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國恢復繁體字就能彰顯字體的意義?

2021-01-07 參考消息

視頻:馮小剛張國立呼籲適當恢復繁體字:不能讓親不見愛無心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3月12日電 最近兩會上,政協委員馮小剛提議恢復部分繁體字並放到小學課本中,以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新加坡《聯合早報》12日發表文章稱,馮小剛提議「恢復有含意的繁體字」,不是徹底的「廢簡復繁」,只是做出「小修正」,看起來更易於接近實際。不過,恢復有恢復的好處,不恢復有不恢復的道理,即使恢復了,繁體字的意義是不是就能彰顯了呢?

文章摘編如下:

在中國政治協商會議小組討論中,著名導演馮小剛呼籲恢復部分有文化含義的繁體字,建議只選擇50個或更多繁體字,增加到小學課本裡,讓小學生感受傳統文化。

這個提議讓一些人心有戚戚焉,認為繁體字承載著中華文化精髓,這樣做有助復興傳統文化。中國推行簡體字已接近60年,即使相關部門接納馮小剛的提案,不要說有沒有必要,要恢復哪幾個繁體字,恐怕還要有一番爭議。

一些簡體字過去早已流行,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出版家,中華書局創辦人陸費逵,於1909年在《教育雜誌》創刊號上發表論文《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是近代中國第一次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新中國成立後,漢字簡化方案審訂委員會提出的《漢字簡化方案》,於1956年1月28日由國務院全體會議第23次會議通過,31日在《人民日報》正式公布在全國推行,隨後還數次根據使用情況略作修改或廢除。

新加坡於1969年公布第一批簡體字502個,大部分與中國公布的相同,1974年又公布《簡體字總表》,收簡體字2248個,包括了中國公布的所有簡化字。

馬來西亞於1972年成立「馬來西亞簡化漢字委員會」,1981年出版《簡化漢字總表》,與中國的《簡化字總表》完全一致。不過,馬來西亞至今仍是繁簡併用,特別是在一些媒體和出版物上,例如《星洲日報》,標題是繁體字,內容卻是簡體字,形成一種特殊的文字現象。

目前臺灣和香港地區依然用繁體字,臺灣將繁體字稱為「正體字」,這些「正體字」讓一些去臺灣自由行的大陸人,感受到5000年中華悠遠的歷史文化,在臺灣保存得最完整。

其實從2008年開始,「兩會」上有關恢復繁體字的提案幾乎年年都有。2009年,政協委員潘慶林就提出全面恢復繁體字的議案。

然而,簡化字用久了,習慣了,要全面用回繁體字,卻是一項浩大工程,談何容易。馮小剛提議「恢復有含意的繁體字」,不是徹底的「廢簡復繁」,只是做出「小修正」,看起來更易於接近實際。不過,恢復有恢復的好處,不恢復有不恢復的道理,即使恢復了,繁體字的意義是不是就能彰顯了呢?

馮小剛也舉例「親愛的」這幾個字非常有含義,「親」的繁體是左邊一個「親」,右邊一個「見」,組成了「親」;「愛」是在「愛」中加了一個」心「,這兩字的含義是親要相見,愛要有心,結果簡化以後變成了「親不見、愛無心」。

其實近幾年來,類似貼子不時在網絡上轉來轉去,有的說是臺灣人說的,有的說是香港人說的,現在是說中國大陸人去了臺灣後說的,那就是漢字簡化後,親(親)不見,愛(愛)無心,產(產)不生,廠(厰)空空,面(面)無麥,運(運)無車,導(導)無道,兒(兒)無首,飛(飛)單翼,雲(雲)無雨……

傳統漢字(中文,華文)的字體不只是個符號而已,繁體字承載大量的意義,字字意義深遠,形象而生動,讓人望文生義,這是不容否認的。繁簡之爭,應擺脫以政治因素來斷其優劣,想使用繁體字的人,還是有使用的權利和自由,可以工作上用簡體打字;寫日記、寫博客或在面簿上留言用繁體字。爭論人與人之間有沒有愛,親不親,跟文字裡面有沒有心和見,沒有文化邏輯思維上的直接關係,只有字體被簡化得好和壞之分。漢字簡化後不應影響漢字本意的筆畫,但有些簡體字的確將有含義的內容也一同簡化掉了。

有此一論,中國當初把繁體字變成簡體字,是為了加速掃盲,因為繁體字太繁瑣,難學難寫難認難讀難記,現在是電腦時代,恢復有含義的繁體字,並不會影響人們的書寫,卻更有利於人們的認知。馮小剛本身認為,恢復繁體字不會增加小學生的負擔,只能更多地知道漢字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學習寫(繁體)字的過程中,字本身的語境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有豐富文化含義、寫起來比簡體字漂亮點的繁體字,可以繼續留在那些學過的人的腦海中,要用時不會有人阻止。筆者也不例外,繁簡體字隨時穿插轉換。恢復部分繁體字究竟為哪般?應該是離我們很遠的事,即使是在中國,這也是一個不容易、不能輕率作出的決定。(傅來興,作者為新加坡《聯合早報》高級評論員)

相關焦點

  • 繁體字是中國文化的精粹,香港臺灣都在使用,我們要恢復繁體字嗎
    當今漢字有兩個版本,繁體字與簡化字,繁體字是中國文化的精粹,香港臺灣都在使用。我倡導寫簡識繁,這就是書寫用簡體字,但你要具有認識繁體字的能力。理解中國文字歷史的傳承和沿革。現在反對簡化字,恢復繁體字是歷史倒退,沒有出路的。我雖然不會寫繁體字但是你寫的我都能看懂也沒有閱讀障礙簡體書寫更為方便。
  • 中國漢字博大精深,中國人天生能看懂繁體字,各種字體千變萬化!
    繁體字在國外被稱為傳統的中文,繁體字已經有三千年的歷史了,直到1956年華人們都在使用的文字。簡化字一開始出現在太平國,主要是來自各個朝代的字體而轉變。在教育部第一次頒布出一批簡體字表的時候,被一院長反對而擱下了。後來在國家發布的公告對於漢字的簡化決定,從此中國開始推行了簡化字體。
  • 繁體字將走向何方?專家提倡恢復繁體字,網友:不行,但可以理解
    隨著我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有不少專家發出了恢復繁體字的呼籲。面對著這種呼籲,有的朋友認為,恢復繁體字這種做法是盲目的復古主義,是倒退的體現,不可取;但也有朋友指出,繁體字裡面承載著許多古人的智慧,恢復繁體字有助於我們傳承中華文化,繼承中華精神。
  • 我們應該恢復繁體字嗎
    最近,網絡上一些所謂傳統文化衛道士疾呼應該恢復繁體字在中國大陸的官方地位,在人民生活中應該使用繁體字。
  • 為什麼大陸用戶天生能看懂繁體字?繁體字改為簡體字真的好麼?
    可以說,漢字一直處於不斷的變化中,簡繁互補是中國文字的演變規律。但是現如今也是有地區依然在使用繁體字,比如臺灣、香港以及澳門,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疑惑,那就是大陸的很多人都未學過繁體字,可還是能天生看懂繁體字,這是為什麼呢?我國自古(從有漢字起)就使用繁體字,包括數字。數字一直都是這麼寫的: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拾、佰、仟、萬、億,寫了幾千年。
  • 馮小剛:要想救傳統文化,得恢復繁體字!易中天:會寫亂灶龜鬱嗎
    易中天自2005年起,在央視《百家講壇》節目中講解歷史,其知識淵博,用通俗易懂又幽默的方式分析歷史,從而獲得了很大的追捧,而易中天確實有著傲人的履歷,1978年直接考取了武漢大學中文系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研究生,師從著名魏晉南北朝文學及唐宋詩詞專家胡國瑞。
  • 為什麼大陸人天生就能看懂繁體字?將繁體字改為簡體字真的好嗎?
    為什麼大陸人天生就能看懂繁體字?將繁體字改為簡體字真的好嗎?文/古今名將錄我們都知道,現如今人們使用的大多數都是簡體字,無論是平常所見,還是平常所寫,很少再看見繁體字,因為簡體字相比較於繁體字更能讓人看懂,更能讓人明白,其實我國不是一開始就使用的而是簡體字,在正式推行簡化字之前,使用的都是繁體字,但是現如今也是有地區依然在使用繁體字,比如臺灣、香港以及澳門,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疑惑,那就是大陸的很多人都未學過繁體字,可還是能天生看懂繁體字
  • 繁簡體字之爭,是應該恢復繁體字,還是繼續堅持漢字簡化?
    但文字並未被固化,古人還是思變,創出隸書體等,雖不違「六書」,但求簡的意識還是很強烈,這體現在草書上,不少繁字一筆揮就,由此出現了被稱為異形的簡潔寫法字體,求簡是人們對表達不利的出路尋求,求變一直伴隨文字發展。到民國時期,不僅有求簡呼聲,更有全盤西化的呼聲,以使文字簡單。
  • 中國為何不再使用繁體字了?專家:繁體字十分難讀懂
    國家之所以選擇繁體字化簡,最主要的原因是為了全國老百姓考慮,繁體字雖然在我國的歷史上存在3000餘年,從有文字記錄開始,便一直使用的是繁體字。專家說繁體字有三個極大的弊端,第一個繁體字十分難讀懂,字表其字意如:「轟、豐、鳥」不直接等於讀音,再者形聲字聲旁大多也不能準確表示讀音,如「韋」作為聲旁的違、偉、韓。」所有古人經常吐槽「秀才識字讀半邊。」
  • 繁體字繁瑣,簡化字簡潔,是這樣嗎,其實繁體字還有更深層的意義
    不是鼓吹,中國將來必將重新普及繁體字。請看我分析。甲骨文,只能代表人類在最原始的階段的文字,那個時候只是人類初步的起始階段,對於人類本身的認知和客觀世界的認知分成局限,那個時期的文字只能代表那個時期的人類水平。換句話說,更遠的時代人類還是結繩記事呢,難道我們也要結繩來交流嗎?
  • vivo手機字體變成繁體字,啥都不認識了,怎麼變回簡體字呢?
    不管是上學黨還是上班族,人們都會有自己喜歡的明星愛豆,很多小夥伴都會喜歡臺灣或香港的明星,而在喜歡愛豆的同時,他們用繁體字發文,而我們日常用的是簡體字,看繁體字時少的還能看得懂,多了可能就看不懂了,加上自己也沒學習了解過,只覺得看繁體字就覺得有些難辨識。
  • 為什麼有人主張恢復繁體字?與簡體字相比哪個好?
    為什麼有人主張恢復繁體字?與簡體字相比哪個好?繁體字和簡體字的爭論一直是一個很熱烈的話題,無論哪一方都有絕對的支持者,那麼我們今天也來討論一下,繁字體和簡體字到底哪個更加優秀?是不是應該恢復繁體字,放棄簡體字。
  • 漢字從繁體字到簡體字,是漢字的進步還是倒退?你怎麼看?
    過於藝術的字體並不方便在緊急情況下傳輸信息,漢字的誕生本就是服務於人們生活的,如此看來,字體的簡化本就是歷史選擇的趨勢了。02時至1935年,第一批簡體字終於問世,這是國民政府教育部收錄了民間使用最多的324個字所整理的。不過,這批字在當時社會極具爭議,與大眾的習慣不符,在次年2月便被收回,取消使用。新中國成立之後,繁體字在短時間內依舊是我國的官方字體。
  • 【專題】北大教授李鐸:眼下最好能恢復一部分繁體字
    再後來,隸的扁形漸變方形,成為字體方正、筆劃平直的楷書。唐人張懷瓘《書斷》說:「楷者,法也,式也,模也。」意思是說,楷書是漢字的楷模。廣義的楷書不僅指現在意義上的楷書,也包括隸、魏碑等方正字形。楷書穩定了千餘年,雖然也有一些小的變化,但是總體上講,它是一個穩定的體系。它記載了中國文明最具思辨的六朝文化,張揚了中國文明最輝煌的唐文化,傳承了中國文明最精緻的宋文化。
  • 簡體字繁體字均可傳承文明
    原標題:簡體字繁體字均可傳承文明  不論是作為文明載體,還是作為表達工具,繁體字到簡體字的演變,只是載體和工具狀貌的變化,並不會構成對文明內涵的損害與削減。  香港知名演員黃秋生近日在微博發聲:「在中國寫中文正體字居然過半人看不懂,哎,華夏文明在大陸已死。」
  • 書法一定要寫繁體字嗎?繁體字還適應今天的文字教育嗎?
    我認為書法作品的內容,是既可以選擇寫繁體字的,也是可以選擇寫簡體字的,但是這裡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就是,如果你在作品中所寫的字全部都是繁體字,那麼你就要把所有的字都變為繁體字,不能有一點模稜兩可的地方。如果你要選擇的是簡體字來進行書法創作,那麼就不要摻雜有繁體字的字跡,一定要全部都採用簡體字來進行操作,不能繁簡兩用或者摻雜,這樣的話就會顯得不倫不類,不是很講究。關於繁體和簡體的爭論,實際上一直都是存在的,那麼繁體和簡體,他們在字體的關係上是什麼樣子的呢?
  • 繁體字比簡體字高貴……嗎?
    更有甚者,把簡體字叫殘體字的,覺得繁體字高貴一等。然後就嚷了:拒絕殘體字!那,果真如此嗎?類似的話題,近百年前吵過了。早1920年,五四運動剛過,中國思想百花齊放,千帆競流,鬧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說文解字》也哀嘆過,隸書出來後,「古文由此絕矣」,但簡化了字體,真就那麼糟糕嗎?也未必。事實是,秦漢用隸書之後,不耽誤中國有漢唐盛世。隸書後來,也被簡化過:唐朝流行的楷書,也是對隸書的某種簡化呢——楷書就是去掉了隸書的「蠶頭燕尾」,務求簡爽。即:楷書和隸書,多少都是被簡化過的字體。中國文化斷絕了嗎?
  • 恢復繁體字?將漢字筆畫減少到十畫以內的目標是否切合實際?
    可有人卻不這麼想,有人覺得簡化字不好,應該廢除,應該恢復使用繁體字。您聽到恢復繁體字這種想法,可能立馬就會皺起眉頭,會說:啥人這麼想啊?這不有病嗎?放著簡化的,寫起來省事的漢字不用,非要去用那些筆畫賊多,寫起來賊麻煩的繁體字,榆木腦袋啊?這麼不開竅?」
  • 《英雄聯盟手遊》臺服繁體字設置教程 臺服如何把英文設置成繁體字
    導 讀 LOL手遊臺服的字體怎麼設置成繁體字?英雄聯盟手遊如何更改字體?
  • 繁體字與簡體字,到底誰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正統
    繁體字和簡體字之爭,不是什麼新鮮的話題,已經爭論了一百多年了。這些年來,又有人開始鼓吹繁體字,早在2008年,鬱鈞劍、宋祖英、黃宏、關牧村等21位文藝界的政協委員聯名遞交《關於小學增設繁體字教育的提案》。後來導演馮小剛提議恢復部分繁體字並放到小學課本中,以加強傳統文化教育。香港演員黃秋生更是宣稱「在中國寫中文正體字居然過半人看不懂,華夏文明在內地已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