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匪出沒的廢墟下,他堅持寫日記:餘秋雨的千禧之旅經歷了些啥

2020-12-15 老劉說名人
餘秋雨

千禧之旅,是一檔鳳凰衛視歷時四個多月製作電視節目。

這檔節目,拍攝組自1999年9月底從希臘雅典開始,跨越4萬多公裡,歷時120多天,經過10個國家,探索了四大文明發源地和三大宗教發祥地。

攝製組每天的行程所見所聞以文字和圖像發回鳳凰衛視,並實時報導,在香港引起轟動。

著名學者餘秋雨就是攝製組的文字報導負責人。

餘秋雨與夫人馬蘭

餘秋雨在國內是名人,他早年在仕途通達時突然掛印而去,專注於中華古文明的探索,並將成果集結成書,書名《文化苦旅》,餘秋雨因此聲名鵲起,贏得了文化學者的桂冠。

然而,更多人知道餘秋雨是名人,是因為餘秋雨有一位才貌俱佳的妻子,她就是國內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馬蘭

在這個緋聞滿天飛的時代,餘秋雨拋糟糠妻,迎娶小自己16歲的馬蘭,更為餘秋雨增添了不少知名度。

緋聞中的餘秋雨是他作為名士風流的一面,很多人卻對他「勇士」的一面鮮有了解

今天,我們聊聊千禧之旅中的「勇者」餘秋雨。

千禧之旅,名字看著喜慶,實則是一場險象環生,提著腦袋走世界的危險之旅。同時,又是一場異域風情的精彩呈現之旅。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購買下面這本書具體了解:

這本《千年一嘆》,就是餘秋雨在這趟千禧之旅中每天寫下的日記集結所成的書。

這本書,會讓你看到一個在千禧之旅中「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勇者」餘秋雨,會讓你震驚於古文明發源地淪為恐怖分子巢穴的巨大歷史落差,也會讓你驚嘆古文明發源地國家特有的異域風情。

餘秋雨的千禧之旅告訴我們:

1、這是一場實地探索人類古文明的旅行

這趟旅行,走訪了三大文明古國:希臘、埃及、印度;

也拜訪了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的發源地耶路撒冷和佛教的發源地尼泊爾;

拜謁了永遠屹立不倒的金字塔;

闖過了陰森恐怖的約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

擦過印度邊進入了貧窮但乾淨的尼泊爾,回到了國內。

這一路有震驚、新奇、傷感,但更多的是感慨。

正如餘秋雨在日記中所寫:「我們是抹著千年的淚滴、揣著廢墟的嘆息一截截摸回來的,我們是背負著遠古的疑惑和現實的驚嚇一站站回來的。」

2、這是一場隨時都會丟掉性命的旅行

餘秋雨在日記中寫道:「目的是去尋找古代文明的路基,卻發現竟然有那麼多路段荒草迷離、戰壕密布、盜匪出沒。吉普車的車輪緊貼著地面一公裡、十公裡地碾過去,完全不知道下一公裡會遇到什麼,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實的恐怖故事:這裡,宗教極端主義分子在幾分鐘內射殺了數十名外國旅行者;那裡,近兩個月就有三批外國人質被反政府武裝綁架;再往前,三十幾名警察剛剛被販毒集團殺害……」

餘秋雨的妻子馬蘭,回憶她在約旦佩特拉與丈夫告別時,她突然間淚流滿面,她有一種永別的感覺。因為她知道這一路兇多吉少。

死神一直在身邊徘徊,餘秋雨卻毅然選擇了義無反顧地前行,他覺得使命在身,職責所在,甚至作為一個文化學者,這一路的考察機會難得。

每當捧起《千年一嘆》,我為餘秋雨的勇氣所折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是一名勇者,他也會害怕、恐懼,但他絕不會退縮。

3、這是一場探求中華文明何以歷經5000年而屹立不倒謎底的旅行

千禧之旅的文化考察途中,餘秋雨逐漸認識到,一種既往文明不管曾經多麼偉大,進入不同的時間過程和接受群體之後,必須尋找自己新生命支點。在這一點上,幾大文明似乎都缺少彈性。而中華文明卻隱藏著一種內在的彈性,這就是「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和「中庸之道」的平衡原則。這就使中華文明避免了極端,一再從危機中脫身而出,成為世界幾大文明中唯一保持連續至今的文明。

餘秋雨在尼泊爾邊境樟木鎮即將進入中國西藏的前一晚,在日記有這麼一段文字:

「離別之後讀懂了它(祖國)——它花了幾千年的目光腳力走出了一條路,我們常常嘲笑它為何不走另外一條。……我們嬌寵張狂,一會兒嫌它皺紋太多,一會兒嫌它臉色不好,這次離開它遠遠近近看了一圈,終於吃驚,終於慚愧,終於懊惱。」

一趟千禧之旅,餘秋雨在幾大文明發源地的實地踏訪,數次與匪徒、恐怖分子咫尺之隔、擦肩而過,不可謂不危險。

但餘秋雨覺得,這一切都值得經歷。因為,這一路走來,東西文明的碰撞,古往今來的巨大落差,打通了他的「文脈」,使他對中華文明在對比中有了更加全面、深刻地認識。

相關焦點

  • 堅持寫日記300天後,我終於明白為什麼曾國藩能成為聖人
    而這點成長和變化,和我在這一年養成的一個習慣有關係,那就是——寫日記。為了成為聖人,曾國藩堅持寫日記32年不間斷今年過年在家的時候,我看了一本《曾國藩傳》。傳記中寫到,曾國藩從29歲開始寫日記,幾乎不間斷,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天還在寫。
  • 餘秋雨為景區寫篇碑文,卻被不少網友批得一文不值,他寫了什麼?
    在當代文壇,餘秋雨是不容忽視的存在。他的影響力體現在兩方面:首先,書賣得挺好,《文化苦旅》、《千年一嘆》等書,常年都是各大書店熱銷書,這說明他是著強大的讀者群。其次,文壇的同行們不少對他評價很高。賈平凹稱其是百年難得的人才,金庸把他和魯迅相提並論,餘華稱在散文領域他堪比朱自清和錢鍾書。但或許是人紅是非多,在紅得發紫的時候,他也受到了不少的爭議。有人甚至專門出書來批評他,在愚士的《餘秋雨現象批判》一書中,作者就指出餘先生的文字存在硬傷,只是附庸風雅。因為這些聲討,餘秋雨甚至兩次被傳封筆。
  • 孩子寫日記要不要堅持天天寫?
    經常有家長問我,孩子寫日記要不要堅持天天寫?對於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不能一概而論,要有所區別。此話怎講?首先,對於喜愛寫日記的孩子,不妨鼓勵他每天堅持寫日記,畢竟,語文學習,寫作能力是重要的語文素養,能寫出一手好文章的人,語文素養一定不差,語文成績一定優秀。這是毋庸置疑的。其次,日記的寫作最好能每天能堅持,但不應強求一律,一周寫3—5篇或2—3篇都可以。
  • 中國著名散文家餘秋雨丨——高松出眾木,伴我向天涯
    故鄉柳蔭下的訣別,將軍圓睜的怒目,獵獵於朔風中的軍旗。隨著一陣煙塵,又一陣煙塵,都飄散遠去。我相信,死者臨亡時都是面向朔北敵陣的;我相信,他們又很想在最後一刻回過頭來,給熟悉的土地投注一個目光。於是,他們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餘秋雨《陽關雪》◎這部散文集也匯聚了餘秋雨很多的心血,散文中的每篇文章都是餘秋雨親身的遊歷之作。
  • 餘秋雨錯把「樂」讀成「lè」,引來萬人批評,他的實力究竟如何?
    而曾經餘秋雨在一次節目中把「仁者樂山」這句古語中的「樂」讀成「lè」,結果大概引來上萬人打電話批評他:這字讀「yào」。為什麼餘秋雨讀錯一個字,會引起這麼大的陣仗呢?我想大概是因為他的文學地位吧!一代武俠小說的代表人物金庸老爺子曾經說:北京有年輕人為了調侃我,說浙江人不會寫文章。就算我不會,那你就去看看餘秋雨和魯迅。將餘秋雨放在和魯迅對等的位置上,可見金庸對餘秋雨的文學是極為認可的。
  • 堅持寫日記竟然有這麼多好處?今天你寫日記了嗎
    突然想問一下,在如今大數據的時代下,您有多久沒有寫下來一些東西了呢?除了一些特定崗位的朋友,想必大多數人已經很少再去寫字了。一些堅持寫字的除了書法朋友可能就是有寫日記習慣的朋友了,今天,咱們就來看一看在當今時代下,堅持寫日記能給我們帶來哪些好處保存回憶俗話說得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用在這裡同樣恰當。
  • 小學生日記怎麼寫,如何尋找寫日記的素材
    上一篇我們講到寫日記的好處多多,那麼今天老師來幫你解決日記怎麼寫、寫什麼的問題。再比如:上學的路上,你看到有人騎車飛快,你會想到些什麼;看到有人闖紅燈,而且差點出意外;看到有人亂扔垃圾,你如何去勸說。只要你善於去觀察,每天可寫的事情舉不勝舉呢。像現在,你讀到了一篇教你寫日記的文章,文章寫了什麼內容,對你有沒有幫助,把這寫下來也是一個挺不錯的練筆內容。
  • 怎麼讓孩子堅持寫日記?給老師家長一份完整總結!(附範文)
    堅持寫日記,既能豐富學生的詞彙,積累作文素材,又能增強寫作能力,培養學生對生活的觀察力。      現在的小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怕寫作文。這是因為他們社會閱歷淺,積累的寫作素材也比較少,而完全憑想像胡編亂造是寫不出好作文的。因此,作為語文教師和家長就要從小培養學生的讀書興趣和堅持寫日記的興趣。
  • 餘秋雨水平到底如何?王朔的評價十分刺耳,金庸卻說他堪比魯迅
    王朔的評價十分刺耳,金庸卻說他堪比魯迅著名的作家王朔就認為餘秋雨的作品不入流,對餘秋雨也多有揶揄,甚至說他冒充文人,並且說只寫散文,不寫小說,算不上作家。餘先生自己就很委屈,「餘秋雨這仨字,成了這片土地上啥樣的閒夫走卒都能過來咬一口、啄幾嘴、又能以此度日的三字訣」。與王朔截然不同的是,金庸先生對餘秋雨毫不吝嗇讚美之語。
  • 馬蘭對餘秋雨的唯一公開表達:若有下輩子,還會嫁給他
    二十年前,他可是風靡全國、盜版書無數,寫多少都不愁賣的「文化男神」。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餘秋雨「淪落」到這一步,和時代文化主題的轉變有關,和坊間關於他的一些負面傳聞也有關。紙糊的大師上世紀90年代《文化苦旅》出版和再版後,餘秋雨爆紅,成為現象級文化名人。但人紅是非多,此後多年,文壇對他的批評和指摘之聲從未間斷過。
  • 黑粉:他不只是「文化流氓」,是真流氓,對此餘秋雨只留下8個字
    更有的黑粉以餘秋雨前妻之名在網上散布謠言,說餘秋雨不只是"文化流氓",而是真流氓:"他辭職上戲院長,不是因為清高不戀官職,而是因為他太風騷,表演系的漂亮女生紛紛被他潛規則,人家去上海市委告狀,他幹不下去了,只能一躲了之。"
  • 城市探險者:廢墟可以離開我,我離不開廢墟
    黃海清說,他搞不清楚到底是什麼在讓「二打六」堅持下去,將「睡鬼城」的項目進行了五年。在這五年間,沒有一個成員能夠擁有一份長期的穩定工作。直到這兩年,有女性成員到了年齡,該回家結婚生子了,就走了。「睡鬼城」的日子非常苦逼,但黃海清和其他的幾位成員放不下。「就像談戀愛一樣,看不見的時候時常想念,接觸到它的時候又有另外的感受,兩夫妻吵吵鬧鬧就一輩子了」,黃海清靦腆地笑了笑。
  • 二年級的孩子,怎麼引導他寫日記呢?
    說起日記,估計所有人第一反應都是「唉,想當年……」,是的,我們都是從「被迫寫日記的歲月」過來的,如今一晃神,又到了自己孩子寫日記的年代了。看著孩子咬著筆桿無從下手的狀態,不忍斥責,想當年我們也是這樣過來的呀,一切強硬措施都無用,還是乖乖想想辦法來引導孩子來寫日記吧。畢竟,寫日記是必經之路,也是日後寫作文的必備的基礎訓練。
  • 餘秋雨水平到底如何?余光中: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出了餘秋雨
    白先勇認為餘秋雨的散文在當代成就最高,他是這樣說的:「他的著作,至今仍是世界各國華人社區的讀書會讀得最多的作品。他創造了中華文化在當代世界罕見的向心力奇蹟,我們應該向他致以最高的敬意。」從這句評價中我們可以看得出,白先勇是非常欣賞餘秋雨的,另外他還說餘秋雨的散文重塑唐宋八大家,意思就是說餘秋雨的才華堪比唐宋八大家。
  • 三年級語文上冊習作《寫日記》,你的孩子會寫日記嗎
    一、寫日記有什麼好處呢1、記錄生活日記可以記錄我們生活中印象深刻的人、事、景、物,如果能夠堅持寫日記,我們便擁有了一本珍貴的成長紀念冊2、積累知識,提高寫作水平堅持寫日記,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中就把平時學到的知識運用起來。這樣一來,我們會發現自己每天都會進步一點兒,也許不久後,我們就能成為寫作文的能手了呢!
  • 王朔評價餘秋雨:是我的「晚輩」,他冒充文化人,其實根本不入流
    知道王朔的人,也都知道他十分的真性情,王朔這一點讓人又愛又恨,愛的是真性情他個人才華,恨的是他把人家不願意說的全說了。在自己所在的作家圈,編劇圈裡,王朔懟過的人,真的太多了,而餘秋雨也是其中之一。在一次訪談中,王朔先生談到了餘秋雨,他說,餘秋雨的東西說穿了,就是傳統文化的瓊瑤,他是用瓊瑤的方式解釋傳統文化。就餘秋雨這麼個文風,這麼寫東西,這麼冒充文化的人,好像還不多見。
  • 30年前,餘秋雨用旅館便籤紙寫的文章發給雜誌社,主編:你火了
    時光倒回30年,最年輕大學校長「裸辭」1991年,當時的餘秋雨任職上海戲劇學院院長,也是全國歷史上最年輕的大學校長。此時的餘秋雨,不僅出版了諸多的學術作品,還同時兼任上海市寫作學會會長等十幾項榮譽稱號。可是名利雙收的他這時候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裸辭!也許是他的才能無人能替代,辭職報告遞交了整整22次都沒被通過。
  • 怎麼寫親子日記
    然後,我們不斷地拿他的成果去刺激他,鼓勵他,強化他的這種行為,他會越來越好,越來越有興趣。培養寫日記這個習慣,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越早養成越早受益,孩子越早擁有這個習慣,家長就可越早省心甚至放手,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金剛簡:你有寫日記的習慣嗎?
    最近在糾結一個問題,我到底是堅持寫日期呢?還是放棄寫日記?因為我下定決心要嘗試堅持每天寫一篇文章,如果再堅持每天寫日記的話,那麼每天在寫作上面花的時間是比較長的,這樣就難以堅持了。然後我就反思我為什麼寫日記呢?曾國藩立志成為聖人,聖人對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有嚴格的要求。
  • 今天我們怎樣教小學生寫日記?日記內容從哪裡來?什麼不能寫?
    日記,是在小學就教學生寫的。以前教學生寫日記,從沒有覺得有什麼複雜,除了有固定格式外,其它與寫作文基本一樣,把格式教過之後,至於內容寫什麼,就對學生說10個字:所經、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但從當前日記事件來看,老師有必要重新審視日記可以寫的內容,引導小學生從小懂得什麼可以寫,什麼不可以寫,教育學生懂得對日記內容負責。下面我們就來談談小學生寫日記內容從哪裡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