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互助的本質是什麼?從去中心化看網絡互助

2020-12-21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關於網絡互助的認識和看法有很多,網絡互助的本質就是去中心化嗎,那網絡互助是怎麼去中心化的呢?本文作者從去中心化的概念出發,對此展開了分析討論,與大家分享。

前段時間在微信群裡與同學討論網絡互助的問題,一位老哥說網絡互助的本質是去中心化,我當時沒想清楚也沒說清楚,一直惦記著這事,來說說一些思考。

一、當我們在談論去中心化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1. 什麼是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早幾年在金融、網際網路行業尤受熱捧,可以說被說爛了。

百度百科這樣定義去中心化:

在一個分布有眾多節點的系統中,每個節點都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徵。節點之間彼此可以自由連接,形成新的連接單元。任何一個節點都可能成為階段性的中心,但不具備強制性的中心控制功能。節點與節點之間的影響,會通過網絡而形成非線性因果關係。這種開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統現象或結構,我們稱之為去中心化。

說人話就是,理想狀態下系統裡的人(節點)都是潛在的中心,即「人人都能中心化」;去中心化不是指去掉所有中心,最終可能是形成多中心、分散中心。

網際網路讓「每個人成為中心」成為可能,今天我們每個網際網路中的人都有機會並且正在形成屬於自己的中心。這是一種人人都有機會成為中心的、多中心的動態結構。

再往下挖一點,中心意味著權力,「任何人都能成為中心」、「多中心」代表著某種權力的平等與下沉。

所以,我比較認同「去中心化是一種權力的下沉與分散或者說分權的過程」的說法。下面的分析也基於此認識而展開。

2. 「去中介化」與「去中心化」

網際網路的本質是信息的自由傳輸交換,消除信息的不對稱性,基於此產生的功能就是去中介化,這是我們很多人的共識。

基於此,未來消費者會直接與商品提供方完成點對點的交易,很多人有理由認為中介將死,去中介化是大勢所趨。但是這是建立在絕對理想的條件下的,不存在信息不對稱沒有中介才能實現。

我所理解的去中介化不是要去掉所有中介,是去掉沒有價值、效率低下的中介或形成新的、更高效的中介的過程。去中介化並不是消滅中介,而是對其所處的關鍵環節的優化。

以房產中介為例,一開始我們對網際網路能解決房產租賃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寄予厚望,事實是房產中介一直存在甚至越來越穩固。假設某個網站或者APP真的解決了房產租賃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並且有大量的用戶,那麼逐利的動力會使得該平臺會成為新的中介,不同的是相較於原有中介可能收費更低、服務效率更高。

中介是價值生產和傳遞過程中起媒介作用的人或組織,而中心是價值匯聚而形成的權力主體。上面我們提到「去中心化是一種權力的下沉與分散的過程」,而去中介化本質上也是給用戶更多選擇權,將更多的議價權交給用戶。

從這個角度來看,中介是中心的一種表現形式,而去中介化也是去中心化的一部分。「去中心化」只是一種手段和過程,目的是為了以一種更高效率且更低成本的方式去替代舊的中心,表現形式之一就是「去中介化」。

3. 共享經濟與去中心化、去中介化

2016年的時候,「共享經濟」這一概念非常火熱。彼時,已身處網絡互助的我就在想網絡互助就是典型的共享經濟模式啊。當時的想法比較簡單,成員拿出零錢,通過互助共擔風險共享風險賠償,實現聚集資源、權力共享。

共享經濟是伴隨著不斷的「去中介」的,比如共享單車,消費者不購買單車,而由共享單車平臺直接跟生廠商訂購再給消費者使用。這樣大部分中間環節就都沒有了,同時共享單車平臺成為新的中介和中心,這就是一種「去中心化」的結構。

共享經濟的本質是資源的再分配,是一個去中介化與去中心化的過程,是選擇權的下沉與使用權的共享。

這裡我認為「權力的下沉與分散」等價於「權力的共享」。

二、網絡互助與去中心化

關於網絡互助的認識和看法有很多,如果我們說網絡互助的本質是去中心化,那網絡互助是怎麼去中心化的呢?

從價值生產和價值傳遞的過程試著進行分析。

只有保險公司才有生產保險保障產品的權力,這個大家都清楚,現在網絡互助通過模式創新提供了類保險功能的保障產品,也有越來越多的玩家進入,通過網絡互助提供相關服務,生產權得到下放。

其實,網絡互助的終極模式遠不止如此。我們曾設想過,是不是可以讓用戶自己提出保障需求,然後有相同保障需求的人抱團成組,自組織成為一個互助或保障項目呢?讓生產權進一步下放。我想這就是典型的去中心化。

也基於此認識,網絡互助的發展趨勢一定是垂直化的、碎片化的。

中介是價值傳遞過程的「中心」之一,保險是個特殊的行業,實行準入原則,具備相應資質才可以參與到這個過程中來。只有保險公司、保險中介公司、保險代理人才能參與到傳遞過程,最終把保險產品銷售到用戶手中。

網絡互助的價值傳遞鏈條則沒有這些,傳播路徑縮短被大大簡化,用戶不再需要通過類似「保險中介公司」「保險代理人」等中介去獲得保障;同時傳播難度減小,互助產品相較於複雜條款、專業術語的保險產品要簡單且易於理解,這讓其更易傳播。這是參與權與使用權(可能有更好的說法)的下沉。

基於此思考,我認為網絡互助產品不能為追求嚴謹和所謂的風控而顯得非常複雜,不然反而會失去根本。

 

作者:陳志恆;微信公眾號:陳志恆,歡迎交流與討論~

本文由 @陳志恆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網絡互助案例 | 從相互寶展望網絡互助行業
    網絡互助最大的特點是低價和低門檻,在2018年10月16日,支付寶平臺上線了「相互保」大病互助產品,這一產品剛出便獲得了極高的市場反響,而之後「相互保」變更為「相互寶」。 本文在介紹相互寶的產品屬性與特徵的基礎上,結合行業的競爭情況以及網絡互助行業的背景對相互寶的商業模式可行性以及網絡互助行業的前景及發展做了一系列探討。
  • 平安兩款網絡互助計劃PK百萬醫療、意外險?
    原標題:平安兩款網絡互助計劃PK百萬醫療、意外險?進一步拆分中國平安的這兩款網絡互助計劃,可以發現其邏輯更像是以網絡互助計劃為名的百萬醫療、意外險。
  • 「醫療互助」是網絡互助嗎?與相互保險、互助保險有何區別?
    相互寶的火熱讓網絡互助、相互保險、互助保險這些詞反覆出現在人們的視野,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根本搞不清楚,甚至連什麼叫網絡互助、什麼叫相互保險也都不清楚。最近「醫療互助」一詞也躍入人們視野,更讓人傻傻分不清楚。
  • 監管「點穴」網絡互助,機構回復「期望監管」,互助監管尺碼何時有?
    文章如是表示 最近一段時期野蠻生長的網絡互助平臺,本質上具有商業保險的特徵,但目前沒有明確的監管主體和監管標準,處於無人監管的尷尬境地。 那麼,這些互助平臺是「上岸換鞋」,還是繼續遊走在岸邊,何去何從尚不明朗。不過,一場由監管牽出的話題,再次引發了關於「網絡互助何去何從」的討論。
  • 網絡互助中的保險邏輯:應該把互助當保險一樣經營嗎?
    有人認為網絡互助是非法的/無照經營的相互保險,有人認為兩者雖然形似諸多但有著本質的區別;有人認為網絡互助是特殊國情下的產物,國內相互保險必將取代網絡互助,有人認為相互保險在國內走不通;有人認為網絡互助與相互保險將相愛相殺、相互進化、長期共存……如果硬要把網絡互助和相互保險牽扯在一起,也許可以把它形容成「網絡互助是相互保險在中國的本土化發展的一種形式
  • 從相互寶展望網絡互助行業發展
    網絡互助最大的特點是低價和低門檻,在2018年10月16日,支付寶平臺上線了「相互保」大病互助產品,這一產品剛出便獲得了極高的市場反響,而之後「相互保」變更為「相互寶」。本文在介紹相互寶的產品屬性與特徵的基礎上,結合行業的競爭情況以及網絡互助行業的背景對相互寶的商業模式可行性以及網絡互助行業的前景及發展做了一系列探討。
  • 水滴互助上鏈 區塊鏈技術打造透明安全互助業務
    近日,水滴公司宣布區塊鏈項目「水滴區塊鏈」正式上線,當前將主要應用於水滴互助的互助金均攤公示環節。水滴希望藉助區塊鏈技術的特性,提升網絡互助行業用戶信任度和數據信息公開透明及安全性問題。
  • 相互寶等網絡大病互助計劃怎麼「病」了?
    來源:證券時報網原標題:網絡大病互助計劃怎麼「病」了? 來源:證券時報電子報近日,以相互寶為代表的網絡大病互助計劃遭遇用戶規模負增長,引發業界廣泛關注。網絡大病互助計劃大熱之後集體陷入增長困境,主要有四點原因:一是用戶的絕對數量有限,用戶規模在發展初期迅猛上漲後必然會進入調整周期;二是互助計劃是事後分攤機制,隨著時間推移,這種滯後效應導致整體出險率增加、分攤金額上升,進而導致更多健康人群選擇退出計劃;三是網絡互助計劃本身的吸引力下降;四是市場上各類互助計劃數量眾多,「藍海市場」已漸成「紅海市場」。
  • 發展網絡互助計劃,有賴良好的市場監管
    「一人得病、眾人均攤」「0元加入、保障金額最高30萬」……近年來,在風險資本和網際網路企業的推動下,喊著此類宣傳的網絡互助計劃迎來了推出高峰期。然而,有媒體記者調查發現,網絡互助計劃產品大多在成員準入、條款解釋、互助金賠付等方面存在管理缺陷,全面監管亟鬚髮力。
  • 1500萬用戶的美團互助宣布解散,網絡互助還是個好生意嗎
    來源:慧保天下網絡互助行業再傳來重磅消息。1月15日,美團互助宣布解散,成為繼百度燈火互助後,第二家關閉的網際網路巨頭旗下的互助計劃。值得注意的是,美團互助上線於2019年7月,迄今會員數達1500萬之多,僅次於相互寶。與百度燈火互助不同的是,在公告,美團互助稱其關閉原因是聚焦公司主業。
  • 「相互寶」等網絡互助產品誰來管
    此外,儘管相互寶的相關條款明確了加入互助計劃前要求自然人沒有「心臟疾病」的就醫行為,但心臟疾病不能成為一個框,什麼情況都往裡扔。3.不是保險、不屬公益,網絡互助很「尷尬」行業規模「蹭蹭蹭」往上漲,但在論及網絡互助到底屬於什麼性質的產品、有無對口管理部門和運營規則時,情況卻變得尷尬。
  •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大學教授張琳:網絡互助監管的頂層設計缺失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網絡互助發展方興未艾。5月19日,全國人大代表、湖南大學教授張琳分享了自己對網絡互助的思考。我國的網絡互助起源於2011年,2014年開始團隊化運營,具備網絡互助雛形的平臺開始出現。進入2016年,網絡互助行業迎來爆發期,各類平臺不斷湧現,規模體量不斷擴張。2018年10月,在支付寶上線的「相互寶」十天就吸納了1100萬會員,截止2019年12月,短短的一年時間內就已獲得1億會員。
  • 網絡互助應納入銀行保險監管體系實行統一監管
    基於此背景,如何建立高效的監管體系和業務指導機制,防範風險,規範網絡互助的發展,取精華去糟粕,引導和放大網絡互助對我國社會保障的正面作用,完善我國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是本文期待探討的問題。一、我國網絡互助的發展歷程及現狀2011年「康愛公社」 成立,2014年泛華保險公估旗下的e互助上線,我國具備網絡互助雛形的平臺開始出現。
  • 「相互寶」等網絡互助產品誰來管
    此外,儘管相互寶的相關條款明確了加入互助計劃前要求自然人沒有「心臟疾病」的就醫行為,但心臟疾病不能成為一個框,什麼情況都往裡扔。不是保險、不屬公益,網絡互助很「尷尬」行業規模「蹭蹭蹭」往上漲,但在論及網絡互助到底屬於什麼性質的產品、有無對口管理部門和運營規則時,情況卻變得尷尬。
  • 「獨家」全國人大代表張琳:網絡互助符合社會大眾需要 建議實行...
    (圖:張琳代表赴京參加全國兩會/受訪對象提供)據張琳介紹,我國的網絡互助起源於2011年成立的「康愛公社」,2014年開始團隊化運營,同年泛華保險的e互助也上線,具備網絡互助雛形的平臺開始出現。進入2016年,網絡互助行業迎來爆發期,各類平臺不斷湧現,規模體量不斷擴張。
  • 兩會|全國人大代表張琳:建議網絡互助監管借鑑「共享經濟模式...
    來源:中國經營報社本報記者 宋文娟 北京報導近日,全國人大代表、湖南大學金融與統計學院風險管理與保險精算研究所所長張琳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認為,網絡互助監管的頂層設計缺失,網絡互助處於監管空白地帶
  • 似保險非保險 「相互寶」等網絡互助產品存管理缺陷誰來管
    此外,儘管相互寶的相關條款明確了加入互助計劃前要求自然人沒有「心臟疾病」的就醫行為,但心臟疾病不能成為一個框,什麼情況都往裡扔。3 不是保險、不屬公益,網絡互助很「尷尬」行業規模「蹭蹭蹭」往上漲,但在論及網絡互助到底屬於什麼性質的產品、有無對口管理部門和運營規則時,情況卻變得尷尬。
  • 頭部網絡互助平臺用戶規模現下滑跡象 是「正常波動」還是「拐點已...
    自2018年末上線以來,成立不到兩年的網絡互助平臺——相互寶,依託支付寶的流量優勢躋身行業第一,讓其他網絡互助平臺可望不可及。不過,近期有跡象表明,這一頭部平臺似乎拐點已現。2020年,12月1期分攤人數為1.03億元,較上一期下滑了約2個百分點,這已是連續兩個月出現環比為負的情況後,相互寶用戶規模的又一次下滑。
  • 中國老年人有8年在疾病中度過 如何讓網絡互助解決大病問題?
    中國老年人有8年在疾病中度過 如何讓網絡互助解決大病問題?除國家基本醫療保障和傳統商業保險外,隨著網際網路的興起,網絡疾病互助在普通民眾中的普及度快速攀升。在健康狀況上較低的門檻、在經濟投入上極低的要求以及寬泛的加入年齡,都是網絡互助的突出優勢,尤其適合廣大基層的中老年人。
  • 水滴聯合騰訊雲打造水滴區塊鏈 科技破解互助保險信任難題
    當前主要應用於水滴互助的互助金均攤公示環節,為水滴公司打造透明、可信、安全的互助業務提供支撐。騰訊雲區塊鏈的TBaaS區塊鏈服務平臺為此次互助上鏈場景提供了技術支持。   互助等保險保障業務場景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不透明等問題,一直是行業發展的一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