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名之輩到相聲皇帝:47歲郭德綱北漂生活,如今《過得剛好》
你可能沒聽過郭德綱的相聲,但你肯定聽說過「抽菸、喝酒、燙頭」梗。
以前總覺得他說的相聲是逗人開心,歡歡鬧鬧,讓人覺得日子過得剛好。
如今一聽,那笑聲的背後,都是慘烈的人生。
別看現在全網的「德雲女孩」們追著相聲界大師「為你痴、為你狂、為你哐哐撞大牆」的熱乎勁兒,但很少人知道德雲社創立階段有多苦。
到現在,網上還能搜到「三十歲的郭德綱為了生計、被人關進透明櫥窗中兩天兩夜」的視頻。
吃喝拉撒全在裡面,接受觀眾的指指點點,郭德綱還在裡面跳芭蕾舞逗觀眾開心。
一個「黑黢黢的胖子」,木訥尷尬的扭動四肢,透過櫥窗露出討好的笑容。
男人嘛,為了生活,在「動物園」裡呆兩天,幹點兒「不是人幹的活兒」,也就撐過來了。
甭提自尊,在沒成功之前,哪有自尊。
郭德綱的成功哲學也簡單,丟人丟錢都成,就不能丟了自己的未來。
可在電視機前看到節目播出的郭父郭母,卻忍不住老淚縱橫。
「我知道這行苦,但不知道他在外面苦到這個程度。」
40歲的節點上回首過去,從8歲開始學藝,到20幾歲的北漂生活。
風雨已過,留下的只有回首的淺淺嘆息。
不知名時的來回闖蕩,街上招攬客人的經歷,臺下只有一人的演出,備受壓迫的風雨飄零……
在書在序言中,我也看到郭德綱老師寫了他在北京的經歷,多次在北京與天津之間往返,首都不是這麼容易站穩的,前期的苦與痛,後期的成功,是我想去認識與學習的,所以,我看了這本書。
書中,運用了大量的古文及郭老師自創的詩詞,很有文採,很有深度,可以說,這些作品,只是老師情到深處的隨口一說,功底太好,如果要論學歷,郭老師是初中未畢業,但他在書中教育郭麒麟的話是:一個人可以沒有學歷,但不能沒有文化。
對於這句話,我不知道該怎麼表達我的贊同,如果985畢業的你,沒有文化,學歷又有什麼用。郭麒麟的學歷也不高,但郭老師說,他們家的書房特別大,但凡我們能說得出名字的書,他能即刻找出,或許名校文學院教授也沒有郭老師的功底。
馬東,曾經在《奇葩說》說,他幾乎每晚都是聽著郭老師的相聲睡的,身為央視主持人、愛奇藝高管、米未創始人的馬老師,都在學習,我有何理由不去研究郭老師的成長路徑,雖然路不能再順著走了,但一個人的品質與思想是可以學的。
郭老師說他不愛去參加應酬、活動,他只有兩件事,講相聲和學習講相聲,每天的時間,除了在臺上講相聲,就是在學習如何講好相聲,如果有閒暇,就在書房寫字、看書,享受自己的世界,這也是我羨慕並且嚮往的,我也一樣,以後工作,除了高質且必要的活動和社交,我會留更多的時間給自己。
在一次節目中,郭老師說,和他父親打電話,他會自然站起來,覺得坐著說不出話來,郭麒麟會這樣孝順,就是這樣言傳身教的,他的師父侯耀文先生去世時,跪地痛哭的視頻,多次在書中的懷念,都能真切感受到郭老師的孝道與感恩。
故事的開頭,郭德綱就點出了自己也是敘述北漂人中一員的身份。
北京城的繁華像一隻看守著萬千寶藏的雄獅。
郭德綱的前兩次北漂只將將的走到了雄獅張大的嘴前。
還未真正的走到裡面去,就已經在諾大的城中迷失了方向。
看劇,住著簡易的棚屋,酸臭的腳味發散,用腳步丈量每一寸的胡同,他只遠邊邊的瞅到了繁華的邊緣。
那裡離他太遠了,遠到還沒能伸出手去追求那滔天的榮華,就因自己身處的四下退回了老家。
郭德綱1995年離開天津,去北京闖蕩,在劇組裡當過路人甲,在橋洞裡睡過覺,生活拮据時甚至把手錶當掉。
每日果腹的是幾捆大蔥和煮成糊狀的麵條,吃完了也不敢大白天出門補貨,因為門外就是破口大罵的房東,而他還得拖下個月的房費。
可謂落魄至極。
但往後的數年,郭德綱幹成了三件大事,讓他逐漸在北京站穩了腳跟。
第一件,成立北京相聲大會。
拉著業內好友一起在茶館、小劇場演出,可難的就是沒人來看,不得不去街上唱快板吸引觀眾。
看的人少沒事兒,觀眾樂了才是大事兒。
郭德綱琢磨著觀眾在臺下的及時反饋,暗暗算著哪段詞兒最能Get到觀眾的笑點。
這事兒對他來說,不在於說幾場相聲就成為「草根明星」,而在於「打磨」。
第二件,整理瀕於失傳的相聲曲目。
2004年,郭德綱辦了一場「失傳曲目專場」,深受坊間好評,積累了相當一票粉絲。
能做到雅俗共賞,這「一代宗師」的氣質就出來了。
第三件,拜侯耀文為師。
郭德綱畢竟草根出身,在魚龍混雜的北京藝術圈,一紅就容易得罪人。
兜兜轉轉,四處碰壁,可入了侯耀文的鐵路文工團,此後再也沒人敢給他穿小鞋。
就這三件,讓郭德綱的技藝「入得了廚房,出得了廳堂」,又有名師輩分、金鐘護體,走紅的充分條件都準備好了。
德雲社的名號,開始一發不可收拾。
關於師父,關於不好的質疑,關於那些不算真實的揣測。
在書裡,郭德綱一點一滴地將它們掰扯開了來,細細的講述。
少了幾分年輕時候的氣盛,多了幾分走過風雨的平穩。
書中記錄了郭德綱北漂以來很多難忘的記憶。
有人,有事……
與師父吃麵後的唱曲兒比拼,
與張老先生的日常聊天,
與謙兒哥的深情表白,
與觀眾們之間的互相遷就與包容。
德雲社的衣食父母換了,原來的相聲愛好者們慢慢退場,粉絲們買票不是為了聽相聲,而是為了看臉,和偶像開各種無下限的玩笑。
德雲社不再是以前的德雲社了。
這些郭德綱也明白,人生四十年的江湖過往,他都寫在了一本《過得剛好》裡。
四十年浮沉《過得剛好》
《過得剛好》,郭德綱好,還沒翻開書呢,先給你抖個機靈。
不是自傳,書裡大部分是郭德綱的微博所發文字,還有一些自己的隨筆文章,對相聲曲藝的詮釋,和一些段子。
寫的冷靜,不煽情,不誇張,不做作,不隱瞞。
《過得剛好》有極其鮮明的「郭氏風格」,嬉笑怒罵皆成文章,讀著和他的相聲作品一樣過癮。
老郭自己在書裡攤了底兒:
「我在私底下是一個特別無趣、乏味的人,喜歡待在書房裡寫字、聽戲、看書,沒有別的愛好,不抽菸、不喝酒,當然,也不喜歡燙頭。」
在臺上得得瑟瑟的嘴貧大爺,臺下的愛好居然是遛鳥寫字,這個反差萌倒是驚豔。
老郭說,如果不做藝人,他最大的願望是做個文人。
在《過得剛好》這本書裡。
值得一品,值得一讀。
你能看到,郭德綱將人生細細剝開後的解讀。
你能看到,思品過後的沉思。
你能看到,郭德綱作為一個北漂,一個相聲演員過去的故事。
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