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改革,是關係到每一個中國人的大問題,有人覺得現在的漢字很好啊,用著還不錯啊,覺得不用改了,維持現狀就挺好。還有人覺得要是漢字能再簡單一些,筆畫再少一些,就更好了,寫起來就更省勁了。
可有人卻不這麼想,有人覺得簡化字不好,應該廢除,應該恢復使用繁體字。
您聽到恢復繁體字這種想法,可能立馬就會皺起眉頭,會說:啥人這麼想啊?這不有病嗎?放著簡化的,寫起來省事的漢字不用,非要去用那些筆畫賊多,寫起來賊麻煩的繁體字,榆木腦袋啊?這麼不開竅?」
您要是真這麼說了,那就是您的不對了,現在是什麼社會?是進步社會!這進步社會講究暢所欲言,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已的想法,既然你能贊成繼續使用簡體字,甚至想讓漢字進一步簡化下去,憑什麼不讓人家說繁體字好呢?人家提出要恢復繁體字,那也是人家的權利啊。
有網友會說:「小編你別為了點流量在這胡扯了,現在都什麼年代了,誰吃飽撐的沒事幹,提什麼恢復繁體字呢?」
這事借小編幾個膽子,小編也不敢胡編,不能拿文字改革,這種涉及國家百年大計、千年大計的事胡說八道,這個道理小編是懂的,這點覺悟小編還是有的。
其實,別看很多人天天使用簡化字,但他們對漢字改革方面的知識和常識性問題卻根本不了解,對簡化字的由來以及這些年來有人頻繁呼籲繁體字回歸,進而引發的繁簡之爭這些事更是不知情。
小編在這裡把這方面的事情給您普及一下,希望您在了解之後,在給小編辛苦碼字點讚之餘,能有一些思考,進而再對漢字改革發表下自已的看法,畢竟這件事對每個中國人來說都是很重要的事,這樣,小編這篇文章就算沒白寫。
先從哪講起呢?還是先從根上講,講講簡化字是怎麼來的吧。
01漢字簡化運動的由來
1840年以後,國人們從落後挨打的局面中渴望找尋救國之路,漢字因難學、難寫、難識被進步人士認為是落後的文字,「漢字落後論」漸成共識。人們尋求漢字改革時,有人主張廢除漢字,走漢字拉丁化的道路,也有人主張簡化漢字。
1909年,開過書店,當過國文編輯,主持出版過《中華大字典》、《辭海》的陸費逵在《教育雜誌》上發表了《普通教育當採用俗體字》一文。就此,拉開了漢字簡化運動的序幕。
十年後的「五四」運動,推動了改革漢字的進程,在1920年,錢玄同發表了《減省漢字筆畫提議》,大力提倡簡體字。錢玄同認識到漢字拉丁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他提出了折中的辦法:先簡化漢字,暫時解決漢字難寫、難識、難學的問題。但最終的目標,還是要廢除漢字,實現漢字拉丁化。
看到這,您就明白了,錢玄同將漢字簡化當成是一個過渡性質的手段,他最終目的是實現漢字拉丁化、拼音化。錢同玄這種將簡化漢字做為權宜手段的想法,得到了當時人們的普遍認同,這種想法貫穿了漢字簡化運動的從始到終,並在一定程度上使漢字簡化的結果受到了影響。
1922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召開會議,專門討論漢字簡化問題,在這次會議上,通過了錢玄同的《減省現行漢字筆畫案》。
1923年,胡適等當時有影響的文化名人發文,肯定破體字,表達了對錢玄同漢字簡化主張的贊同,對漢字簡化運動起到了推動作用。
此後,一些人開始著手漢字簡化的實質性研究,並有所收穫。
1928年,胡懷琛出版《簡易字說》、1930年,劉復、李家端合作編寫《宋元以來俗字譜》、1931年,徐則敏出版《常用簡字研究》、1932年,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出版《國語常用字彙》…這些簡化漢字著作的面世,對簡體字運動向著實踐方向發展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1934年1月,「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決議通過錢玄同提出的《搜採固有而較適用的簡體字案》,該方案號召收集已在社會上通行的簡體字,作為正式制訂的簡化字方案,供社會試行使用,簡化字運動進入到實踐階段。
1935年,「國語統一會籌備會」成立工作組,由錢玄同組織編寫《簡體字譜》。同年8月21日,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
但《第一批簡體字表》推行以後,遭到保守人士的反對,在1936被廢止。
漢字簡化運動雖得不到國民政府支持,但學術界人士的研究熱情並未消減。1936年,容庚編著的《簡體字典》出版,同年,陳光垚編著的《常用簡字表》出版。1937年5月,國立北平研究院字體研究會刊印《簡體字表》第一表。
從清末到新中國成立為止,40多年來,簡化字運動不斷被推動發展,雖沒有普遍推行,但研究成果豐碩,為新中國成立以後繼續推行漢字簡化,打下了良好基礎。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不久,成立了「文字改革協會」,1956年1月28日國務院通過了《漢字簡化方案》,我國從此進入到簡化字時代。
02漢字的繁簡之爭
準確地說,呼籲重新使用繁體字的聲音,從簡化字開始推行以來,就沒斷過。推行簡化字和恢復繁體字,這二者之間的爭論一直存在,遠的先不說,咱先說近的。
在1989年,袁曉園首次提出「識繁寫簡」的觀點,她主張「把繁體字作為印刷體,把簡化字作為手寫體」,遂引起改革開放後第一波漢字的繁簡之爭。
這袁曉園是什麼人,您可能不了解,但《新兒女英雄傳》您一定知道,寫《新兒女英雄傳》的袁靜是袁曉園的妹妹,瓊瑤您也肯定知道,袁曉園還是臺灣作家瓊瑤的親姨。但袁曉園的名字廣為人知,靠的不是她的妹妹和外甥女,而是袁曉園本身就才華出眾,袁曉園不但是一位外交活動家,還是一位語言文字學家,她在漢字改革方面頗有研究,創立過「袁氏拼音方案」。嘖嘖,人家這一家子都是厲害人物,真讓人佩服…扯遠了…
2008年兩會期間,又有鬱鈞劍、宋祖英、黃宏等21位委員,聯名遞交了一份名為「小學增設繁體字教育」的提案,這份提案提出:從小學階段開始設置繁體字教育,將繁體字設置為必修課。老師在講授簡體字的同時也教學生認識繁體字。
次年,政協委員潘慶林提交了《關於分批停止使用簡體字,恢復繁體字》的提案。在提案中頗為激進的提議:用10年的時間將簡體字分批廢默,與港澳臺一樣,使用繁體字。
在2015年兩會上,明星委員馮小剛、張國立又提議將部分有代表性、極具表意特徵的繁體字放到小學課本中。什麼叫有代表性和極具表意特徵呢?網上有個段子,您可能看到過,就是:
「親」不見,「愛」無心,「產」不生,「厰」空空,「麵」無麥,「」無車,「導」無道……可魔仍是魔,鬼還是鬼,偷還是偷,騙還是騙,貪還是貪,毒還是毒,黑還是黑…」
像「愛」、「親」、「廠」這樣的漢字,表意性就很強,馮小剛的意思,就是把「愛」、「親」、「廠」這樣有代表性的字的繁體放到小學課本裡,讓孩子們感受到繁體字的魅力。
這些恢復繁體字,或增加繁體字教育的議案,曾引起過熱烈的討論。其實,在提議案的這些人中,真正對漢語言文字有研究的只有袁曉園,其他人不是政界的精英,就是演藝界的明星大腕,他們因為對漢字的研究不很深入,所以只是泛泛地,從傳承、弘揚傳統文化,有利於內地與港澳臺交流等方面闡述觀點。而支持恢復繁體字的其實還有一部分學者,他們從專業的角度提出的簡化字理據性缺失、簡化方法不科學、同音代替、繁簡轉換不一一對應等問題,才是更值得考慮的問題。
支持繁體字回歸的這些學者,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理由,那就是電腦技術的發展使文字應用實現了無紙化,大量文字工作不再靠手寫,只需簡單輸入就可完成。難寫、筆畫繁多都不再是問題,這使繁體字回歸有了最充分的理由。
03漢字的繁簡之爭
雖然我們目前已經在使用簡化漢字,但有人認為漢字筆畫還是太多了,持這種想法的人有很多,比如在校的學生,還有從事文字工作的那些人,他們都恨不得每一個漢字只有幾個筆畫才好。其實他們不知道,當初漢字簡化運動的目標就是要讓每個字的筆畫不超過十畫。將漢字的筆畫減到十畫以下這種想法,早在「五四」時期就有人提出,當時周起鵬在《漢字改革問題之研究》一文中曾說:「在十畫以上的漢字,總要設法使它減省,這是我的主張」。
1960年4月22日,中央政府在《關於推廣注音識字的指示》中,明確提出要求:「現有的漢字還必須再簡化一批,使每一個字儘可能不到十畫或不超過十畫。」
但將所有漢字的筆畫減到十畫之內,這個目標恐怕難以實現,因為1975年5月15日,文字改革委員會推出的《第二批漢字簡化方案》,也就是「二簡字」的推行遭到了激烈的反對,「二簡字」因此被廢掉。有人指出對漢字進一步的減化,使漢字變成了純粹的符號,使漢字失去了理據性,漢字因筆畫變少,相似度變高,反而加大了識別難度,所以,漢字不宜再減少筆畫。
目前漢字簡化的工作處於停頓狀態,漢字改革的發展方向也尚不明晰
04後記
目前關於漢字改革問題,有人呼籲恢復繁體字,有人主張繼續簡化下去,但怎麼減是個問題。
除了這二種觀點,還有一種觀點比較折中,這種觀點認為漢字應保持目前的穩定局面,進行適當優化,將簡化字中的一些問題逐步解決掉,將來隨時代發展再適時改革。
當然,還有一些方案,比如上文中袁曉園提出的「識繁用簡」「把繁體字作為印刷體,把簡化字作為手寫體」等觀點,也有很多人贊成。
碼了這麼多字,把小編累夠嗆,相信您對簡化字的由來,目前的繁簡之爭以及有關漢字改革的各種觀點,已經有所了解。請您先對小編的辛苦工作給予點讚,然後在下方留言,說出您的觀點。
漢字是老祖先留下的寶貴財富,使用好它,使它越變越好,越變越有利於中華民族的發展,是每個華夏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