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七絕、五律、五絕,這類詩短小,字數不多,古代詩人在寫這樣的詩時,十分注意咬文嚼字。有時改一字,會讓一首詩生輝、增色、添彩,美翻詩篇了。
王安石的詩《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這首詩王安石在咬文嚼字上著實下了一番工夫兒,其中的綠字王安石用了十多個字,改了十多遍,經過反覆推敲用最後選定了綠字。這個「綠」字用得極其傳神,讓無形的春風擬人化了,春風如同一位畫家拿著的彩筆,把春天、江南和江南的樹葉、小草,山山水水都給染綠了。這個綠字把春風化為了鮮明的形象,春風也就如同一隻綠色的彩筆了。
明媚的季節裡當然就明媚的詩篇。葉紹翁的《遊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就把春色的景致寫的律動人心,明快盎然,把田園風光寫生動新鮮。
詩中的「一枝紅杏出牆來」是這首詩的點睛之筆。一枝盛開的明媚杏花,讓人領略到滿園熱鬧的春色。二枝、三枝都不如這個一。
江南四月,雲淡風輕、陽光明媚,到了朋友家的小院外邊,猛然抬頭,忽一見一枝杏花盛開出來,多麼讓人驚喜。院內的景色有多麼熱鬧讓沒有走進院子裡的詩人浮想聯翩。他急著進院裡去欣賞清新明媚的暮春,不讓朋友獨享院內的快到的初夏景色,就不停的叩門,朋友卻不給開。原來院門上著鎖,朋友不在家,可是卻不虛此行,看到了初夏快要到來的清新而明麗的田園風光。詩人轉身離開後,回首一看,自己木屐好鞋印深深地印在了青苔上,也印在了詩人心裡。
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寫在初春。這個酒宴是幾位好友專門為元二去安西舉辦的。詩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一個更字把朋友間的深情厚意表達的異常強烈,直衝視覺。告別的時間馬上要到了,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也無法表達我們對你的情義。你出了陽關你就再也見不到我們這樣的老友了,所以你臨行時再幹了這杯酒。
詩中的這個更字仿佛不是詩人斟酌的結果,而是脫口而讓餞行的宴會達到了高潮,把朋友之間的感情都凝聚在了最後一杯酒裡。
賈島最喜歡咬文嚼字。他天天騎個小毛驢,背個書袋,有了好詩句就趕緊寫下來,放進書袋裡。
一次,賈島去好友李凝處,正好到了夜晚,他詩興大發,當他吟頌到「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時拿不定主意了,不知用推好還是用敲好。他去問韓愈。韓愈說還是用敲字好。你到朋友家去用敲字顯得有禮貌,而且敲字讀起來也響亮些。賈島聽了連連點頭稱讚,從此漢語中就有了推敲這個詞。
古代詩人的咬文嚼字一首詩跳動起來,充填了新意。煙被古詩人賦予了許多新意。「煙花三月下揚州」的煙泛指春天氤氳朦朧的景色,有薄薄淡淡的煙霧之狀,像藍天下透明的如紗白雲。古詩人在他的詩中咬文嚼字,給一首賦予新意和意境,美翻了詩歌,也美翻了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