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綱自傳《過得剛好》:人生最困難的生活狀態是,一切都剛剛好

2020-12-22 星落澤洋

「品人情冷暖、世態炎涼,觀榮辱紛爭、死走逃亡,自濁自清自安然。」——郭德綱《過得剛好》

一提起相聲,我們多數人首先想到的,多半就是被眾多粉絲戲稱為「相聲國王」的德雲班主郭德綱了。

而我們對郭德綱的了解,基本上都是他在舞臺上跟于謙搭檔的眾多相聲節目,以及多年以來媒體對他以及德雲社相關的報導。

可就像郭德綱在他出的一本名為《過得剛好》的書中所言一樣:

「我在私底下是一個特別無趣、乏味的人……不抽菸、不喝酒,當然也不燙頭。」

這本書裡收錄了郭德綱記錄人生經歷、心路歷程的文章,原本他起名為《人在江湖》,可後來編輯建議換了一個書名《過得剛好》。

回到《過得剛好》,這本書講述了郭老師人生四十多年的江湖過往,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榮辱浮沉,冷暖自知,自清自濁自安然。這本書有著極其鮮明的郭式風格,嬉笑怒罵皆成文章,語言幽默風趣,仿佛聽他的相聲。

當然我更欽佩的是老郭的人生態度:我爭者人必爭,極力爭未必得;我讓者人必讓,極力讓未必失。真放肆不在飲酒放蕩,假矜持偏要慷慨激昂;萬事留一線,江湖好相見。

還有那一段:一路走來,經歷各種坎坷、各種不順和阻礙,終於我也看到了花團錦簇,也看到了燈彩佳話。那一夜,我也曾夢見百萬雄兵。

《過得剛好》開篇,有一句侯耀文對愛徒郭德綱的評價:

「一路坎坷走來,所以他勢必嫉惡如仇。」

這句評價將郭德綱的江湖氣與文人氣詮釋得入木三分,而我們確實也能從書中收錄的眾多文章中看出這種氣息來。

有朋友評價說看完這本書覺得心情很壓抑,甚至還覺得有點負能量過重。

但實際上這本書比很多所謂的「心靈雞湯」要更值得我們去深刻體會,因為如果你不夠了解郭德綱的過往經歷,那麼你就不會明白郭德綱現在輝煌的背後隱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辛酸。

讀完這本書,我才對老郭有了更深的了解。對藝術的堅持與熱愛、被同行的嫉妒與迫害、三上北京的艱難與落魄、還有那終有一日的鮮花與成功。

隨著對老郭的了解,我也是在自媒體文章裡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時間回溯到17年前,2003年,安徽衛視弄了個節目:活人展示。就是把一個人關在玻璃櫃中,吃喝拉撒睡都在裡面,展示48小時,供路人觀賞,像耍猴一樣。

郭老師接了這個活,因為電視臺給4000塊錢。

而這個時候,他真的需要這4000塊錢。

當我第一次看到這些照片的時候,才發現是郭老師,沒想到還曾經歷過這麼艱難的時刻。

郭老師後來在相聲裡說「有錢男子漢,沒錢漢子難」,一點也不假。只有真正經歷過的人,才會明白什麼叫「一分錢難倒英雄漢」。

後來好像老郭再也沒有提起過這段經歷,這是一個傷自尊的過往,但或許也正是這些難以言說、不被人所理解的黑暗時光,造就了日後的光鮮亮麗。

再有的經歷,大概就是被同行迫害、徒弟背叛。那也是一段暴風雨猛烈的至暗時光。乃至後來老郭提起這一段經歷,也是感慨萬千:我懇求你們收留我啊。

那時候但凡一個有文化的人說「讓他來」,留在手底下當個馬仔,我就認投了呀。我願意給你當狗,你不要,你怕我咬你,你非把我轟出去。結果我成了龍了,生生是他們把我逼出來的呀。

後來老郭在書裡提到蘇秦的一句名言:使我洛陽有二頃良田,安能佩六國相印?

在馬東與老郭的一個訪談中,馬東問老郭:等您老了,您能把這些都忘了嗎?

老郭說:那是最好。

雖然可能還是需要時間的消磨,但是如今的老郭,已經不太愛提以前的那些苦了。

提起往事,他會笑著說一句「俱往矣」,更多的是說說現在的自己。

很難想像,一個在臺上說學逗唱、逗人喜樂的相聲表演藝術家,會有社交恐懼症。

老郭在書裡說:我在私底下是一個特別無趣、乏味的人,喜歡待在書房裡寫字、聽戲、看書,沒有別的愛好,不抽菸、不喝酒,當然,也不喜歡燙頭。

老郭說如果不做藝人,最大的願望是做文人。

當然最重要的是,老郭一直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並且「我願意幹這個,所以,我不覺得苦。」

所以當你想要深入地去了解一個人時,讀傳記是一種最好的手段。

無論是在很多短視頻裡,還是在一些傳統媒體節目上,郭德綱以及德雲社的身影似乎都成了一種常態現象。

所以說,不管是不是郭德綱的粉絲,又或者是不是衝著郭德綱這個人,《過得剛好》這本書都挺值得我們去「閒讀」一番。

「功名富貴,人間驚見白首;詩酒琴書,世外喜逢青眼。」

雖然郭德綱現在可謂是「大紅大紫」,但從他的種種表現中,我們也能看到他的心胸和境界。

書中郭德綱提到:「我是個很隨和的人,但是沾相聲,我不許別人瞎動。」

這是郭德綱對自己所心愛的、當命一樣對待的相聲的一種堅持和「信仰」。

而這自然也是他即便一路坎坷也堅持到底的毅力源頭。

我喜歡書中老郭的人生態度:

人生在世就是讓人笑笑,偶爾也笑話笑話別人。

可以沒文憑,不可以沒文化;可以不上學,不可以不讀書。

什麼都是假的,只有自己有能耐才是真的。

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糧。

暫且不論往事孰是孰非,俱往矣。

單就老郭過往的艱難、如今的成功,他值得。

郭德綱常說自己就是一個說相聲的「草根藝人」。

而什麼叫「草根」?按照郭德綱的解釋就是:

「其實草根很便宜,人參、靈芝、冬蟲夏草,都是這些不上檔次的東西,我們比不了人家大棚裡的香椿芽、韭黃。」

不經歷苛刻的坎坷,「草根」又如何能夠輝煌騰達呢?

如果你人生感到迷茫,又或者遇到一些挫折困難,那麼《過得剛好》這本書推薦給你,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從無名之輩到相聲皇帝:47歲郭德綱北漂生活,如今《過得剛好》
    從無名之輩到相聲皇帝:47歲郭德綱北漂生活,如今《過得剛好》你可能沒聽過郭德綱的相聲,但你肯定聽說過「抽菸、喝酒、燙頭」梗。以前總覺得他說的相聲是逗人開心,歡歡鬧鬧,讓人覺得日子過得剛好。如今一聽,那笑聲的背後,都是慘烈的人生。別看現在全網的「德雲女孩」們追著相聲界大師「為你痴、為你狂、為你哐哐撞大牆」的熱乎勁兒,但很少人知道德雲社創立階段有多苦。到現在,網上還能搜到「三十歲的郭德綱為了生計、被人關進透明櫥窗中兩天兩夜」的視頻。
  • 《過得剛好》:郭德綱,捐款,我不孬,作詩,我不屑
    ——侯耀文放眼如今的相聲界,再也沒有比郭德綱的德雲社更好的相聲團隊了。不是嗎?《過得剛好》這本書記錄了郭德綱從藝三十多年來的心路歷程,以及對人生,對相聲藝術的感悟和思考,行文冷靜,語言幽默,不誇張,不做作。最讓我感動的是其中《我與我師》這一章節,書中回憶了郭德綱與侯耀文的師徒情誼。
  • 過得剛好:郭德綱的相聲江湖
    翻完了郭德綱的《過得剛好》,書名諧音他的名字,郭德綱。過得剛好,郭德綱好。這本書,無意之間翻到的,此書的編輯寫的一篇廣告,吸引了我。他說,之前在一個小城市打拼,生活潦倒,天天帶著耳機,聽郭德綱的相聲,鼓舞了自己的鬥志,現在成為了一名編輯。很多人留言,說他寫得不好,不像是書評,甚至讓他寫寫自己的勵志故事,覺得蠻有意思,就找來了這本書。這本書,很多文章,其實是郭德綱自己寫的,不同時間的文章的集合,有的甚至是微博文字。
  • 班主郭德綱眾生有德,千淬為綱,一切的一切正是「過得剛好」
    但是郭德綱不認死理,他明白要做出名堂很多時候要打破常規。傳統相聲重曲藝,內容框架多定理、故事往往很老套,常常還包含說教。他大膽創新把許多接地氣的新東西添加到了相聲中,讓原先的受眾層大大擴張。另外他明白要立足太和善也不行,郭德綱痛恨不論是非的大度。他和曲藝協會鬧過彆扭,被電視臺封殺過,很長一段時間相聲圈裡許多人都痛恨他,仿佛德雲社門庭若市,搶的是他們的觀眾。
  • 《過得剛好》最辛辣10句話,暗藏處世之道,直戳40歲中年男人的心
    郭德綱,相聲演員,德雲班主。天津人,生於1973年,自幼酷愛各種民間藝術,八歲投身藝壇。1996年創辦北京德雲社,說相聲、講評書、唱戲、拍電影、拍電視劇、主持電視節目。回顧郭德綱人生40年,可謂是人生坎坷,從因為窮被前妻拋棄,又因為身邊人的支持一步一步走到現在,這些都跟郭德綱懂得人情世故是離不開的。
  • 郭德綱:十年心酸歷程,一直堅持著做自己才能過得剛好
    《過得剛好》:四十年江湖過往,一直堅持著做自己才能過得剛好「如果不做藝人,最大的願望是做文人。」說這話的不是別人,正是郭德綱。《過得剛好》是郭德綱親筆作品,講述人生四十年的江湖過往,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 郭德綱《過得剛好》一書出版,揭了誰的傷疤?
    郭德綱出過不少書,其中《過得剛好》一書是情感最複雜、故事最深入、也是戾氣最重的書。一般名人出書皆滿紙感恩、堅持、夢想等字眼,而郭德綱在《過得剛好》這本書中所寫則寫到了一些得罪人的事,揭了一些人的傷疤,先舉個例子:
  • 《過得剛好》:一本拒絕傳遞價值觀的閒書,裡面嬉笑怒罵皆成文章
    郭德綱值得讓他的徒弟敬重,值得我們尊重,更是值得我們學習。就像是郭德綱在他的寫的《過得剛好》一書中說到:我在私下裡,是一個特別無趣甚至說乏味的人,不會抽菸,不喝酒,當然了也不燙頭。這本書中記錄著郭德綱的人生故事以及40餘年的事業感悟,原本他給書起的名字是《人在江湖》,後來編輯建議說《過得剛好》這書名更好些。
  • 郭德綱唯一不會調侃的貴人,曾經的雪中送炭,讓他終身難忘
    三次進京,被驅逐;為了4000塊,在透明櫥窗裡展示48小時;沒錢坐車,一夜步行走回家…… 這一切都在說明郭德綱一路走來有多麼不容易。雖然這個過程艱難,但是郭德綱也遇到了自己的貴人:師父侯耀文、搭檔于謙。當然還有一位知道的人可能不多,就是安徽衛視的主持人周群,她是為一位郭德綱不會調侃的女人。
  • 《過得剛好》是一本好書
    讀《過得剛好》有感前不久偶讀了郭德綱的個人傳記《過得剛好》,印象深刻,頗有收穫,是我今年比較喜歡的一本書。郭氏是我喜歡的一位相聲演員,很有才華,滿腹經綸。時人有評:「郭德綱不一定救得了中國相聲,但是因為有了他,中國相聲就會晚死50年」,我舉雙手贊成。我為什麼喜歡郭氏的《過得剛好》這本書呢?我認為從這本書中我讀出了郭氏對相聲事業的熱愛、執念和堅持,特別是郭氏的這種堅持令人欽佩。
  • 最完美的愛情,是一切都剛剛好
    也許,我們曾經無數次相遇,但相遇後又匆匆離去;也許,我們從未謀面,但我們卻都有著相似的經歷。雖然我們都只是陌生人,在這裡,我們卻可以成為無話不說的好朋友,去分享我們彼此的快樂,去分擔我們彼此的憂慮。今天,我們一起談論的話題「最完美的愛情是一切都剛剛好」。最完美的愛情是一切都剛剛好,是當我在等你的時候,你恰好也等我。
  • 年少不懂郭德綱,越到中年,越覺得郭德綱真是活得明白!
    八句郭德綱語錄,句句經典,字字戳心。1、一個人三十歲之前不瘋狂,沒有出息;三十歲之後還瘋狂,肯定沒有出息。2、不明白任何情況就勸你一定要大度的人,這種人你要離他遠一點,因為雷劈他的時候會連累到你。萬事留一線,江湖好相見。8、人生在世,無非是讓別人笑笑,偶爾,也笑笑別人。郭德綱早些年三進北京,都無功而返,說相聲最苦的時候,不僅沒飯吃,還受到同行的排擠。最終還是熬出了頭,又結識了于謙,拜師在侯耀文門下,這才算是立住了腳!可就在恩師離世後,他的德雲社又陷入了危機,徒弟的背叛,同行的排擠,讓他在大壽那天含淚喊了段未央宮。
  • 郭德綱的7句搞笑段子,乍一聽是相聲,再一聽是人生,值得細品
    為了養家餬口,他在天津各種小劇團唱戲,過上了「跑江湖」的日子。1989年郭德綱再次來到北京,求了很多人給自己一個表演的機會,大家嘴巴上都答應的很好讓回家等通知,結果也就不了了之,過了一段時間身無分文的郭德綱不得不再次回到天津!
  • 從吃不起飯到身價15億,郭德綱的完美逆襲,離不開背後這幾位貴人
    由於生活困難前途渺茫,妻子跟郭德綱離了婚,還扔下了剛剛出生的郭麒麟,在這樣的狀況郭德綱依然堅持說相聲。相聲現在很紅火,但在20年前處境非常尷尬,沒有人愛聽,更不要說花錢去劇場了。郭德綱在自己的書《過得剛好》裡寫過一段往事:有一回演出,可以坐兩三百人的劇場只有一位觀眾。開場的老先生叫邢文昭,是說單口相聲的,於是臺上一個人臺下一個人兒就這樣說了起來。說到一半兒觀眾手機響了,老先生就停下來等觀眾接完電話再接著說。
  • 嫉惡如仇的郭德綱,除了感恩侯耀文之外,還有一位安徽大姐!
    郭德綱沒火之前,為了混口飯吃,寄居在安徽衛視的「一角」,並且參加了一個活動,在一個玻璃罩裡生活三天三夜,被人當猴子看。據老郭在一個節目中回憶:當時裡面溫度太高,汗都順著臉往下淌,而且每到半夜快要睡著的時候,都有人敲玻璃,問他需不需要幫助,以至於整晚都睡不好。
  • 摯友張文順去世,郭德綱悲痛不已,咬牙發狠「辦一堂最好的白事」
    那段時間,郭德綱過得並不好,他進不了體制內,想拜師學習,也沒有人看得上初出茅廬的郭德綱,無奈下,他只好回到自己的小劇場說相聲,但經過這件事,同行們都看不起他,經常搶郭德綱的生意,一家老小經常開不了張,要餓肚子。這裡還有一個很好玩的故事,當時郭德綱和于謙一起去參加一個北京的相聲比賽。
  • 曹雲金說郭德綱表裡不一,何雲偉投靠侯耀文,郭德綱:你落難我管
    ,你們不能這麼欺負人,我們這日子還得過,大不了咱們這攤不幹了,我給你們磕一個咱們散了吧。」而郭德綱很久都沒回復這些爭議,而是過了一段時間,他發表了一篇文章回復,其中一句話讓人敬佩,也能看出郭老師的氣度:希望前途光明萬裡鵬程。日後倘有馬高蹬短水盡山窮,無人解難之時言語一聲,都不管,我管你。
  • 郭德綱輕撫眼前座椅,遲重瑞:紫檀木,價值300萬,郭德綱:買不起
    郭德綱雖然猜出不簡單,但還是被驚豔了一把,並開玩笑似的說:反正我買不起。與其說郭德綱在那種場合說得是人情世故,倒不如說他是在謙虛,以他現在的身價買肯定是能買得起。而郭德綱又愛惜人才,見著相聲好苗子就收做徒弟,然後把他們領回家當兒子養,剩下的吃穿用度全部交給妻子王惠料理。本來就是入不敷出,如此更是雪上加霜。日子更不好過,王惠不得不把新買的汽車賣掉以用來維持家庭開支,郭德綱得知後,感動莫名,娶如此賢惠之妻,夫復何求!
  • 從窮小子到身家上億的郭德綱,他的成功離不開3個原因
    以前的相聲很少人喜歡聽,學相聲的演員能夠獲得的收入也是非常有限的,之前有很長一段時間,郭德綱的生活甚至是連溫飽都無法解決,最慘的時候,連生病都沒有錢能夠去購藥。郭德綱之所以能功成名就,源於3個因素:1、 從小就熱愛相聲,有種使命感。如同他在《過得剛好》裡說的,"相聲對於我來說就是我的生命"。2、 自身專業能力過硬,善於抓住機遇。郭德綱曾經接受一次採訪時說,"我們這行沒有一夜成名,憑的都是真功夫。"
  • 郭德綱最落魄的時候,趙本山託人給他帶了一句話,助老郭東山再起
    郭德綱和趙本山都是喜劇界的「老炮」,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很多歡樂,很多人因此愛上了小品和相聲。尤其是這兩年,德雲社發展的如火如荼,前幾日德雲社還在招收「龍」字科的學徒,繼續壯大相聲勢力。很少有人知道,實際上這兩位中國喜劇界的大佬還有過一段至誠至深的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