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繁體字?將漢字筆畫減少到十畫以內的目標是否切合實際?

2020-12-16 杉石

漢字改革,是關係到每一個中國人的大問題,有人覺得現在的漢字很好啊,用著還不錯啊,覺得不用改了,維持現狀就挺好。還有人覺得要是漢字能再簡單一些,筆畫再少一些,就更好了,寫起來就更省勁了。

可有人卻不這麼想,有人覺得簡化字不好,應該廢除,應該恢復使用繁體字。

您聽到恢復繁體字這種想法,可能立馬就會皺起眉頭,會說:啥人這麼想啊?這不有病嗎?放著簡化的,寫起來省事的漢字不用,非要去用那些筆畫賊多,寫起來賊麻煩的繁體字,榆木腦袋啊?這麼不開竅?」

您要是真這麼說了,那就是您的不對了,現在是什麼社會?是進步社會!這進步社會講究暢所欲言,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已的想法,既然你能贊成繼續使用簡體字,甚至想讓漢字進一步簡化下去,憑什麼不讓人家說繁體字好呢?人家提出要恢復繁體字,那也是人家的權利啊。

有網友會說:「小編你別為了點流量在這胡扯了,現在都什麼年代了,誰吃飽撐的沒事幹,提什麼恢復繁體字呢?」

這事借小編幾個膽子,小編也不敢胡編,不能拿文字改革,這種涉及國家百年大計、千年大計的事胡說八道,這個道理小編是懂的,這點覺悟小編還是有的。

其實,別看很多人天天使用簡化字,但他們對漢字改革方面的知識和常識性問題卻根本不了解,對簡化字的由來以及這些年來有人頻繁呼籲繁體字回歸,進而引發的繁簡之爭這些事更是不知情。

小編在這裡把這方面的事情給您普及一下,希望您在了解之後,在給小編辛苦碼字點讚之餘,能有一些思考,進而再對漢字改革發表下自已的看法,畢竟這件事對每個中國人來說都是很重要的事,這樣,小編這篇文章就算沒白寫。

先從哪講起呢?還是先從根上講,講講簡化字是怎麼來的吧。

01漢字簡化運動的由來

1840年以後,國人們從落後挨打的局面中渴望找尋救國之路,漢字因難學、難寫、難識被進步人士認為是落後的文字,「漢字落後論」漸成共識。人們尋求漢字改革時,有人主張廢除漢字,走漢字拉丁化的道路,也有人主張簡化漢字。

1909年,開過書店,當過國文編輯,主持出版過《中華大字典》、《辭海》的陸費逵在《教育雜誌》上發表了《普通教育當採用俗體字》一文。就此,拉開了漢字簡化運動的序幕。

十年後的「五四」運動,推動了改革漢字的進程,在1920年,錢玄同發表了《減省漢字筆畫提議》,大力提倡簡體字。錢玄同認識到漢字拉丁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他提出了折中的辦法:先簡化漢字,暫時解決漢字難寫、難識、難學的問題。但最終的目標,還是要廢除漢字,實現漢字拉丁化。

看到這,您就明白了,錢玄同將漢字簡化當成是一個過渡性質的手段,他最終目的是實現漢字拉丁化、拼音化。錢同玄這種將簡化漢字做為權宜手段的想法,得到了當時人們的普遍認同,這種想法貫穿了漢字簡化運動的從始到終,並在一定程度上使漢字簡化的結果受到了影響。

1922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召開會議,專門討論漢字簡化問題,在這次會議上,通過了錢玄同的《減省現行漢字筆畫案》。

1923年,胡適等當時有影響的文化名人發文,肯定破體字,表達了對錢玄同漢字簡化主張的贊同,對漢字簡化運動起到了推動作用。

此後,一些人開始著手漢字簡化的實質性研究,並有所收穫。

1928年,胡懷琛出版《簡易字說》、1930年,劉復、李家端合作編寫《宋元以來俗字譜》、1931年,徐則敏出版《常用簡字研究》、1932年,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出版《國語常用字彙》…這些簡化漢字著作的面世,對簡體字運動向著實踐方向發展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1934年1月,「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決議通過錢玄同提出的《搜採固有而較適用的簡體字案》,該方案號召收集已在社會上通行的簡體字,作為正式制訂的簡化字方案,供社會試行使用,簡化字運動進入到實踐階段。

1935年,「國語統一會籌備會」成立工作組,由錢玄同組織編寫《簡體字譜》。同年8月21日,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

但《第一批簡體字表》推行以後,遭到保守人士的反對,在1936被廢止。

漢字簡化運動雖得不到國民政府支持,但學術界人士的研究熱情並未消減。1936年,容庚編著的《簡體字典》出版,同年,陳光垚編著的《常用簡字表》出版。1937年5月,國立北平研究院字體研究會刊印《簡體字表》第一表。

從清末到新中國成立為止,40多年來,簡化字運動不斷被推動發展,雖沒有普遍推行,但研究成果豐碩,為新中國成立以後繼續推行漢字簡化,打下了良好基礎。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不久,成立了「文字改革協會」,1956年1月28日國務院通過了《漢字簡化方案》,我國從此進入到簡化字時代。

02漢字的繁簡之爭

準確地說,呼籲重新使用繁體字的聲音,從簡化字開始推行以來,就沒斷過。推行簡化字和恢復繁體字,這二者之間的爭論一直存在,遠的先不說,咱先說近的。

在1989年,袁曉園首次提出「識繁寫簡」的觀點,她主張「把繁體字作為印刷體,把簡化字作為手寫體」,遂引起改革開放後第一波漢字的繁簡之爭。

這袁曉園是什麼人,您可能不了解,但《新兒女英雄傳》您一定知道,寫《新兒女英雄傳》的袁靜是袁曉園的妹妹,瓊瑤您也肯定知道,袁曉園還是臺灣作家瓊瑤的親姨。但袁曉園的名字廣為人知,靠的不是她的妹妹和外甥女,而是袁曉園本身就才華出眾,袁曉園不但是一位外交活動家,還是一位語言文字學家,她在漢字改革方面頗有研究,創立過「袁氏拼音方案」。嘖嘖,人家這一家子都是厲害人物,真讓人佩服…扯遠了…

2008年兩會期間,又有鬱鈞劍、宋祖英、黃宏等21位委員,聯名遞交了一份名為「小學增設繁體字教育」的提案,這份提案提出:從小學階段開始設置繁體字教育,將繁體字設置為必修課。老師在講授簡體字的同時也教學生認識繁體字。

次年,政協委員潘慶林提交了《關於分批停止使用簡體字,恢復繁體字》的提案。在提案中頗為激進的提議:用10年的時間將簡體字分批廢默,與港澳臺一樣,使用繁體字。

在2015年兩會上,明星委員馮小剛、張國立又提議將部分有代表性、極具表意特徵的繁體字放到小學課本中。什麼叫有代表性和極具表意特徵呢?網上有個段子,您可能看到過,就是:

「親」不見,「愛」無心,「產」不生,「厰」空空,「麵」無麥,「」無車,「導」無道……可魔仍是魔,鬼還是鬼,偷還是偷,騙還是騙,貪還是貪,毒還是毒,黑還是黑…」

像「愛」、「親」、「廠」這樣的漢字,表意性就很強,馮小剛的意思,就是把「愛」、「親」、「廠」這樣有代表性的字的繁體放到小學課本裡,讓孩子們感受到繁體字的魅力。

這些恢復繁體字,或增加繁體字教育的議案,曾引起過熱烈的討論。其實,在提議案的這些人中,真正對漢語言文字有研究的只有袁曉園,其他人不是政界的精英,就是演藝界的明星大腕,他們因為對漢字的研究不很深入,所以只是泛泛地,從傳承、弘揚傳統文化,有利於內地與港澳臺交流等方面闡述觀點。而支持恢復繁體字的其實還有一部分學者,他們從專業的角度提出的簡化字理據性缺失、簡化方法不科學、同音代替、繁簡轉換不一一對應等問題,才是更值得考慮的問題。

支持繁體字回歸的這些學者,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理由,那就是電腦技術的發展使文字應用實現了無紙化,大量文字工作不再靠手寫,只需簡單輸入就可完成。難寫、筆畫繁多都不再是問題,這使繁體字回歸有了最充分的理由。

03漢字的繁簡之爭

雖然我們目前已經在使用簡化漢字,但有人認為漢字筆畫還是太多了,持這種想法的人有很多,比如在校的學生,還有從事文字工作的那些人,他們都恨不得每一個漢字只有幾個筆畫才好。其實他們不知道,當初漢字簡化運動的目標就是要讓每個字的筆畫不超過十畫。將漢字的筆畫減到十畫以下這種想法,早在「五四」時期就有人提出,當時周起鵬在《漢字改革問題之研究》一文中曾說:「在十畫以上的漢字,總要設法使它減省,這是我的主張」。

1960年4月22日,中央政府在《關於推廣注音識字的指示》中,明確提出要求:「現有的漢字還必須再簡化一批,使每一個字儘可能不到十畫或不超過十畫。」

但將所有漢字的筆畫減到十畫之內,這個目標恐怕難以實現,因為1975年5月15日,文字改革委員會推出的《第二批漢字簡化方案》,也就是「二簡字」的推行遭到了激烈的反對,「二簡字」因此被廢掉。有人指出對漢字進一步的減化,使漢字變成了純粹的符號,使漢字失去了理據性,漢字因筆畫變少,相似度變高,反而加大了識別難度,所以,漢字不宜再減少筆畫。

目前漢字簡化的工作處於停頓狀態,漢字改革的發展方向也尚不明晰

04後記

目前關於漢字改革問題,有人呼籲恢復繁體字,有人主張繼續簡化下去,但怎麼減是個問題。

除了這二種觀點,還有一種觀點比較折中,這種觀點認為漢字應保持目前的穩定局面,進行適當優化,將簡化字中的一些問題逐步解決掉,將來隨時代發展再適時改革。

當然,還有一些方案,比如上文中袁曉園提出的「識繁用簡」「把繁體字作為印刷體,把簡化字作為手寫體」等觀點,也有很多人贊成。

碼了這麼多字,把小編累夠嗆,相信您對簡化字的由來,目前的繁簡之爭以及有關漢字改革的各種觀點,已經有所了解。請您先對小編的辛苦工作給予點讚,然後在下方留言,說出您的觀點。

漢字是老祖先留下的寶貴財富,使用好它,使它越變越好,越變越有利於中華民族的發展,是每個華夏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

相關焦點

  • 繁體字將走向何方?專家提倡恢復繁體字,網友:不行,但可以理解
    面對著這種呼籲,有的朋友認為,恢復繁體字這種做法是盲目的復古主義,是倒退的體現,不可取;但也有朋友指出,繁體字裡面承載著許多古人的智慧,恢復繁體字有助於我們傳承中華文化,繼承中華精神。顏小二對於這件事情想說,孔子當年也「信而好古」,但是「好古」的他卻是將學堂從貴族推向平民的第一人。也就是說,過去的文化要繼承,但繼承並不等於「不創新」。而繼承了,也不一定等於「無法創新」。所以對於「恢復繁體字」的呼聲,顏小二認為不必太排斥。
  • 外媒:中國恢復繁體字就能彰顯字體的意義?
    新加坡《聯合早報》12日發表文章稱,馮小剛提議「恢復有含意的繁體字」,不是徹底的「廢簡復繁」,只是做出「小修正」,看起來更易於接近實際。不過,恢復有恢復的好處,不恢復有不恢復的道理,即使恢復了,繁體字的意義是不是就能彰顯了呢?
  • 漢字從繁體字到簡體字,是漢字的進步還是倒退?你怎麼看?
    漢字是中華民族積澱了千年的寶貴財富,也被譽為世界上最美麗的文字。那漢字究竟是何時產生的呢?《淮南子》《呂氏春秋》等古籍中皆有提到,倉頡作書,用來替代結繩的記號。倉頡在鳥獸和蟲蟻的行進之中,得到靈感,創造出了漢字。對於這樣的說法,史學界一直表示不完全正確。理論上,倉頡只是漢字的整理者,並非是唯一的創造者。
  • 我們應該恢復繁體字嗎
    最近,網絡上一些所謂傳統文化衛道士疾呼應該恢復繁體字在中國大陸的官方地位,在人民生活中應該使用繁體字。
  • 《漢字知識》:簡體字當道,是漢字文化在倒退嗎?
    不久前,網上有一個關於「是否贊成恢復繁體字」的熱議話題,先不論可行性有多少,我只想先給大家描繪兩個場景:有數據表明,繁體字平均每字十九畫,簡化後平均十一畫,兩者之間相差了八畫,乍一看似乎不會覺得還好,並不礙事,但我們不妨回憶一下——小時候剛學寫名字時,如果你的名字是三個字
  • 繁體字是中國文化的精粹,香港臺灣都在使用,我們要恢復繁體字嗎
    當今漢字有兩個版本,繁體字與簡化字,繁體字是中國文化的精粹,香港臺灣都在使用。我倡導寫簡識繁,這就是書寫用簡體字,但你要具有認識繁體字的能力。理解中國文字歷史的傳承和沿革。現在反對簡化字,恢復繁體字是歷史倒退,沒有出路的。我雖然不會寫繁體字但是你寫的我都能看懂也沒有閱讀障礙簡體書寫更為方便。
  • 馮小剛:要想救傳統文化,得恢復繁體字!易中天:會寫亂灶龜鬱嗎
    而近些年,許多人對傳統文化越來越關注,認識到傳承的重要性,繁體字就在該行列中,包括馮小剛在內,不少人都在呼籲恢復繁體字,給出的理由是簡體字出現了「愛無心」、「親不見」、「體無骨」等問題,繁體字更為美觀,與傳統文化息息相關,歐美各國也是將繁體字稱之為「傳統中文」。
  • 繁體字應該被恢復嗎?112歲周有光表示,別把簡單問題複雜化
    ——牛頓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每一個漢字的背後,都承載過屬於它的歷史。而在歷史的演變中,漢字經歷了很多的演變,才從繁體字形成了今天大家所看到的簡體字,相較從前,更便於閱讀書寫。古代的繁體字筆畫繁多,書寫起來比較費力,顯然沒有簡體字那樣使用得順手。
  • 繁簡體字之爭,是應該恢復繁體字,還是繼續堅持漢字簡化?
    到民國時期,不僅有求簡呼聲,更有全盤西化的呼聲,以使文字簡單。所以,文字的求變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簡體字的出現,順應了歷史的發展,是時代需求的結果,是我們今天的正字。它的意義與秦皇統一文字一樣,是第二次文字的統一。即統一為簡化字,並且確實有利於書寫的便利,己得到公眾認可。
  • 為什麼大陸人天生就能看懂繁體字?將繁體字改為簡體字真的好嗎?
    為什麼大陸人天生就能看懂繁體字?將繁體字改為簡體字真的好嗎?這第一個原因就是漢字的書寫習慣,一直以來,中國人對待事物都有個特點,那就是往往會忽略細節,只看事物的表面來定下結論,而人們在看文字也是如此,比如面對一大段的文字,很少有人願意去一個字一個字的去仔細分析,當在看一個字的時候,眼神也會看到除這個字以外其他的漢字,而在面對繁體字時,大腦中就會自動找看得懂的字來匹配,而對於那些看不懂的字也會找合適的字來替補,這樣一來,繁體字就沒有那麼難認了。
  • 筆畫最多的漢字,到底是哪一個?
    就連許多的漢語教材,也都將這個字認定為」筆畫最多的漢字「。這個字的讀音也非常的」鏗鏘有力「,讀作biáng。其源於陝西關中的一種小吃「biáng biáng面」,是一種口語化的象聲詞。因為在做這種面時會發出biáng biáng的聲音,因此而得名。
  • 巧用Excel筆畫排序,實現計算漢字筆畫數
    那麼如果我們把所有漢字都放入到Excel中,然後進行升序排序,那麼從上到下的筆畫應該是1,2,3……。雖然所有漢字聽起來很多,但是漢字筆畫是有上限的啊,加上很多漢字筆畫是相同的,那麼我們把所有相同筆畫數漢字都只保留第一個,那麼留下的漢字理論上的個數就是筆畫最多的那個漢字的筆畫數。
  • 中國筆畫最多的一個漢字.人們會寫不會讀
    中國有一個漢字,筆畫最多,人們會寫不會讀;字典裡查不到,電腦上打不出來。這個字是陝西的一種麵食名字。中國漢字總共有1300多個讀音,但沒有biang這個讀音。所以字典裡查不到,電腦上也打不出來。但人們都會寫。這個字的繁體寫法有71畫,簡寫也有五十四畫。是中國所有漢字裡筆畫最多的一個字。
  • 漢字字母解構漢字筆畫 《中國漢字書寫國際化教學體系》在重慶發布
    受訪者供圖  中新網重慶6月29日電 (記者 鍾旖)隨著全球「漢語熱」興起,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開始學習漢語,其中,漢字書寫是他們學習的一大障礙。29日,《中國漢字書寫國際化教學體系》在重慶發布,該教學體系顛覆了外國人學習漢字的傳統方法,以中國漢字字母解構中國漢字筆畫,可讓外國人用母語方式輕鬆學習中文,跨越漢字難學的難關。
  • 中國漢字博大精深,中國人天生能看懂繁體字,各種字體千變萬化!
    繁體字在國外被稱為傳統的中文,繁體字已經有三千年的歷史了,直到1956年華人們都在使用的文字。簡化字一開始出現在太平國,主要是來自各個朝代的字體而轉變。在教育部第一次頒布出一批簡體字表的時候,被一院長反對而擱下了。後來在國家發布的公告對於漢字的簡化決定,從此中國開始推行了簡化字體。
  • 正確計算姓名用字的筆畫數(乾貨分享)
    姓名用字筆畫數通常要按繁體字筆畫計算,一般不用簡體字的筆畫數,此外,必須掌握一些特殊的字筆畫計算方法。本身為數目的漢字要按其數計算筆畫數,如「五」以5畫論,但是「百」按6計算,「千」按3畫計算,「萬」按15畫計算。以下偏旁筆畫數也比較特殊:「氵」旁按4畫計算,因為「水」字為4畫,如「池」計為7畫。
  • 漢字點畫丶的組合特徵 (元宵趣味燈謎,歡迎中文棒的同學來挑戰!)
    具有突出特徵的點畫丶在漢字構造中是最活躍的元素,,在許多組合中點畫丶體現的數值是1,,在有的筆畫序列(丶一丨丿用「寒來暑往」四個字的起筆來表示)中,點畫丶的序號也是1;因此,在很多情況下,點畫丶的數字信息是1,即:丶
  • 為什麼寫書法要用繁體字,難道簡體字就不能體現書法之美嗎?
    書法創作多用繁體字甚至異體字(因為一幅作品要避免重字,掌握足夠多的異體字也是基本功),既有臨帖練習帶來的習慣,也有社會通行規範簡體字之後使用繁體字帶來的藝術感。在古代,繁體字是通用字,而簡體字是新中國建國之後才推廣的。
  • 【漢字筆畫】漢字筆畫安卓版(Android)5.1.6下載_太平洋下載中心
    漢字筆畫 學習辦公 大小: 13.52M
  • 帶你認識漢字文化:漢字的筆畫、筆順、偏旁、部首和間架結構
    從漢字近四千年的形體演變歷史來看,總的趨勢是簡化。簡化的過程反映了人們運用 文字的 基本要求。由甲骨文、金文發展到小篆,是一個簡化的過程,小篆又簡化成隸書,隸書又簡 化成草書和楷書,楷書又簡化成行書。廣義的草書,則是各種字體的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