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很多患者抱怨自己的腰痛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比如一個星期或者半個月,但脊柱外科醫生將持續時間在6周內的腰痛都稱為「急性腰痛」。相應的,腰痛持續超過3個月才被定義為「慢性腰痛」,急慢性之間則被冠以「亞急性」之名。
知道什麼是「急性」之後,還得搞清楚什麼是「腰」痛。門診時常碰到來看「腰痛」的患者,仔細一問,卻是胸壁痛、側腹痛、肛周痛、臀部痛等,並不是真正的腰部疼痛。雖沒有嚴格的範圍限定,但我們大致可以將以骶骨、第十二胸椎以及雙側髂嵴為頂點的四邊形區域認為是腰部,這個區域的中心——腰骶部亦是急性腰痛最常發生的區域。
答案是:幾乎每個人!有一些人群比其他人更容易發生:比如長時間坐姿或站立的人,頻繁彎腰負重的人,以及缺乏鍛鍊的人等。事實上,急性腰痛並沒有十分確切的病因,勞累或扭傷是比較常見的原因,但許多患者的腰痛發生在諸如早上起床時或只是打了一個噴嚏後。我們為什麼腰痛,可能只能從漫長的地球歷史中去尋找答案了,有人甚至把腰痛稱為「人類的固有體驗」,蓋因演化之故。參見《我們為什麼腰痛?》
急性腰痛的來源一般不能被準確地識別出來,哪怕費盡心思做完CT、磁共振檢查發現的問題也不代表是要痛的真正來源。腰部可能的疼痛來源很多,包括肌肉、筋膜、韌帶、關節囊、軟骨、血管等,椎間盤外層的纖維環破損也可能誘發腰痛。當一些微小的損傷逐漸修復,疼痛也就隨之緩解了。無論是哪種組織受到刺激,都會釋放一些化學物質,刺激組織周圍的小神經纖維,即刻產生痛覺。另一方面,這些刺激物誘發炎症反應,導致組織水腫,進一步加重了疼痛。炎症反應需要經過數天至數周才能消退,這也是為什麼腰痛總會持續一段時間的原因。除了局部的化學性刺激,肌肉組織痙攣也是腰痛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有些患者甚至因肌肉不平衡導致軀幹偏斜向一側。與此同時,肌肉痙攣使得腰部軟組織血液供應減少,不能運輸充足的營養和氧氣,也不能及時地將致炎物質運走,加重了腰痛並延緩了康復過程。
急性腰痛發作時疼痛程度不一,有的患者僅有輕微的腰痛,只在彎腰、轉身等活動時出現,也有的患者痛感劇烈,別提日常活動了,即便躺在床上一動不動,也能明顯感覺到腰部疼痛與肌肉緊張,以至於不得不叫救護車送到醫院來。多數患者就診的原因是擔心自己患了嚴重的疾病,或者自認為經過「很長時間」(通常是兩天至一周)不見明顯好轉,或者此次腰痛比以往發作程度更重。好消息是,雖然我們並不能準確了解疼痛的具體來源,但即便不進行任何治療幹預,絕大多數急性腰痛也會自行好轉。一般說來,相對劇烈的初期疼痛會在數日內迅速消散,中度到輕度的後續疼痛則會持續一段時間。一半的患者會在2周內緩解,到6周時,80%的患者已不再感到疼痛。不過,我們並不能通過疼痛初發時的嚴重程度或部位預測腰痛的持續時間。
不少患者詢問醫生腰痛發作是否需要拍片檢查,也不乏直接要求做CT或磁共振者。實際上,急性腰痛發作並非需要立即檢查。如前所述,常規化驗及腰椎影像學檢查並不能分辨疼痛來源。即是檢查中發現存在「退行性變」、「腰椎間盤膨出(突出)」、「纖維環撕裂」等影像表現,也不能證明其與腰痛間的關係;相反,由於社會上普遍存在對「腰椎間盤退變」的誤解,患者輕易地給自己戴上「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帽子,不僅增加心理負擔,也會延緩腰痛的好轉。
面對患者的痛苦和憂慮,醫生的專業經驗和職業操守顯得尤為重要,既要識別出危險的信號,不遺漏潛在的風險,又要降低患者就診的時間和經濟成本,不誇大病情並過度診療。通過詢問病史和身體檢查,醫生需要分辨出急性腰痛的人群極小的一部分,他們的腰痛可能起源於更加嚴重的疾病,或其他系統的疾病。患者也可以通過《腰疼了怎麼辦?》一文中列出的幾組問題,對照自己的實際情況,決定是否就診,並在就診時向醫生說明。存在危險因素的患者,很有必要進行相關的檢查,以儘早排查嚴重的疾患。
若非合併馬尾神經症候群或嚴重神經損害,急性腰痛通常不需要手術治療。即使腰痛起源於破裂的椎間盤,隨著時間推移,並經過適當的保守治療,大多數患者均可獲得康復。急性腰痛的治療主要針對疼痛及相關的功能障礙,並降低再發可能,主要的治療措施包括藥物、物理治療和患者教育。程度較輕的急性腰痛,「忍著」或許是最好的選擇。
非甾體消炎鎮痛藥物,即我們常見的「止痛藥」,有助於減輕急性腰痛。這類藥物緩解疼痛的原因在於抑制疼痛區域的炎症反應。很多患者認為「止痛藥」只是「止痛」,而不是「治病」,是「治標不治本」,這是一個誤解。消炎鎮痛藥直接針對導致疼痛的炎症反應,實為真正「治本」的手段。另一方面,消炎止痛藥的副反應也常常被誇大,不少患者恐懼於此以至於「不敢」服用。事實上,短期應用消炎鎮痛藥物,尤其是較新的製劑以及COX-2抑制劑各種副反應發生率並不高,除了患有出血性胃腸疾病、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肝腎功能不全的者,其他患者可以在醫生指導下安全應用。
治療急性腰痛的另一類藥物是肌肉鬆弛藥,簡稱「肌松藥」,這類藥物並不直接放鬆肌肉,而是通過鎮靜中樞神經系統、改善睡眠以及增加肌肉血流達到緩解肌緊張的目的,針對著急性腰痛的另一個原因。
部分患者急性腰痛發作的頭幾天疼痛可能相當劇烈,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睡眠。阿片類鎮痛藥物是改善此類疼痛的另一選擇。阿片類鎮痛藥具有鎮靜作用,有助於改善腰痛開始幾天的睡眠。長期應用這類藥物具有一定的成癮性,還可能導致便秘、抑鬱、幹擾睡眠周期,因此僅限於在醫生指導下短期應用。
大多數急性腰痛患者能夠保持日常生活,也不要求臥床制動,並不需要物理治療。簡單的熱敷可以改善腰痛部位的血液循環,促進致炎物質消散,不妨自行實施。如果腰痛嚴重,活動明顯受限,則可以通過物理治療獲得暫時的緩解。物理治療措施包括牽引、電刺激、超聲、衝擊波、手法治療等,康復治療師還可以指導患者如何恢復運動、消除不適以及獲得良好睡眠。康復治療師也能幫助少數腰痛持續不愈的患者制定鍛鍊計劃,指導患者在家或健身房的鍛鍊方法,幫助患者儘快回歸正常生活與工作。此外,患者通過中醫針灸和推拿治療,也可以獲得與物理治療相似的效果,對改善腰痛患者生活質量頗有助益。
腰痛患者的教育常常被醫患雙方忽視,但對於急性腰痛治療及其預防有著其他各種治療措施不可替代的作用。
1. 腰痛發作期間以及發作後一個月內,患者應停止任何加重腰部負擔的動作,如負重、彎腰、扭轉等,並避免久坐、長時間站立,尤其是不要坐在諸如沙發、矮凳以及斜倚在床上。
2. 腰痛發作時不建議患者睡「硬板床」,有良好支撐的乳膠或彈簧床墊更加有助於分散身體的壓力;如果患者仰臥時腰痛不能耐受,可以嘗試將雙側膝關節墊高,使腰部充分放鬆。
3. 需要駕車的患者應注意避免長時間駕駛,短時駕駛可以在腰部擺放合適的墊子,使之獲得支撐;如果腰痛過於劇烈,應避免駕駛,以免發生危險。
4. 有體育運動習慣的患者,視腰痛程度應適當減少或停止鍛鍊;腰痛完全緩解後逐步恢復運動,注意加強核心區訓練,並避免負重運動以及需要身體對抗的運動。
注射(封閉)治療通常不適用於自愈性的急性腰痛。對於反覆發作的腰痛患者,通過硬膜外注射、關節突阻滯、神經阻滯、痛點注射等方法可以幫助確定疼痛的具體來源,為後續治療提供依據。
良好的生活方式,充分的勞動保護,適當的運動習慣能夠降低腰痛發生的可能性,此外體重、情緒、吸菸等因素也與腰痛的發生和預後有關,可參見《關於腰痛,我們能做些什麼?》。即便如此,作為人類的「原罪」,腰痛仍然不能完全避免。對於個體來說,一旦急性腰痛發生,即便並不存在器質性疾病,今後再次發生腰痛的可能性也會增加,更需要多加注意。當然,認清急性腰痛的「真面目」,積極面對、不要恐懼,醫生一定也會幫助患者度過難關,恢復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