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最初學習離心收縮時,覺得這個肌肉行為很難理解,肌肉在一邊被拉長、一邊收縮。但是,在做例如二頭彎舉這個動作時,又能在控制啞鈴下放的過程中實實在在地感覺到肌肉的張力。
後來,我也跟很多人一樣理所當然地繼續用這個詞。
直到最近,受到了Bill Hartman的啟發,又促使我思考了很多關於離心收縮的問題,最初的那個疑問還是存在,我只是選擇了忽略。但我們現在或許有一個更好的模型,可以用來解釋傳統的離心收縮描述的肌肉行為。
這就是我想要在這篇文章裡跟大家分享的內容。
從字面來看,離心(Eccentric)的意思是遠離中線;收縮(Contraction)指的是縮短並靠近中線;那麼離心收縮,指的是遠離身體中線的時候靠近中線?——這好像沒有道理啊,因為合力只能有一個方向。
或許我們要先看看,傳統的離心收縮描述的是什麼肌肉行為。
先說離心一詞,描述的是肌肉長度增加的過程,以二頭彎舉為例,就是啞鈴下放的過程。這樣的下放分為兩種:一種是將手臂完全放鬆,讓手臂跟隨重力自然下墜,這種情況下肌肉沒有對抗負重的張力;另一種是有控制地退讓下放,肌肉仍然保持一定張力。
雖然這兩種都叫做離心,但是它們之間明顯存在不同。傳統定義的「離心收縮」,指的是第二種情況。
那我們由應當如何解釋「離心收縮」時肌肉有張力的事實呢,這證明一定有收縮的存在。
如果我們能夠將離心和向心這兩個詞所描述的主體從肌肉更換為肌纖維,將有助於我們理解離心收縮的意思。
在二頭彎舉舉起啞鈴的過程中,二頭肌群中的一部肌纖維向心收縮,舉起的負重越重,調動的肌纖維數量就越多,這個向心收縮的力就越大。然而,在退讓下放時,真正在發生的事情是:其中一部分肌纖維仍然保持向心收縮的狀態,但有另一部原本在收縮的肌纖維完全離心放鬆!在退讓下放時,由這些向心與離心的肌纖維組成的二頭肌作為整體正在被拉長,但部分肌纖維仍然保持向心收縮,這就是我們感受到的張力。
Bill打了一個特別有趣的比方:「這就像是10個人一起抬一輛車,然後突然有4個人說我不幹了,但另外6個人仍然在用盡全力跟車對抗,因此這6個人每個人都需要承受更大的力,當這6個人再怎麼努力都無法克服車的重量時,這個時候車就會慢慢落回地面。」
如果你做過離心訓練,那麼你一定深有體會,重量下放的過程比舉起重量更困難,很多的肌纖維損傷也發生在離心階段,這也是為什麼傳統的「離心訓練」可以有效地促進肌肥大發展的原因——這些保持向心收縮的肌纖維承擔了更大的負荷。
因此,肌肉是向心、離心收縮的肌纖維的集合,但不存在真正的「離心收縮」。在力量訓練中,我們唯一在訓練的是肌纖維的向心收縮能力。
我們可以用離心與向心,來準確描述肌肉在某一瞬間相對另一個瞬間所處的位置。
二頭彎舉的頂峰收縮是二頭肌群的最大向心位,在啞鈴下放的某個瞬間,我們可以說二頭肌群處於相對於頂峰收縮的離心位。二頭彎舉的最低點是二頭肌群的最大離心位,如果我們將這個位置作為參考點,在把啞鈴舉起的某個瞬間,我們可以說二頭肌群處於相對的向心位。
記住,肌肉離心和向心位描述的是一個相對另一個位置的變化。
在肌肉收縮時,與肌肉相連的結締組織會共同作用,呈現出不同的動作特性。結締組織包括筋膜、肌腱等。
因此,我們再來描述由肌纖維收縮速度不同,引起的結締組織(Connective Tissue)兩種不同行為。
由於結締組織的粘彈性(Viscoelasticity)特點,當我們的肌肉快速收縮時,與肌纖維相連接的結締組織會表現得更堅硬,偏向於彈性組織,這有助於對抗並克服阻力,我們把這個描述為結締組織的克服行為(Overcoming Action),並可以將引發結締組織克服行為的肌肉收縮叫做(Overcoming Contraction)。比如用二頭彎舉舉起啞鈴的過程中,二頭肌纖維就在做克服性收縮,使二頭肌腱表現出克服行為。
對應的,如果肌肉發力速率變慢,結締組織會表現得更柔軟,偏向於粘性組織而更容易發生形變,這有助於我們吸收外力、製造緩衝,我們把這個描述為結締組織的退讓行為(Yielding Action),並將引發這種結締組織退讓行為的肌肉收縮叫做(Yielding Contraction)。二頭彎舉的下放過程就是一種退讓性收縮,或者當我們將啞鈴保持在某個位置不動時,也是一種退讓性收縮,使二頭肌腱表現出退讓行為。
如果用這個體系來描述傳統的「離心收縮」,那就是肌肉處於相對的離心位,並正在進行退讓性收縮。
因此在描述動作時,我們可以描述某個肌群當前是處於向心位還是離心位,它正在進行克服性收縮還是退讓性收縮。
記住,不論是克服性還是退讓性收縮,受力的肌纖維都在縮短,不一樣的只是肌纖維收縮速率快慢導致結締組織特性變化,決定了最終表現為克服外力還是吸收外力。
當我們用這個體系更準確地描述某一瞬間的肌肉和結締組織的行為以後,我們將能夠減少很多疑惑、更精準地理解動作發生的過程,並對動作問題做出有更有效的幹預。
參考文章:
Concentric vs. Eccentric Orientation and Yielding vs. Overcoming Muscle Action
https://billhartmanpt.com/concentric-vs-eccentric-orientation-and-yielding-vs-overcoming-muscle-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