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之一,如果不是從小就學起的人,要想學會漢字是非常困難的。尤其是我國漢字不僅有簡體字,還有繁體字,要學會就更難了。
即便是從小就學習漢字的很多中國人也不會寫繁體字,畢竟我國大陸幾乎都以簡體字為主,就連新加坡和馬蘭西亞也都是用簡體字,只有港澳臺依然堅持在使用著繁體字,但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我們都知道,漢字文化擁有數千年的歷史,從倉頡造字開始,漢字經過了歷朝歷代的變化,才最終呈現出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而漢字的變化也是從繁到簡的,起初從甲骨文開始,接著是小篆,隨後就是行書、草書等,最後就成了我們看到的楷書。
漢字的簡化是在新中國成立後正式確立的,因為當時我國最大的難題之一就是大部分人中國人都不認識漢字。可是知識又是人類發展的基礎,只有人們有了知識,才能發展經濟和科技,從而讓國家強大起來,所以國家號召人們開始學習漢字。
可很快人們又發現一個問題,那些漢字都是複雜的繁體字,很難辨認和記憶,所以很多人學得特別吃力。於是語言專家在經過一番努力後,將大部分繁體字變成了簡體字,從而方便了人們的記憶。
之後,這些簡體字便一直沿用至今。簡體字最初是在大陸開始流行起來的,後來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由於各種原因,也開始使用簡體字。唯獨港澳臺地區卻始終使用繁體字,這是為什麼呢?
香港和澳門都是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才回歸祖國的,此時這兩個地區已經錯過了我國實行的簡化漢字運動,再加上我國一直實行著「一國兩制」制度,對於香港和澳門很難實行和大陸一樣的做法。
而且那時候的香港和澳門經濟比較發達,總有一種高人一等的優越感,根本看不起相對還比較落後的大陸,非常牴觸大陸,所以他們始終不肯改變自己使用繁體字的習慣,認為繁體字才能體現出他們的不凡之處。
而臺灣呢?其實早在民國時期,臺灣地區就已經有了改良漢字的意識,只是在解放戰爭過後,國民黨敗退臺灣,蔣介石對大陸依然沒有死心,一心想著要怎麼把大陸搶奪回來,根本無心理會漢字簡化的問題,這件事便不得不擱置下來。
後來蔣介石見搶奪不回大陸,便對大陸產生了很大意見,只要是大陸在做的事情,他都不允許臺灣搞,就比如這個漢字簡化運動。當他得知大陸在搞漢字簡化後,立刻全面禁止臺灣進行漢字簡化,並要求全部臺灣人必須使用繁體字。
所以,時至今日,港澳臺依然使用的是繁體字,反觀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卻早已在使用簡體字了。新加坡因處於特殊的地理位置,曾一度成為英國的殖民地,直到1965年後,它才正式獨立為一個國家。
新加坡的居民大多都是從各國移民過去的,其中華人佔的比例最大。按理來說,新加坡既然以華人為主,那應該將漢語作為他們的官方語言才對,但事實上,由於新加坡曾是英國殖民地,再加上國際貿易需要,所以英語成為了他們的官方語言。
而新加坡的華人大部分也以方言為主,比如閩南話和廣府話等,反而很少人講普通話。直到後來,隨著中國逐漸強大,新加坡才開始推行普通話,可是在推廣普通話的過程中,新加坡同樣也發現繁體字不好學,於是為了更好地推行普通話,新加坡也採用了漢字簡化的方式。
馬來西亞的情況又和新加坡有所不同,雖然馬來西亞也有不少華人,但更多的還是馬來人,馬來西亞政府自然將馬來語作為國家官方語言。同時為了確保馬來文化不被中國文化同化,政府還要求國內人民必須學習馬來語才能得到受教育的權力,同時馬來政府還處處壓制華文學校。
而華文學校不甘被壓制,為了更好地發展華文教育,當地華人也學中國大陸,開始將漢字簡化,並開始推行漢字簡化運動。
到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隨著我國逐漸強大起來,馬來政府也不再壓制華文學校,並將華文學校納入了國家教育體系,至此以後,越來越多的馬來西亞華人開始學習簡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