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25年前,孤身一人來京闖蕩的郭德綱一定沒想到,相聲會發展成今天這樣人盡皆知,他的德雲社能受到全國乃至國外的很多人喜愛吧。
1995年的時候,郭德綱從天津到北京尋求發展,可是,當時的相聲行業實在是不景氣,而且北京也是人才濟濟,初到北京的郭德綱沒有什麼名氣,就只能在北京茶館裡說相聲勉強餬口。
儘管在小劇場裡說相聲,但是郭德綱為人處世挺有其頭腦的,於是結識了很多的相聲同行,當時不得意的相聲演員們就互相的抱團取暖,成立了「北京相聲大會」,這個組織不是正式的相聲社團,工資也不是有著基本工資,工資是按演出次數給,演員不固定,俗稱走穴演出,這就是德雲社的雛形、
而郭德綱也是在這裡認識了偶爾來演出的于謙,不過相較於郭德綱只能暫時的勉強餬口,當時的于謙有著正式團體的單位,有著基本工資,當時過來演出也是應朋友邀請。但是,郭德綱與于謙在節目組的安排下一起搭檔演出,郭德綱意外地發現這個搭檔和自己很有默契。
2003年,德雲社正式擁有自己的招牌,官方說法是德雲社成立是在1995年,但是有這塊牌子是在2003年,這一年,郭德綱相聲還是不溫不火,但是卻發生了一件他人生中的大事,就是娶了京劇大鼓演員王惠,也不知道是不是王惠旺夫,從此郭德綱的相聲道路是越走越順。
2004年,德雲社擁有了固定的人群,收入也較為穩定,郭德綱這時才敢開口邀請于謙加入德雲社。後來經于謙搭線,郭德綱拜入北京相聲大師侯耀文的門下,一時間郭德綱漸漸的有了名氣。
在11月27日的時候,德雲社舉辦了傳統相聲瀕臨失傳曲目專場,演出的當天,200人的小會場,黑壓壓地坐滿了人,甚至於後來的觀眾因為找不到坐的地方,就坐在舞臺的兩側。
黑市上出現了德雲社的假票,郭德綱卻露出了笑容,因為這是德雲社火了,看著這熱鬧的場景,他想起了自己三次進京的坎坷,眼眶漸漸溼潤了。
2005年的時候,郭德綱被多個電視臺邀請說相聲,自己也有了很大的名氣,當時更是被北京電視臺不停的播放他的相聲,一時之間郭德綱名氣大燥。
早期的時候,郭德綱的相聲為了娛樂大眾,卻是有比較「俗」的地方,06年的時候,以姜昆等老牌相聲藝術家提出了抵制庸俗、低俗、媚俗成分,即「反三俗」,而這次的反三俗可以說矛頭直指郭德綱。
但是,郭德綱豈是老實的主?在08年的時候,郭德綱把那些反三俗的言論都編成相聲中的包袱,並在他的相聲劇場中說出相聲節目《我要反三俗》,用反諷刺的手法來回應姜昆之前的言論,這也是郭德綱和姜昆結下梁子的起因。
而郭德綱因為跟「三俗」有些關係,也因為相聲《我要反三俗》獲得了不少人的關注。
這也正式讓德雲社在北京相聲圈中有了一定的名氣和關注。
回顧郭德綱相聲生涯40年,可以說是人生坎坷、磨難頗多。剛開始的時候因為家徒四壁慘遭結髮妻子拋棄,而後又因為身邊人的支持和鼓勵步履蹣跚地走到了今天這堪稱輝煌的位置,這些無疑跟郭德綱懂得人情世故是分不開的。
郭德綱今時今日的地位,成績,無疑是讓人羨慕,嫉妒的。
他是個文化人,藝術家,他的相聲文化必定是下了苦功夫學過來的,他能出口成章,古語,經典詞句章口就來,這不是光看書就可以背下來的,還要去理解這背後的意思。
郭德綱值得讓他的徒弟敬重,值得我們尊重,更是值得我們學習。
就像是郭德綱在他的寫的《過得剛好》一書中說到:我在私下裡,是一個特別無趣甚至說乏味的人,不會抽菸,不喝酒,當然了也不燙頭。
這本書中記錄著郭德綱的人生故事以及40餘年的事業感悟,原本他給書起的名字是《人在江湖》,後來編輯建議說《過得剛好》這書名更好些。
郭德綱也覺得這書名也符合這些年的經歷:
老郭十分慶幸,他一直在做著他喜歡甚至熱愛的事情,對於現在的生活,郭德綱很滿意,就像我們看到的書名一樣,過得剛好、
《過得剛好》雖然名義上是老郭的自傳,但是這本書更像是一部記錄著老郭心酸坎坷的奮鬥史。如同老郭所說的:人在不同的階段有著不同的心境和心態。
甚至於你可以把這本書當作是老郭的相聲一樣看待,因為書裡的文章如老郭在臺上說相聲一樣,幽默風趣,智慧非凡。
老郭在書中有這麼一段話是對這本書的自評:「我希望我的文字能在滿足你們對我合理的好奇心的同時,還能存在一點點其他的價值。「
並且還自嘲地表示:這是一本拒絕傳遞價值觀的閒書。
一如既往的郭德綱式幽默!
在《過得剛好》一書中,有著郭德綱自己「三進北京」的辛酸經歷,也有,得恩師侯耀文賞識拜入其門下的故事,跟忘年交張文順如何結識到創辦德雲社的故事,還有著跟老搭檔于謙之間發生的一些趣事。
文中不乏有對已故之人的緬懷,對過往坎坷經歷的感慨,在那些看似輕描淡寫的字裡行間,滿滿的都是辛酸。
郭德綱8歲開始學藝,如今擁有上億的資產,雖然學歷只有初中,但是卻是文化底蘊深厚,書中記錄著郭德綱曾走過的坑,這也許可以讓我們避免或者少走;書中他的為人處世,或許可以讓我們的人生過得更加的順暢呢?
假如你對現在的人生感到些許迷茫,些許挫折與困難。
我覺得這本書很值得你仔細地品讀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