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關注 | 每日精品咖啡文化雜誌咖啡工房
研磨咖啡豆是衝煮咖啡的第一步,但也是不少人容易失敗的一步,不是磨得太細,就是太粗,間接影響到咖啡的口感。想要精確的掌握咖啡粉粗細,建議使用能調整刻度的電動磨豆機,精準掌握研磨度。以小富士磨豆機為例,手衝咖啡粉最佳的粗細在3-4刻度中間,可以用細砂糖作為參照。
以小富士磨豆機為例,手衝咖啡粉最佳的粗細在3-4刻度中間
簡單來說:
淺烘焙的燭芒:需要細研磨,90-91度水溫
深烘焙的曼特寧: 需要中研磨-粗研磨,88度左右水溫即可
不同衝煮方式與習慣都有其適合的研磨粗細程度,以衝煮方式區分,Espresso適合細研磨,濾衝式與賽風壺適合中度研磨,而法國濾壓壺則適合粗研磨。如以咖啡粉在水中浸泡的時間長短而言,時間越長,研磨顆粒就要越粗;時間越短,研磨顆粒就要越細。但是這只是個大原則,平常不妨多多嘗試,一定可以找出最適合自己的衝煮方式與習慣。
如果研磨的粗細不一,由於細的咖啡粉末被水萃取的速率比粗的咖啡粉末還快,就會產生萃取時間無法控制的問題,也就是在同樣的時間哩,細的咖啡粉末因為在水中浸泡時間過長,而已經過度萃取時,粗的咖啡粉末卻因為浸泡時間不夠,而導致萃取不足。這樣的咖啡肯定不會是一杯好的咖啡。
下面分享四個技巧。
中深烘焙的豆子建議使用83至86度的水溫衝煮。降低一些水溫可以減慢萃取的速度,減少苦味物質被萃取出來。
柔和的注入水流,減少水流對粉床的衝擊。要控制濾杯中水位的高度,在悶蒸之後緩緩的用較低的高度注水,然後讓濾杯中的咖啡粉像在被浸泡一樣。這可以令到萃取的節奏變慢,容易產生口感柔和,味道紮實的咖啡
慢慢地從內到外再從外到內地把水澆在粉床上,過快的繞圈會增加水流對咖啡的攪拌作用,容易使中深烘焙的豆子苦味變重。儘量減少對粉床的攪拌,儘量讓咖啡的味道通過浸的方式萃取出來。這樣子可以有效控制苦味和澀味。
粗研磨可以減少咖啡粉跟水的接觸面積,使得咖啡在衝煮一開始就不容易因高溫的水而帶出苦雜澀味,再配合緩慢衝煮,延長萃取的時間,後段水溫降低,再將風味和口感物質慢慢帶出。
只是單純從萃取原理上,淺烘焙的豆子,細胞的膨脹程度相對深烘焙要小一些,吸水性會弱一些。當水分和細胞相遇的時候,需要花更多地時間萃取到想要獲取的物質,基本上,淺烘焙可以細研磨,深烘焙可以粗研磨,如果你的咖啡變得苦澀,可以嘗試通過以上幾點去調整中深烘焙豆子的萃取手法。
那麼為什麼淺焙咖啡會那麼酸?
有人說那是因為淺焙,保留著果酸跟更多的成份所以才會那麼酸。不是應該酸甜滑潤平衡嗎?那....甜味跟油脂呢?
因為粉多磨細水溫高水流慢呀~試著降低前半段的萃取濃度,就會得到後半段的風味。不過降太低只會得到一杯甜水。
烘焙的程度跟烘焙的時間長短,會影響到咖啡的失重比。生豆中水份佔約11%左右,烘焙完水份佔約2%左右。所以水份失重比9%左右,生豆跟熟豆的失重比約13%—17%,扣掉水份佔的比例9%,所以咖啡豆其他成分的失重約4%—8%。也就是有4%的成份差異.好像差不太多的樣子吧?
其實是差很多的~所以....有些深焙豆要用到1:13的萃取比例才會好喝(比如藍山),有些淺焙豆要用到1:18甚至1:20的萃取比例才會平衡。
一般淺培的豆會比較特出清爽的風味,而且風味表現非常豐富,花香 果酸 某些茶味都是這類豆的風味表現。而中度烘焙則是比較均衡的表現既有清爽的風味又帶有厚重的口感。深度烘培的豆子則更多表現與他的口感,他們的通常風味比較濃厚,如煙燻、巧克力 、木香會是這類豆子的風味表現。而且會伴隨著厚重的口感。
這三種烘焙方式的分類只是一個非常大概的分法。實際上豆子產地品種烘焙師的風格等很多因素都會影響烘焙深淺。這個回答也只是個籠統的說法,咖啡師會根據每一隻豆子的特徵去調整烘焙曲線,差一度下鍋或者差2秒下鍋的風味都不一樣~
大致上來說,咖啡的可溶解物質大概是30%。其中有20%是我們所要萃取出來的好的成份,另外10%是後段的雜味澀味不好的成份。但凡事總有例外,如果有咖啡豆連後段10%的風味也是好的,是否也應該也要萃取出來才是一杯風味完整的咖啡呢?
試著在衝泡完一杯所謂的精品咖啡之後,破開粉床聞看看咖啡粉渣是否還有香氣?
如果有,試著再注入用粉量相等重量的熱水看看味道怎樣?
如果喝起來還有風味,倒入之前那杯咖啡中,看看味道有沒有更完整。然後再聞看看咖啡粉渣是否還有香氣……如此重複,到覺得有不好的味道出現,這樣就可以知道這支精品咖啡的可萃取率有多少,或是要萃取多少水粉比是比較平衡的風味跟口感~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網站部分內容如圖片、我們會尊重原作版權註明出處,但因數量龐大,會有個別圖文未來得及註明,請見諒。若原作者有任何爭議均可與網站聯繫處理,一旦核實我們將立即糾正,由「咖啡工房」整理編輯,轉載請註明,本文意在傳播咖啡文化,若侵權請告知刪除,謝謝~!