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實現可控核聚變,人類是否還需要建設環繞太陽的戴森球

2020-12-21 華箋流香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關於戴森球的故事,要從兩個科學家說起,第1個科學家是卡爾達肖夫,他是前蘇聯科學家、科普小說作家。

就是這位科學家給人類文明下了一個定義,用對能源的利用率,把人類的文明區分成幾個層次。

一級文明,可以利用本星球全部的能源。

二級文明,可以利用恆星系統的全部能源。

三級文明,可以利用所在星系的全部能源。

》按照這種劃分,地球上的文明目前正處在0.75級。

因為人類可以利用全部的化石能源,還可以利用全部的裂變能源。但是含能最大的核聚變能源,仍然利用起來困難重重。

目前,唯一能夠利用的就是氫彈爆炸瞬間釋放的能量,但是這種能量不受控制,只能用來摧毀。

所以,可控核聚變一直是人類追求的目標,也是人類踏上一級文明的關鍵門檻。

在太陽系內,最大的核聚變系統就是太陽本身。

如果在地球的圓軌道上有一個球面包裹住太陽,那麼太陽輻射到這個球面的全部能量為3.78×10的26次方焦耳,地球只得到了其中的1/22億。

在這1/22億裡面,人類全部的動力裝置發出的能量只相當於太陽輻射到地球能量的1/10000。

》1965年,科學家弗裡曼.戴森提出了一個最大限度利用太陽能的方式。

建造一個包裹在太陽外面的巨大球體~戴森球。

在太陽的引力場裡,一個包裹在太陽外的完整球狀殼體是沒有辦法穩定的。

最現實的就是在太陽周圍,建設圍繞太陽旋轉的圓環,也就是所謂的戴森環。

戴森環能夠利用20%~40%的太陽能。

但是我們要知道,現代人類對於能源的利用和需求和遠古時期有了天壤之別。

在遠古時期,人類就靠火來燒烤食物、取暖,但是現在不一樣了。

汽車的氣缸裡面就是石油燃燒產生的火,古人不需要這樣的東西。噴氣發動機的渦輪燃燒室中,火箭發動機的噴口裡噴出來的,都是化學燃料產生的火焰。

》在漫長的史前時期,人類只依靠其身體能量。

大部分健康成年人只能在短暫的集中運動期間產生102W的功率。

18世紀時,一匹好馬被認為相當於10個人,最好的馬有1kW的功率。1870年,美國大型馬隊有多達40匹馬來拉犁。

瓦特改良後的蒸汽機平均功率為20千瓦,是好馬的25倍,第一臺穀物聯合收割機的牽引功率最高可達30千瓦。

1900年,典型的美國城市家庭只有幾個低功率燈泡,加起來不到500瓦。2000年,一座居住面積約為400平方米的全電動空調郊區住宅擁有80多個開關和插座,可為所有可想像的家用電器供電,耗電量高達30kW,至少是一個世紀前的60倍。如果把該家庭擁有的三輛汽車算上,該家庭控制下的總功率會提高到接近500千瓦!

一個現代美國中產家庭擁有的力量,相當於擁有6000名強壯奴隸的羅馬貴族,或僱傭3000名工人、飼養400匹大馬的19世紀地主。

但是,在人類建造的最強大機器面前,以上都是浮雲。土星5號火箭,5臺主發動機一共擁有1.6億匹馬力的功率。

》回顧文明發展歷程,文明每上升1個臺階,能源消耗呈指數增加。

作為一個智慧物種,人類不會永遠滿足於停留在地表,所以我們才會發展航空、航天。

現在馬斯克的space X公司又提出了星際殖民,並且向著這個目標堅實的邁進,因為獵鷹9號飛船已經可以重複使用了。

可以運載幾十名乘員的宇宙飛船~星艦starship,已經進行了多次試飛,這意味著平民廉價宇航時代的到來。

starship雖然經濟性達到了使用要求,但是仍然要使用氫和氧作為燃料,而且這些氫和氧在推動火箭發動機工作以後,幾乎都是不可回收的。

在大氣層內部飛行的時候,氫氧燃燒的水蒸氣可以成為水循環的一部分。

在宇宙空間飛行時,化學火箭發動機噴出的物質是不會落回地球的。

人類邁向宇航時代,註定大量消耗燃料。而這些燃料很可能窮盡全世界的氧氣、氫氣和甲烷,仍然不能滿足。

》美國曾經有1個用原子彈推動火箭的方案,叫做獵戶座計劃。

獵戶座計劃有很多個版本。

最先進的版本是飛船後部放1個巨大金屬圓盤,金屬圓盤通過液壓減震柱和飛船本體相連接。在金屬圓盤的後面釋放5000噸當量的中子彈,同時釋放一些塑料盤,中子彈爆炸產生的高溫加熱塑料盤產生高溫等離子漿推動飛船前進。

這個計劃已經通過了常規炸藥的驅動原理驗證。

如果說化學火箭只能算是小木船,那麼聚變火箭才是真正的航空母艦,最大的聚變火箭可以做到800萬噸。

800萬噸重的核動力宇宙飛船,乘員有8000人,其中核燃料就有700萬噸。聚變飛船加速到光速的1/10,飛到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系統~比鄰星需要50年。700萬噸燃料只夠飛行和減速用,所以是單程票。

按照這個比例,全人類宇航時代來臨的情況下,需要的燃料用盡地球全部核聚變材料都無法滿足。

所以人類仍然能源不夠用,我們只能把能量的來源,鎖定本星系最最強大的能源輸出機器,太陽核心的核聚變反應堆。

》所以,即使人類搞定可控核聚變,仍需要戴森球。

史前到現在,人類的人口增長了上萬倍,將來分布於太陽系的人口可能高達1千萬億。

甚至可能戴森球能夠給人類提供的能量都不夠,這個時候人類可能會尋求銀河系全部恆星提供的能量。人類文明又會上一個臺階,進入二級文明。

未來可能會超乎人類想像,目前對於未來的所有預測,只是在技術的鎖眼裡,朝門內瞟了一眼。

假如人類文明發展到4000年,那個時候再回顧曾經的發展歷程,會發現人類對能源需求的眼光是多麼的膚淺。

相關焦點

  • 新一代「人造太陽」反超美國,中國會不會率先實現可控核聚變?
    這個時候可能大家對「可控核聚變」這個解決人類終極能源的辦法,又開始心心念念了。新聞不是剛剛的報導: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了嗎?這是個好消息哈,聽說技術已經反超美國了。我們會不會是最早實現可控核聚變的國家?什麼時候可以實現呢?
  • 當人類徹底掌握可控核聚變技術後,未來世界會發生什麼變化?
    如果能夠解決核聚變技術,人類將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新能源。人類點滿核聚變這項劃時代的技術,帶來的影響不亞於前三次工業革命,從此之後再也不用擔心能源短缺問題,就可以把目光投入到太空,將文明的火種撒向整個太陽系。當然,這一天的到來還有點遠,但可控核聚變的技術正在飛速發展中,也許我們有生之年就能夠享受到這項技術穩定發電帶來的便利。
  • 有人說如果可控核聚變成功了,一度電連一毛錢都不到,可能嗎?
    相較於核裂變,科學家們從太陽內部的核聚變上得來了「靈感」,如果可以模擬太陽內部的環境,將地球上分布廣泛的氘、氚這兩種結構最為簡單的氫同位素約束起來,在極高的高溫環境下使其發生核聚變反應,從而釋放大量能量,這樣不但可以從根本上化解地球能源危機,而且反應過程中基本沒有汙染的產生,也不具備放射性,是一種非常清潔、高效和安全的能源獲取途徑。
  • 戴森球到底是個啥玩意,人類最終真有這個能力把它給弄出來嗎?
    現在所有利用地球能源的設想,包括所謂可控核聚變實現後,能源危機就得到解決,海水中所儲備的就能夠使核聚變所需原料永不枯竭,經計算可用40億年的想法,都是大大低估了文明升級能量暴增的需求。我們想想,未來達到二級文明,能量需求是現在的19萬億倍,海水中的氘還能夠用億萬年嗎?
  • 以「人造太陽」成功放電,解讀什麼是可控核聚變,為何如此重要
    就在全世界可控核聚變研究正如火如荼之時,中國已悄然發力,在該領域率先實現重大突破。那麼什麼是可控核聚變,為什麼世界各國爭相參與研究?可控核聚變依然屬於核聚變範疇,核聚變就是利用原子核聚變反應來產生能量,而可控核聚變,顧名思義,就是可以利用慣性約束或者磁約束等方式使之發生可控的、安全的核聚變反應。
  • 人類發現一個戴森球,距地球1480光年,為何科學家警告不要靠近?
    ,根本無法替換傳統能源(石油、煤炭、天然氣),核能雖然可以有效解決能源危機,但是至今為止人類還沒有實現可控的核聚變技術,因此核能只能用於武器等領域。,如果人類能夠把太陽能量有效的開發和利用起來,就可以緩解或者解決能源危機,因為太陽的壽命還有50億年,幾乎可以說是無限的,不過人類目前利用太陽能的方式比較落後,都是使用太陽能板吸收太陽能量之後轉化為熱能,對太陽能量的利用率極低,為此科學家提出一種使用太陽能源的高級方式:戴森球,那麼什麼是戴森球呢?
  • 人造太陽 新一代「四川造」核聚變裝置在川放電
    記者 郝飛 攝   關於核聚變核聚變由氘、氚離子聚合成氦,聚合中損失的質量轉化為超強能量,這和太陽發光發熱原理相同,所以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又被稱為「人造太陽」神秘的HL-2M裝置●立項時間:2009年11月由國家原子能機構批覆立項,
  • 中國人造太陽取得重大突破,核聚變可控制後,電價變成1毛一度?
    首先是我國的嫦娥五號實現月球採樣成功,第二就是九章量子計算機問世,第三就是環流器2號M,中國人造太陽在四川成都實現了首次放電。拋開其他兩項不談,人造太陽的放電成功將會極大的改寫人類未來的能源結構。簡單來說,人造太陽就是一個核聚變裝置,依靠強大的磁場來約束等離子發生核聚變反應,從而產生能量。
  • 中國可控核聚變取得突破,這次不是50年了!可壓縮到15年內!
    可控核聚變是人類目前唯一能一勞永逸解決能源危機的黑科技,是人類走向星辰大海的第一步,寄予著全人類的重望。 當我上小學的時候,課本上講:可控核聚變預計還有50年實現,我那時候計算了一下,大概要到2055年。 當我上高中的時候,新聞報導可控核聚變預計還有50年才能實現。
  • 戴森球是尋找外星文明的重要參考?恰恰相反,二者其實不能共存
    根據卡爾達舍夫等級,宇宙文明可以劃分為三個級別,第一級文明可以利用所在行星以及衛星的全部能源,對於人類而言,就是能夠利用地球以及月球的全部能源,現在我們還無法做到。而第二級宇宙文明就是能夠利用所在恆星系統的全部能源,對於人類而言,就是能夠利用太陽所釋放出的全部能量。
  • 人類在未來100年內建造一個戴森球或環形棲息地的可能性有多大?
    對於戴森球,如果你要思考建設規模,工程材料的挑戰等,那麼需要思考這樣的一些問題,即:是否這是一個遠程可行的任務——我們幾乎可以肯定能成功繁殖並融合規模較小的反應堆,並且相對而言其成本比例也極小。位於需要電力的地方的成千上萬個小型核聚變反應堆似乎是一個更合理的解決方案。
  • 轉載:氦三是終極核聚變燃料,假如用氦三,會更容易實現可控核聚變嗎?
    可控核聚變是人類夢寐以求的能源,但即使到現在為止仍然依然在核聚變的門檻外徘徊,似乎有一隻腳已經跳到門檻裡,但距離真正的核聚變永遠都還有五十年!
  • 六天,逆轉中國核聚變命運,美國也無能封鎖!
    但居安思危總是沒錯的,想要徹底解除能源的焦慮,同時又不犧牲環境,那就需要祭出一個終極大招——可控核聚變。什麼是可控核聚變?就是要造出一個人類能夠控制的太陽!比起現在讓人害怕的核裂變發電技術,可控核聚變沒有嚴重的放射性輻射,也不產生核廢料。而且核聚變必須需要極高的溫度才能激發,也沒有鏈式反應,熄滅了就停了,比起核裂變更加安全可控。更重要的是,核聚變的燃料是氫的同位素氘和氚。
  • 「人造太陽」成功放電!中國核聚變獲重大突破,專家:前景光明
    能源對於人類的發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今我們所依靠的大部分都是「一次能源」,也就是「不可再生能源」,這些東西基本上是用一點少一點,所以能源的改革與創新就顯得勢在必行。中國正是為了實現該目標,著力於在能源困境問題上的突破,所以才啟動了「人造太陽」的一攬子計劃。
  • 「造太陽的人」鍾武律:為什麼我們還需要第二個太陽?
    中國之聲獨家專訪「造太陽的人」:為什麼我們還需要第二個太陽?近日,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2020年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那麼,究竟什麼是「人造太陽」?
  • 中國掌握可控核聚變技術,印媒:鋼鐵衣以後也是「中國製造?」
    人類此前對核能的掌控是十分粗淺的,僅利用到原子核裂變時釋放的動能轉化為熱能,再用這一熱能去燒水轉化為動力,將其形容成一個大號的蒸汽機一點沒錯。而且核裂變反應後產生的放射性物質也對人體和自然環境有較大危害,相比之下,核聚變技術就有許多優點。首先,核聚變的可控制性比核裂變好得多,而且核聚變反應後產生的物質不會對人體和自然環境產生影響,是完全的清潔能源。
  • 如果中國攻克核聚變,實現「電力霸權」?用電一分錢一度?
    可能很多民眾對於核聚變到底是個什麼玩意並不是十分了解,拋去那些複雜的科學原理,核聚變技術可以理解成關係到人類文明進入到下一個全新層次的啟動鑰匙,如果人類哪一天真的完全掌握了核聚變技術,也就意味著人類文明將進入一個全新的篇章。而核聚變技術最大的功能就是解決我們現在全球性的能源危機!
  • 如果核聚變成功了,一度電一毛錢不到,會產生什麼影響?
    核能就是人類正在開發新型清潔能源。現階段來看,核能又分為「核裂變與核聚變」,如今普遍建造的核電站就利用了核裂變。雖說利用核裂變原理建造的核電站,在安全運行期間不會產生大氣汙染,但是也有輻射產生,並非完美的清潔能源。如果利用核聚變原理建造出核電站的話,就沒有輻射,核廢料的產生,且原料獲取比較容易,近乎於無限為人類提供能源。
  • 什麼是戴森球?
    但是要去外太空並不容易,而且在太陽系要建立新的家園,也會消耗很多能源,不過幸運的是我們知道從哪裡可以獲得這種能源,那就是太陽。太陽其實就是一個一直在進行核聚變的大火爐,它每秒發光的能量,等同於一兆顆核彈爆炸的威力。這麼大的能量我們該如何獲取?如果我們要在物理限制內取得太陽能源的最大值,我們就要建立一個宇宙中最大最有野心的工程,這就是戴森球。一個將整個恆星包裹住,用來汲取恆星能源的巨型結構。
  • 如果核聚變成功了,一度電降到1毛錢,到時會產生什麼影響?
    3、不會產生汙染氣體,核能源被稱為地球上最清潔的能源,核聚變也不例外。也正因為核聚變有眾多優勢,所以最近幾十年人類一直在苦苦追尋核聚變技術,雖然目前人類已經掌握了核聚變,但可控的核聚變並沒有掌握。比如目前的氫彈就採用的是核聚變技術,但是這種核彈不受控制,產生的威力太恐怖,所以想要掌握可控的核聚變技術難度是非常大的,目前全球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掌握這種技術,這也是為什麼核聚變電站始終沒法建設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