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字博大精深,中國人天生能看懂繁體字,各種字體千變萬化!

2021-01-07 吃瓜看歷史

繁體字在國外被稱為傳統的中文,繁體字已經有三千年的歷史了,直到1956年華人們都在使用的文字。簡化字一開始出現在太平國,主要是來自各個朝代的字體而轉變。在教育部第一次頒布出一批簡體字表的時候,被一院長反對而擱下了。後來在國家發布的公告對於漢字的簡化決定,從此中國開始推行了簡化字體。

中國的漢字博大精深,文字歷史非常悠久,這也是我們文明古國的體現,雖然我們現在都是寫的簡體字,但是沒有學過繁體字的我們卻天生能看懂一些繁體字,現在仍在使用繁體字的地區有臺灣,香港澳門等地,在國外的華僑也同時使用繁體字和簡體。內地在考古文物的時候,對於一些特殊情況還是會保留使用繁體字。

在古代,漢字不斷在演變,文字的起源在商朝,他們發明了甲骨文文字,到了戰國時,齊秦韓等國都有了各自的文字,到了秦始皇時代,才有了統一。漢朝時隸書成了主要的字體,隋唐用的是楷書,在宋朝的時候就有了跟我們現代字體相似的宋體。

起初簡體字是從繁體字轉換而來的,為什麼很多中國人都沒有學過繁體字,但是也能看懂一些。一部分功勞來自港臺劇,因為他們那些地區還在用繁體字,所以在電視劇中配的文字就用了繁體字,那時候我們大家很多人都喜歡看他們的影視劇,會有一些接觸,能夠跟著演員說的話來判定對應的繁體字,所以一些常用不複雜的繁體字還是能看出來的。

還因為我們寫漢字的習慣,一位師範大學的教授就表示說,我們中國人在文字上會有天賦異稟的自信心理,常常會忽視細節,通過表面現象看文字,不會仔細一個一個的去看,然後就只會看到其他的字,看文章的時候都是跳著閱讀,一段段的過目。在看繁體字的時候,能看懂的就讀,看不懂的就省略,用其他適合的字來補充,這樣就很容易猜出來繁體字了。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簡體字是由繁體來轉變的,簡體就是更讓人接受的一個存在。在現在這個年代新的演變更能得到人們的青睞,對於舊的不好用的東西,大家都會慢慢丟棄。比如手機的變化,從最基本按鍵的手機到現在全屏觸碰的,如果再讓大家去使用第一代出來的大哥大,想必也是不願意的,首先它的外觀笨重,又是按鍵,功能少等等,我們從最原始的機子開始,逐漸更新了一代又一代,轉變的越來越多,我們也都能掌握最新款的如何去使用。

從繁字體轉變成簡體的是好還是壞呢?它們都不是完美的,都有自己的特點。最先出來的字體是繁體,它代表著我們國家的傳統文化,但是簡體在寫起來的時候既簡單又方便。要是論內涵和底蘊自然就是繁體了,簡體簡單易學已經為國民在文化素質和教育上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一個實用性質,一個是有藝術性質。它們的優缺點都有很大的意義。簡化後的字已經遍布了我們整個生活中,成為了我們熟知的一部分,更能適應我們現代的生活。簡體更能從表面看出它的字義,比繁體更勝一籌。簡體的缺陷就是少了美觀,表意的功能受到了削弱,在形和義上輸給了繁體。

如果讓我們開始學習繁體,相信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它的字體複雜,筆畫也很多,每個字所代表的意思也不能輕易記住。繁體字和現在的簡體你更喜歡哪種字體?更想哪個字體用作我們平時的生活中呢?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大陸用戶天生能看懂繁體字?繁體字改為簡體字真的好麼?
    然而,漢字從甲骨文演變到現在的漢字還是走過了一條漫長的道路。可以說,漢字一直處於不斷的變化中,簡繁互補是中國文字的演變規律。但是現如今也是有地區依然在使用繁體字,比如臺灣、香港以及澳門,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疑惑,那就是大陸的很多人都未學過繁體字,可還是能天生看懂繁體字,這是為什麼呢?我國自古(從有漢字起)就使用繁體字,包括數字。
  • 為什麼大陸人天生就能看懂繁體字?將繁體字改為簡體字真的好嗎?
    為什麼大陸人天生就能看懂繁體字?將繁體字改為簡體字真的好嗎?文/古今名將錄我們都知道,現如今人們使用的大多數都是簡體字,無論是平常所見,還是平常所寫,很少再看見繁體字,因為簡體字相比較於繁體字更能讓人看懂,更能讓人明白,其實我國不是一開始就使用的而是簡體字,在正式推行簡化字之前,使用的都是繁體字,但是現如今也是有地區依然在使用繁體字,比如臺灣、香港以及澳門,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疑惑,那就是大陸的很多人都未學過繁體字,可還是能天生看懂繁體字
  • 漢字從繁體字到簡體字,是漢字的進步還是倒退?你怎麼看?
    01且不論倉頡造字的真實性,先秦時期出現的甲骨文、金文等,與現代漢字有相當大的差異,除非專業的研究者,很少有人能夠說出所以然。不過自秦朝以來,漢字的變化大多只在字形上有所變化。漢字的演變經過篆書、隸書、楷書、行書幾個階段,已經與近代的繁體字所差不多。眾所周知,秦朝統一六國之後,「車同軌、書同文」,給六國遺民制定了官方的書寫規範。
  • 外媒:中國恢復繁體字就能彰顯字體的意義?
    一些簡體字過去早已流行,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出版家,中華書局創辦人陸費逵,於1909年在《教育雜誌》創刊號上發表論文《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是近代中國第一次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新中國成立後,漢字簡化方案審訂委員會提出的《漢字簡化方案》,於1956年1月28日由國務院全體會議第23次會議通過,31日在《人民日報》正式公布在全國推行,隨後還數次根據使用情況略作修改或廢除。
  • 日本人疑惑:中國人明明沒學過日語,為啥能看懂我們的「偽中文」
    中國文化對於世界的影響力其實是極大的,不管是比較臨近中國的國家,又或者是比較遠的國家都是如此,就比如說我們的鄰國,實際上以前日本和韓國使用的都是中國文字,也就是漢字,但是國家在慢慢發展的過程中,其實都發生了一定的改變,韓國是完全廢棄了漢字,但是至今韓國的一些古代文物上,也都還是漢字
  • 繁體字是中國文化的精粹,香港臺灣都在使用,我們要恢復繁體字嗎
    當今漢字有兩個版本,繁體字與簡化字,繁體字是中國文化的精粹,香港臺灣都在使用。我倡導寫簡識繁,這就是書寫用簡體字,但你要具有認識繁體字的能力。理解中國文字歷史的傳承和沿革。現在反對簡化字,恢復繁體字是歷史倒退,沒有出路的。我雖然不會寫繁體字但是你寫的我都能看懂也沒有閱讀障礙簡體書寫更為方便。
  • 解惑|為什麼日語中的漢字有繁體字也有簡體字?你知道嗎?
    別說,這個問題可能學日語的小夥伴剛開始的時候都在心中默默問過,當時小編的日語老師告訴我:日本之前進行過一次漢字改革,有一部分漢字就用了現在中國的簡體字,一部分還是保留了繁體字。但是這絲毫沒有解決我心中的疑惑,於是我查閱了很多材料想去搞清楚這是怎麼一回事。不能說以下內容絕對正確,就當是幫大家一起科普一下吧。
  • 為啥中國人能看懂日本「偽中文」?網友一針見血指出原因,太精闢
    為啥中國人能看懂日本「偽中文」?網友一針見血指出原因,太精闢。日本的文字是如何組成的呢?首先日本文字其實受中國影響是很深刻的有,因為以前的時候,其實他們用的就是中文,後來才改掉的,但是文字裡是保留了大量漢語的部分。
  • 繁體字比簡體字高貴……嗎?
    語言學家錢玄同先生,在《新青年》上倡導簡體字——彼時風起雲湧,這思想絲毫都不顯得激進:那時候,都有人念叨,中國人該使拼音漢字。兩年後,錢玄同先生和黎錦熙先生,認真跟民國政府提交了文件:《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國民政府大當家蔣先生挺重視,去問了教育部部長王世傑,王世傑道:「我個人認為,有的漢字筆畫確實太多,應該作些簡化,但只能逐步進行。」
  •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竟是魯迅說的?很多專家表示:魯迅說得對
    ——魯迅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任何文化能傳承下來,必定要有文字記錄,才能長久留存。漢字作為我國從古至今使用的文字,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是全球使用時間最長且沒有間斷過的文字。想必大家都知道倉頡造字的傳說,最開始我們用畫圖,結繩,刻篆之類的方法來記事。
  • 現代社會還有必要學習繁體字嗎
    前言:很多人都認為:現代社會主體使用的都是簡體字、主流使用的也都是簡體字,認為沒必要再學習繁體字了。筆者認為:現代社會還是有必要學習繁體字的,繁體字是漢字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應該儘可能的學習繁體字。無論繁體字還是簡體字,通俗的講就是漢字、都屬於漢字,是我們中國的文字,也是我們中國人的文字。
  • 恢復繁體字?將漢字筆畫減少到十畫以內的目標是否切合實際?
    漢字改革,是關係到每一個中國人的大問題,有人覺得現在的漢字很好啊,用著還不錯啊,覺得不用改了,維持現狀就挺好。還有人覺得要是漢字能再簡單一些,筆畫再少一些,就更好了,寫起來就更省勁了。可有人卻不這麼想,有人覺得簡化字不好,應該廢除,應該恢復使用繁體字。
  • 中國漢字是全世界最有文化藝術的智慧文字(文化遺產)
    美女是什麼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這不是吹牛皮,是用事實說話,細心的朋友們,你們肯定早都注意到了中國漢字的魅力,幾乎每個字都有深刻哲理和藝術價值,我深深地被震撼了,嘆服了。請看上圖美女,這就是中國漢字的魅力,美的讓人驚訝,讓人陶醉……細心的朋友們,你們看懂了上圖的內容了嗎,看懂了請在評論區留言,發揮你的聰明細胞,寫下你精彩的感想。
  • 中華「漢字」博大精深,有沒有哪兩個漢字,相似到難以分辨?
    漢字在歷史的長河當中經過各種發展,從圖形變為筆畫,由複雜變得簡單,可以說漢字在時時刻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在《漢語大字典》當中已經收錄了60370個漢字,但其實也有一些尚未收錄進字典中的漢字。
  • 中國漢字,一撇一捺都是故事,老外痴迷漢字也瘋狂!
    《生僻字》由蘇州90後小夥陳柯宇作詞作曲,創作靈感來自網絡熱詞「又雙叒叕」,他希望通過歌曲的方式讓更多人了解漢字文化,讓生僻字不再生僻。  生僻字之歌火到海外? 㙓、叕、㵘、龘有何魅力  如今,這首歌不僅在中國爆紅,還火到了外國。有些趕潮流的外國人也紛紛模仿。中國網友都認不全的字,外國人能Hold住嗎?
  • 繁體字教育該不該進課堂
    繁體字該不該進課堂,一直以來有各種觀點。有人認為由繁化簡是漢字發展的必然,為了方便使用,不能推崇繁體,不應讓繁體字教育進課堂;也有觀點堅持,認知傳承繁體字是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方面。1956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在多次修訂的基礎上,提出了《漢字簡化方案》,並以法定的形式確定下來。對於繁簡文字的規範使用,如今也有相應的法律規定。
  • 繁簡體字之爭,是應該恢復繁體字,還是繼續堅持漢字簡化?
    20世紀五十年代推行漢字簡化,繁體可部分使用,但是不反對使用繁體。簡化從太平天國時期就出現過了,國家在五十年代推行簡體是為了百姓能更容易識別和學習漢字,說白了就是掃盲,這有利於漢字在社會各領域使用中提高效率。解放後的國民識字率低得嚇人,就我知道的長輩,年輕時候沒有幾個識字的。
  • 馮小剛:要想救傳統文化,得恢復繁體字!易中天:會寫亂灶龜鬱嗎
    易中天自2005年起,在央視《百家講壇》節目中講解歷史,其知識淵博,用通俗易懂又幽默的方式分析歷史,從而獲得了很大的追捧,而易中天確實有著傲人的履歷,1978年直接考取了武漢大學中文系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研究生,師從著名魏晉南北朝文學及唐宋詩詞專家胡國瑞。
  • 諾獎得主羅素表示:漢字有三大「缺陷」,他具體指的是哪三方面?
    20世紀八十年代,在河南地區發掘出夏文化遺址陶器,上面就可以完整的漢字,同時也奠定了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都說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這些文化其實大部分都蘊含在漢字中間,作為195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羅素,對漢字也極為感興趣。
  • 繁體字將走向何方?專家提倡恢復繁體字,網友:不行,但可以理解
    同時,越是發達的地區,比如早已是發達國家的日本,對於中國的道家思想,以及王陽明等思想,便越是視若珍寶。因為人的物質水平提高到一定的高度,精神境界就需要優秀的「先哲思想」來充實。而反映先哲思想的東西,除了他們留下的書籍,從繁體漢字中,我們也能感受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