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陸用戶天生能看懂繁體字?繁體字改為簡體字真的好麼?

2021-01-07 添889

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起源非常悠久,而文字的出現和演變也是一個重要的過程,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創造文字的應該是倉頡,但其實這只是一個傳說,文字是由古人從象形文字慢慢演變而來。

在象形文字出現之後,人們就開始用文字來記錄所發生的事跡,也為我們對古文化的研究做出了很多貢獻,在商朝以前就有了文字的起源,而到了商朝時期,甲骨文已經是非常成熟的文字了。

當然祖先偉大創造是無窮的,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這種文字系統的傳承自然有著優越的一面。千百年後的我們依舊能夠無障礙的學習當年古人的文化,體會他們的心境。

然而,漢字從甲骨文演變到現在的漢字還是走過了一條漫長的道路。可以說,漢字一直處於不斷的變化中,簡繁互補是中國文字的演變規律。

但是現如今也是有地區依然在使用繁體字,比如臺灣、香港以及澳門,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疑惑,那就是大陸的很多人都未學過繁體字,可還是能天生看懂繁體字,這是為什麼呢?

我國自古(從有漢字起)就使用繁體字,包括數字。數字一直都是這麼寫的: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拾、佰、仟、萬、億,寫了幾千年。只是新中國成立後,需要大量培養人才,提高全民的文化水平,要提升知識水準就先提升識字率,繁體字的識認記相對都比較困難,為了加速掃盲,1956年審訂通過漢字簡化方案,開始大力推行簡體字

為什麼我們不知不覺就能看懂這些繁體字呢?以下這些原因,有些人從小便會看一些臺灣香港的偶像劇和TVB的電視劇,這些影視作品大多都是配用繁體字,看得多了,自然也就多少認識一些了。

還有一點就是漢字的書寫習慣,一直以來,中國人對待事物都有個特點,那就是往往會忽略細節,只看事物的表面來定下結論,而人們在看文字也是如此,畢竟來說簡繁互補是中國文字的演變規律,很多字體大致相像,我們有時看到不認識的字,都會讀其中認識的那一半,然後靠猜的,便能輕易地將繁體字猜出來了。是不是感覺自己很強大啊?歡迎大家多多參與簡化漢字話題互動,留言評論

目前,簡體字主要在中國大陸、馬來西亞、新加坡,以及東南亞的一些華人社區中使用。過去簡體字與繁體字並存於聯合國各式文件中,然而中國於1971年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後,目前聯合國中無成員國家使用繁體中文字體。聯合國的漢字體系標準與大陸的簡體漢字保持一致。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大陸人天生就能看懂繁體字?將繁體字改為簡體字真的好嗎?
    為什麼大陸人天生就能看懂繁體字?將繁體字改為簡體字真的好嗎?文/古今名將錄我們都知道,現如今人們使用的大多數都是簡體字,無論是平常所見,還是平常所寫,很少再看見繁體字,因為簡體字相比較於繁體字更能讓人看懂,更能讓人明白,其實我國不是一開始就使用的而是簡體字,在正式推行簡化字之前,使用的都是繁體字,但是現如今也是有地區依然在使用繁體字,比如臺灣、香港以及澳門,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疑惑,那就是大陸的很多人都未學過繁體字,可還是能天生看懂繁體字
  • 中國漢字博大精深,中國人天生能看懂繁體字,各種字體千變萬化!
    中國的漢字博大精深,文字歷史非常悠久,這也是我們文明古國的體現,雖然我們現在都是寫的簡體字,但是沒有學過繁體字的我們卻天生能看懂一些繁體字,現在仍在使用繁體字的地區有臺灣,香港澳門等地,在國外的華僑也同時使用繁體字和簡體。內地在考古文物的時候,對於一些特殊情況還是會保留使用繁體字。
  • 簡體字繁體字均可傳承文明
    原標題:簡體字繁體字均可傳承文明  不論是作為文明載體,還是作為表達工具,繁體字到簡體字的演變,只是載體和工具狀貌的變化,並不會構成對文明內涵的損害與削減。  香港知名演員黃秋生近日在微博發聲:「在中國寫中文正體字居然過半人看不懂,哎,華夏文明在大陸已死。」
  • 繁體字與簡體字,到底誰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正統
    黃秋生所說的「中文正字體」是指他所寫的繁體字。繁體字與簡體字,到底誰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正統?繁體字與簡體字,本就一脈相承,根植於同一種文化,沒有誰比誰正統,誰比誰高貴。這本來不是問題的問題,偏偏有人非要分出個子醜寅卯來。總有人自認為「繁體字才是正統」,瞧不起簡體字,甚至港臺有的人污衊簡體字是「殘體字」,流露出一種文化優越感。
  • 漢字從繁體字到簡體字,是漢字的進步還是倒退?你怎麼看?
    新中國成立之後,繁體字在短時間內依舊是我國的官方字體。直到1956年,中國大陸才開始制定和規範簡化字,並作為官方字體使用。相比較繁體字,簡體字的特點就是易認、易寫。不過,建國之後,香港、澳門尚未回到祖國的懷抱,臺灣更是處於國民政府的統治之下,這三個地區至今依舊沿用繁體字。很多大陸留學生在收到臺灣大學的offer時,甚至表示自己無法完全看懂繁體字,臺灣的學生對於簡體字更是有這樣的困惑。
  • 繁體字比簡體字高貴……嗎?
    一句常見的話,繁體字愛好者拿來吐槽簡體字的:親不見,愛無心,體無骨,龜無腳。意思:繁體字好。簡體字不好。
  • 港澳臺為何至今仍用繁體字,而新加坡等地卻使用簡體字?
    尤其是我國漢字不僅有簡體字,還有繁體字,要學會就更難了。即便是從小就學習漢字的很多中國人也不會寫繁體字,畢竟我國大陸幾乎都以簡體字為主,就連新加坡和馬蘭西亞也都是用簡體字,只有港澳臺依然堅持在使用著繁體字,但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 為什麼有人主張恢復繁體字?與簡體字相比哪個好?
    為什麼有人主張恢復繁體字?與簡體字相比哪個好?繁體字和簡體字的爭論一直是一個很熱烈的話題,無論哪一方都有絕對的支持者,那麼我們今天也來討論一下,繁字體和簡體字到底哪個更加優秀?是不是應該恢復繁體字,放棄簡體字。
  • 繁體字是中國文化的精粹,香港臺灣都在使用,我們要恢復繁體字嗎
    當今漢字有兩個版本,繁體字與簡化字,繁體字是中國文化的精粹,香港臺灣都在使用。我倡導寫簡識繁,這就是書寫用簡體字,但你要具有認識繁體字的能力。理解中國文字歷史的傳承和沿革。現在反對簡化字,恢復繁體字是歷史倒退,沒有出路的。我雖然不會寫繁體字但是你寫的我都能看懂也沒有閱讀障礙簡體書寫更為方便。
  • 繁體字與簡體字互換需謹慎
    本文歸納整理了一些可用作姓氏的字在繁體簡體互換中的一些常見問題,供大家參考指正:1、範和範:範姓的繁體也是「範」,與簡體字同形,而「範」從來就不是姓。2、嶽和嶽:山嶽可做山嶽。「嶽」姓的繁體也是「嶽」,不能翻成嶽。3、周和週:◎ 「周」作姓、朝代時,繁體也為「周」,與簡體同形。◎ 圈子、周圍、周到、星期的「周」繁體為「週」。
  • 繁體字正統?簡體字劣等?繁簡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漢字的繁簡之爭由來已久,有人力挺繁體字,理由無外乎繁體字是中華文化的精髓,繁體字不僅具有文化意義,還具有藝術的價值等等。有人則認為簡體字書寫便捷,辨識容易,符合現代語言文字的發展方向,應當在全世界的華人中大力推廣,甚至應該繼續簡化下去。
  • 如何將繁體字轉換成簡體字
    有跟港臺同胞郵件來往的童鞋都清楚,大片大片的繁體文章讓習慣看簡體字的我們感到頭疼,這跟一個不懂中文的老外看漢字是一樣的感覺,霧蒙蒙,那麼我們如何快速把一篇文章或郵件將繁體字轉換成簡體字?一起來了解下吧~!在ie瀏覽器輸入「繁體字轉換成簡體字」然後點擊搜索結果。
  • 繁體字和簡體字到底哪種更好?簡體字有一個優點繁體字永遠比不過
    經常在瀏覽一些外國遊戲網站時,會發現大部分網站都有繁體字選項,還有在電視中經常也能看到,外國的一些華人社區的標牌使用的都是繁體字。那麼,可能有些網友就很納悶了,現在不是在推廣簡體字嗎?為何在國外人們一般使用的卻是繁體字呢?
  • 繁體字
    版本: 1.8 *使用豌豆莢官方商店能下載目標軟體,安裝更安全
  • 【真實的香港】香港為什麼全是繁體字,不認識繁體字怎麼辦?
    當然,這種低智商扛精的留言,肯定換來一片罵聲。本身這個動感號高鐵是香港政府招標後量身定做的,用繁體字的確無可非議,不僅僅菜單繁體字,熱水,指示牌都有繁字體。香港的文字一直是以繁體書寫,對於簡體字習慣的人來說,例如內地人,例如新加坡人,看起繁字體貌似比較麻煩,但實際上一旦熟悉了繁字體的環境,一點也不麻煩。
  • 繁體字更能體現中華文化,為何卻提倡使用簡體字?到底哪一種更好
    但是近些時間,會發現不論國內外,在工作或是學習中,使用繁體字的人卻越來越多,一些宣傳設計上用的都是繁體字,走到國外有華人的地方,也到處可見他們用的字體都是繁體的。這麼說來繁體字其實很受歡迎,人們寫著也不怕麻煩,並且它能更好的體現中華文化,既然這樣,現在為何卻更加提倡簡體字?這二者相比,到底哪一種更好?
  • 文化辯論:「繁體字」和「簡體字」哪個更好?是進步還是倒退?
    它的數量非常龐大,至今沒有哪一個字典能準確說出它具體有多少個(每套字典所統計的字數都不同)。目前最多是《辭海》裡面統計的約10萬個左右。而我們普通人的認識量基本在3000-4000字左右。
  • 知識爭論:「繁體字」和「簡體字」哪個更好?哪個優點更多?
    有些漢字在遠古時代確實能用,但是如果放在幾千年後的今天,可能就失去它的價值了,漢字也有優勝劣汰。您不妨打開您的手機或者拿出詞典去查一查。漢字總量約好幾萬個,請問你認識幾個?我們正常人認識的漢字不到十分之一。大部分的漢字還在躺在那裡睡覺。這也是我們漢字要進行改革的一個原因了。
  • 為什麼寫書法要用繁體字,難道簡體字就不能體現書法之美嗎?
    簡繁之爭已經很久了,在書法方面其實沒必要爭論這個,原因是顯而易見的,簡體字只是為了社會的發展,便於使用而做的改變,很多字簡化之後都失去了原有的美感。書法創作多用繁體字甚至異體字(因為一幅作品要避免重字,掌握足夠多的異體字也是基本功),既有臨帖練習帶來的習慣,也有社會通行規範簡體字之後使用繁體字帶來的藝術感。在古代,繁體字是通用字,而簡體字是新中國建國之後才推廣的。
  • 簡體字推行後,蘭山區這所小學的名稱依然用繁體字
    近日,走在大山路上,看到臨沂大嶺小學幾個字用的都是繁體字,下面的牌匾用的是簡體字。繁體字陪伴一代又一代的人,後來我們國家推出了簡體字,並且一直在提倡推廣簡體字,不知道大嶺小學的這些小學生們有幾個人能認識這些繁體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