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嘮叨,或許是每個孩子成長時所必須經歷的甜蜜負擔。
我們常常聽到家長這樣催促自己的孩子,「你怎麼這麼慢呀?」、「怎麼還沒有收拾好?」、「怎麼還不穿鞋?馬上出門了。」…………
日常就被家長掛在嘴邊的嘮叨,有些家長認為這是在幫助孩子,但他沒有發現,這一句句催促的背後,正在給孩子造成傷害,可能影響著孩子的成長。
家長的日常「嘮叨」,反而使孩子變得越來越慢
同事靜靜是個急性子的寶媽,三歲的小傑日常總會表現出慢吞吞的狀態,靜靜為了防止孩子養成這樣的習慣,便時常催促孩子。
幾乎事事都會要求孩子、催促孩子,沒吃飯之前,會催促孩子趕緊洗手。
吃飯時,總會要求孩子快速進食。日常搭玩具時,也會催促孩子搭這個、搭那個,讓孩子更加手忙腳亂。
在靜靜的催促下,寶媽日益發現,孩子的速度反而更加慢了。
一日寶媽翻閱自家監控才察覺,自己一天竟然要對小傑說幾十次的「快點兒!」催促的頻率極高,而小傑也在自己的催促之下,毫無反應能力,做事更加拖拉。
「快點行嗎」,可能對孩子造成傷害
其實日常生活中,家長難免會對孩子有「揠苗助長」的現象,這種催促下成長,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很多傷害。
1)造成孩子焦慮感
家長頻繁的催促,會讓孩子瞻前顧後,面對事情時,無從下手。
孩子在家長的「嘮叨」下,總會背負著極大的壓力去完成這件事,完成之後仍然要受到家長的數落。
這樣就會導致孩子在未完成事情前,會擔心自己無法勝任,完成後,又會擔心完成的不夠好,從而畏首畏尾,導致焦慮感倍升。
2)造成孩子做事粗心大意
家長的催促之下,孩子就會想儘快結束眼前的事,以致來不及思慮周全,做事粗枝大葉,應付了事。
導致粗心大意,事情做的虎頭蛇尾,乍一看,是提升了速度,而質量卻永遠得不到保障。
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形成粗心的毛病,做任何事情都無法細心考究,從而更加全面的完成工作。
3)造成孩子容易自我否定
孩子畢竟年幼,有些事情是他這個年齡段,比較艱難才能去完成的,而在家長的催促之下,孩子很容易對自己的做法產生懷疑。
並在下次同樣遇見新的問題時,很難判斷自己該如何應對,既然做與不做都會受到家長的質疑,還不如乾脆放棄。
長此以往,就會容易產生自我否定、自卑等心理。
家長學會這三種小方法,可能比催促更有效
1)以身作則
家長才是孩子成長的最好老師。孩子會在與家長的朝夕相處中,從家長的言行舉止裡,學到該如何解決事情。
因此,家長的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更有利於孩子改掉自己拖拉的毛病,而不是靠說教、嘮叨,去催促孩子。
只有家長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才能更有信服力,讓孩子學會如何成長。
2)適當鼓勵
面對孩子的教育,不能一味的催促、說教,也需要採取適當的鼓勵,讓孩子更有積極性去配合家長的教育方式。
可將生活成長小細節的學習,用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學會。
採取一些孩子喜歡的獎勵方式,讓孩子更願意去主動學習。
比如:孩子小願望的實現,小禮物的兌現等等,將催促變為寓教於樂的遊戲,才更適合孩子的成長,不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3)適當放手
孩子總要長大,一些簡單的日常生活,還是需要家長放手,讓孩子獨立學習,孩子的獨立性,才能被培養起來。
雖然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會慢,會沒有那麼完美,但請家長秉承耐心,讓孩子慢慢成長。
一些無傷大雅的小習慣,可以讓孩子在自我改正中,不斷的達到最好,家長只需要在一旁適當引導,才能讓孩子更好的成長。
小樹苗總要一點一點才能長大,家長要有足夠的耐心,懂得發現孩子的每一點進步,看到孩子的努力,適當的意見和幫助,才能讓孩子充滿自信的成長。
家長也要學會擁有發現的眼睛,不要急功近利,努力配合孩子成長的步伐,讓孩子更加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