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靈隱寺的一則招聘啟事引起了廣大網友的關注,瞬間衝上熱搜榜。簡單的來說,這個佛家聖地對外招聘文宣部的文職人員,負責寺院信息發布及對外宣傳工作。
靈隱寺,又名雲林寺,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背靠北高峰,面朝飛來峰,始建於東晉鹹和元年(326年),佔地面積約87000平方米。 靈隱寺開山祖師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
南朝梁武帝賜田並擴建,五代吳越王錢鏐命請永明延壽大師重興開拓,並賜名靈隱新寺。宋寧宗嘉定年間,靈隱寺被譽為江南禪宗"五山"之一。清順治年間,禪宗巨匠具德和尚住持靈隱,籌資重建,僅建殿堂時間就前後歷十八年之久,其規模之宏偉躍居"東南之冠"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南巡時,賜名 "雲林禪寺"。
不過這個寺廟的名字還有另外一個說法:這座寺廟在最初的時候並不叫靈隱寺,而是叫做靈鷹寺的,這是因為其實最開始修建這個寺廟的人是一個自己一個人修行的僧人。
他在一次空閒出遊的時候發現了一隻很有靈性的鷹在這裡呆過很長時間,所以他後來就在這裡建起了一座寺廟,並且取名叫做靈鷹寺。
一開始寺廟的規模還並不是特別大,不過後來慢慢地就有人來這裡進行參拜,這座寺廟就慢慢地有了一點名聲。
後來,有一次唐太宗路過這裡,那個時候的唐朝還遭受幾場叛亂之爭。唐太宗走到這座寺廟的時候,正好是他剛剛平定了一場叛亂,而他正好又知道給他打勝仗的將軍在打仗之前曾經這裡參拜過,於是,他相信了這座廟是很靈驗的。
所以他不僅出錢對這座寺廟進行一次擴修,而且還為這座寺廟改了一個名字,就是我們現在經常說起的靈隱寺。後來靈隱寺被一些有錢的香客,不斷地捐錢或自修,規模越來越大,香火也不斷旺盛起來。不得不說,寺廟起名的傳說還真的特別有意思。
人們慕名而來到靈隱寺,除了它的香火非常旺盛,靈驗之外,還能感受到靈隱寺這座千年古剎的文化底蘊。在這裡,靈隱寺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佛寺,而是一個宣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地方,因為它這裡的一草一木都充滿中國古老文化的氣息。
在靈隱寺中最讓我深有感悟的,不是和尚們念的佛經,而是裡面已經被佛燈香火薰陶了整整1700年的對聯:
「人生哪能多得意,萬事只求半稱心。」
初看這幅對聯並沒有覺得有什麼特別稀奇的地方。但是如果靜下心來去仔細去理解和品味就會發現這對聯說得非常有道理。
這幅對聯的核心之處就在於那個「半」字。在這個世界上,哪能事事都順心呢?每個人的一生那麼長,要走的路又那麼多,怎麼可能每一條都通暢,總會有那麼一兩步是坎坷的。如果每件事都盡求完美,那人生可能永遠都不能做到如意。
這個「事事順心」只不過是人的一個貪心罷了。一個人有了健康,就會變得想要富貴,得到富貴了,還進一步想要權力。當擁有了權力之後,繼續想要至高無上的榮耀。但是,直到最後,我們往往連最基本的健康都失去了。
當你把握了這個「半」的尺度的時候,你就能理解到凡事做「半」的重要性,容易培養出通達的智慧,把握自己所能把握的做事尺寸。清代學者李密庵看了這幅對聯後便曾有感而發寫了一首《半半歌》:「看破浮生過半,半之受用無邊。半中歲月盡幽閒,半裡乾坤寬展」
孔子也曾說過:「宥坐之器,虛則敧,中則正,滿則覆」,道理很簡單,水滿而覆,月盈則虧,虛懷若谷才能真正的自信通達。
有時寬和一點,不是每一件事都苛求一個很好的結果,這樣的想法就是寬容別人,也是寬容自己,如果事情發展得不好,不會太過失望。如果是他發展得很好,那麼就當給自己一個驚喜,懷著這樣的心態,生活必然會更加美麗。
世間沒有圓滿的人生,當你學會了「了舍」,反而得到了清閒。在不圓滿的人生中,經營出圓滿的內心來。
佛家禪的思想很有道理,他們總會在一些平凡的言語中,讓一顆浮躁的心突然間寧靜下來,在只言半語裡面告訴我們受益一生的道理。
也許我們不一定信仰佛教,但是在空閒的時候可以讀一讀佛家的禪理,時間久了,心情肯定會上升到另一個境界,你贊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