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對中餐的偏見

2020-12-14 豬福狂人

我剛去雪梨讀書的時候,吃不慣每天漢堡、熱狗、披薩,於是慢慢學著自己做飯。就像很多留學生出國之後才更愛國一樣,我也是在一個遍布西餐的環境裡愛上中國美食的。我住的學生宿舍中有一個法國女生,我常常讓她試試我學的菜,有時候也會一塊聊聊對中餐的看法。我吃了二十多年中餐,卻發現自己除了好吃什麼都說不出來。對中餐的「觀念」我幾乎是從頭學起的。

雪梨的中餐館很多,日常吃的中餐小館子主要是賣各種麵食,以麵條和餃子為主。外國人非常愛吃「餃子類」食物,雖然他們都叫「dumpling」,但其實包括了小籠包、生煎包、水餃、煎餃等各種麵皮包餡兒的食物。多人聚餐時去的「大飯店」,主要以川菜、粵菜為主,還有少部分的東北菜、上海菜。

在雪梨生活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飯店有「中」有「西」,但顧客似乎還是傾向於「國味」,中國人喜歡的「中」味,在有的西餐中也能找到。就像麥當勞到了世界各地都要做口味改良,相信我,雪梨的麥當勞比中國的麥當勞可難吃多了。雪梨歌劇院附近有家「網紅餐廳」,叫Pancake on the Rocks,主營煎牛排、豬排、沙拉、冰淇淋之類的西餐,但去這家餐廳的大多數是華人,服務員也都會講中文,食物也更合華人的口味。這就是一家「中味西餐」。當然,與之對應的還有「西味中餐」,如果你看到一家中餐館門前排一條長隊並且都是外國人(其實我在那才是「外國人」),那我勸你最好換一家餐廳。

pancake(西式煎餅)

中國人啥都吃?

儘管現在華人遍布世界各地,外國人對於中國人和中國菜的偏見還是停留在一個令人震驚的地步。這種印象由來已久,十三世紀末,馬可·波羅厭惡地寫道,中國人喜歡吃蛇肉和狗肉。他還宣稱,有些地方會吃人肉。1736年,法國歷史學家杜赫德形容中國菜時,則是用一種「天下之大無奇不有」的口吻:「鹿鞭、熊掌、他們吃起貓啊、老鼠啊之類的動物,也是毫不猶豫。」距離馬可·波羅描寫中國人吃狗肉已經700年了,離杜赫德對鹿鞭熊掌的驚訝也快300年了,西方人對於中國美食裡的怪異、恐怖元素還是念念不忘,甚至有點走火入魔。即使是「萬物互聯」的今天,中國人也許就住在離ta家兩個街區的地方,一些外國人對於中國人的印象,還停留在「他們是雜食人種」。

這是當然是歷史遺留下來的種族偏見,在中國沒吃過蛇肉或狗肉的人大有人在。我和外國同學解釋後他們大多都能理解,極少數死死抱著偏見的老外多是一些固執老年人,對於這些人我也就不解釋什麼了,畢竟我們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

關於屠殺牲畜的問題

關於動物屠殺的問題上,西方人對於中國的評價可能是「殘忍」或者「恐怖」,但這也多是建立在一些可疑的都市傳說上。比如最著名的「活吃猴腦」,把猴子綁在一種特殊的桌子腿上,腦袋固定住,服務員把猴子的天靈蓋劈開,澆上滾燙的熱油(也有說直接生吃的),讓客人用勺子舀猴腦吃,就像吃冰淇淋那樣。現實中我反正沒見過,張國榮主演的電影《金玉滿堂》裡體現過,但也是假扮的。

傳說廣東有一道菜叫「三吱」,用筷子夾起剛出生的老鼠幼崽時,老鼠吱一聲;放進蘸料裡,老鼠吱一聲;送進口中一咬,吱第三聲。這道菜我和廣東的同學聊起來,他回答說「沒聽說過」。

如果這些都市傳說是真的,中國人也會覺得「恐怖」、「殘忍」吧?!

當然,中國平常生活中的殺魚宰豬估計也夠讓外國人嘆為觀止了。我在雪梨讀書的時候,很少見到菜市場,人們買菜買肉都是去超市。超市的肉都是切割好的肉塊、肉片、肉餡之類,人們很少有機會見到「活著的」食物,如果他們看到中國菜市場賣雞賣魚的場面,覺得恐怖就「順理成章」了。再加上西方的動物保護協會比較活躍,不同宗教中對於宰殺牲畜也有程度不同的「戒律」,可能這些是造成西方認為中國對動物比較「殘酷」的原因。

對此我倒是比較「看得開」,一來西方人吃牛吃雞並不少,只是大部分人沒有看到屠宰過程而已;二來現殺現做的食物比較殘忍,但確實比較好吃,如果沒有浪費,也算是一種「珍惜生命」吧;三來我們確實做得差點兒,恐怕中國很少有屠宰場想到讓動物「死得不那麼痛苦」。

外國人最無法忍受的中國菜

老外最不能接受的中餐是我很感興趣的惡趣味,比較容易理解的有長沙臭豆腐、豆腐乳之類。但最難接受的,竟然是皮蛋。如果有一個榜單介紹「外國人最不能接受中餐」,我想皮蛋肯定榜上有名。對於這個惡趣味,我做了一點調查。皮蛋曾經被CNN(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評為「全球最噁心食物」,說它味道嚇人,外形怪異,是「惡魔生的蛋」。

最近我看的一本書《魚翅與花椒》中這樣描述:「這兩瓣皮蛋好像在瞪著我,如同闖入噩夢的魔鬼之眼,幽深黑暗,閃著威脅的光。蛋白不白,是一種髒兮兮、半透明的褐色;蛋黃不黃,是一坨黑色的淤泥,周邊一圈綠幽幽的灰色,發了黴似的。整個皮蛋籠罩著一種硫磺色的光暈。僅僅出於禮貌,我夾起一塊放在嘴裡,那股惡臭立刻讓我無比噁心,根本無法下咽。之後,我的筷子上就一直沾著蛋黃上那黑黢、黏糊糊的東西,感覺再夾什麼都會被汙染。我一直偷偷摸摸地在桌布上擦著筷子。」

我很難理解外國人對於皮蛋的牴觸,搜來一些他們吃皮蛋的視頻,看到後來我都產生了懷疑「皮蛋真的這麼難吃」?我猜想了很多為什麼他們不接受皮蛋的原因,比如看起來「黑灰色」、聞起來是「硫磺味」、吃起來「滑溜溜」。後來想到英文中描述皮蛋的形容詞,例如「粘滑的(slimy)」、「螢光的(fluorescent)」,如果只從這兩個英文形容詞來看,他們想到的可能是一條發光的蛞蝓吧。英文中的皮蛋是century egg,直譯是「一百年的蛋」,可見他們有多怕皮蛋。

其實外國人怎麼看中餐並不重要,相互理解、包容並選擇適合自己的健康餐飲才重要。我目前是減肥期間吃「西餐」,沙拉、牛排、雞胸肉什麼的,犒勞自己時吃中餐,火鍋、麵食、燒烤。寫到這已經餓了,吃飯去嘍。祝大家吃飯開心,身體健康。

相關焦點

  • 外國人吃中餐:哪些中國菜讓老外驚豔了?瞧瞧他們怎麼說
    外國人吃中餐,早期因為種種原因老外們接觸中餐的時間只有100多年,但又因為在國外的中餐不同於正宗中餐(因為在國外的中餐要迎合外國人的口味,會對傳統中國菜做出改變,如我們說過的陳皮雞,炒雜燴,幸運餅乾等等食物,在正宗中國菜裡根本見不到。)所以就會導致一些外國人以為他們吃的中國菜就是正宗中國菜。
  • 外國人:為什麼中餐廚刀,沒有像西餐廚刀那樣廣泛使用?
    西餐一刀一用廚刀說來也有意思,曾經在網上流傳一段外國人用西餐廚刀切菜的視頻,外國人一片叫好聲,而我們則是一臉尷尬,評論這是入門級的手藝。曾經也有外國人提問:「為什麼中餐廚刀,沒有像西餐廚刀那樣廣泛使用?」
  • 我曾經對美式中餐充滿偏見,但是我錯了
    在不可抗拒的美味面前,無數美國人暫時放下了種族主義,中餐成了千萬家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存在。從紐約、洛杉磯、舊金山、芝加哥等大城市開始,中餐也在逐漸把低檔化、同質化的標籤一點點褪去,肉夾饃、火鍋、麻辣香鍋、煎餅果子等成為越來越被美國人所接受的中餐美味。
  • 外國人吃中餐,不會用筷子怎麼辦?發明「特殊道具」
    中國美食在國外有多受歡迎就拿美國舉例,現在吃中餐已經成為一個大趨勢了,其實看看美國華人是怎麼起家的,就能知道美國人有多喜歡吃中餐,很多華人來到美國幹的第一份工作就是餐飲業,然後開啟了中餐館。中餐館最開始的服務對象是中國人,但現在在美國有4.5萬家中餐館,而麥當勞在美國的數量都只有1.5倍,只有中餐館的三分之一,這麼多的中餐館自然不可能都是中國人吃,很多美國人都在點中餐。
  • 外國人熱議:如果你不會中文,你怎麼在中餐廳裡點中餐?
    在之前的文章中國我們講過在國外的中餐廳往往有兩個餐單,一個是給老外吃的,一些是給懂得欣賞正宗中國菜的外國人吃的,外國人要吃這些正宗中國菜可謂困難重重,最後得出的結論:如果像吃到正宗中國菜必須會中文或者找一個會中文的朋友。
  • 明明按菜譜一步步來,為什麼中餐做不好?外國人表示很苦惱
    中國自古以來都是美食的聖地,隨著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美食受到廣泛關注,外國友人也開啟了「中餐之旅」。中華上下五千年,飲食文化歷史悠久,看起來烹飪簡單,實則味道妙不可言;現如今中餐尚且紅遍全球各地,外出旅遊皆能吃上可口中國菜;但是很多外國人卻表示「明明按照菜譜來的,卻做不出真正的中國味」深感疑惑。
  • 美一中餐館被抹黑有「蛆」 對中餐偏見何時休?
    對中餐的偏見何時休?  最近,一名美國網友在臉書發文聲稱「在中餐館吃飯發現蛆」,引發軒然大波。  這名叫Stewart的網友在帖文中說:「長城中餐館餐桌上的餐紙盒裡有蛆,令人反胃,我們再也不會到這家餐廳吃飯了,我正在跟衛生局聯繫」。網友帖子截圖。  衛生局隔天到餐館檢查,結果發現餐紙盒內的「蛆」,只是餐紙棉絮。
  • 外國人眼裡,咋什麼都能毀掉中餐?沒有味精的炒飯,莫的靈魂!
    味精,絕對是對中餐最大的誤解。傳統的中國人認為味精毀掉了中餐裡一些複雜的工藝,比如吊高湯。而在外國人眼中,味精往往是中餐的代名詞,也是他們妖魔化、認為中餐不健康的主要理由。現在的一些大師傅在中餐廚房的重要工作,就是研製如何製作出穩定的調料,讓一家餐館無論是在北京還是在廣州,都能保證食客吃到的味道是一樣的。也有人說,中餐的魅力就在於無法量化,醬油少許、食鹽適量,正是這些模糊的標準,造就了中餐口味上的繁盛。
  • 在外國人心中,中餐是什麼地位
    在世界人們心中我們的中餐有這麼高的地位嗎?其實還真的有。在2018年有組織下決心做一個世界流行程度菜系的調查,這次調查採樣的數據設計了24個國家和地區,一共選取了34個菜系,總共有25000人參加了調查。當然了這相對比全球的菜系和人口來說依舊是九牛之一毛,不能說絕對正確,但是足夠有一定的代表性。結果顯示人們最喜歡的首先是義大利菜,其次就是中餐。
  • 外國人:中餐和日本料理哪個更美味?瞧瞧外國網友怎麼說
    中餐文化歷史悠久對日本料理的影響不言而喻,比如我們吃飯的筷子,榨菜,以及麵條等等。不同的是在日本料理中對海產品運用嫻熟,在口味上也和中餐不一樣。那麼中國菜和日本料理那個更美味?中國菜在quora就有外國人提問道:哪一個更美味,日本料理還是中國菜?Which one is more delicious, Japanese food or Chinese food?
  • 世界名店「米其林」,在中國卻連連倒閉,廚師:外國人別定義中餐
    世界名店"米其林",在中國卻連連倒閉,廚師:外國人別定義中餐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吃過名聲響徹中國的"米其林餐廳",不過即使沒有吃過應該也都聽說過。中國人不僅愛吃,更愛研究吃,同樣的食材,都能吃出不一樣的花,即便是肯德基和麥當勞這兩個快餐龍頭,從國外進入中國市場,也要根據中餐的樣子適當調整,可米其林不一樣,米其林更多的還是以西餐的標準定義星級,最初的時候中國人聽著名聲響亮,就人擠人的去品嘗,可是吃過之後,才發現與自己幾十年的中國胃不相符,自然米其林就開始沒落了。
  • 味精、廉價食材、炒麵……德國人對中餐的偏見有多深?| Pop-up-Dinner in Berlin
    來自新疆的中國女孩吳雨航在德國學習高級西餐,並有意通過遊擊廚房這種前衛的形式打破外國人對於中餐的刻板印象。我跟著老吳穿梭在柏林最大的亞洲超市的貨架中,她只花了十分鐘,就駕輕就熟地挑好了下一次遊擊廚房(Pop up Dinner)備用的中國食材。在購物籃裡,我瞥見了郫縣豆瓣醬、荸薺和醪糟。
  • 外國人直呼實用的中餐教程!看完:我40米的長刀呢???
    胖達君jio得,這真不能怪他,畢竟中餐技巧就是一看就會,一做就廢啊!😂這些年來,歪果仁們在中餐方面的成就完全可以出版一本《中餐迷惑行為大賞》了~我們就來看看他們是如何一本正經地烹飪出奇奇怪怪的中國菜的吧!
  • 美國中餐之母江孫芸,拿餐飲界奧斯卡獎,卻說:我沒有發明什麼
    正是中餐巧妙的烹飪技藝,豐富的食材口味,吸引了諸多國外飲食愛好者慕名前來中國,只為嘗嘗正宗的中國菜。說到「正宗」,就不得不提到一位將正宗中餐帶到國外的「中餐女王」——江孫芸。原來,在上世紀50年代以前,中餐在美國意味著在髒亂差的地方吃炒雜碎,喝蛋花湯。
  • 老外評價:中餐廚師是最不會擺盤的,看起來不上檔次
    在網上流傳一句話評價中餐和西餐:中餐是吃的,西餐是看的!其實是有點妄自菲薄了,中餐菜餚很少以單個論漂亮,往往都是一桌菜讓你感受中國菜的情懷,比如我們的滿漢全席,不僅在滿足味蕾的同時,還能給人極大的視覺享受等。
  • 挑食義大利人最愛的十道中餐,原來這就是傳說中的意式中餐....
    中餐在義大利的地位並不是最高的,畢竟義大利是一個對美食極度挑剔,而且在食物上特別排外的國家。但是大部分義大利人對異域美食還是抱有一顆好奇的心,出門約會、家庭聚餐,他們也會選擇去吃一頓中餐。但是許多義大利人不知道的是,他們所認為的「正宗中國美食」,實際上是中餐廳老闆們特意為外國人口味貼心定製的「意式風味中餐」。很多義大利的中餐美食推薦還評選出了「義大利人最愛的十道中餐」,快來看看你還認識這些你每天都在吃的中餐嗎?
  • 外國人:為什麼烤不是中國菜的主要烹飪方式,即使他們吃肉?
    肉食是很多人喜歡的食物,從我們餐桌上的雞鴨魚豬肉到外國人喜歡吃的牛排,羊排,海魚,可見對於肉食大部分人都沒有抵抗力,除非是一些真正吃素食的人。而站在烹飪角度看,中餐和外國人吃的西餐在烹飪肉食的方式上也有一些差異。
  • 中餐給我買來了?那我不自殺了.國外中餐不僅解饞,還能救命...
    而對於一些外國人來說,中餐獨特的味道也讓他們無法抗拒,中華料理不光可以大大滿足外國人對美食的追求,偶爾甚至還能救命....Jason拿著這份中餐在男子面前晃了晃:「瞧,中餐給你買來咯,看到了嗎,就在這個袋子裡!」
  • 「原來,我吃了那麼多年假中餐......」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和國外喜歡吃中餐的外國人有同樣的困惑。因為他們說喜歡吃中餐的時候,其實你也不知道他們說的是粵菜還是川菜。他們說喜歡吃李鴻章雜碎的時候,你也不知道為什麼李鴻章和雜碎能放到一起。他們說喜歡吃中國名菜左宗棠雞的時候,你更表示從來沒有聽說過,開始懷疑自己讀書少閱歷淺。
  • 為何中餐的國際地位遠不及日料,甚至還不如越南菜呢?原因深思!
    曾有一個段子說一個外國人聲稱想要嘗遍中國美食,結果5年還沒走出四川省。此外,中餐也因此躋身成為「世界三大菜系」之一,這也使不少國人感覺臉上倍有面子!但也別高興太早,雖然名頭不小,但在國際上排名卻遠不及還沒有入榜的日料,更不用說長期霸佔前幾名的土耳其餐、法國餐和義大利餐,甚至不如泰國菜和越南菜。那麼,種類繁多的中餐為何在國際上頻頻碰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