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剛去雪梨讀書的時候,吃不慣每天漢堡、熱狗、披薩,於是慢慢學著自己做飯。就像很多留學生出國之後才更愛國一樣,我也是在一個遍布西餐的環境裡愛上中國美食的。我住的學生宿舍中有一個法國女生,我常常讓她試試我學的菜,有時候也會一塊聊聊對中餐的看法。我吃了二十多年中餐,卻發現自己除了好吃什麼都說不出來。對中餐的「觀念」我幾乎是從頭學起的。
雪梨的中餐館很多,日常吃的中餐小館子主要是賣各種麵食,以麵條和餃子為主。外國人非常愛吃「餃子類」食物,雖然他們都叫「dumpling」,但其實包括了小籠包、生煎包、水餃、煎餃等各種麵皮包餡兒的食物。多人聚餐時去的「大飯店」,主要以川菜、粵菜為主,還有少部分的東北菜、上海菜。
在雪梨生活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飯店有「中」有「西」,但顧客似乎還是傾向於「國味」,中國人喜歡的「中」味,在有的西餐中也能找到。就像麥當勞到了世界各地都要做口味改良,相信我,雪梨的麥當勞比中國的麥當勞可難吃多了。雪梨歌劇院附近有家「網紅餐廳」,叫Pancake on the Rocks,主營煎牛排、豬排、沙拉、冰淇淋之類的西餐,但去這家餐廳的大多數是華人,服務員也都會講中文,食物也更合華人的口味。這就是一家「中味西餐」。當然,與之對應的還有「西味中餐」,如果你看到一家中餐館門前排一條長隊並且都是外國人(其實我在那才是「外國人」),那我勸你最好換一家餐廳。
中國人啥都吃?
儘管現在華人遍布世界各地,外國人對於中國人和中國菜的偏見還是停留在一個令人震驚的地步。這種印象由來已久,十三世紀末,馬可·波羅厭惡地寫道,中國人喜歡吃蛇肉和狗肉。他還宣稱,有些地方會吃人肉。1736年,法國歷史學家杜赫德形容中國菜時,則是用一種「天下之大無奇不有」的口吻:「鹿鞭、熊掌、他們吃起貓啊、老鼠啊之類的動物,也是毫不猶豫。」距離馬可·波羅描寫中國人吃狗肉已經700年了,離杜赫德對鹿鞭熊掌的驚訝也快300年了,西方人對於中國美食裡的怪異、恐怖元素還是念念不忘,甚至有點走火入魔。即使是「萬物互聯」的今天,中國人也許就住在離ta家兩個街區的地方,一些外國人對於中國人的印象,還停留在「他們是雜食人種」。
這是當然是歷史遺留下來的種族偏見,在中國沒吃過蛇肉或狗肉的人大有人在。我和外國同學解釋後他們大多都能理解,極少數死死抱著偏見的老外多是一些固執老年人,對於這些人我也就不解釋什麼了,畢竟我們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
關於屠殺牲畜的問題
關於動物屠殺的問題上,西方人對於中國的評價可能是「殘忍」或者「恐怖」,但這也多是建立在一些可疑的都市傳說上。比如最著名的「活吃猴腦」,把猴子綁在一種特殊的桌子腿上,腦袋固定住,服務員把猴子的天靈蓋劈開,澆上滾燙的熱油(也有說直接生吃的),讓客人用勺子舀猴腦吃,就像吃冰淇淋那樣。現實中我反正沒見過,張國榮主演的電影《金玉滿堂》裡體現過,但也是假扮的。
傳說廣東有一道菜叫「三吱」,用筷子夾起剛出生的老鼠幼崽時,老鼠吱一聲;放進蘸料裡,老鼠吱一聲;送進口中一咬,吱第三聲。這道菜我和廣東的同學聊起來,他回答說「沒聽說過」。
如果這些都市傳說是真的,中國人也會覺得「恐怖」、「殘忍」吧?!
當然,中國平常生活中的殺魚宰豬估計也夠讓外國人嘆為觀止了。我在雪梨讀書的時候,很少見到菜市場,人們買菜買肉都是去超市。超市的肉都是切割好的肉塊、肉片、肉餡之類,人們很少有機會見到「活著的」食物,如果他們看到中國菜市場賣雞賣魚的場面,覺得恐怖就「順理成章」了。再加上西方的動物保護協會比較活躍,不同宗教中對於宰殺牲畜也有程度不同的「戒律」,可能這些是造成西方認為中國對動物比較「殘酷」的原因。
對此我倒是比較「看得開」,一來西方人吃牛吃雞並不少,只是大部分人沒有看到屠宰過程而已;二來現殺現做的食物比較殘忍,但確實比較好吃,如果沒有浪費,也算是一種「珍惜生命」吧;三來我們確實做得差點兒,恐怕中國很少有屠宰場想到讓動物「死得不那麼痛苦」。
外國人最無法忍受的中國菜
老外最不能接受的中餐是我很感興趣的惡趣味,比較容易理解的有長沙臭豆腐、豆腐乳之類。但最難接受的,竟然是皮蛋。如果有一個榜單介紹「外國人最不能接受中餐」,我想皮蛋肯定榜上有名。對於這個惡趣味,我做了一點調查。皮蛋曾經被CNN(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評為「全球最噁心食物」,說它味道嚇人,外形怪異,是「惡魔生的蛋」。
最近我看的一本書《魚翅與花椒》中這樣描述:「這兩瓣皮蛋好像在瞪著我,如同闖入噩夢的魔鬼之眼,幽深黑暗,閃著威脅的光。蛋白不白,是一種髒兮兮、半透明的褐色;蛋黃不黃,是一坨黑色的淤泥,周邊一圈綠幽幽的灰色,發了黴似的。整個皮蛋籠罩著一種硫磺色的光暈。僅僅出於禮貌,我夾起一塊放在嘴裡,那股惡臭立刻讓我無比噁心,根本無法下咽。之後,我的筷子上就一直沾著蛋黃上那黑黢、黏糊糊的東西,感覺再夾什麼都會被汙染。我一直偷偷摸摸地在桌布上擦著筷子。」
我很難理解外國人對於皮蛋的牴觸,搜來一些他們吃皮蛋的視頻,看到後來我都產生了懷疑「皮蛋真的這麼難吃」?我猜想了很多為什麼他們不接受皮蛋的原因,比如看起來「黑灰色」、聞起來是「硫磺味」、吃起來「滑溜溜」。後來想到英文中描述皮蛋的形容詞,例如「粘滑的(slimy)」、「螢光的(fluorescent)」,如果只從這兩個英文形容詞來看,他們想到的可能是一條發光的蛞蝓吧。英文中的皮蛋是century egg,直譯是「一百年的蛋」,可見他們有多怕皮蛋。
其實外國人怎麼看中餐並不重要,相互理解、包容並選擇適合自己的健康餐飲才重要。我目前是減肥期間吃「西餐」,沙拉、牛排、雞胸肉什麼的,犒勞自己時吃中餐,火鍋、麵食、燒烤。寫到這已經餓了,吃飯去嘍。祝大家吃飯開心,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