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新加坡放棄繁體字轉而追隨中國大陸推行簡體字?

2021-01-07 東南史官

如今中國人民越來越富裕,出國旅遊的人也越來越多,國人在外最常去的國家也就是咱們中國周圍的那幾個,日本韓國新加坡,其中新加坡是華人建立的國家,他們會說漢語,書寫的文字也是漢字。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雖然使用漢字,但他們和中國大陸一樣都捨棄了繁體中文的使用,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要研究這個問題,還是離不開歷史因素。1949年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政府就開始考慮推行簡體字,當時中國文盲率特別高,如何實行普及教育對於當時的中國政府來時是個迫在眉睫的問題。1954年12月,中國文字改革研討委員會更改為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就是這個組織在1955年1月擬定了《漢字簡化方案》,為後世簡體中文代替繁體奠定了基礎。之後中國大陸很快就將繁體中文淘汰,進而走向推行新式漢語教育的道路。

新加坡文字的改變要比中國晚幾十年,近代時新加坡那邊被稱為南洋,雖然掛個洋字,可終究也沒像東洋那樣「洋」起來,說白了就是國人躲避戰亂,在外謀生的地方。當時新加坡的報紙稱中國為「我國」「祖國」,所以繁體字很普及。那麼他們更改文字是在什麼時候呢?

1973年,李光耀在新加坡大地小地演講宣傳時,背景板上用的還是繁體,而等到1979年,李光耀主張「講華語」,那個時候演講的背景板上就已經開始出現簡體字了。除此之外新加坡著名作家張森林也在以前回憶道:從一年級到六年級,老師都用繁體,然而到了中學一年級,學生們已經開始接觸簡體字了,當時大概是1974年。李光耀政府和中國大陸一樣認為,繁體字難寫難記,推廣起來十分困難,故在1969年至1979年十年的工夫,新加坡也開始自己簡化漢字,不過他們自己創造的78個新加坡簡體漢語沒過多久就被捨棄了。1976年以後,新加坡全民使用中國大陸簡體字,與此同時不再使用臺灣標音,轉而使用新式漢語拼音。

總的來說當時的新加坡對華還是十分友善,畢竟兩者有著血緣關係,李光耀後來在自己的回憶錄中表示,像他這樣的人(在南洋發展不錯的),都是小民文盲的後代,到了南洋都能混口飯吃,中國本土的更是狀元之後,沒有理由發展不起來。或許這也是新加坡願意追隨中國大陸搞實用主義,廢除繁體字的原因之一。

相關焦點

  • 港澳臺為何至今仍用繁體字,而新加坡等地卻使用簡體字?
    尤其是我國漢字不僅有簡體字,還有繁體字,要學會就更難了。即便是從小就學習漢字的很多中國人也不會寫繁體字,畢竟我國大陸幾乎都以簡體字為主,就連新加坡和馬蘭西亞也都是用簡體字,只有港澳臺依然堅持在使用著繁體字,但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 為什麼大陸用戶天生能看懂繁體字?繁體字改為簡體字真的好麼?
    可以說,漢字一直處於不斷的變化中,簡繁互補是中國文字的演變規律。但是現如今也是有地區依然在使用繁體字,比如臺灣、香港以及澳門,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疑惑,那就是大陸的很多人都未學過繁體字,可還是能天生看懂繁體字,這是為什麼呢?我國自古(從有漢字起)就使用繁體字,包括數字。數字一直都是這麼寫的: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拾、佰、仟、萬、億,寫了幾千年。
  • 為何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一直使用簡體字,而港澳臺卻仍在用繁體字?
    並且漢字不光對中國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偉大的功臣,它更是東南亞文化圈的一種內在紐帶。 就比如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受到漢語的影響就非常明顯,並且和大陸一樣,使用的都是簡體字,但是為什麼反而同個國家的港澳臺卻一直堅持使用繁體字呢?這其實是很多人一直以來的疑問。
  • 中國為何不再使用繁體字了?專家:繁體字十分難讀懂
    在我國港澳臺地區,要說唯一與祖國大陸有所不同的地方,就是文字方面的差距,港澳臺地區實行的繁體字,而在大陸實行的則是簡體字,時間則是在1956年開始實施。國家之所以選擇繁體字化簡,最主要的原因是為了全國老百姓考慮,繁體字雖然在我國的歷史上存在3000餘年,從有文字記錄開始,便一直使用的是繁體字。專家說繁體字有三個極大的弊端,第一個繁體字十分難讀懂,字表其字意如:「轟、豐、鳥」不直接等於讀音,再者形聲字聲旁大多也不能準確表示讀音,如「韋」作為聲旁的違、偉、韓。」所有古人經常吐槽「秀才識字讀半邊。」
  • 為什麼大陸人天生就能看懂繁體字?將繁體字改為簡體字真的好嗎?
    為什麼大陸人天生就能看懂繁體字?將繁體字改為簡體字真的好嗎?文/古今名將錄我們都知道,現如今人們使用的大多數都是簡體字,無論是平常所見,還是平常所寫,很少再看見繁體字,因為簡體字相比較於繁體字更能讓人看懂,更能讓人明白,其實我國不是一開始就使用的而是簡體字,在正式推行簡化字之前,使用的都是繁體字,但是現如今也是有地區依然在使用繁體字,比如臺灣、香港以及澳門,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疑惑,那就是大陸的很多人都未學過繁體字,可還是能天生看懂繁體字
  • 繁體字和簡體字到底哪種更好?簡體字有一個優點繁體字永遠比不過
    那麼,可能有些網友就很納悶了,現在不是在推廣簡體字嗎?為何在國外人們一般使用的卻是繁體字呢?其實,在國際社會的官方交流中,簡體字才是中外溝通的正式文字。例如世貿組織、世界氣象組織等,在這些國際組織中,簡體字才是規範文字。之所以在外國網站上經常看到繁體字,實際上是為海外華人所提供的。一般在國內提供服務的網站,基本上都會提供簡體字語言選項以供選擇。
  • 港澳臺堅持使用繁體字,隔壁新馬反而使用簡體字,這是為何?
    並且漢字不光對中國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偉大的功臣,它更是東南亞文化圈的一種內在紐帶。就比如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受到漢語的影響就非常明顯,並且和大陸一樣,使用的都是簡體字,但是為什麼反而同個國家的港澳臺卻一直堅持使用繁體字呢?這其實是很多人一直以來的疑問。漢字簡化的歷程既然說到了漢字的繁簡,就不難要說到漢字簡化的歷史。
  • 繁體字與簡體字,到底誰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正統
    繁體字和簡體字之爭,不是什麼新鮮的話題,已經爭論了一百多年了。這些年來,又有人開始鼓吹繁體字,早在2008年,鬱鈞劍、宋祖英、黃宏、關牧村等21位文藝界的政協委員聯名遞交《關於小學增設繁體字教育的提案》。後來導演馮小剛提議恢復部分繁體字並放到小學課本中,以加強傳統文化教育。香港演員黃秋生更是宣稱「在中國寫中文正體字居然過半人看不懂,華夏文明在內地已死。」
  • 外媒:中國恢復繁體字就能彰顯字體的意義?
    文章摘編如下:在中國政治協商會議小組討論中,著名導演馮小剛呼籲恢復部分有文化含義的繁體字,建議只選擇50個或更多繁體字,增加到小學課本裡,讓小學生感受傳統文化。這個提議讓一些人心有戚戚焉,認為繁體字承載著中華文化精髓,這樣做有助復興傳統文化。中國推行簡體字已接近60年,即使相關部門接納馮小剛的提案,不要說有沒有必要,要恢復哪幾個繁體字,恐怕還要有一番爭議。
  • 香港繁體字和臺灣繁體字有什麼區別?讓你意想不到
    都說繁體字是中國文化的根,一筆一划都是繁體字才能構匯出來的,雖然大陸現在已經全面使用簡體字,但是繁體字在這個世界還沒有絕跡,香港澳門臺灣依然使用繁體中文。玩微信的朋友,打開微信語言設置,都會發現有兩種繁體語言,一種是香港繁體,一種是臺灣繁體,那麼這兩種繁體字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 「短命」二簡字:推行9年被叫停,無法接受「面目全非」的漢字!
    從筆劃繁複的古體字,到精簡易寫的簡體字,漢字的象形表意特徵已經大大削弱了。 由繁體字到簡體字,是自然的演變,也有人為的幹涉。中國港澳臺地區目前使用繁體字,而大陸地區則通行簡體字。 1956年國務院公布《漢字簡化方案》,並隨方案附上了《簡化字總表》。在此基礎上,1986年重新發布了《簡化字總表》。現今通用的漢字大多由此而來。
  • 為什麼寫書法要用繁體字,難道簡體字就不能體現書法之美嗎?
    簡繁之爭已經很久了,在書法方面其實沒必要爭論這個,原因是顯而易見的,簡體字只是為了社會的發展,便於使用而做的改變,很多字簡化之後都失去了原有的美感。書法創作多用繁體字甚至異體字(因為一幅作品要避免重字,掌握足夠多的異體字也是基本功),既有臨帖練習帶來的習慣,也有社會通行規範簡體字之後使用繁體字帶來的藝術感。在古代,繁體字是通用字,而簡體字是新中國建國之後才推廣的。
  • 簡體字推行後,蘭山區這所小學的名稱依然用繁體字
    近日,走在大山路上,看到臨沂大嶺小學幾個字用的都是繁體字,下面的牌匾用的是簡體字。繁體字陪伴一代又一代的人,後來我們國家推出了簡體字,並且一直在提倡推廣簡體字,不知道大嶺小學的這些小學生們有幾個人能認識這些繁體字的?
  • 包教包會學繁體--麥米第二
    我想,光從中國字來看,「米」遠比「麥」來得重要,如今的常用字中,「麥」字旁的只剩下一個「麩」字了,麩子是麥子的外皮,常用詞有「麩質」,現在美國流行「gluten free」的食物,就是不含麩質的,據說是因為有很多人麩質過敏,我也搞不懂為什麼農業大國還有那麼多人連這玩意都會過敏。  麥的繁體字是「麥」,大家記住怎麼寫。
  • 繁體字比簡體字高貴……嗎?
    更有甚者,把簡體字叫殘體字的,覺得繁體字高貴一等。然後就嚷了:拒絕殘體字!那,果真如此嗎?類似的話題,近百年前吵過了。早1920年,五四運動剛過,中國思想百花齊放,千帆競流,鬧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為什麼二位地道的學者,卻會倡導簡體字呢?難道說,錢先生和黎先生,不珍視他們自己的立身之本中國傳統文化麼?恐怕未必。倘非如此,那又是為什麼?那是因為:稍微懂點歷史的,都知道:如今我們所見的一切中國文字……都多少被簡化過了。
  • 繁體字好還是簡體字好?看過王羲之創造的簡體字你就明白了
    比如爆炸君寫的這篇文章就是用電腦打出來的字。如果是打字而不是寫字的話,到底是用繁體字還是簡體字,說實話區別並不是很大。但是要說用筆寫字的話,估計沒有人會抱怨簡體字沒有繁體字有意思。為啥?因為簡體字寫起來更方便。其實簡體字的歷史並不簡單。先從定義上說,簡體字也分為廣義的簡體字和狹義的簡體字。
  • 繁簡體字之爭,是應該恢復繁體字,還是繼續堅持漢字簡化?
    所以,文字的求變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簡體字的出現,順應了歷史的發展,是時代需求的結果,是我們今天的正字。它的意義與秦皇統一文字一樣,是第二次文字的統一。即統一為簡化字,並且確實有利於書寫的便利,己得到公眾認可。復興為什麼復繁,不復最早甲骨文?這是很奇怪的。從繁體泥淖中站起來,難道又重回泥淖?經歷若干世紀實現的文字簡化來之不易,不能再走回頭路。
  • 簡體字繁體字均可傳承文明
    原標題:簡體字繁體字均可傳承文明  不論是作為文明載體,還是作為表達工具,繁體字到簡體字的演變,只是載體和工具狀貌的變化,並不會構成對文明內涵的損害與削減。  香港知名演員黃秋生近日在微博發聲:「在中國寫中文正體字居然過半人看不懂,哎,華夏文明在大陸已死。」
  • 精選 | 為什麼繁體字還分香港繁體和臺灣繁體?
    但是作為使用簡體字的大陸人,我們平時使用繁體字的機會不多,也很少有人會發現香港人寫的繁體字和臺灣人寫的繁體字到底有什麼不同。這篇文章就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兩者的區別。其實,香港繁體和臺灣繁體99%都是一樣的,那1%的不同主要表現在一些字的寫法上。舉個大家都熟悉的例子。香港有位著名演員叫林峰,十幾年前在《尋秦記》出道,前兩年在《使徒行者》扮演臥底爆seed,演技無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