繁體字」和「簡體字」哪個更好?是進步還是倒退?
    有些漢字在遠古時代確實能用,但是如果放在幾千年後的今天,可能就失去它的價值了,漢字也有優勝劣汰。您不妨打開您的手機或者拿出詞典去查一查。漢字總量約好幾萬個,請問你認識幾個?我們正常人認識的不到十分之一。大部分的漢字還在躺在那裡睡覺。這也是我們漢字要進行改革的一個原因了。
  • 繁體字教育該不該進課堂
    針對《關於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教育部日前在官網公開相關答覆:文字作為記錄語言的工具,應當便於使用。自古以來,漢字由繁趨簡的發展演變趨勢十分顯著。根據相關法律,學校教學應依法使用規範漢字。目前中小學經典閱讀和書法教育中已有涉及繁體字教育有關內容。這一答覆再次引發人們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