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絡,能找到的餘秋雨的資訊多是一些舊聞。最近的消息是今年9月份他在上海書城做了一場「雲直播」,給廣大中小學師生上「開學第一課」。這些年餘秋雨越發低調,也可能是網絡上充塞的信息太雜,以至於他這樣的「老網紅」漸漸被大眾遺忘了。
新聞裡著重提了「攜新作」一事,據悉「餘秋雨定稿文集」正在陸續出版中。餘秋雨也有在網絡上吆喝賣書的一天,讓人沒想到。二十年前,他可是風靡全國、盜版書無數,寫多少都不愁賣的「文化男神」。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餘秋雨「淪落」到這一步,和時代文化主題的轉變有關,和坊間關於他的一些負面傳聞也有關。
紙糊的大師
上世紀90年代《文化苦旅》出版和再版後,餘秋雨爆紅,成為現象級文化名人。但人紅是非多,此後多年,文壇對他的批評和指摘之聲從未間斷過。
上海文史學者金文明指出餘秋雨作品中百餘處繆誤,認為他所犯的錯誤都是常識性的,讓人詫異。比如隨意竄改、杜撰史實,包括事件發生的時間和人物情感態度;多處用詞有誤以及詞語書寫不規範。另有一些學者認為餘秋雨書中有許多主觀臆測的情節和場景,失之虛假。
如果說文章寫得太多,被人抓住幾處尚可商榷的「漏洞」算不得什麼,那餘秋雨面對抨擊時的態度,就多少讓人有些不解了。餘秋雨之所以屢遭爭議,和他面對批評時的倨傲姿態不無關係。
按說像餘秋雨這種著作等身的文化學者,理應具有謙謙君子的雅量和容人氣度。可面對各方批評,餘秋雨並沒有誠懇反思、認錯、改正。相反,他站在個人立場上極力為自己申辯,甚至認為那些指出他問題的人是出於嫉妒,是在吹毛求疵,因為自己的書實在太暢銷。餘秋雨的惱羞成怒和執拗的自信讓他陷入更為尷尬的境地。
餘秋雨的自我感覺良好,在他的多處文章中都有所呈現,這種洋洋自得、時不時要炫耀一下的文風令人反感。即便是餘秋雨的忠實擁躉,也曾在網上對自己文化偶像的自我吹捧發出過「千年一嘆」。
學術討論你來我往、百家爭鳴,才彰顯文化思想的自由與繁榮。自信過頭、不接受反面聲音就會給人矯情、露怯的感覺,即便是文學大咖也不例外。
「無風骨」的文人
如果說對文學還存在見仁見智的理解,質疑的證據稍顯不足,那被文化界詬病的餘秋雨的「人格」問題就是明顯無法逃避的「硬傷」了。
當年余杰那篇《餘秋雨,你為什麼不懺悔》揭開了文化界聲討餘秋雨的大幕。一些學者、故人通過追憶特殊年代的往事對餘秋雨進行「政治大搜身」,指責他撰寫過極左文章,做人「不清白」。
藝術家陳丹青認為餘秋雨和於丹是一類人,「基本不會對體制提出很尖銳的問題」。他這樣的話也有佐證,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時,餘秋雨發表的博客長文,有替政府說話的立場流露,而當時災民請願確實事出有因,餘秋雨的態度讓陳丹青感覺「沮喪」,認為他缺乏「站出來」的精神。
文化名人易中天、沙葉新也曾是餘秋雨的「對頭」,沒少暗諷和聲討他。
餘秋雨擔任文化公司股東,讓許多他的忠實粉絲感覺失落,這事放現在再正常不過,但在當年多少顯得有些功利。並且餘秋雨在文壇名聲大噪之後很快走下神壇,當評委,做演說,參加晚會,擔任主持人,兼職各種文化顧問,快馬加鞭賺「熱錢」,讓人感覺這位學者有點「忙」。
不得不提的餘秋雨「詐捐」事件也讓人對他的人品產生懷疑。雖然後來有人澄清,餘秋雨確實捐了20萬,只不過是等價值的圖書,他因此而敗壞的路人緣卻很難再找回來了。
下輩子還嫁的男人
餘秋雨的私德也屢次被人提及,其中最惹人非議的是他的第二段婚姻。網上有傳餘秋雨和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馬蘭相識於他未離婚之時。當然現在沒有確鑿證據說餘秋雨婚內出軌,但這些年來,關於二人離婚的傳聞三天兩頭就會冒出來。
馬蘭青年成名,德藝雙馨,獲獎無數,還比餘秋雨小16歲,這段老少戀婚姻,怎麼看怎麼令人費解。最初有人贊他們郎才女貌、琴瑟和諧,可後來網上傳出一篇關於餘秋雨前妻李紅離婚前後艱難過往的文章,提及到餘秋雨在婚內給馬蘭寫情書一事,大眾再看這樁婚姻就不免換了一種眼光。
由於網上關於餘秋雨夫妻的各種猜測和傳聞太多,馬蘭有一次鄭重寫了聲明回應,其中一句話為自己和餘秋雨的婚姻關係作了澄清,這句話是這樣寫的:若有下輩子,還會嫁給他。
簡簡單單十個字,將夫妻感情交代得清清楚楚。餘秋雨和馬蘭一起逛公園的合影照片,也在網上傳得沸沸揚揚。儘管外界譴責、聲討餘秋雨的文章鋪天蓋地,甚至傳出餘秋雨移情美女作家的傳聞,餘秋雨和馬蘭依然恩愛如初。
可以說,在中國當代文化環境中,像餘秋雨這樣才華和弱點同樣突出的人,必然會遭到非議和指責。他一直說要封筆,卻依然在寫,甚至還在網上開授音頻付費課。
他從未停止腳步,總在努力跟上時代的節拍,不是不說餘秋雨是一位愛折騰的人。雖然現在餘秋雨的高光時刻已經過去了,但誰也不能否認,他的確用他的文字驚豔了整整一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