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字在國外被稱為傳統的中文,繁體字已經有三千年的歷史了,直到1956年華人們都在使用的文字。簡化字一開始出現在太平國,主要是來自各個朝代的字體而轉變。在教育部第一次頒布出一批簡體字表的時候,被一院長反對而擱下了。後來在國家發布的公告對於漢字的簡化決定,從此中國開始推行了簡化字體。
中國的漢字博大精深,文字歷史非常悠久,這也是我們文明古國的體現,雖然我們現在都是寫的簡體字,但是沒有學過繁體字的我們卻天生能看懂一些繁體字,現在仍在使用繁體字的地區有臺灣,香港澳門等地,在國外的華僑也同時使用繁體字和簡體。內地在考古文物的時候,對於一些特殊情況還是會保留使用繁體字。
在古代,漢字不斷在演變,文字的起源在商朝,他們發明了甲骨文文字,到了戰國時,齊秦韓等國都有了各自的文字,到了秦始皇時代,才有了統一。漢朝時隸書成了主要的字體,隋唐用的是楷書,在宋朝的時候就有了跟我們現代字體相似的宋體。
起初簡體字是從繁體字轉換而來的,為什麼很多中國人都沒有學過繁體字,但是也能看懂一些。一部分功勞來自港臺劇,因為他們那些地區還在用繁體字,所以在電視劇中配的文字就用了繁體字,那時候我們大家很多人都喜歡看他們的影視劇,會有一些接觸,能夠跟著演員說的話來判定對應的繁體字,所以一些常用不複雜的繁體字還是能看出來的。
還因為我們寫漢字的習慣,一位師範大學的教授就表示說,我們中國人在文字上會有天賦異稟的自信心理,常常會忽視細節,通過表面現象看文字,不會仔細一個一個的去看,然後就只會看到其他的字,看文章的時候都是跳著閱讀,一段段的過目。在看繁體字的時候,能看懂的就讀,看不懂的就省略,用其他適合的字來補充,這樣就很容易猜出來繁體字了。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簡體字是由繁體來轉變的,簡體就是更讓人接受的一個存在。在現在這個年代新的演變更能得到人們的青睞,對於舊的不好用的東西,大家都會慢慢丟棄。比如手機的變化,從最基本按鍵的手機到現在全屏觸碰的,如果再讓大家去使用第一代出來的大哥大,想必也是不願意的,首先它的外觀笨重,又是按鍵,功能少等等,我們從最原始的機子開始,逐漸更新了一代又一代,轉變的越來越多,我們也都能掌握最新款的如何去使用。
從繁字體轉變成簡體的是好還是壞呢?它們都不是完美的,都有自己的特點。最先出來的字體是繁體,它代表著我們國家的傳統文化,但是簡體在寫起來的時候既簡單又方便。要是論內涵和底蘊自然就是繁體了,簡體簡單易學已經為國民在文化素質和教育上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一個實用性質,一個是有藝術性質。它們的優缺點都有很大的意義。簡化後的字已經遍布了我們整個生活中,成為了我們熟知的一部分,更能適應我們現代的生活。簡體更能從表面看出它的字義,比繁體更勝一籌。簡體的缺陷就是少了美觀,表意的功能受到了削弱,在形和義上輸給了繁體。
如果讓我們開始學習繁體,相信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它的字體複雜,筆畫也很多,每個字所代表的意思也不能輕易記住。繁體字和現在的簡體你更喜歡哪種字體?更想哪個字體用作我們平時的生活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