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名之輩到相聲皇帝:47歲郭德綱北漂生活,如今《過得剛好》

2020-12-22 長河談財經

從無名之輩到相聲皇帝:47歲郭德綱北漂生活,如今《過得剛好》

你可能沒聽過郭德綱的相聲,但你肯定聽說過「抽菸、喝酒、燙頭」梗。

以前總覺得他說的相聲是逗人開心,歡歡鬧鬧,讓人覺得日子過得剛好。

如今一聽,那笑聲的背後,都是慘烈的人生。

別看現在全網的「德雲女孩」們追著相聲界大師「為你痴、為你狂、為你哐哐撞大牆」的熱乎勁兒,但很少人知道德雲社創立階段有多苦。

到現在,網上還能搜到「三十歲的郭德綱為了生計、被人關進透明櫥窗中兩天兩夜」的視頻。

吃喝拉撒全在裡面,接受觀眾的指指點點,郭德綱還在裡面跳芭蕾舞逗觀眾開心。

一個「黑黢黢的胖子」,木訥尷尬的扭動四肢,透過櫥窗露出討好的笑容。

男人嘛,為了生活,在「動物園」裡呆兩天,幹點兒「不是人幹的活兒」,也就撐過來了。

甭提自尊,在沒成功之前,哪有自尊。

郭德綱的成功哲學也簡單,丟人丟錢都成,就不能丟了自己的未來。

可在電視機前看到節目播出的郭父郭母,卻忍不住老淚縱橫。

我知道這行苦,但不知道他在外面苦到這個程度。」

40歲的節點上回首過去,從8歲開始學藝,到20幾歲的北漂生活。

風雨已過,留下的只有回首的淺淺嘆息。

不知名時的來回闖蕩,街上招攬客人的經歷,臺下只有一人的演出,備受壓迫的風雨飄零……

在書在序言中,我也看到郭德綱老師寫了他在北京的經歷,多次在北京與天津之間往返,首都不是這麼容易站穩的,前期的苦與痛,後期的成功,是我想去認識與學習的,所以,我看了這本書。

書中,運用了大量的古文及郭老師自創的詩詞,很有文採,很有深度,可以說,這些作品,只是老師情到深處的隨口一說,功底太好,如果要論學歷,郭老師是初中未畢業,但他在書中教育郭麒麟的話是:一個人可以沒有學歷,但不能沒有文化。

對於這句話,我不知道該怎麼表達我的贊同,如果985畢業的你,沒有文化,學歷又有什麼用。郭麒麟的學歷也不高,但郭老師說,他們家的書房特別大,但凡我們能說得出名字的書,他能即刻找出,或許名校文學院教授也沒有郭老師的功底。

馬東,曾經在《奇葩說》說,他幾乎每晚都是聽著郭老師的相聲睡的,身為央視主持人、愛奇藝高管、米未創始人的馬老師,都在學習,我有何理由不去研究郭老師的成長路徑,雖然路不能再順著走了,但一個人的品質與思想是可以學的。

郭老師說他不愛去參加應酬、活動,他只有兩件事,講相聲和學習講相聲,每天的時間,除了在臺上講相聲,就是在學習如何講好相聲,如果有閒暇,就在書房寫字、看書,享受自己的世界,這也是我羨慕並且嚮往的,我也一樣,以後工作,除了高質且必要的活動和社交,我會留更多的時間給自己。

在一次節目中,郭老師說,和他父親打電話,他會自然站起來,覺得坐著說不出話來,郭麒麟會這樣孝順,就是這樣言傳身教的,他的師父侯耀文先生去世時,跪地痛哭的視頻,多次在書中的懷念,都能真切感受到郭老師的孝道與感恩。

故事的開頭,郭德綱就點出了自己也是敘述北漂人中一員的身份。

北京城的繁華像一隻看守著萬千寶藏的雄獅。

郭德綱的前兩次北漂只將將的走到了雄獅張大的嘴前。

還未真正的走到裡面去,就已經在諾大的城中迷失了方向。

看劇,住著簡易的棚屋,酸臭的腳味發散,用腳步丈量每一寸的胡同,他只遠邊邊的瞅到了繁華的邊緣。

那裡離他太遠了,遠到還沒能伸出手去追求那滔天的榮華,就因自己身處的四下退回了老家。

郭德綱1995年離開天津,去北京闖蕩,在劇組裡當過路人甲,在橋洞裡睡過覺,生活拮据時甚至把手錶當掉。

每日果腹的是幾捆大蔥和煮成糊狀的麵條,吃完了也不敢大白天出門補貨,因為門外就是破口大罵的房東,而他還得拖下個月的房費。

可謂落魄至極。

但往後的數年,郭德綱幹成了三件大事,讓他逐漸在北京站穩了腳跟。

第一件,成立北京相聲大會。

拉著業內好友一起在茶館、小劇場演出,可難的就是沒人來看,不得不去街上唱快板吸引觀眾。

看的人少沒事兒,觀眾樂了才是大事兒。

郭德綱琢磨著觀眾在臺下的及時反饋,暗暗算著哪段詞兒最能Get到觀眾的笑點。

這事兒對他來說,不在於說幾場相聲就成為「草根明星」,而在於「打磨」。

第二件,整理瀕於失傳的相聲曲目。

2004年,郭德綱辦了一場「失傳曲目專場」,深受坊間好評,積累了相當一票粉絲。

能做到雅俗共賞,這「一代宗師」的氣質就出來了。

第三件,拜侯耀文為師。

郭德綱畢竟草根出身,在魚龍混雜的北京藝術圈,一紅就容易得罪人。

兜兜轉轉,四處碰壁,可入了侯耀文的鐵路文工團,此後再也沒人敢給他穿小鞋。

就這三件,讓郭德綱的技藝「入得了廚房,出得了廳堂」,又有名師輩分、金鐘護體,走紅的充分條件都準備好了。

德雲社的名號,開始一發不可收拾。

關於師父,關於不好的質疑,關於那些不算真實的揣測。

在書裡,郭德綱一點一滴地將它們掰扯開了來,細細的講述。

少了幾分年輕時候的氣盛,多了幾分走過風雨的平穩。

書中記錄了郭德綱北漂以來很多難忘的記憶。

有人,有事……

與師父吃麵後的唱曲兒比拼,

與張老先生的日常聊天,

與謙兒哥的深情表白,

與觀眾們之間的互相遷就與包容。

德雲社的衣食父母換了,原來的相聲愛好者們慢慢退場,粉絲們買票不是為了聽相聲,而是為了看臉,和偶像開各種無下限的玩笑。

德雲社不再是以前的德雲社了。

這些郭德綱也明白,人生四十年的江湖過往,他都寫在了一本《過得剛好》裡。

四十年浮沉《過得剛好》

《過得剛好》,郭德綱好,還沒翻開書呢,先給你抖個機靈。

不是自傳,書裡大部分是郭德綱的微博所發文字,還有一些自己的隨筆文章,對相聲曲藝的詮釋,和一些段子。

寫的冷靜,不煽情,不誇張,不做作,不隱瞞。

《過得剛好》有極其鮮明的「郭氏風格」,嬉笑怒罵皆成文章,讀著和他的相聲作品一樣過癮。

老郭自己在書裡攤了底兒:

「我在私底下是一個特別無趣、乏味的人,喜歡待在書房裡寫字、聽戲、看書,沒有別的愛好,不抽菸、不喝酒,當然,也不喜歡燙頭。」

在臺上得得瑟瑟的嘴貧大爺,臺下的愛好居然是遛鳥寫字,這個反差萌倒是驚豔。

老郭說,如果不做藝人,他最大的願望是做個文人。

在《過得剛好》這本書裡。

值得一品,值得一讀。

你能看到,郭德綱將人生細細剝開後的解讀。

你能看到,思品過後的沉思。

你能看到,郭德綱作為一個北漂,一個相聲演員過去的故事。

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過得剛好:郭德綱的相聲江湖
    翻完了郭德綱的《過得剛好》,書名諧音他的名字,郭德綱。過得剛好,郭德綱好。這本書,無意之間翻到的,此書的編輯寫的一篇廣告,吸引了我。他說,之前在一個小城市打拼,生活潦倒,天天帶著耳機,聽郭德綱的相聲,鼓舞了自己的鬥志,現在成為了一名編輯。很多人留言,說他寫得不好,不像是書評,甚至讓他寫寫自己的勵志故事,覺得蠻有意思,就找來了這本書。這本書,很多文章,其實是郭德綱自己寫的,不同時間的文章的集合,有的甚至是微博文字。
  • 郭德綱辛酸成名史:窮小子3次北漂終逆襲,成相聲大師億萬富豪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正是那些無路可走的絕境,成就了今天無敵的郭德綱。如今提起相聲,德雲社肯定是眾人脫口而出的名字,小嶽嶽,張雲雷大家更是熟悉到不行,但德雲社的起家過程又有誰知道呢?天津本來就是曲藝之鄉,小劇場裡又提供了相對寬鬆的氛圍,就在這個潛移默化中,郭德綱喜歡上了相聲,從此以後,這條道路,一走就是一輩子。七歲時,他拜天津評書藝人高慶海為師,他的名字由郭大綱改為郭德綱;十幾歲的時候,被招進了天津文化館說相聲。
  • 《過得剛好》最辛辣10句話,暗藏處世之道,直戳40歲中年男人的心
    郭德綱,相聲演員,德雲班主。天津人,生於1973年,自幼酷愛各種民間藝術,八歲投身藝壇。1996年創辦北京德雲社,說相聲、講評書、唱戲、拍電影、拍電視劇、主持電視節目。回顧郭德綱人生40年,可謂是人生坎坷,從因為窮被前妻拋棄,又因為身邊人的支持一步一步走到現在,這些都跟郭德綱懂得人情世故是離不開的。
  • 《過得剛好》:郭德綱,捐款,我不孬,作詩,我不屑
    ——侯耀文放眼如今的相聲界,再也沒有比郭德綱的德雲社更好的相聲團隊了。不是嗎?《過得剛好》這本書記錄了郭德綱從藝三十多年來的心路歷程,以及對人生,對相聲藝術的感悟和思考,行文冷靜,語言幽默,不誇張,不做作。最讓我感動的是其中《我與我師》這一章節,書中回憶了郭德綱與侯耀文的師徒情誼。
  • 郭德綱《過得剛好》一書出版,揭了誰的傷疤?
    郭德綱出過不少書,其中《過得剛好》一書是情感最複雜、故事最深入、也是戾氣最重的書。一般名人出書皆滿紙感恩、堅持、夢想等字眼,而郭德綱在《過得剛好》這本書中所寫則寫到了一些得罪人的事,揭了一些人的傷疤,先舉個例子:
  • 當年郭德綱默默無名時,她拋棄4歲的郭麒麟出國,如今過得怎樣
    郭德綱是一個比較出色的相聲演員,他在相聲界的名氣特別大,這位男演員將相聲帶到了一個新的時代,他對相聲做出了改良,後來也培養了一批弟子多年,以前人們覺得相聲屬於傳統藝術,他和京劇一樣古老,年輕人不可能會喜歡相聲,可是經過郭德綱的德雲社的改編以後這些富有創新精神的相聲獲得了很多90後甚至00後的喜愛。
  • 郭德綱:十年心酸歷程,一直堅持著做自己才能過得剛好
    《過得剛好》:四十年江湖過往,一直堅持著做自己才能過得剛好「如果不做藝人,最大的願望是做文人。」說這話的不是別人,正是郭德綱。《過得剛好》是郭德綱親筆作品,講述人生四十年的江湖過往,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 郭德綱自傳《過得剛好》:人生最困難的生活狀態是,一切都剛剛好
    ——郭德綱《過得剛好》一提起相聲,我們多數人首先想到的,多半就是被眾多粉絲戲稱為「相聲國王」的德雲班主郭德綱了。而我們對郭德綱的了解,基本上都是他在舞臺上跟于謙搭檔的眾多相聲節目,以及多年以來媒體對他以及德雲社相關的報導。
  • 班主郭德綱眾生有德,千淬為綱,一切的一切正是「過得剛好」
    但是郭德綱不認死理,他明白要做出名堂很多時候要打破常規。傳統相聲重曲藝,內容框架多定理、故事往往很老套,常常還包含說教。他大膽創新把許多接地氣的新東西添加到了相聲中,讓原先的受眾層大大擴張。另外他明白要立足太和善也不行,郭德綱痛恨不論是非的大度。他和曲藝協會鬧過彆扭,被電視臺封殺過,很長一段時間相聲圈裡許多人都痛恨他,仿佛德雲社門庭若市,搶的是他們的觀眾。
  • 郭德綱經典:3句話道盡人生真理,別的明星在娛樂圈,老郭在江湖
    凡是聽過相聲的人,就沒有不知道郭德綱的,我們這些相聲的忠實粉絲一路看著郭德綱從一個無名之輩到如今的一派宗師,不僅為他感到高興,更為中國相聲的發展感到高興。如今聽相聲的人越來越多,郭德綱功不可沒,正如大眾所說,因為一個郭德綱,至少讓中國的相聲晚死了50年。郭德綱雖然文憑不高,但是講出的相聲、說出口的句子卻個個都蘊含著大道理,搞笑之餘盡顯人間百態。他從身無分文熬到花團錦簇,早就活明白了人生。
  • 郭德綱初中沒畢業,卻能出口成章,他的「學問」是哪來的?
    郭德綱從七歲多學習評書,九歲學相聲,接著又學了西河大鼓,天津本身就是曲藝園子、相聲窩子,郭德綱自己也說過,父親帶他上班的時候,他自己就會去旁邊的院子裡去聽,燻了些年,加上本身的天資聰明,肯學愛學,這期間學了不少,名家見得太多了,聽的也多。京,評,梆,小調等自然就會得多。
  • 《過得剛好》是一本好書
    讀《過得剛好》有感前不久偶讀了郭德綱的個人傳記《過得剛好》,印象深刻,頗有收穫,是我今年比較喜歡的一本書。郭氏是我喜歡的一位相聲演員,很有才華,滿腹經綸。時人有評:「郭德綱不一定救得了中國相聲,但是因為有了他,中國相聲就會晚死50年」,我舉雙手贊成。我為什麼喜歡郭氏的《過得剛好》這本書呢?我認為從這本書中我讀出了郭氏對相聲事業的熱愛、執念和堅持,特別是郭氏的這種堅持令人欽佩。
  • 《過得剛好》:一本拒絕傳遞價值觀的閒書,裡面嬉笑怒罵皆成文章
    我想25年前,孤身一人來京闖蕩的郭德綱一定沒想到,相聲會發展成今天這樣人盡皆知,他的德雲社能受到全國乃至國外的很多人喜愛吧。1995年的時候,郭德綱從天津到北京尋求發展,可是,當時的相聲行業實在是不景氣,而且北京也是人才濟濟,初到北京的郭德綱沒有什麼名氣,就只能在北京茶館裡說相聲勉強餬口。
  • 從吃不起飯到身價15億,郭德綱的完美逆襲,離不開背後這幾位貴人
    現在相聲界要問起誰最出名,大多數人第一時間就會想到郭德綱這個名字。可以說,郭德綱帶動了整個相聲產業的發展。現如今郭德綱身價不菲,估計得有上億身家吧,被譽為「相聲皇帝」,但誰會想到他開始也是一個窮孩子。郭德綱在自己的書《過得剛好》裡寫過一段往事:有一回演出,可以坐兩三百人的劇場只有一位觀眾。開場的老先生叫邢文昭,是說單口相聲的,於是臺上一個人臺下一個人兒就這樣說了起來。說到一半兒觀眾手機響了,老先生就停下來等觀眾接完電話再接著說。
  • 王惠:14歲紅遍天津,在郭德綱無名時下嫁,因郭麒麟12年不生孩子
    提起相聲,可能大家都會想起郭德綱,很多人也認為是郭德綱拯救了中國相聲。而如今看似風光無限的郭德綱,其實成名之路相當艱難,一路辛酸淚。而在這段艱苦的歲月裡,都離不開一個人的支持,那就是郭德綱的第二任妻子——王惠。王惠與郭德綱相識相知相愛王惠早年出生在天津一個富裕家庭,從小學習鼓曲,14歲就紅遍了天津。
  • 郭德綱曾被前妻拋棄?離婚後前妻遠赴日本,如今過得怎麼樣?
    郭德綱和現任妻子王惠其實是二婚,郭麒麟也不是現任老婆生的,他的生母叫做胡中惠,在兒子4歲的時候,他與落魄中的郭德綱離婚,遠赴日本,如今過得怎麼樣?年輕時的郭德綱,心裡就一直有一個遠大的相聲夢想,所以他先後數次辭掉了天津穩定的工作,去北京打拼,不過北京的相聲之路也不是那麼容易走的,在工作中,他認識了前妻胡中惠,雖然知道他沒什麼錢,但是胡中惠就是相中他這個人了,並且非常支持他的相聲事業,兩人就在他一窮二白時候結了婚,他也在前妻的支持之下,繼續在北京闖蕩。
  • 很多已經「失傳」的傳統相聲,為何郭德綱會說?令人費解!
    一次採訪中,郭德綱說過,那些傳統相聲都是他從各處文獻,老師傅等渠道整理出來的。解放後,文藝界有一股拋棄傳統相聲改說新相聲的潮流,所以造成很多珍貴的傳統相聲資料面臨失傳或已經失傳。郭德綱不少經典的段子其實都是脫胎於傳統相聲,必需承認郭德綱為傳統相聲的保存和傳承做出了很大貢獻。
  • 郭德綱:七八歲穿長袍學相聲,用水煮麵,就著大蔥吃糨子
    出生於天津的郭德綱,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接觸傳統曲藝,七八歲就穿起長袍學起了相聲。然而他卻沒有過早地顯示出相聲表演的天賦。回憶起自己當初學藝和在舞臺上打拼的經歷,郭德綱總是感慨萬千。七八歲就開始學相聲到現在已經有近30年,這其實是他自己的選擇。
  • 從窮小子到身家上億的郭德綱,他的成功離不開3個原因
    現在說起德雲社與郭德綱,想必沒有人不認識的,作為身價幾十億的相聲皇帝,郭德綱的成功並不是隨便得來的,曾經的窮小子之所以能夠成功,背後的關鍵要素自然是很多的。郭德綱一路以來的刻苦練習,才有這麼紮實的基本功,其實不管是在哪個行業,想要成功都不是憑藉運氣,更多的是要付出大量的努力與堅持。
  • 《無名之輩》,每一個無名之輩的背後,都有自己的偉大之處!
    電影《無名之輩》講述的是在一個小城市裡,因為一起搶劫案,將一群疲於生活的無名之輩--中年落魄的保安,因為殘疾尋死的女子,持槍搶劫的兄弟和離婚欠錢的老闆絲絲縷縷的牽扯在一起的故事。因為有的小人物光是活著就已經耗費了全部力氣了。大檸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下這部電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