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幾個同學電話聊天,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瓶頸這個關鍵詞,想想的確是,我們都是30出頭,在職場上工作了7、8年,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年輕氣盛,心勁很足,只要在一個還不錯的公司或單位,每天都是學習新的內容,有前輩給予一定的指導,成長起來也很快,有些成績突出而被提拔、升職,收入水平也在每年遞增。但是隨著時間軸的拉長,每天的工作內容沒有什麼變化,或是到了一定位置後,再往上難以突破,在一個水平上呈直線行走,慢慢就會產生厭煩和倦怠感,這就是所謂的遇到了工作瓶頸。
在經濟學上,專家也給出過建議:要麼持續發展,逐漸擺脫瓶頸期;要麼一直在瓶頸期裡,隨著年齡變大、家庭責任負擔更重,走出來的難度也更大。而大家擔心的或往往現實中後者佔比會更多一些。
其實不光是我們個人,企業乃至國家也會面臨這個問題。曾經看到一篇文章,講述日本企業在二戰後經濟呈現飛速增長,後由於石油和日元升值雙重危機出現向下拐點,後來十幾年中,企業通過產業轉型等一系列戰略規劃和產業結構升級布局實現自救。
我們國家也是如此,隨著AI、大數據等智能技術的發展,一些傳統行業機器取代人工,還有這兩年很火的抖音、快手、小紅書等自媒體平臺給了素人很好的挖掘自我、展現自我價值的渠道,很多人自己編制小劇本、錄視頻、玩社群等積累大量粉絲,通過進一步轉換實現變現。
對於我們個體要怎麼做呢?
在瓶頸期,我覺得最需要的就是學習。生活中可以學習一個或幾個自己感興趣的某個技能,讓自己的注意力從陷入瓶頸的焦慮中轉移,也讓自己的生活更加豐富;工作中當工作能力積累到一定程度後,正如企業升級一樣,也讓自己的系統升一下級,思考一下目前自己還欠缺哪些能力,在工作上多一些深入的思考,挖掘一下背後的本質和原理及是否能遷移到其他方面中去。
最後還是儘量調節好自己的情緒,你在修煉自己的這段時間可能還是要在瓶頸期中,但是正如長輩經常教育我們說:只要朝著正確的方向持續努力,相信一定會有好的回報。
有時候這些簡單樸素的道理往往背後蘊藏著最本質的原理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