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起源非常悠久,而文字的出現和演變也是一個重要的過程,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創造文字的應該是倉頡,但其實這只是一個傳說,文字是由古人從象形文字慢慢演變而來。
在象形文字出現之後,人們就開始用文字來記錄所發生的事跡,也為我們對古文化的研究做出了很多貢獻,在商朝以前就有了文字的起源,而到了商朝時期,甲骨文已經是非常成熟的文字了。
當然祖先偉大創造是無窮的,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這種文字系統的傳承自然有著優越的一面。千百年後的我們依舊能夠無障礙的學習當年古人的文化,體會他們的心境。
然而,漢字從甲骨文演變到現在的漢字還是走過了一條漫長的道路。可以說,漢字一直處於不斷的變化中,簡繁互補是中國文字的演變規律。
但是現如今也是有地區依然在使用繁體字,比如臺灣、香港以及澳門,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疑惑,那就是大陸的很多人都未學過繁體字,可還是能天生看懂繁體字,這是為什麼呢?
我國自古(從有漢字起)就使用繁體字,包括數字。數字一直都是這麼寫的: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拾、佰、仟、萬、億,寫了幾千年。只是新中國成立後,需要大量培養人才,提高全民的文化水平,要提升知識水準就先提升識字率,繁體字的識認記相對都比較困難,為了加速掃盲,1956年審訂通過漢字簡化方案,開始大力推行簡體字
為什麼我們不知不覺就能看懂這些繁體字呢?以下這些原因,有些人從小便會看一些臺灣香港的偶像劇和TVB的電視劇,這些影視作品大多都是配用繁體字,看得多了,自然也就多少認識一些了。
還有一點就是漢字的書寫習慣,一直以來,中國人對待事物都有個特點,那就是往往會忽略細節,只看事物的表面來定下結論,而人們在看文字也是如此,畢竟來說簡繁互補是中國文字的演變規律,很多字體大致相像,我們有時看到不認識的字,都會讀其中認識的那一半,然後靠猜的,便能輕易地將繁體字猜出來了。是不是感覺自己很強大啊?歡迎大家多多參與簡化漢字話題互動,留言評論
目前,簡體字主要在中國大陸、馬來西亞、新加坡,以及東南亞的一些華人社區中使用。過去簡體字與繁體字並存於聯合國各式文件中,然而中國於1971年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後,目前聯合國中無成員國家使用繁體中文字體。聯合國的漢字體系標準與大陸的簡體漢字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