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有光|漢語拼音之父-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2020-12-13 雲氧科技

有一個金融學家,搞了半輩子金融,50歲的時候突然決定改行,不搞金融,開始鼓搗字母。

現在我們叫他跨界先鋒,當時他在背後卻不知道被人喊了多少次傻帽。連他上小學的孫女都說他:「你搞經濟半途而廢,你搞文改半路出家,兩個半圓合起來不就是個0嘛!」

他做的工作極其複雜,但出來的結果卻非常簡單,有人嘲笑他:「幾個字母,搞了3年。」其實這些人哪裡知道,他何止是做了3年啊,前前後後加起來,6年時間都過去了。

除了被周圍人說「傻」,他還被另一些人稱為「洋奴」。這些人覺得,他所做的工作是外國人的玩意兒,中國文化傳承了幾千年,根本不需要他和他所做的工作。

說到這裡,相信很多朋友已經能猜到他是誰了。

他是周有光,是漢語拼音方案的制定者之一,他與葉籟士、陸志韋共同起草了關於拉丁字母拼音方案的初稿。媒體喜歡稱他為「漢語拼音之父」,但他自己卻從未接受這個稱謂,反而一直在說自己是「漢語拼音之子」。現如今,上億的年輕人因為他所做的工作而受益,如果沒有他和他的同事們所做的研究,就不會有搜狗輸入法這樣的拼音輸入產品,也就不會有現在大家在電腦和手機上的暢快輸入

——當時的人覺得他傻,我們覺得他帥爆了。

他說:「千千萬萬的人都是平凡的人,都是沒有大作為的人,都是隨波逐流的人,我就是其中的一個……平凡的人怎麼生活,這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我對這門科學和藝術沒有貢獻,不過我的一生倒是有平凡生活的經驗,如此而已。」

他視自己若等閒。他只承認自己是個「語文工作者」,就像張佳瑋把自己的專欄稱作「寫字的地方」,或者,也許可以這樣認為?

他本業是經濟學,曾在銀行供職二十多年,曾站上復旦的講堂。50歲,知天命的年紀,才應邀扎進文字改革,現代漢語學隨之得以草創。他編寫《字母的故事》,他參與制定推行了漢語拼音通用方案,讓我們能輕易地打下一個個漢字,串成一行行排成一段段騙幾個贊。當然,他不是一些媒體渲染的「拼音之父」。但若沒有他,漢語拼音,現代漢語,不定什麼樣呢!蘇聯曾經專門派人來說,你們要文字改革,就改用我們俄文的西裡爾字母吧!要真這麼幹了,則太難推想,中國的「改革開放」中國的「和國際接軌」又將經歷幾重曲折…毛澤東指示,可以考慮用民族形式,用筆畫簡單的古漢字。這麼幹幹了幾年,又怎麼會成功呢…是周有光,說咱們採用拉丁文字吧。

是周有光,為我們的現代漢語定形、定音、定序、定量。他一度需要回復海內外四千封教授來信,試圖說明漢字拉丁化之可行。我們熟習而漠然的「jqx小淘氣,遇到ü眼要挖去」,「iu並列標在後」,「Peking變Beijing」,都和他有著絲絲縷縷的關聯。

他也曾被下放到寧夏。不能帶研究資料和參考書,他就帶上二三十國文字的「偉人」語錄,開始研究比較文字,研究中文信息處理和無編碼輸入。他和七十一歲的教育家林漢達被派去看守高粱地,沉默的大多數欲沉默而不得的時代,他們對著幾萬株高粱高聲交談。大多數人如臨深淵,他對著深淵輕輕吟唱。大多數人如履薄冰,他在冰上跳起了輕快的舞。

他,經何廉的介紹,和愛因斯坦見過幾次面,聊過幾回天。但這事直到百歲之際才被晚輩「挖掘」出來。他覺得愛因斯坦那會兒百無聊賴,只是就當時的國際形勢,當時美國發生的情況聊一聊。於是,他把這次經歷視若尋常。他把這茬忘掉。

他更參與主持了《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文版的編譯,三位編委他是其中之一。同時是日文版的國際學術顧問。連襟沈從文笑稱他為「周百科」。(說來只能無奈,昔年歐洲小國以百科全書相贈,我們竟無以為報,給了人家一本新華字典…)

他年輕時得過肺結核、患有憂鬱症,算命先生說他「活不過35歲」。他竟活成人瑞。晚年孤寂,簡直文人常態。周夢蝶一粒花生米就一口白粥,卞之琳喜聽薯片咬碎時發出的脆響,張愛玲更是不晤人,不應門,每以速凍食品充飢,把電視劇的聲音放得很大,卻不看,在空調的冷氣中離開了人間。他卻能始終保有鬱勃的生機,在一百一十歲的光景,照樣吃幾回烤鴨,大閘蟹,蔥油海參。

看到這裡,你也許會升起星星點點的敬意,感嘆他走過,他完成,完成了這麼多,完成的這麼好。

但是,周有光的存在,就在於年輕時這些斐然華彩?他百年人生就是為了讓我們在「先生」之前加個點綴稱他為「老先生」?

不,周有光之象徵性在於:茫茫比特海上,有這樣一位老人,走出專業的深井,試圖穿過半世風雨,試圖撥開百年迷霧。哪怕上帝忘了他,我們也忘了他。

妻子張允和

他說:「我從81歲開始,作為1歲,重新算起

他甚至搭建了博客,像蜘蛛一樣在網上行走。他甚至在百歲之際寫了一本《朝聞道集》。

他賦閒在家,不拿自己當國寶,也不靠各種題詞賺取高額潤筆。他笑言:「季羨林被捧得那麼高,其實跟錢偉長一樣,兒子來看他都不方便啊」

他不作振臂呼,只是堅守常識與理性,無所羈絆,保持清醒。看似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卻不期然而然地閃爍出智性之光,輕易地突破或繞過重重話語權力與權力話語。他無意製造也無意遵循任何理論體系,始終保有著一種強大的「業餘感」。偏又有一些頗有分量的前輩,如三聯的老編輯,結結巴巴地交口稱道先生的好。他不靠性格的平和,衣著的簡樸,活的時間長來收割讀者。他只是對全世界,全中國,全人類保持關切。他也不靠雞湯和溫情脈脈的文字感動讀者,儘管他和夫人張允和,如涓涓細流般相攜走過七十歲月。

他說:「Google現在要退出中國,為什麼一個私營公司要退出,美國總統會出來講話?這說明它不單單是一個公司的問題,也不單是科技的問題。羅斯福曾提出四大自由,現在是五大自由,第五個就是網絡自由,網絡不應該被控制。」

他說:「參加世貿只是產品進入世界,不是人民進入世界。人民進入世界才是真正的『入世』。」他說:「大國崛起的觀點是錯誤的。富當然不是講國家的,富是講個人的。」他說:「意識形態屬於玄學思維,這個概念也是玄學思維的概念,不是科學的,科學領域裡面沒有什麼叫做意識形態的。」他說:「有一位清華大學的教授講,民主不適合中國的國情。其實,要改的是國情,不是民主。」他說:「「國學」兩個字是不通的。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學」,學問都是世界性的,是不分國家的。」他說:「全球化時代的世界觀,跟過去不同,主要是:過去從國家看世界,現在從世界看國家。」他說:「稱先生是尊敬,稱女士是不尊敬。這明明表示了重男輕女的下意識。想要尊敬,反而不尊敬了。」他說:「唐駿這個人有管理能力,可是在我們現在的制度之下,有了社會地位還要一個文憑,怎麼辦?只有造假了。」他說:「全球化跟其他歷史時代一樣,幸福和災難共生。幸福沒有全球化,恐怖主義倒已經全球化了。」

他所說的,其實就是「常識」二字。好在平實,懇切。但不妨坦言,我們不會去看周有光的書。不會了。那樣的百科全書風格(不是百科全書式)的寫作,好像再也不適合我們這個時代了。大師逝去,總會激起幾多悵惋,幾多紀念,甚而有朋友圈裡「雲治喪」的場面。就像人們口中筆下的楊絳,往往是那個「最賢的妻,最才的女」。人們樂道於《我們仨》遠甚於《幹校六記》,遠甚於《洗澡》。更不用說楊絳的姑媽--楊蔭榆女士的生與死了。葛兆光《諦聽餘音——關於學術史、民國學術以及「國學」》:真正的學術史,應當討論的是「學」。比如,談王國維,應當討論的是他的古史之學、甲骨文字之學、蒙元遼金史地之學,而不是他在頤和園的自沉;談陳寅恪,應該討論的是他的那些預流之學問,比如中古歷史與宗教研究,而不是他在《王觀堂先生紀念碑》上說的「自由之精神,獨立之思想」;至於周一良,學術史最好討論他的中古史、佛教史和日本史研究,而不是那本《畢竟是書生》。

不過,周有光的不同在於:

他的存在本身,就儼然一座豐碑。「以我自己的方式履行一個世界公民的職責」,如此而已。

相關焦點

  • 漢語拼音之父-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這些人覺得,他所做的工作是外國人的玩意兒,中國文化傳承了幾千年,根本不需要他和他所做的工作。說到這裡,相信很多朋友已經能猜到他是誰了。他是周有光,是漢語拼音方案的制定者之一,他與葉籟士、陸志韋共同起草了關於拉丁字母拼音方案的初稿。媒體喜歡稱他為「漢語拼音之父」,但他自己卻從未接受這個稱謂,反而一直在說自己是「漢語拼音之子」。
  • 周有光:最反感別人叫我「漢語拼音之父」
    晚年伏案寫作的周有光2017年1月14日,被媒體譽為「漢語拼音之父」的周有光去世,享年112歲。其實在周有光生前,他很不喜歡這個稱呼。其子周曉平曾要求記者,「文中提到的『漢語拼音之父』幾個字務必去掉」,父親「最反感別人這樣叫他。他常說,漢語拼音搞了一百年,自己只是參與方案最終制定的幾個人之一,不能叫『漢語拼音之父』」。這既是周有光的謙虛,也是一種事實——現行《漢語拼音方案》,是在很多前人成果的基礎上,修訂而成的。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漢字簡化是大勢,簡化漢字只能減不能增
    而負責這一工作的,就是有著「漢語拼音之父」之稱的周有光教授。周有光出生於1906年,早年時學習的就是古文古音,但隨著新思想的出現,白話文越來越受人推崇,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周有光自然對白話文也相當青睞。因此,在他還在讀經濟學的時候,他就開始研究白話文了。
  • 他是「漢語拼音之父」:與愛因斯坦是好友,100歲還能上網衝浪
    眾所周知,中國已經經歷了五千年的悠久歷史,而在悠久的歷史長河當中,中國出現了非常多偉大的人物,它們為推進中國的發展起了必不可少的作用,比如古代的四大發明,而今天小編要跟大家講一位晚清出生的老人,他不僅在100歲時還可以上網衝浪,還與愛因斯坦一起聊天,就連中國的拼音都是他發明的,因此他也被稱之為「漢語拼音之父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勵志故事,愛因斯坦驚醒夢中人:人之異於業餘
    你是否抱怨過或正在抱怨著:我不喜歡現在的工作,其實我的夢想是......,可迫於生計,理想終究輸給了現實。 是這樣嗎?也許並不是理想輸給了現實,而是你對夢想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執著。
  • 周有光:漢語拼音之父,對愛卻羞於說出口,後成葉聖陶也羨慕的人
    與妹妹相比,張允和與周有光(漢語拼音之父)的愛情故事,或許少了一點點佳話般的故事,兩人的愛情更像一場馬拉松長跑般,更加永恆,聽起來也更加值得眾人去品味。周有光出生在江蘇常州,父輩早已與張家認識。所以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的緣分。周有光第一次見到張允和的時候,還是經過妹妹認識的。當時周有光的妹妹和周允和是中學同學。
  • 此人被稱為漢語拼音之父,還和愛因斯坦是好友,活到了112歲
    他又是怎樣發明出漢語拼音的呢?正文這位發明出漢語拼音的人就是周有光,他出生於1906年。由於他的曾祖父曾是清朝重要官員,因此,整個周家在過去的社會中都有著顯赫的家世。最終,周有光的努力也沒有被辜負,在他的帶領之下,漢語拼音系統在1958年時正式出現,從此以後,中國人的語言也變得規範和統一化了。在這之後的許多年間,周有光也始終在為文字改革工作做著貢獻。而基於漢語拼音的出現,周有光也被眾人稱為是「漢語拼音之父」。
  • 從經濟學家到「漢語拼音之父」,再到新啟蒙者
    周有光的語言文字研究中心是中國語文現代化,他對中國語文現代化的理論和實踐做了全面的科學的闡釋。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上帝糊塗,把我忘了!」這曾是周有光最愛說的一句話。有趣的是,家人沒有送周有光進私塾,也沒有逼迫周有光從小讀很多書,理由是早讀書對身體不好,且周有光是唯一的男孩子,需要傾全家之力呵護。六歲時,周有光進了一所新辦的小學。課程有國語、英語、算術,分為四年初小和三年高小。十歲時,周有光舉家移居到蘇州,這一搬家可以說改變了周有光的命運。
  • 他是「漢語拼音之父」,與沈從文當連襟,跟愛因斯坦2次相聊甚歡
    在我國的語言學領域,周有光是個極具分量的名字,你可能沒聽說過他,但絕對因為他的研究探索而深受其益,他同時被尊為我國「漢語拼音之父」。但讓人頗感意外的是,得此讚譽的周有光在語言學方面並不是「專家」,而是一名業餘愛好者。
  • 遇事拿不定主意時怎麼辦
    智慧永遠存在幹事者手中但很多時候,不怒不驚還不行,還得有解決的辦法。不考慮任何,硬著頭皮去面對,去做。不是有「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的古訓嗎。因為實在沒有好辦法的情形下,唯有幹才能找出好辦法,這就是用笨辦法發現好辦法。四是徵詢法。只擺現狀,不講措施。聽取多方意見後,綜合分析,得出自己的意見。放下自己固執高傲的心,甘拜下風,以學習的態度,有些事,不同人有不同的態度,有不同的辦法,殺豬殺脖子殺屁股,各有各的高招。
  • 112歲的周有光去世,發明漢語拼音,當了一輩子的寵妻狂魔
    從小出生於破落顯貴家庭,長大後考上聖約翰學院學習經濟,和合肥張家小姐結婚,成為沈從文連襟,50歲從經濟轉行語言研究,成為漢語拼音之父。如果不是他,我們現在不知道會用什麼方式輸入漢字…和民國閨秀、太太張允和相戀一生,老先生的一生,是大寫的傳奇。
  • 他是漢語拼音之父,同愛因斯坦聊過天,跨越四個時代活到112歲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點點說歷史,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他是漢語拼音之父,同愛因斯坦聊過天,跨越四個時代活到112歲。大家都知道,在1949年前後,中國經歷了很多大事件,對於處在那個時期的人們來說,很有可能就經歷了中國的不同朝代呢。
  • 郭松民 別了,神壇上的周有光!
    有意思的是,如今本是「走下神壇」的時代,但周有光卻有走上神壇的趨勢。看看主流媒體就他的去世所做的標題就知道了——「漢語拼音之父」算是平鋪直敘,「有光一生,一生有光」就有點頂禮膜拜了,「至化無方,至德有光」,給人的感覺簡直無與倫比,無以復加,堪稱「古今完人」了。
  • 不爭是慈悲,不辯是智慧
    女孩說:「誰信你的鬼話,你不就是想坐地起價嗎?」老闆笑說:「我像那樣的人嗎?」女孩說:「做你都做了,還說什麼像不像的?我們當初是籤過合同的,你不賠我違約金,我就不搬。」老闆說:「好,好,好。我賠你違約金。」
  • 他是拼音之父,窮盡一生讓世界...
    而這位榮登google首頁的正是中國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2017年1月14日凌晨3點周有光去世,享年112歲今天,為了紀念他還和胡適、徐志摩、老舍周恩來、陳毅成了親密的朋友他的人生堪稱厚重他的經歷可謂傳奇他是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原名周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