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人者, 不病也。」——黃帝內經
平和體質的人,通俗地說就是非常健康的人。他們不易生病,生活規律,情緒穩定,能夠很好地適應環境和氣候的變化,即使生病了,也很容易治癒。從外形上來看,平和體質者的形體比較勻稱,既不會太高大,也不會很矮小。體重穩定,情緒也比較平穩。他們的食慾一般比較好,飲食規律,代謝正常。因為血液循環好,代謝暢通,所以平和體質者的皮膚光澤潔淨。
實際上,平和體質在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先天稟賦,也就是父母的功勞在裡面佔了很大比重。如果能生在長壽家族,這個人的身體多半屬於平和質,不過這也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家庭中,孩子的教育和養護對於維護和促生平和體質也有重要的作用。如果父母本身不是平和體質者,除了自己要善於養生外,還要特別注意教育孩子,以便讓孩子在後天的環境中養成健康體質。
舉個例子,當父母在教育孩子吃有吃相,坐有坐相,用完的東西要物歸原位時,實際上是在教導孩子,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遵守一定的規則,適可而止,鍛鍊了孩子的約束能力。在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中,等孩子長大成人後,自然而然地就會養成不挑食、不熬夜、不恣情縱慾的習慣。有了好習慣的助力,想要健康的身體並非難事。
好習慣是一方面,心態對於平和體質者的影響也很大。所以,家長還要注意養育孩子的「心神」。俗話說得好「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如果小時候就養生了急躁的習慣,到了老年才想起來養神、寧靜,恐怕很難做到。因此,父母應該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注意培養孩子的生活習慣和性格形態,讓「平和」成為孩子的秉性,不自覺地就會遵守。
那些生活簡單的人最容易養生平和體質。廣西巴馬是一個長壽村,那裡雖然貧困,但是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像有些大城市的人有那麼多煩心事,他們在山清水秀的環境中,無欲無求,吃五穀雜糧,簡單而滿足。
雖然,大多數人不可能真的像他們那樣,沒事就曬曬太陽,搓搓玉米,但是只要我們明白回歸到簡單這種境界,就會拋開生活中一些不利於身體的心態,活得儘量平和。養生先養心,平和體質要「心氣平和」。
古人的養生觀,強調一個「和」字。清代戲曲理論家李漁曾在《閒情偶記》中說:「心和則百體皆和。」和——概括了心理與生理相交相融的深刻內涵。事實上,對於平和體質的人來說,要想保持優異的體質,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做到心平氣和。
心氣平和就是健康的最佳狀態。試想,一個人每日處在浮躁、煩躁甚至暴躁之中,時間久了必然情緒失調、臟腑失和。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往往無法避免,但用心平氣和來達到處事平和,則必須要心胸開闊,寬善待人,遇愁不愁,逢怨不怨,以理智駕馭感情,以平和調節心志。這樣不僅可以避免因憂鬱而破壞自身的免疫功能,更會使血流貫通,真氣舒達,身體健康長壽。
「藥王」孫思邈活到了一百多歲, 最根本的養生秘訣就是他倡導的「十二少」,即 「少思、少念、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好、少惡、少欲、少怒」。同時還提出了他所忌諱的「十二多」。即「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志昏,多事則形勞,多語則氣虧,多笑則髒傷,多愁則心攝,多樂則意溢,多喜則忘錯混亂,多怒則百脈不定,多好則專迷不理,多惡則憔悴無歡」。按他的養生理論,他所倡導的「十二少」是養生的真諦,而這「十二多」是喪生之本。只有將兩者緊密地結合起來,有所倡又有所忌,才能達到真正的養生的境界。
通俗的說,「十二少」與「十二多」的精華就是「心平氣和」,從心理上、思想上儘量減少對身體不利的意念。心氣平和,就是保持體內平衡,心順氣暢。這樣,緊張、恐懼、焦慮的情結就沒有「市場」。這樣,就不致過喜傷心,過怒傷肝,過哀傷肺,過樂傷腎。人體的免疫力就能增加,疾病就難上身,自然利於身體健康。要做到「心氣平和」還要戒浮躁之心,遇事要善於克制,自我排遣,淡化小恩小怨,處理好人際關係。
心氣平和可平衡陰陽,調和六脈,祛病延年。甲拜袞桑在《西藏醫學》中論述說:要維護良好的健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就必須對身體的活動、言語及思想有所節制。正如一個人不要到有險情的水中遊泳,不要坐有危險的船樣。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想想再做。這句話闡明了「心氣平和」 ,一切要從每一細微處做起,毋以善小而不為,毋以惡小面為之。為人處世,心中常存正大光明的意念。浩然正氣常存我心,自然「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元氣充沛,臟腑功能好。
古人云:「是藥三分毒」 ,我們平時之所以用藥,就是要藉助藥性,對「病」進行矯枉過正,使身體達到平和,而對於平和體質來說,本身就已經平和了,就不必再用什麼「補藥」對身體進行補益了,因為這樣一來,不僅達不到強壯體質的效果,甚至還會造成意想不到的危害。《黃帝內經》 同樣也認為藥補不如食補。
那麼,平和體質的人應該樣進行食補呢?總體來說,應該注意以下四個原則:
1.合理膳食
飲食合理搭配就是要做到粗細糧混食,粗糧細做,幹稀搭配;副食最好葷素搭配,忌偏食或飲食單調。在食物選擇方面,早餐應選擇體積小而富有熱量的食物,午餐應選擇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晚餐則應吃低熱量、易消化的食物。在攝入量上,應做到「早飯吃好,中飯吃飽,晚飯吃少」。
2.清淡為主
古代醫學家和養生學家都強調,飲食宜清淡,不宜過鹹。據調查,每日食鹽量超過15克者,高血壓的發病率約為10%。因此,正常人一般每天攝入鹽要控制在10克以下。如患有高血壓、冠心病或動脈硬化者,必須控制在5克以下。不過飲食清淡也不應該絕對化,比如盛夏季節,人體因大量出汗,會令體內鹽分丟失過多,這時就應注意及時補充鹽分。
3.飲食有節
這一點對於中老年人尤為重要,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生理功能逐漸減退,機體的新陳代謝水平逐漸減弱,加之活動量減少,體內所需熱能物質也逐漸減少。因此,每日三餐所攝人的熱能食物也應減少,這樣才能更好地維持體內能量的代謝平衡。如果到了中老年階段飯量仍不減當年,攝人能量食物過多,勢必造成體內能量過剩,多餘能量就會轉化為脂肪,使身體發胖,並影響心臟功能。這也是誘發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所以,中老年人應適當地節制飲食,飲食應當少而精,富於營養又易於消化,多吃新鮮蔬菜、水果,限制高脂肪、高熱能食物的攝人量。每餐的食量應適可而止。一般以七八分飽為宜。
4.注意細節
吃飯時細嚼慢咽,不可狼吞虎咽,以利於消化吸收;吃飯時要專心,不要一邊吃飯,一邊想其他的事情,或看書、看電視,既影響食慾,也影響消化液的分泌,久之可引起胃病;吃飯時要有愉快的情緒,才能促進胃液分泌,有助於食物的消化。如果情緒過於激動,在興奮、憤怒等情緒之下勉強進食,會引起胃部的脹滿甚至疼痛;飯後不要躺臥和劇烈運動。
養生小課堂
春節期間,大傢伙兒們都吃的特豐盛~有時候,一不小心膩著了,那該怎麼辦呢?酸梅湯可以解膩
用料:水500毫升,烏梅、山楂、陳皮各15克,甘草5克,冰糖可根據自己喜好添加。如果是寒性體質的人可在用料中再加入豆蔻5克。做法:先把用料在鍋裡泡15-20分鐘,等開鍋後盛出湯水,再加清水煮一次,煮至水再開一次,2次的湯水兌在一起熬成黏稠狀,再加入冰糖。註:熬製最好使用砂鍋或者陶鍋來熬製,如果實在沒有可以使用不鏽鋼鍋,但注意不要長時間存放在鍋裡。辭舊迎新,好禮相伴!秦風漢韻智慧商城在牛年到來之際,為廣大朋友們帶來了防疫香囊、好眠香囊等新年大禮!使用方法:把香囊兩隻,分別放在枕頭左右。睡前打開睡眠引導音頻,邊用心聞助眠香囊的香。使藥物的藥性緩慢吸收,通過慢慢肺部的呼吸,把好眠香囊散發的芳香氣息,引導進入肺部和丹田(丹田在肚臍眼下3寸左右的區域),如此便可進入睡眠狀態。
我在西湖,中醫論道!中醫藥文化是打開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的鑰匙!我們說:以中醫之道,合天下之用;用中醫之理,予醫療和健康之需;以中醫之體,承易學之源;用中醫之法,得儒道之髓;以中醫之魂,載佛道之神;注釋:文章部分圖文參考網絡,轉載修改僅作觀點分享使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